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欧甸丘、吕梦琦)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近日在公开场合再次敦促电信企业,做好各项提速降费的优惠措施,确保年底前完成移动流量单位带宽平均资费水平下降30%的目标。看来提速降费,电信企业行动有点慢。
今年以来,工信部多次喊话,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方案才陆续出台。但遗憾的是,降费方案似乎没有赢得广泛认可,反而遭人议论,被指“鸡肋式降价”“假摔式降费”。
以中国移动推出的夜间流量优惠套餐为例,1GB夜间(夜间23:00至次日早7:00)流量套餐价格为10元,看似优惠诱人,但正常作息的消费者基本用不着。消费者较少用到的套餐资费大降,而大家都期待的“取消国内漫游费”“流量月底不清零”等资费政策几乎纹丝未动,难怪消费者质疑运营商降费的诚意。
还有运营商宣称,如果把已经出台的提速降费方案落实到位,就基本能达到“降价30%”的目标。但如此降费,实际效果必然难以服众,不仅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口碑,还会制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力“互联网+”战略推进的步伐。
电信企业提速降费没诚意,本质是一种强势垄断惯出的毛病。必须找准关键病灶,从痛处动刀。当电信企业凭高价卖流量就可赚大钱,主动降低流量费怎么会有动力?
加速电信行业改革、引入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推进提速降费的良方。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打破垄断,用“鲶鱼效应”倒逼运营商在增值业务和服务质量上谋求创新和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应制定提速降费工作进度的考核办法,适时引入消费者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把提速降费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老百姓有真正的获得感。
原标题:提速降费成果要经得起消费者“考评”
稿源:新华网
作者:欧甸丘

央企高管对调,往往被解读成央企改革和大规模整合的前兆。然而,不少投资者将高管对调看做投资信号,这应该是种误解。事实上,高管对调和央企整合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历史上时有发生,却并不一定伴随着整合重组。
南北车合并之后,南北船高管对调被看成是两家公司合并的第一步,后来果然应验。今年以来,央企高管之间轮调动作不断,比如一汽和东风汽车之间高层对调,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间高层对调,三桶油帅位互相替换。最近一次,是9月3日有宝钢背景的马国强成为武钢股份董事长,取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原董事长邓崎琳。
然而,假若监管部门要对央企进行整合,对调高管的确可以减少阻力,可以互相更熟悉对方情况,但现实情况是央企很难出现大规模合并。如果要推进混合所有制,央企合并必将会推后这个进程,从改革效果上看,混合所有制比央企合并更有实际意义。此外,央企合并增加了行业集中度,让当初分拆央企以鼓励竞争保持活力的努力付诸东流。
央企高管对调的原因,是为了防止高管长期呆在一个位置上产生的权力过大和腐败违法风险,例如,周永康在石油系统亲信众多,出现腐败窝案,应该是政府着力推进央企高管轮岗的重要原因。
其实,央企之间轮换高管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政府培养高管的一种手段。以王宜林为例,其成长并崛起于中石油系统,在2011年4月调任中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今年5月又调任中石油担任董事长、党组书记。此外,银行间高管长期存在轮调现象,监管部门官员和企业高管也存在轮调现象,打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高管履历,会发现其中大部分有交叉任职的经历。
央企之间换高管,容易出现竞争对手互换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同一行业高管对该行业熟悉,比较容易上手,不至于出现外行领导内行这种情况。但这也会出现两个副作用,第一个是竞争对手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经营策略,第二个是很难建立高管考核机制。
从第一点来看,从竞争对手调任来的高管,还是会希望在新岗位上干出成绩,那么是否会利用在竞争对手获得的商业秘密,制定相关策略?社会资本控制的企业,除非出现合并,很少用竞争对手高管,不是不想用,而是高管往往跟公司签订了协议,离职后不允许到同行业公司中任职。
从第二点来看,高管频繁变动,也不利于公司建立持续性经营策略,不利于对高管进行业绩考核。一个投资项目和经营策略,从决策到见效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如果中间出现高管变动,那么是谁的业绩就很难考量,这样就鼓励一些高管没有长远规划,而是制定迎合政策需要的短期策略。
原标题:央企高管对调不一定就是整合前奏
稿源:新华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