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九月,国家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自南向北逐渐进入成熟期,一年的收成基本见到了眉目,此刻,也正是农民们最为关心玉米价格的时候,然而,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玉米市场并不平静,价格下滑,贸易商抛售……
更让他们不安的消息是,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出现了历史性的调整。上周五(18号),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玉米怎么了?价格为何一反常态?本来为保证种粮农民收入的玉米临时存储收购价格为何也没能守住阵脚?这背后又透露出我国农业政策的怎样走向?中国之声多名记者日前深入玉米主产区,走进田间地头,采访种粮农民、玉米贸易商和深加工企业,试图了解玉米价格调整的深层原因和合理走向。请听中国之声特别报道《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查》第一篇《跌跌不休的玉米价格》。采制:中央台记者:毛更伟、管昕、刘祎辰、张棉棉、满朝旭。
黑龙江省肇东市安民乡胜安村的大玉米已经长到2米多高,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远看已经微微泛出金黄,这是一个丰收的信号,可村民脸上并不乐呵。
村民:现在干粮价格可不太好,一块一?不到一块一呢!
记者:跟去年比降了?
村民:降多了!去年一块二。
村民姚振全今年种了30多亩地玉米,全家5口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玉米,这回听说玉米掉价,心里着急。
姚振全:种子化肥,你都不用细算,9000块钱(每晌成本)下来就不错,7毛钱一斤,打12000斤,我说的就是潮粮,现在你再一掉价,一个老百姓一晌地得赔1000到1500。
比村民消息更灵通的是收储玉米的经销商,当地的收储大户马青春原来把黑龙江玉米都卖到了广东、上海,然而今年他收来的粮只能在黑龙江省就地消化。
马青春:价格往低走,一直在往低走,实在不行我不挣钱,我不收,低来低走。
眼下正是新玉米还未上市、旧玉米价格应该微涨的日子,为什么玉米价格反而一头向下?原因就在于市场上传言,今年国家玉米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将会取消或者价格下调。
村民:我听说没有国储粮了。我打头两个月就听说这个!肯定有影响,不托底,老百姓知道啥呀。
村民:今年临储政策要还是2200一吨,种粮积极性还能高点,来年要是降价,种粮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赔钱谁能受得了。
上周五,靴子终于落地,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这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实行了八年的玉米临储,终于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介绍说,其实,当年临储政策推出主要是为了扶持农民。
黄汉权:2000年以来有段时间粮价很低,特别是2003年有段时间供求紧张。到了2006年,玉米的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出现连续增产。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保护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收入,出台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收储价格时,国家通过中储粮或国有粮食企业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上来。
临储政策出台之初,的确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粮库工作了20多年,跟粮农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粮库法人代表冷旭东告诉记者,08年临储政策的出台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冷旭东:之前有不少都不种了,撂荒地,种树种别的,都改了,一直到08年。那阵临储刚出台,我深有感触,农民都排着队,两天三天地卖粮。
种玉米的农民把2008年到2014年的七年称为“黄金七年”,金灿灿的玉米不仅连年大丰收,价格也一路走高。然而,今年人们终于看到了玉米价格的天花板。国投中谷期货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研究员杨蕊霞认为调低今年玉米临储价格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使然。
杨蕊霞:这几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玉米市场连年丰收,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虽然过去几年国内临储价格给的比较高,但实际上社会库存积累的非常严重,尤其是每年临储收购。过去几年,整个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没有跌下来的原因是,国家一直在临储收购很多玉米,但从去年到今年国家临储库存一直在增加,显然国内市场是过剩的,所以今年上半年,国内期货和现货价格都有大幅下跌,这是几年以来的大行情。
玉米价格走低,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应该高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专用玉米生产赖氨酸的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辉告诉记者,尽管产品不愁销路,可是企业却要停产。
王辉:企业现在不景气,我们就是抬钱干呢,现在要是不差这1000多工人,我们早都停产了。这四五天,把这料往下退退,就准备停了。
原来,玉米降价,水落船低,以玉米为原料的下游产品降幅更大,导致加工企业直接受损。在哈尔滨市双城区,粮食局长杨继祥告诉记者,国储粮库今年甚至还出现了已经拍卖给企业的玉米遭到退货的情况。
杨继祥:已经拍出90万吨,后期还有20万吨,已经拍出,最后人家退货了,说价格不合适,现在整个玉米价格和销售处于低迷状态。
本来,玉米临储政策的推出是为了保障种粮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如今,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了,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下游加工企业似乎也没有收益。既然如此,那么玉米临储价格为什么要下调?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的真正考虑是什么?明天请继续关注中国之声特别报道《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查》第二篇《尴尬的临储政策》。 (记者毛更伟管昕刘祎辰张棉棉满朝旭)
原标题:玉米临储价格七年来首度下调临储政策面临变局
稿源:中新网
作者:
7月稳增长等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发布
8月28日,审计署发布7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
据悉,审计署7月份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个中央部门和7个中央企业进行了跟踪审计,重点审计了财政存量资金及闲置土地盘活、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及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情况,抽查了451个单位、229个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981.83亿元。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介绍,与5、6月份相比,7月份的跟踪审计除了继续关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简政放权等情况外,还着重审查了东北和西部地区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情况,以及部分重大政策配套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从审计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说。
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和简政放权不到位,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主要问题有:
第一,部分中央部门和地区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22个省及2个部门存在此类问题,涉及资金564.47亿元、闲置土地3.6万公顷。一是2个中央部门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不完整;二是16个地区财政专户结存的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盘活,部分中央专项资金未及时分配下达,形成财政资金结存;三是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规划调整、土地已用于贷款抵押等,闲置土地盘活较慢。
第二,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部分配套制度不完善、有的政策措施未落实。10个地区、部门存在此类问题。一是一些部门未及时细化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措施,影响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有关部门和地方虽采取了积极措施,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三是推动企业信用公开、“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便利等措施力度不够。
第三,个别部门和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3个中央部门和2个地区存在此类问题。一是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未按规定将有关审批事项纳入清理范围;二是海关总署自行设立准入类职业资格,广西无依据设立收费项目,增加企业负担;三是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措施中,广西、河南的部分行业仍存在准入限制,“三证合一”工作也未能按期实现信息共享等。
此外,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有18个项目推进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全局性,影响项目落地;二是部门间工作不协调,项目涉及地域间意见不统一,工作缺乏统筹,影响项目顺利推进。
本次审计还检查了相关部门和地区对前期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从检查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整改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取得显著成效。自2014年8月以来,通过整改,促进新开工项目728个、完工856个,还有300多个项目加快了实施进度,促进制定完善50余项规定及办法。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针对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审计监督效果的实现:一是进一步发挥监督合力,推动问题整改,促进审计建议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通报;三是持续公开跟踪审计结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反映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措施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
自2014年8月起,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今年5月起,审计署进一步加大了跟踪审计力度,每月向国务院上报审计结果,同时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告。(记者崔文苑)
原标题: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需加码
稿源:新华网
作者:崔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