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传统家具传承工艺大师 秀林工作室创办人 主持过修复故宫博物院包括乾隆、慈禧用过的66 件古典家具文物 央视人物栏目著名人物
关于红木家具的上漆和打蜡这两种工艺,从2010年至今,已经沸沸扬扬地争论了一年时间,众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对此发表了不少言论:有坚决否决上漆工艺的,也有言之凿凿为上漆工艺“正名”的。而对于最关心最终定论的消费者来说,却始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2011年5月,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王秀林老师来到广东,再次为我们解析这两种工艺之别。至此,我们姑且只从红木家具保养和修复的角度,来听听故宫家具修复大师给我们的意见。 关于“南漆北蜡”之说 所谓的“南漆北蜡”,就是指因为南方天气潮湿,为保证新家具不变形和防虫害,流行用“大漆”进行外饰;而北方天气干燥,为防止新家具开榫变形,讲究外表打蜡处理。 “南漆北蜡”之说是目前支持红木家具上漆工艺的最主要说法,但王秀林老师却否认了这种说法。王老师说,“南漆北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说法,而是被拼凑而成的,上漆工艺原本就不存在于红木家具中。我国仅仅在明朝以前出现过很少量的上漆红木家具,这是因为当时的平木工具(刨子)精细度不够,无法将家具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因此采用漆工艺进行填补,工艺上与现在的漆工艺也有所区别。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南方的温湿度下,如果采用打蜡工艺,红木家具会“长毛”。对于这个问题,对此王秀林老师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蜡的比例调配不对,只要相应地调整一下蜡的配比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关于光泽度 打蜡后的红木家具颜色较暗,会有一定色差;而上漆后的红木家具很有光泽度,且消费者普遍认为“更受保护”。因此,许多消费者也从美观的角度而选择了上漆家具。 其实,打蜡的家具虽然在短期内光泽度不如上漆家具,但打蜡家具能够加快木材的氧化进而生成包浆,为红木家具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于此同时家具的色泽会慢慢变深,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味道。王秀林老师说,红木家具一定要舍得用,人体的触摸可以让包浆迅速生成,会越用越发光滑莹润。 上漆家具虽然在短期内更加光泽、“更加具有保护作用”,但漆工艺也相当于在红木家具表面形成了一层隔膜,阻挡了包浆的形成。此外,木材固有的木性会随着环境收缩、扩张,而漆膜也同样会以自身的特性变化,两者系数并不相同,在长时间使用后就会出现漆膜开裂、脱落等问题,破坏家具的品相。 关于调色 如今,因为木材的稀缺问题,能用独板制作而成的红木家具已经很少了,尤其是像黄花梨、小叶紫檀这类珍贵的木材,一般拿到了大料,是不舍得锯小来用的。而制造一件家具,肯定是不可能只使用大料的。因此,只能等凑齐了大料中料小料之后,再相互拼凑起来使用。但这样使用,就可能会因为木材之间的颜色相差较远而影响了家具的美观度,即使是使用同一棵树上的不同部位木材,也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色差大了,可能就会给家具调一调色。
王秀林老师说,在中国古代确实有匠师为了美观度而给家具调色,一般用在紫檀、红酸枝等木材上,用制作家具胜于的同种木材的木屑,放在锅中熬制成酱汁,通过特定的比例调配之后,再薄薄得刷在家具局部,一次来使家具整体色调更加协调。王老师并不主张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且这与现代通过漆工艺给家具“化妆”也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不同目的的两种调色方法。 关于保养和修复 从1974年至今,王秀林老师与家具打交道已经已经近四十年,深谙木性和家具之道,成列于故宫中的66件慈禧太后所使用的家具都是其修复保养的。因此,王老师在红木家具的保养、修复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 从多年的红木家具修复与维护经验中,王秀林老师认为,打蜡家具的保养与修复更加简单:家具在使用时出现磕碰,消费者可以自己将磕掉的部分用胶粘实,然后垫上纸再用透明胶勒紧,即能自行修复;如果家具有划伤,则可以用砂纸将划痕打磨平整,擦蜡即可。而上漆的家具修复起来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漆膜受到磕碰或者划伤,需要返厂由专人修复,并且新旧漆膜的颜色也可能不一致,修复之处看起来会如同一块补丁,影响家具的美观度。 此外,在同等的物理损伤下,使用打蜡工艺3个月后的家具烫伤最轻,专业人士一天内可以修复;采用上漆工艺的家具则容易被烫伤,且不易修复,损伤后需要专业人士全部重新上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