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作”古典家具 流传渊源 千年精湛技艺绽放异彩
“仙作”的灵魂是文化与艺术,是高超的雕刻艺术、精湛的制作技艺与厚重的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仙作”的特色是传承与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融进时尚元素,既不失为古典,又能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仙作”的追求是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相统一。
浓墨重彩书写“仙作”新篇章
福建省仙游县政协挂钩产业倾力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纪实
海峡西岸,福建中部,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的仙游县,蜿蜒流淌的木兰溪,映衬着山川毓秀,是一个神仙也向往游览的神奇地方。置县1300多年来,来自中原的华夏文化与当地的闽越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状元、13名尚书、28名侍郎、近700名进士,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更以全国戏剧之乡、武术之乡、国画之乡、工艺美术之乡而闻名海内外。
这里的县政协人才荟萃,他们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2006年6月,仙游县委统一部署,安排县政协挂钩工艺美术产业,主席何锦驰担任仙游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具体抓工艺美术产业。
有效运作 抢占高地申都梦圆时
仙游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发源地之一。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陶轮、瓷砖工艺。五代时期的枫亭天中万寿塔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北宋时期,仙游工匠就把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仙作”木雕家具工艺的先河。到明清时期,“仙作”经过工匠们的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仙游县委、县政府把工艺美术产业作为海西产业中的一个品牌,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引领仙游工艺美术界倾力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于是,何锦驰主席带队进京“申都之旅”。
他们首先拜访了祖籍福建的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古典工艺家具界泰斗王世襄,何锦驰诚恳地说:“先生,你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是基层政协主席,今天登门请教先生,让我们一起推介‘仙作’古典工艺家具。”
他们踏访了京城的专家、学者,何锦驰阐释了“仙作”家具近年来之所以能占据鳌头,引领风骚,是因为有层出不穷的行业优秀人才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支撑。他如数家珍:清乾隆年间的仙游雕刻大匠郭怀,被誉为“雕刻始祖”。师承祖业,推陈出新,仙游现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0余人。全县现有获国家级奖项的木雕工艺作品近千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动心了,在2006年终岁末事务繁忙之时,组织专家评审团来到了仙游,先后参观了榜头、度尾、赖店的古典工艺家具品牌企业。
榜头镇坝下是木雕家具生产专业村,木雕家具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销售收入15亿多元。
度尾镇中岳村是国画大师李耕的故里,村里的艺人创办了近百家木雕、古典家具生产企业,集聚成为李耕故里艺雕区。
赖店镇是全国古玩的集散地,从事古旧家具收购、仿制的经营户2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为古典家具产业发展提供了营养。
在红木古典家具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仙作”产品一举占据了“半壁江山”。仙游县成为了我国古典家具主要生产基地。
专家的到来,还欣赏到两场仙游传统晚会:莆仙戏、十音八乐、武术表演晚会和农民书画家笔会。当专家们多方位、多视角领略了仙游古老文化艺术后,何锦驰主席认真地解说“仙作”的内涵:“仙作”家具是仙游传统国画艺术与雕刻艺术、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是明清古代家具经典款式的传承和创新,蕴涵着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实现“形、材、艺”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人们纷纷把“仙作”家具消费视为一种投资行为,从而推动了仙游县域经济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带动了本地商业、物流、城建等相关行业的加速发展。仙游县有几百家木材公司和黄铜手柄、银饰配件等产业配套企业应运而生,成为全国名贵木材的流通集散地和家具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此时此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评审团专家、学者心悦诚服,终于以满票通过了“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初评意见,这是中国区域性品牌评选活动中破天荒一次全票通过。
2006年12月,仙游荣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正式确立“仙作”家具在中国木雕家具中的重要地位,与“苏作”、“广作”、“京作”并称为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之一。
规范发展 传承创新树“仙作”品牌
“当你走进‘仙作’展厅,你看到的是严谨优美、文雅自然、稳定与和谐之美;你依稀听到的是禅声与琴音的天籁和弦—‘仙音’;让我们重温到不仅仅是明清贵族的浪漫时光,甚至是遥远的盛唐遗风、魏晋风流,那是波涛涌退后一种卓然独立,是浮华散尽后的自在品茗。‘仙作’穿越历史时空,见证现代文明,雍容华贵不能作为她的终极追求,历史本身承载不了太多繁饰,艺术本身更不需要过分浓妆,‘古韵天成’是她的永恒追求。”何锦驰主席如是说。
申都成功后,2007年春节前后,全县一下子涌现出500多家各类古典家具企业,百亿“热钱”涌入“仙作”行业。
仙游县政协密切关注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动态,主席何锦驰开始为这个产业泼冷水降温,组织专家会诊,深入产区辅导讲座,出版《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一书,鼓励福建师大研究生撰写《抚脉中国“仙作”工艺》,从整个家具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仙作”古典工艺家具业的发展趋势。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召开,无疑给正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的仙游县政协指明了方向。县政协领导班子学习十七大报告时,形成了共识:“仙作”产业体现文化与产业互动,既可提升“软实力”,又可增强“硬实力”,县政协可以从中有所作为,有效作为,为仙游文化与经济持续发展再立新功。
那么,仙游县政协是如何推动文化与产业相融共进呢?
实施项目带动,规划建设宝泉工艺产业园、李耕故里艺雕区、赖店古玩城,引导工艺企业入驻园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实施品牌带动,倡导建立品牌培育激励机制,打响了“仙作”区域品牌。目前,全县有7个文化品牌获“福建名牌”称号。
实施创新带动,积极推动打造创新平台,设立研发中心,组建专业设计团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
实施服务带动,以提案的形式建议政府出台扶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意见,制定配套措施300多条,为企业融资、人才培训提供服务。
按照县委的要求,何锦驰具体抓几件事:一是成立福建古典工艺家具协会;二是筹建福建古典家具检验检测中心;三是整合资源筹建工艺园区;四是打响“仙作”品牌。
在何锦驰的牵头督促下,2008年2月,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在仙游县坝下工艺城隆重成立,全省218家古典工艺家具企业成为首届会员。同年,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与仙游县经贸局签订10亿元投资项目,加快建设宝泉工艺产业园,整合产业资源,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控制性规划,一期占地面积1360亩,总投资8亿元。
县政府提供了0.67公顷土地和配套建设资金500万元,开始在园区内筹建福建省古典家具检验检测中心,致力打造全国性的古典工艺家具生产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名贵木材交易中心、营销市场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以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实现古典工艺家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叫响“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品牌。(何锦驰、郑志忠、肖飞)
[ 本帖最后由 悠然1314 于 2009-5-27 09: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