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150件受损文物将获义务修复 2010年03月25日16:57 新华网
3月25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的“文物保护,我们携手——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新华社记者刘浦泉摄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刘浦泉)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的“文物保护,我们携手——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25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圆明园150件受损文物将得到义务修复,重现原貌。
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此次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的150件圆明园文物,是历年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和出土的,很多文物从未对外展出过,大都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珍品文物,其中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石刻、琉璃等。
陈名杰说,此次修复公益活动主要针对圆明园内的三类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包括:对石刻文物进行清洗、脱盐、加固等保护处理,对佛造像等铜器进行清洁、除垢等保护处理,以及对瓷器残片进行整理、清洗和修复。尤以瓷器修复的难度最大,现今圆明园出土的残损瓷片多达3万多片,其中有修复可能的近百件。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内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建筑被烧毁。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说:“圆明园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在中国文物保护的历史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公益里程碑活动,它必将增强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此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门组建了文物修复专家团队,并商讨制定了圆明园文物的修复计划。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圆明园文物修复组副组长於洋表示,修复专家将为每一件文物建立3D影像数字化文物档案,并严格填写文物修复记录卡,实时记录修复过程和修复时所用材料,完整地保存圆明园文物的历史信息,以利于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保护和今后可能需要的再修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