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10615|回复: 94

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6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
---开帖语---

对笔筒的关注,算是有些时日了.

因为关注,所以对各式各样的说法,也就多了个心思.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积累.

供有共同爱好者参考.



从前的读书人与现在的读书人,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从前主要是圣贤书,主要是人文.



现在的主流的"数理化",所谓"走遍都不怕".

现在的"读书",从前大概归于"术".



现在,渐渐地也略微有些人文的涌动,所谓"国学"复兴.

只不过曾听到有说:经历了明与清,有气节的文人,大致已经没了气数.



说远了,还是专心于笔筒.



2009-2-21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2-21 16:36 | 只看该作者


笔筒份属文房用具.
于是首先要说的就是明朝的文震亨与他的<长物志>.
 《长物志》(明)文震亨着,成书于1621年,共12卷。收入《四库全书》,作者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启美,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间选为贡生,任中书舍人,书画咸有家风。平时游园、咏园、画园,也在居家自造园林。《长物志》一书完成于崇祯七年,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亦与园林有间接的关系。相比于《园冶》,《长物志》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

  卷一 室庐


  卷二 花木


  卷三 水石


  卷四 禽鱼


  卷五 书画


  卷六 几榻


  卷七 器具


  卷八 衣饰


  卷九 舟车


  卷十 位置


  卷十一 蔬果


  卷十二 香茗


卷七的"器具"中,专门有关于"笔筒"的阐述.


[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0-4-26 00: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2-21 16:39 | 只看该作者




筆筒

湘竹栟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忌八稜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節者最貴然艱得大者冬青磁細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樣中有孔挿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


(摘自<长物志>卷七)




发表于 2009-2-21 16:43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文字大概不是太容易理解.
且听听今人的马未都先生如何解读.


[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0-4-26 00: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2-21 16:45 | 只看该作者


马未都 "谈明清笔筒 "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
  笔筒的前辈大致有笔架、笔床、笔格几种。唐诗人杜甫在《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诗中有“笔架霑窗雨,书签映隙曛”之句,读来小景美不胜收。笔架何样?宋朝鲁应龙在《闲窗括异志》中有准确描述:“远峰列如笔架。”这使人对宋人案头常置石头有了功能上的了解。宋元明清大量传世的笔架山,应该就是置放毛笔的一种文具。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诗作中又有另说:“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床为卧具,显然笔置于笔床定为平放。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笔床条中称:“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具体而形象。这类笔床,文震亨批评说:“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
  笔格其名古涩,《长物志》称:‘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灵璧、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古玉有山形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琩之类为子者。古铜有鏒金双螭挽格,有十二峰为格,有单螭起伏为格。窑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卧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研间。俗子有以老树根枝,螭曲万状,或为龙形,爪牙俱备者,此俱最忌,不可用”。据此可知,笔格为石、玉、铜、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样不外乎山形,或各类演变成有起伏者均被视为笔格,与笔架式样及功能大同小异,可视为别名。
      笔筒的产生
  以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
  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指出了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文震亨在万历年间已将此类笔筒视为旧物,可见其生命力之弱。这类一方三圆(个别也有四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大量生产的笔筒大相径庭。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古制笔筒,都出自明嘉靖万历时期,上推正德,下接天启,尚未发现有形制相同者,由此我们们基本可以推断笔筒的大量生产从明朝晚期始,这与存世文物也相吻合。
  《长物志》中笔筒条称:“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难得大者。青冬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这次文先生弄错了,宋定窑绝无笔筒,如确有竹节式样的筒形瓷器,也不会是笔筒。如确有竹节式样的筒形瓷器,也不会是笔筒。因当时还没有笔筒。这在大量的宋画中可以印证,从未发现案头有笔筒陈设。至于青冬磁细花及宣窑者,也应是以讹传讹,明末喜在瓷器上属前朝款识,以宣德成化最多,如有宣德款识笔筒为文震亨亲眼所见,也不过是寄托款罢了。文震亨不是文物专家,错误在所难免。景德镇近年出土了十数万件御窑瓷器,明中期之前未见笔筒。
  需要指出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989年在台湾举办了《宋官窑特展》,并出版了展览图册,其中第62号展品《官窑粉青笔筒》,年代定为北宋。此笔筒紫口铁足,釉面莹润,美丽无比。底足修胎规矩,施酱釉。底部錾有清乾隆皇帝御题七言诗一首:“瓶碗官窑亦恒见,笔筒一握见殊常。宣和书画曾经伴,南渡兵戈幸未亡。火气全消文气蔚,今人如挹古人芳。不安铜胆插花卉,拈笔吟当字字香。”此诗作于乾隆癸卯年,即1783年。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三岁,他心血来潮作的这首充满打油味道的诗,把这只笔筒定了性,即此笔筒曾为宋徽宗所用,当为北宋之物。其实,这只笔筒最早也不会早于雍正一朝。图册前言中也称:“展品62号笔筒,……依风格来看可能是清朝之物。”如果作者知道宋朝根本没有笔筒,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并也出版了展览图册,其中第142号展品《牙雕踢球图笔筒》,年代也定为宋朝。这只象雅雕刻笔筒,从画面上看,与明末徽州版画无异,制式与刻工也与同时期常见笔筒相同,当为明末之物。定为宋朝,同样错了。
      笔筒的发展
  以文献记载,笔筒应该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朱松邻生活于嘉万时期,为嘉定派竹刻始祖,所存真迹罕见,但他对后世影响极大。南京博物院所藏高浮雕竹刻笔筒,老松仙鹤虬劲古拙,定为朱氏仅存真迹。此笔筒作于1571年,为隆庆5年。此为已知最早的带有纪年的笔筒。
  《长物志》也称:“(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花梨即黄花梨木,明式家具常用之良材。由此可知,明末竹木笔筒大兴,品种极多。从工艺要求上看,也比瓷制少有限制,任何人均可以因地因材制宜,获取实惠。所以,竹制笔筒各流派争雄斗艳,木制笔筒式样层出不穷。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文人雅士,无不以获取美器为荣。据《广志绎》载:‘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几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
  竹木牙一类笔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爱,取之自然。文人亲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数。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许多,朱氏三杰、濮仲谦、张希黄,代表着明朝竹雕的三大风格。入清以后,人才辈出,竹雕木刻技艺无不精绝。
  而瓷制笔筒,没有留下工匠之名,书写制做年款的却不少见。这似乎与竹制笔筒属款之风有着某种联系。明代瓷制笔筒,目前仅见青花,绘制技法一反万历草率之风,工细之极,不让画家,足见文人对笔筒之重视。
  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达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仿生品种迭出,粉彩美仑美奂。
  青花瓷自元朝在景德镇始烧起,迅速成为中国瓷器主流,青花笔筒当然也就成为笔筒的最大宗。康熙一朝,社会走向安定,明末清初祈求色彩题材减少,追求平和安逸的作品增多。康熙青花笔筒,以人物故事、花鸟山水见长,为雍乾之后力所不及。
  彩瓷艳丽,各类彩瓷均发挥长处,粉彩柔和,五彩热烈,斗彩华贵,墨彩雅致,矾红彩描金富丽……各类彩瓷利用其优势,制成笔筒,美不胜收。
  颜色釉进入康熙朝,无论高温釉低温釉,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温釉之亮丽热烈,低温釉之柔和文雅,其表现力前所未有。两种颜色以上的复色釉,也大胆创新,仿木、仿石,顺其纹理自然,色彩变幻。
  其它竹木牙漆,水晶端石铜玉等材料统统被工匠所利用,竹制为最大家族,流派名家辈出;木雅随竹刻家走远;漆制也随心所欲;至于硬质材料,玉石、金属等,在工匠手下随意设计,化坚硬为柔软,至今看来仍属鬼斧神功之技。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调。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笔筒这么简单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态。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感谢思之然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2-21 16:47 | 只看该作者


循着马未都先生的思路,再来看看明朝大文人屠隆是如何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6:49 | 只看该作者


明屠隆《文具雅编》中逐条介绍了除文房四宝以外的43种其他文房用具,有的一直延用至今,如笔格、笔筒、笔洗等;有的今天已经稀见,如贝光、廖、韵牌等;也有的并不属于文房用具,如剪刀、如意、镜等。现就常见的一些其他文房用具做些简介如下:
  (一)砚用类
  1.砚匣:用来保护砚台,它的形制随砚形的不同而不同。砚匣多为漆匣、木匣,但也有用金属制成的。《砚录》提出:青州红丝石砚用银匣为好,用锡匣也可以,因为锡匣能润砚。《文具雅编》则说砚匣:"不可用五金,盖石乃金之所自出。若同处,则子盈母气,反能燥石。以紫檀、乌木、豆瓣楠及雕红褪光漆者为佳。"
  2.砚床:为砚特制的底座,它既是一种陪衬,又能起到使砚平稳、不致移动的作用。
3.研山:山峦形奇石,因其中设有墨池,故名。最早的研山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十二峰陶砚"即是一例。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也令人用龙尾佳石雕琢了一方三十六峰歙砚,"径长逾尺咫"。南唐灭亡后,这方歙砚流转数十人手中,后为米芾所得。山峦形砚台既高又大,实用价值很小,主要供观赏。所以,米帝就将这方歙砚,重新取名为"海岳庵研山",后来他用这座研山换得一栋豪华的住宅,一时传为佳话,研山也因此盛行起来。为了取得山峦逼真的效果,又有一泓碧水池的墨池形态,后来人们就改用灵壁石、太湖石雕制,于是,研山很快成为文人案桌上的一道风景,而广泛受到青睐。宋代以降,研山实际上成为一种观赏石,《素园石谱》、《铁围山丛轶》中多有记载,此不赘述。
  (二)墨用类
  4.墨匣:用于存放墨锭,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乌木、豆瓣楠木为材料,并镶有玉带、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图纹,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制成漆匣的。据说,清代道光年间,阮文达回京城,"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可说是出类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当属京城"万礼斋"。
  5.墨床:用于置放未干之墨锭。
  (三)纸用类
  6.镇纸:又称"书镇",主要用以重压纸张或书册而不使其失散。书镇所用材料为铜、石、玉、玛瑙、水晶或陶土等。《文具雅编》中有详细介绍:"铜者,有青绿虾蟆,偏身青绿;有蹲虎、蹲螭、眠龙;有坐卧哇哇;有馏金辟邪、卧马,皆上古物也。"玉制者,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其背斑点如洒墨,色同玳瑁,无黄晕,俨若虾蟆背状,肚下纯白,其制古雅肖生,用为镇纸,摩弄可爱。"陶制者有"哥窑蟠螭,有青东瓷狮、鼓,有定哇哇、狻猊。"自古及今,镇纸形制多样,制作者争奇斗巧,变化万端,是文人案头的宝玩之一。与镇纸具有同样用途的还有"压尺",或叫"镇尺"。
  7.裁刀:为裁纸专用。也有将它看作是古人"用以杀青为书"的削刀。后来,仿照古人的削刀所制成的裁刀,其制上尖下环,长仅尺许,其柄所用木料很是讲究,并饰有图案花纹。
  (四)笔用类
  8.笔格:也称"笔搁",顾名思义是搁置毛笔用的,又称笔枕。笔格以山形为其主要形制。1981年浙江诸暨南宋墓出土的笔格,石质,造型似群山起伏。笔格的用料除石以外,还有玉、铜、铁、竹、木、陶土等。南朝梁吴均著《笔格赋》,细致地描绘了用桂枝作笔格的情景(《艺文类聚》卷五十八);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还作有《咏笔格》诗。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学士苏颋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尝置于砚席间。每天欲雨,即此石津出如汗,逡巡而雨。颋以此常为雨候,固无差矣。"从文字看,此处所提的笔架可能也是笔格。架、格、搁发音相近,古人未加严格区分。
  9.笔床:笔床与笔格是两种不同的文具。《文具雅编》上说:"笔床之制,行世甚少。有古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如一架然,上可卧笔四矢,用紫檀乌木为之,亦佳。"笔床相当于笔盒,可以放笔,就像今天的文具盒。如南朝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所说:"琉璃砚盒,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10.笔挂:用竹木制成的架子,两边有柱子,高一尺余;上面有横木,宽亦一尺有余,可以倒悬笔管,做晾笔用。笔挂也有制成圆柱形的,圆顶,笔挂在圆顶周边上,很方便。
       11.笔筒:属常用文具之一。材质不一,形状也无定制。屠隆介绍说:"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    这是从所用材质说的,其实,今天所见到的笔筒多加雕饰,尤其是雕竹笔筒,很有艺术个性,品位也高,所以深受文人青睐,如清代周芝岩所刻山水图竹笔筒,高13.8厘米,径11。3厘米。形制古朴典雅,被列为上品。朱彝尊还写有《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12.笔洗:用于洗笔。以钵盂为其基本形,其他的还有长方洗、玉环洗等。陶瓷笔洗为最常见,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罄口元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帘段洗,缝环洗等,其中以粉青纹片朗者为贵,有龙泉双鱼洗、菊花瓣洗、百折洗、定窑三箍元洗、梅花洗、绦环洗、方池洗、柳斗元洗、元口仪棱洗等。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哥窑海棠式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枢府釉印花洗,都是国宝级的稀世珍品。此外,还有中间用作笔洗,边盘用作笔掭的。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蔚为奇观。
笔用类的文房用具还有笔掭、笔屏、笔船、笔海、笔篓、笔觇等。
  (五)其他类
  13.水注:为便于研墨时加水而特制的储水小壶,有壶嘴,故名"水注",或称水滴、砚滴(见图64)。有玉制的,古代水注多用玉石雕琢而成;宋龙大渊《古玉图谱》上有著录。也有铜铸的,旦容易生锈腐朽。还有陶瓷制的,如官、哥方圆壶,立瓜卧瓜壶,双桃注,双莲房注等。
  14.水丞:或称"水中丞",指贮砚水的小盂。与"水注"的区别在于它无嘴。水丞有玉制的,如清代青玉雕葫芦水丞,两水盂相连构成葫芦形状,周边随形雕刻枝叶缠绕,显得清朗自然。玉水丞中,以明代玉工陆子冈所制作品最为著名。也有铜制的,仿古器形制。还有陶瓷制的,如官哥窑肚元式、钵盂小口式等。清代乾隆时所制掐丝珐琅水丞,色泽斑斓,雍容华贵。
  15.臂搁:书写时,用于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搁多竹木、象牙质地,上有文绘雕饰。
除以上介绍的15种文房用具之外,还有界尺、诗筒、研镜屏、印盒、书刀、瘿瓢(弃杂物用)、糊斗、蜡斗、书灯等,因不常用,不多作介绍了。


(感谢高山情剑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6:5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早一两年在别处网站上读到的关于"笔筒"的新说.感谢shangpin同好.(原帖引用)

1# 发表于 2008-4-20 00:23  



张德祥老师:小笔筒有大智慧 (ZT)张德祥  


        现在笔筒仿制得比较多。我到南方去,有收藏家让我看满屋子的笔筒,好几十个,他说这怎么老怎么好,花了上百万呢。我一看老的一个都没有,说明他还没搞清楚老笔筒到底什么样。
        我十几岁时就开始研究笔筒,当时我学画,只看了一眼就特别想有个木制的笔筒,老在脑海里琢磨。可能任何一个文人,甚至不经常写文章的人都觉得木制的笔筒很美,都希望拥有一个。可是它什么都没有,就一个木筒子,干嘛大家那么喜欢,爱不释手?凭什么又没刻花?有些刻了花他倒不喜欢了?这为什么呢?我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这里边有很大的学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新一老,您分得出吗?

        古代的笔筒一般都是上边大下边小,直矗很少,只占1-2%。这代表着儒家入世的精神,敞开口让你用。还有笔筒的上沿,一定要有一个指甲圆,也叫泥鳅背,我仔细观察过这个沿,99%都是往里倾斜的,必须倾斜半毫米哪怕一毫米。配合敞开的倾斜就是儒家欢迎你使用,入世的态度,大家之所以喜欢它,就是这个感觉,这种接纳的感觉。这个老笔筒很好使,而且向里偏一点,有容量感,功能很明显,不像现在新的笔筒,一使就拉手,或者口太小不好使。老笔筒口沿两侧的边线上还有个特点,一定都会有一个很硬的棱,这个棱体现的是儒家的气节:我是有原则的,这个线条在美学上是刚柔结合的,两边硬中间圆才是刚柔相济的。我欢迎你使用,我接纳你,但是我是有原则地服务社会。一些新的笔筒,很多这个边线圆,很随意的就进去了,很实用,但没原则,你扔垃圾也行,吐痰也行,我挺低档的,痰盂,你随便使,我没辙。(举起一老一新两个笔筒)你看这俩给人的感觉,这是很硬朗,很有骨气,很刚柔相济,这是柔过分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笔筒(右)上沿的指甲圆是两边硬中间圆,刚柔相济,很多笔筒(左)上沿的边线画润,柔过分了."

        笔筒一定要有缩腰。一般笔筒侧面看上去是直的,实际上99%一定是曲线,猛一看是直的,但其中又含有曲线,这就是中国古家具美学的一个原则,含蓄。明式家具讲究含蓄,似有若无,点到即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含蓄性。这个曲线有一个特点,凹下去一定不会大于5毫米,一般就是一两毫米。如果拿尺子一靠,这个老笔筒有没有曲?有曲,大约有1毫米,这个尺寸一定不能多。你看新笔筒,生怕你看不出来,像一个线轴,太明了,我是大款,我戴着很多金银。这个就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曲线。这不是古家具热吗,很多人可能头几年还刨白薯、倒油菜呢,忽然这家具好卖了,买一床子,上午刨白薯,下午我就做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当时整个时代造成的,是历代积累,唐的壮,宋的愣,加上元的曲线,明代江南文化的清雅、含蓄。这一两毫米的曲线,是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不是你上午刨完白薯,下午就弄一线轱辘,这是完全不对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笔筒(右)底部往往上凹,有眼;新笔筒(左)多平底

        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特点,笔筒曲线的最凹点在什么位置呢?新的笔筒凹点在中间像线轱辘,老笔筒一般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处,或0.618(黄金分割点)处,绝对不在中间,大家可以去量。只要这个最凹点在这个位置,下面的曲线就会形成一段垂直于桌面的直线。这样往这儿一放,你感到它很坚定,脚跟是稳的,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那种气节。我有气节,为什么“士可杀不可辱”呀?辱我一点都不行,但我挨饿行,这是气节。这里一定垂直于桌面,这也是儒家文化。(指新笔筒)如果你这凹腰在中间,它就往外撇,像软骨病,像企鹅腿,不太舒服的一种腿。
再有,笔筒也体现着道家思想。首先,崇尚自然,我不刻意修饰,优美的纹理,充分展现,欣赏自然。还有,笔筒的底下有个眼,首先是工艺的需要。黄花梨很珍贵,全掏成了锯末,就不好了。在这儿进一个刀进去,然后上面再进一个刀,掏一个窝,再进一个橫刀往下一走,啪嗒,木芯就出来了,剩下的木料我还可以做一个中的,再做一小的,一块木头可以做三个四个笔筒。这既是工艺上的一个要求,又是道家的尊重自然,珍惜材料,惜木如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笔筒(右)缩腰的曲线似有若无,恨含蓄;很多新笔筒(图左)形成了凹腰,过于夸张.

        同时,底部这个眼十分必要。所有的笔筒如果没有眼,一定要裂。笔筒打明中期到清中期,一直存世量都很大,你仔细看都不带缝儿,坏了的往往都是这个眼被堵死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就像家具的抽涨缝一样,一定不能使胶,使胶家具就不抽涨,要尊重它,你不要跟它较劲。如果下雨了,那么木头涨了,这个边同步得往外涨;天晴了,它又缩了。这个地儿眼如果是死的,它涨没地儿涨,缩没地儿缩,一定会产生裂纹。如果破了这个,它同步地里外有个释放应力的地方,这个眼就是中国木工充分理解木性的体现。
        鉴定笔筒时,你注意看新笔筒是个平底,倍儿平,所有的老笔筒一定是往上凹,99%是往上凹。为什么呢?只有它凹上去了,底的两面会同步接触空气,那么湿空气或干空气会同步施加影响,它就不会裂了。这就是很多黄花梨笔筒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生活仍然这么完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个洞一个凹造成的,这是道家思想尊重自然,你顺应它了,它就让你完好如初。新笔筒大多是平底,在潘家园、古玩城等古玩市场上,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千万别信它。
        最后,还有一个佛家的禅宗思想在里头。禅宗,我心祭佛,不立文字,其思想就是化繁为简,以少胜多,专注一静。很多中国古家具崇尚简素,跟文人崇尚禅学有关。比如把满身是龙的元代和北方明式的装饰风格放在南方人的书斋里,就简化成一个龙的符号搁到靠背板上,甚至有的靠背板上面掏一个圆光,底下掏一个亮脚,用几个几何图形如方圆的对比来进行装饰;还有,所有桌子底下的绦环板原来都是有花的,到明代就逐步演化成空的了,就剩一符号,比如鱼门洞。这就是化繁为简,化多为少,以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进行装饰,用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来进行对比,这都是佛家禅宗的思想,以清静为基础。简素的笔筒,这种不刻一刀不加任何装饰的处理方法,本身就是高度的化繁为简,是禅宗追求的清静静穆。

张德祥/口述 刘 辉/整理并摄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6:58 | 只看该作者


大致上,这是如今比较常见的几种关于"笔筒"的诸说.
很自然的,笔筒的一众同好,自然会各有各的解读.

由此开始引用一些曾经的"发言",聊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0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0 00:53  


玩笔筒玩出品位了看了以后就觉得,现在的文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一个笔筒看出这么多儒家文化,是作者在没事找事呢还是确实当时的木匠就爱搞造型暗喻?

---悠白
(对张德祥说的观后感)




发表于 2009-2-21 17:0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0 07:45  


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特点,笔筒曲线的最凹点在什么位置呢?新的笔筒凹点在中间像线轱辘,老笔筒一般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处,或0.618(黄金分割点)处,绝对不在中间,大家可以去量。只要这个最凹点在这个位置,下面的曲线就会形成一段垂直于桌面的直线。这样往这儿一放,你感到它很坚定,脚跟是稳的,



请问楼主(shangpin),这个凹点的位置是从上向下三分之一处
还是从下面算起?

---童宝贝
(张德祥说)


发表于 2009-2-21 17:0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0 09:30   


QUOT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童宝贝 at 2008-4-20 07:45:
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特点,笔筒曲线的最凹点在什么位置呢?新的笔筒凹点在中间像线轱辘,老笔筒一般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处,或0.618(黄金分割点)处,绝对不在中间,大家可以去量。只要这个最凹点在这个位置,下面 ...

应该是从上算起。个人愚见。

---shangpin



发表于 2009-2-21 17:02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4-20 09:46  



好文, 谢谢SHANGPIN, :)
专家讲的的确值得借鉴, 但什么儒家禅宗的就听过拉倒吧, 呵呵.:swt

---leon6





发表于 2009-2-21 17:0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0 22:22  


QUOT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悠白 at 2008-4-20 00:53:
看了以后就觉得,现在的文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一个笔筒看出这么多儒家文化,是作者在没事找事呢还是确实当时的木匠就爱搞造型暗喻?

对于红木,我是槛外人,尚未入门,但我想,可能有的时候玩红木玩的就是这种层峦叠嶂的意味吧。就象欣赏文学作品,作者在写作品的时候是一次创造,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又是一次创造,因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把自已的喜怒哀乐和偏见带到作品中去,有的时候可能会在作者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审美共鸣。能让更多的读者在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角度或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产生审美共鸣,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作品吧。就象这个笔筒,有的人会读到它的圆,有的人会读到它的润,有的人会读到它的流畅,还有的人会读到它的内敛,还有的人会读到它的开放,这就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笔筒。与君商榷。

---落雨梧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0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1 16:59  


文化是积累来的,不是学习来的。
现在学的都是知识,不是文化。这一点应该很清楚。
中国的传统文化抽象在传统经典中,具象在生活中,传承在礼仪祭祀中。但现在的人不读经典了,生活也西化了,清明不上上扫墓了,连中医都快生存不下去了,你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在哪?

可以这么讲中医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讲究家教礼仪重视祭拜祖先的地方,传统文化就相对保存的比较好。就从这一点上看,北方比不上南方,政治气息浓厚的大城市比不上自由散漫的小城庄。

现在很多工艺品做出来没有艺术感,没有文化感,不能怪这些匠人。是这个社会没有艺术了,没有文化了,所以这些产品才会没有艺术,没有文化。这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现象,是这个阶段社会的本质折射出来的表相。


---liye_cn





发表于 2009-2-21 17:0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8-4-23 21:29  


有事没事就往儒家、佛家文化上靠,就像现在的没事找抽的往“河蟹”上靠那样令人反感!说难听点就像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难道这才像文化,才有格调吗?

里面的美学审美解释倒是比较合理的

[ Last edited by yyjnart on 2008-4-23 at 21:33 ]

---yyjnart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3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在下2007年9月与kikiwwq同好的网谈.关于笔筒.
附图是在下很喜欢的一个"天工"笔筒.
---eddie
发表于 2007-9-8 23:09  



QUOT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kikiwwq at 2007-9-7 21:38:
eddie兄
我有一根直径和高度都差不多30cm左右的黄花梨
做个什么样的笔筒比较好?

回k兄垂询:以在下对笔筒的理解,形制其实不止一种两种的.行内风头足的专家是北京的张德祥,网上很容易找到他的高论,不入他眼的是轱辘,痰盂云云.
常见的有收腰的,也有不收腰的,30厘米是大尺寸了,收腰有线条美,不收腰有拙扑的大器美,各有千秋的.至于说收腰要合0.618黄金分割比例一说,窃以为老祖宗们应该是没有这一条的.西洋人的东西,何况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天生的腿短腰长,哪来的0.618,至于起阳线起三足等等等等的某朝某代形制,也不是一刀切的.素也有素的长处,更显材质的纹理纹路.文人抄写了千百年的茴香豆的茴字都有四个写法,何况是笔筒的款式形制.
兄台这块料如果落在福建人手里,他们至少能搞个四世同堂的套装,现在工艺比以前好多了,会转弯的线锯,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兄台这块料如果落在在下手里,在下就用个平头案把他当中供着.这样完整的笔筒料,开一块少一块了......
所以连这样的笔筒也值得珍惜.带皮的海黄,岁月蚀刻而成的外皮就是这个样子的.有说海黄老料如何如何好,要陈化50年60年才最适合做家具.
听天由命出来的造化就是这个样子,褪去的不一定只是白皮.洞穿的格,或者说心材,
不在少数.十檀九空.老料的海黄,很多都有这样的孔洞.实在烂得不成样子了,越来越小,也许就成了土沉香了.

---eddi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48.56 KB)
2009-2-21 17: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36 | 只看该作者


犹记得最早大概是2006年底或者2007年初的时候就与迷糊同好聊过笔筒,原帖一时未找到.
最初与迷糊同好提到0.618的时候,他阁下第一个反应就是:张专家在忽悠.
这帖子得慢慢找了,应该还有......

不过,看马未都先生解读<长物志>,似乎早期的笔筒不仅不收腰,好象还望外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39 | 只看该作者


全篇引用<长物志>十二卷如下.
感谢网名:-x的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2-21 17:40 | 只看该作者


[table][tr][td]長物志卷一  (明)文震亨 撰
  ○室廬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栖巖止谷追綺園之踪而混跡廛市要湏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又當種佳木怪籜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逰之者忘倦蘊隆則颯然而寒凛冽則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堊真同桎梏樊檻而已志室廬第一
  門
  用木為格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兩傍用板為春帖必隨意取唐聮佳者刻扵上若用石梱必須板扉石用方厚渾朴庶不渉俗門環得古青緑蝴蝶獸面或天鷄饕餮之屬釘扵上為佳不則用紫銅或精鐵如舊式鑄成亦可黄白銅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黒三色餘不可用
  階
  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須以文石剝成種繡墩或草花數莖扵内枝葉紛披映堦傍砌以太湖石疊成者曰澀浪其制更竒然不易就複室須内高扵外取頑石具苔班者嵌之方有巖阿之致
  牕
  用木為粗格中設細條三眼眼方二寸不可過大牕下塡板尺許佛樓禪室間用菱花及象眼者牕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隨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横牕一扇下用低檻承之俱釘明瓦或以紙糊不可用綘素紗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製大眼風牕眼竟尺許中以線經其上庶紙不為風雪所破其制亦雅然僅可用之小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綵漆俱不可用
  欄干
  石欄最古第近扵琳宫梵宇及人家冡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蓮柱二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亭榭廊廡可用朱欄及鵝頸承坐堂中須以巨木雕如石欄而空其中頂用柿頂朱飾中用荷葉寳瓶綠飾卍字者宜閨閤中不甚古雅取畵圖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横木最便第太朴不可多用更須毎楹一扇不可中竪一木分為二三若齋中則竟不必用矣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之類為之華而復雅不則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灑金描畵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帶齋中則止中楹用之有以夾紗牕或細格代之者俱稱俗品
  堂
  堂之製宜宏敞精麗前後須層軒廣庭廊廡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細磚砌者佳不則竟用粉壁梁用毬門高廣相稱層堦俱以文石為之小堂可不設牕檻
  山齋
  宜明淨不可太敞明淨可爽心神太敞則費目力或傍簷置牕檻或由廊以入俱隨地所宜中庭亦須稍廣可種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後洞空庭際沃以飯瀋雨漬苔生綠褥可愛遶砌可種翠芸草令遍茂則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瘞牆下灑魚腥水扵牆上以引蔓者雖有幽致然不如粉壁為佳
  丈室
  丈室宜隆冬寒夜略倣北地暖房之製中可置卧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畱西牕以受斜陽不必開北牖也
  佛堂
  築基高五尺餘列級而上前為小軒及左右俱設歡門後通三楹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旛幢之屬另建一門後為小室可置臥榻
  橋
  廣池巨浸須用文石為橋雕鏤雲物極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澗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種繡墩艸板橋須三折一木為欄忌平板作朱卍字欄有以太湖石為之亦俗石橋忌三環板橋忌四方磬折尤忌橋上置亭子
  茶寮
  搆一斗室相傍山齋内設茶具教一童専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
  琴室
  古人有扵平屋中埋一缸缸懸銅鐘以彂琴聲者然不如層樓之下蓋上有板則聲不散下空曠則聲透徹或扵喬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絕更為雅稱耳
  浴室
  前後二室以牆隔之前砌鐵鍋後燃薪以俟更須宻室不為風寒所侵近牆鑿井具轆轤為竅引水以入後為溝引水以出藻具巾帨咸具其中
  街徑庭除
  馳道廣庭以武康石皮砌者最華整花間坼側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寧必金錢作埒乃稱勝地哉
  樓閣
  樓閣作房闥者須回環窈窕供登眺者須軒敞弘麗藏書畵者須爽塏高深此其大畧也樓作四面牕者前楹用牕後及兩傍用板閣作方樣者四面一式樓前忌有露臺捲蓬樓板忌用磚鋪盖既名樓閣必有定式若復鋪磚與平屋何異高閣作三層者最俗樓下柱稍高上可設平頂
  臺
  築臺忌六角隨地大小為之若築扵土岡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闌亦雅
  海論
  忌用承塵俗所稱天花板是也此僅可用之廨宇中地屏則間可用之暖室不可加簟或用■〈毛瞿〉毺為地衣亦可然總不如細磚之雅南方卑濕空鋪最宜畧多費耳室忌五柱忌有兩廂前後堂相承忌**體亦以近官廨也退居則間可用忌傍無避弄庭較屋東偏稍廣則西日不逼忌長而狹忌矮而寛亭忌上銳下狹忌小六角忌用葫蘆頂忌以茆盖忌如鐘鼓及城樓式樓梯須從後影壁上忌置兩傍磚者作數曲更雅臨水亭榭可用藍絹為幔以蔽日色紫絹為帳以蔽風雪外此俱不可用尤忌用布以類酒舩及市藥設帳也小室忌中隔若有北牕者則分為二室忌紙糊忌作雪洞此與混堂無異而俗子絶好之俱不可解忌為卍字牕傍填板忌牆角畵楳及花鳥古人最重題壁今即使顧陸點染鍾王濡筆俱不如素壁為佳忌長廊一式或更互其製庶不入俗忌竹木屏及竹籬之屬忌黄白銅為屈戍庭際不可鋪細方磚為承露臺則可忌兩楹而中置一梁上設乂手笆此皆元製而不甚雅忌用板隔隔必以磚忌梁椽畵羅紋及金方勝如古屋嵗乆木色已舊未免繪飾必須高手為之凡入門處必小委曲忌太直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臥榻面北小庭不可太廣以北風甚厲也忌中楹設欄楯如今拔歩牀式忌穴壁為橱忌以瓦為牆有作金錢梅花式者此俱當付之一擊又鴟吻好望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須如古式為之不則亦倣畵中室宇之製簷瓦不可用粉刷得巨栟櫚擘為承溜最雅否則用竹不可用木及錫忌有捲棚此官府設以聽兩造者扵人家不知何用忌用梅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長物志卷二
  (明)文震亨 撰
  ○花木
  弄花一嵗看花十日故幃箔映蔽鈴索護持非徒富貴容也第繁花襍木宜以畞計乃若庭除檻畔必以虬枝古榦異種竒名枝葉扶踈位置疎密或水邉石際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獨秀艸花不可繁雜隨處植之取其四時不斷皆入圖畵又如桃李不可植扵庭除似宜逺望紅梅絳桃俱借以點綴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蘚者移置藥欄最古杏花差不耐久開時多值風雨僅可作片時玩蠟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風味固自不惡然必闢隙地數頃别為一區若扵庭除種植便非韻事更有石磉木柱架縛精整者愈入惡道至扵秇蘭栽菊古各有方時取以課園丁考職事亦幽人之務也志花木第二
  牡丹芍藥
  牡丹稱花王芍藥稱花相俱花中貴裔栽植賞玩不可毫渉酸氣用文石為欄參差數級以次列種花時設燕用木為架張碧油幔扵上以蔽日色夜則懸燈以照忌二種並列忌置木桷及盆盎中
  玉蘭
  宜種廳事前對列數株花時如玉圃瓊林最稱絶勝别有一種紫者名木筆不堪與玉蘭作婢古人稱辛夷即此花然輞川辛夷塢木蘭柴不應複名當是二種
  海棠
  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為上貼梗次之垂絲又次之余以垂絲嬌媚眞如妃子醉態較二種尤勝木瓜花似海棠故亦有木瓜海棠但木瓜花在葉先海棠花在葉後為差别耳别有一種曰秋海棠性喜隂濕宜種背隂堦砌秋花中此為最艷亦宜多植
  山茶
  蜀茶滇茶俱貴黄者尤不易得人家多以配玉蘭以其花同時而紅白爛然差俗又有一種名醉楊妃開向雪中更自可愛
  桃
  桃為仙木能制百鬼種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除物桃性早實十年輒枯故稱短命花碧桃人面桃差乆較凡桃更美池邉宜多植若桃柳相間便俗
  李
  桃花如麗姝歌舞塲中定不可少李如女道士宜置烟霞泉石間但不必多種耳别有一種名郁李子更美
  杏
  杏與朱李蟠桃皆堪鼎足花亦柔媚宜築一臺雜植數十夲
  梅
  幽人花伴梅實専房取苔護蘚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際最古另種數畞花時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緑蕚更勝紅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極竒蠟梅磬口為上荷花次之九英最下寒月庭際亦不可無
  瑞香
  相傳廬山有比丘晝寢夢中聞花香寤而求得之故名睡香四方竒異謂花中祥瑞故又名瑞香别名麝囊又有一種金邉者人特重之枝既粗俗香復酷烈能損羣花稱為花賊信不虛也
  薔薇木香
  甞見人家園林中必以竹為屏牽五色薔薇于上架木為軒名木香棚花時雜坐其下此何異酒食肆中然二種非屏架不堪植或移着閨閤供士女採掇差可别有一種名黄薔薇最貴花亦爛熳恱目更有野外叢生者名野薔薇香更濃郁可比玫瑰他如寶相金沙羅金鉢盂佛見笑七姊妺十姊妺刺桐月桂等花姿態相似種法亦同
  玫瑰
  玫瑰一名徘徊花以結為香囊芬氲不絶然實非幽人所宜佩嫰條叢刺不甚雅觀花色亦微俗宜充食品不宜簪帯吳中有以畞計者花時獲利甚夥
  紫荆棣棠
  紫荆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4-29 16:31 , Processed in 0.186776 second(s), 4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