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而此时的明熹宗却仍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整天游戏于声色犬马、草木鱼虫之间,尤其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却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明熹宗没当皇帝前不上书房,四处游荡,耳濡目染,学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艺。学成木匠,却做了皇帝,这不免令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面对这样的主子,奸臣们如魏忠贤当然不会错过这种良机,他们常趁明熹宗引绳削墨,兴趣最浓时,拿上公文请明熹宗批示。明熹宗觉着影响了自己的兴致,便随口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尽心照章办理就是了。”正如《酌中志余》所述:“当斫削得意之时,或有急切章疏,奏请定夺,识字女官朗诵职衔姓名毕,玉音辄谕王体乾辈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诸奸于是恣其爱憎,批红施行。”
按明朝的旧例,凡廷臣的奏本,必由皇帝御笔亲批;若是例行文书,则由司礼监代拟批问,还必须写上阁票字样,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号为批红。明熹宗潜心于制作木器房屋,便把上述公务一概交给了魏忠贤,魏忠贤借机排斥异己,扩充势力,专权误国。而明熹宗却目无所见,充耳不闻。可叹他只是一名出色的工匠,角色错位,却使大明王朝在他的这双手上摇摇欲坠。
对于大明朝走向灭亡,作为当时国家一把手的明熹宗,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不过,这位木匠皇帝似乎也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比如,朱由校不但与自己的皇后张嫣感情很好,而且对她敬重有加,很能听得进她的话。当魏忠贤几次想找机会陷害皇后时,朱由校都表现得非常清醒。又比如,他对弟弟朱由检的教育问题就一点也没耽误。或许是他为自己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既感到很遗憾,又觉得很无奈,所以刚当上皇帝就把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的教育问题抓得很紧,直到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仅有的弟弟。或许,就是因为朱由校对皇后与弟弟朱由检所取的自始至终的绝对保护和充分信任的态度,大明朝才没有早早的就在他手里玩完,而是依然延续了17年才轰然崩塌。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十八日,明熹宗从安定门外方泽坛回来,随即携皇后来西苑游乐。到下午四时左右,皇后因疲乏困倦,先自回宫。明熹宗游兴未尽,便由客氏、魏忠贤陪同在湖中乘船游荡。明熹宗好动,船行一程,竟改换小船,由两个小宦官陪伴,自己亲自划荡起来。不料大风突起,把小船吹翻,明熹宗与两个小太监都落入水中。随从人员顿然失色,大呼救驾。管事太监谈敬率先入水,其它人也纷纷跳入水中。明熹宗被众人救上岸来,而两个小宦官却溺死水中。明熹宗遭此一吓,染病数日,虽经太医及时医治总算痊愈,但病根由此种下。
到了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明熹宗突然得了重病,开始腰疼,发烧,之后又浑身浮肿,已经呈现出大限将至的迹象。从症状上判断,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肾炎。有人给朱由校进献了一种仙方,叫灵露饮,说是久服可以长生。仙方的内容是:用银锅一口,内放桶状木瓯,瓯中有蓖,蓖中安长颈大口空银瓶一个。把淘净的米按程序添入瓯中,热气透一层,添一层,围在瓶外。银锅之上,扣一尖底银锅,其尖处正对银瓶之口。用水蒸之,尖底银锅外洒冷水,使锅内的蒸气迅速转化为水,滴入银瓶。最后,取出滴满的一瓶“灵露”,就是米的精华。明熹宗日日饮用“灵露”,也未见病情好转。三个月后,明熹宗去世。当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故还不能说是“短命”,只能算是“夭亡”。由于无子,由弟弟朱由检继承其帝位。
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称天启皇帝。卒后谥号为“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由此可见,当明熹宗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宫殿”时,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脚。明熹宗死后仅十多年,大明朝就在农民起义与满清国的步步紧逼中走向灭亡。
------选自张世科著《木痴》
http://blog.sina.com.cn/zhangshikemyqfz
[ 本帖最后由 轻舞飞扬 于 2009-12-22 11: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