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误读三:历史崇拜 错误观点:1.家具越老越值钱。 2.只有老家具才有收藏价值。…… 错误根源:不理解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所在,“扬古抑今”的当代体现。 误点分析: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多次收藏风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点燃人们的收藏热情,而“扬古抑今”的收藏现象也绝非今天所独有。曾听胡德生老师说过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极为有钱的暴发户想搞收藏,便向人讨教,收藏什么样的东西最值钱?人们告诉他越老越值钱。于是他倾尽家产买了一顶大禹治水时戴过的草帽子、一件姜太公渭水垂钓时披过的蓑衣、一个周文王囚禁羑里时在监狱中用过的木碗,最后落得个披蓑衣戴草帽手拿木碗沿街乞讨的下场。这个故事是清代雍正年间编撰出的,为的就是讽刺当时那些一味“扬古抑今”的收藏者们。 可见,这种过度的历史崇拜不是古典家具收藏中的问题,而是所有文物收藏的通病。并非所有的“老旧”之物都可以称为文物,只有那些有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的老物件才是真正的古董,才拥有收藏价值。古典家具收藏亦然。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至明清时期达到了艺术巅峰。在此之前的宋元时期可视为古典家具艺术的发展积蓄阶段,宋元之前的家具则更多地体现了历史价值,在艺术性上并没有明清家具那样高的成就。因此,将历史早晚作为认定家具收藏价值的判定标准显然是错误的。 抛开对于制作时间的过分执著不难发现,现代新制红木家具同样拥有收藏价值。这一点在拍卖市场上也有所体现,曾经的“家青制器”专场,拍卖的就是田家青先生设计制作的具有时代风格的古典家具。这次专场拍卖创造了成交额两千多万元的不菲成绩,许多家具成交价格让明清时期的古董家具也望尘莫及。由于一些新制的古典家具从设计和工艺上都不亚于古董家具,加之珍稀木材难以再生以及一木一器的不可复制性,新制精品古典家具同样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误读四:工艺法典 错误观点:1.雕刻越多收藏价值越高。 2.工艺复杂程度和收藏价值成正比。…… 错误根源:在工艺被过度强调的前提下,衍生出“不厌其繁”的价值取向。 误点分析: 中国古典家具是工艺美术中的一个分支,因此,工艺必然成为古典家具的重要表达。然而,近年来却有一种观点,过于强调工艺的复杂程度,而忽视了诸如器型等其他因素。这不仅在收藏领域可以看出端倪,在新制的古典家具上也有体现,形成了一部分“雕刻艺术家具”的流行。 古典家具的审美标准中,器型应该始终是最核心的标准。一件器型优美的家具,无论是紫檀、红酸枝、核桃木、榆木制作的,还是制作于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都是有艺术价值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是雕刻、镶嵌等工艺的恰当点缀。虽然舍简求繁可视为一种艺术风格,如法国的巴洛克、洛可可,但这种繁杂的表现手法需要恰当而适度,否则极容易走向王世襄老先生提到的“繁琐”、“赘复”与“臃肿”的“病”态之中。 以这件黄花梨高束腰带托泥雕花圈椅为例,这是王老认定为“繁琐”的一例。除了结构上“束腰和托泥在一般圈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和“椅盘上雕花短墙和长牙条更为累赘”之外,这件家具过于繁杂不当的雕刻,更最终将它推向了“繁复”的审美泥淖之中。“再说它的雕饰,几乎是漫无节制地布满全身,内容芜杂,花卉、兽面、龙纹、卷草等,饾饤堆砌,任意拼凑”。在这里,繁杂的雕刻并没有增加家具的收藏价值,反而由于不恰当的使用成为被世人诟病的典型,收藏价值也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