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老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老师开讲之博客专栏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1:41 | 只看该作者
M老师开讲(2)

    最近没好电影看,在广州的日子不太出门,唯一仰仗的是网络,网络购书、网络消遣...校园网更是娱乐生活的来源。《PRISON BREAK》现在也渐渐变得像鸡肋了,但实在没的选只好耐着性子等,不自觉的开始新一轮的搜索,最终入眼的是英国BBC的《HUSTLE》,翻译成了《飞天大盗》或《盗你没商量》,看后觉得后面的名字更契合,一集一事,短小精悍,刚看了第三集,恰好讲几位主角伪造蒙德里安的画作骗取收藏家。佩服骗子的手法,不是鸡飞狗盗的小偷小摸,当然也不如好莱坞的“罗汉”那么有胆色,但智商型的犯罪的确更有看点。  
    剧中伪造的蒙德里安,是出身荷兰的抽象艺术先驱,大胆假设的是如果毕加索并非立体主义的始创者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艺术史或许将被改写,而隐藏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同样已名声显赫却蜗居陋室实验创新但并未公开画作的蒙德里安,时间也正正好在那个190几年间,那么可想而知如果确有其事...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中间点缀些无伤大雅的的小骗术、小手段、小伎俩,控制得不错的节奏带动着观者的呼吸,再穿插点儿人性的温情,老桥段的骗中骗格局,不过还算看得愉快。

    既然说到这里,我也刚好调整下自己的讲课顺序,今天出场的便是这位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者——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而此人的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蓝椅。他与同时期的另外两位共同创立了“风格派”,并使之与同期的德国包豪斯齐名现代设计运动,成员之一就包括上面的那位蒙德里安,因为风格派的地位实在太太太高了吧,以致他们的风光后来荷兰艺术设计界一直无人企及,而被反咬一口说光芒太刺眼掩盖了后辈的努力。
    其实,最初成型的红蓝椅是被里特维德全部漆黑的,椅子诞生的时间刚好早风格派成立一年,以我自己的推断如今的这把椅子,红蓝的效果说不定仅是后来风格派用于立体表现的实物习作而已,呵呵,倒是人靠衣装马靠鞍,换一副皮囊,结果却大不一样。某个家具展上试坐过仿造的一把,小心翼翼的半躺上去后,完全打消了以前的疑虑,关于人体工学关于结构,其实都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不舒服不牢靠。而在当时的年代,作为家具设计者来说能够掌握各种功能性,涉猎不同材料、形式、工艺的制作也是值得在家具史上为其书写一笔的。
    也许,说蒙德里安早于毕加索开创新风格是虚拟映象里也难以令人信服的骗局,那么现实中其实更该为能够正名的开创先河者“摆平冤屈”。里特维德刚好需要我们这么做。家具史上更多的资料传输给我们的信息是马歇尔.布劳耶第一次用钢管制造了家具,或许瓦西里椅的优雅让他因而得名,但几乎更早的时候稍嫌简易的钢管椅已经出现在了里特维德的另一杰作——施罗德住宅里。
    当然,作为现今世界人口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荷兰人坐在红蓝椅上还可以勉强舒展,但另外那件“ZIG ZAG”方方正正、颤颤歪歪的造型也许就真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咯。至于合适放在显赫地位的红蓝椅,则更是一经出现必定引起关注,完全平面化的立体效果,不夺目才怪。仿造品仍然价值不菲,若是对大师顶礼膜拜,非要在自家厅堂摆上一件,这两者都是比其余作品更具雕塑感的最佳摆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也未必察觉到的,或许是受一时影响或许是一直受影响,总是能在不经意朝花夕拾间发现自己生活的痕迹有着那么多的雷同,人生要有突破很难,如果能把一条路走到底似乎也不那么容易,我们何尝不是都在兜兜转转中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珍藏内心的喜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10-26 10:45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M老师 at 2006-10-19 13:45:
拜物恋物,精神大于需求

    昨天下午课完,晚上去师兄家小聚,回来的晚,坚持写完“博客作业”,无奈校园网不争气,先补上落下的。

    9.26


    上午备课,拍书的时候顺便把几本常看的杂志和手边有关 ...

M老师看的杂志基本和我一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0:57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wonghao at 2006-10-26 10:45:

M老师看的杂志基本和我一致啊:):)

握手握手,天涯遇知己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1:01 | 只看该作者

M老师,开讲了(C)大师之当然得优先麦金托什

M老师,开讲了(C)大师之当然得优先麦金托什



下面第一排依次是各类型座椅,第二排依次是室内全套家具和灯具。

    有时觉得很多事情好像提前预约了似的,自己没目标的时候总是会有各种暗示跳出来,比如今天。

    主页左边组图中给出的椅子其实并不能称得上麦金托什标志性的作品,就形式而言,方格子的靠背当然能算作其中的一个符号性的判别标准,但麦氏风格的特点更在于高到足以充当屏风的靠背,这个是纵观家具史上独一无二的创新,后来者也许是无意的借用都很可能背上模仿的骂名。代表作之于设计者,可以等同于他们名讳一样的价值,如此以来签名作商品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例如,这个纯粹以直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风格,带来了同类型的多件家具,靠背高高低低,而都作为麦氏的建筑、室内附设品出现于他的各个方案环境里,玩弄排列的各种形式也为今天的仿冒品提供了现成的素材。


    麦金托什是比上次讲到的里特维德更早期出道的设计师,而这不仅仅是用时间来说明的问题。在刚跟新古典主义说再见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持续影响下,对比前辈人物英国的莫里斯所倡导的应用艺术以及欧美古典家具形式化的风格,麦金托什处于的刚好是新旧艺术交替的漩涡中心,随着受到各国别传统风格的影响,德国“青年风格”、奥地利“分离派”和以麦金托什为首的“苏格兰学派”都成为了新艺术运动过程中的伙伴。只是,麦显然更倾向不同于西方主流艺术特点的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对照日本和式风格的结构部件,方格、长条…这些元素似乎是支撑起麦金托什风格的主体。但是不可避免的,麦氏早年游历欧洲时的见闻和他自身对传统的感应也为丰富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比如适时的圆形点缀,比如后期以玫瑰花瓣、希腊纹样所作的局部修饰,再比如他为自己的理想住宅设计的整套白色调的室内家具,更加比如小到细节的栏杆、吊灯也是亲历亲为的证明…

    理解麦金托什的家具最好配合他的建筑设计,因为符号化的方格几乎存在于建筑所有的立面上,连墙内嵌合的窗户也好似变成了符合衣服整体效果的一粒粒纽扣。



    可悲的是,麦金托什的设计才能还未发挥极致,就受到英国保守势力的打压,最终落魄异乡。而居然又在死后多年,人们重拾了对他的尊重和推崇,竟将之前的画稿和旧宅拿来重建以追悼他的功绩,仿造环境中的钢琴甚至都是一路货色的模仿,顶天立地的给它也带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



    看多了各种艺术风格交替时的种种论调,每当某例风格过度繁荣时总有不同的声音在超前的呐喊,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但很显然无论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麦金托什这种讲求几何主义的高背椅依然能吸引很多拥趸。整体而言,麦的设计并不属于纯粹的现代设计,但以如今的眼光来欣赏倒很符合当代人对简约主义的理解,既不冷酷又装饰得恰到好处。

    尘世喧嚣,保留最后一片净土。我想对于居家环境,对于空白墙面的装饰,并不要什么刻意的填补,最好的画面很可能就是白底衬托着简洁经典的有力线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1:04 | 只看该作者
广州今天有点儿雾气不是很热,规律性的楼下小球场就不可能消停,篮球咚咚咚的捶地声只好强迫自己习惯,因为几乎是从早到晚都聚集着各路精力旺盛的运动男孩儿,间或穿插一两对处于浓情蜜意中的少男少女。
    助眠的是台湾陈世良写的关于建筑的随笔和日本高木直子的绘本。前面一本选看了麦金托什一章,忽然想到同学拍了好多他的建筑,下午跑去他博里看了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学校就在格拉斯哥——麦的家乡,自己真是迟钝得可以。另一本,轻松、可爱,真实的让我不断对比自己的生活,这一本名为《一个人住第五年》,因为豆瓣上的推荐,更因为特价5折没想到顺手拎来的倒是宝贝,开篇第一页只有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虽轻松也寂寞,却又难割舍。真是说到心坎儿里。绘画的风格也让我想起大学闺蜜送的CATHY日记本,相似的感觉,里面记录的是几句她眼中我学骑车的场景。嗯,一个人最美好的莫过于拥有以往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12-31 08:02 | 只看该作者
M老师好久没有更新文章了。。。????
看过M 老师的文章感觉你有风情万种的内涵/很有味道。。。
期待ING。。。

[ Last edited by lucine on 2006-12-31 at 08:03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10-17 11:48 , Processed in 0.16161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