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266|回复: 4

托泥”在中国古代家具中的文化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家具以其造型绮丽,雕饰雅贵,结构精巧绝伦,材质雍容华美等特点闻名于世,其中诸多精心打造的细节部件,更是决定一件家具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门扇”、“墙板”、“面板”、“束腰”、“结子”、“椅圈”、“牙角”、“牙条”、“赶枨”等等家具局部构件相互组合搭配,巧妙地融为一体。“托泥”作为家具最下方的细节部件,既承接着主体结构,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建筑台基到家具托泥 。提到家具中的托泥,就不得不先提及建筑中的台基。我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传统建筑和家具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家具和建筑在发展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形式而存在的,在了解建筑的结构对家具造型的影响基础之上,有助于对家具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形成家具自身体系的因素有更全面和综合的认知。

从宏观上讲,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建筑屋顶,墙柱立面,建筑台基三大部分。台基这一建筑结构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国历史当中,即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这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特有部分。每座建筑物都有台基,用以承托建筑主体,一般用砖石砌成。《老子》一书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台”即是台基。台基的出现最初是起因于功能的需要,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措施。将木质房屋的主体结构承架于上,远离地表,起到通风避湿的作用,不仅能够阻隔地下水分的渗透,还能防止地表溅起的雨水对于木质建筑主体的侵蚀。其次,台基的功能在于双重的稳重性,即结构上的承托性能和视觉上的稳定感。台基有效地防止了基柱的下沉,并且在地表和主体结构之间增加了一层缓冲间隔。当有地震发生时,台基可以阻隔地层的剧烈晃动带来的影响,减少其对主体结构力的传递,更为有效地保护了建筑本身,降低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程度。而在形式感上,台基由于本身所占有的面积较大,加之四平八稳的造型设计,确实强化了视觉稳定性。最后一方面在于台基对政治性的表现,“君子不重则不威”,台基厚重且具有威严感,历代帝王可通过限制建筑物台基的尺寸来分明等级,是彰显权力的直接体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托泥是中国传统家具中在结构功能上与台基最相似的构件,受到早期的建筑造型影响,就如同家具中的束腰形态与须弥座的束腰造型相似。这一点,使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家具的托泥也是渊源于建筑的台基形态。当然,在后期的制作实践过程中,托泥的形态又有了独立的发展和改良。总而言之,在家具的腿足不落地的情况下,随附在腿足下一圈的木框结构作为承托,此木框即为“托泥”。在一圈托泥下还常置有小足,这种小足也被称为龟足。因此,真正着地的是小足而不一定是木框。同台基的功能作用相似,托泥的设计使家具的底部抬高于地面,提高了腿足的防潮和通风性能。在建筑上大家也能看到造型和功能同托泥相似的构件,早在汉代大多数的仓储类建筑的底座下端就已经出现了功能上类似“龟足”的立柱支撑,起到的作用主要也是通风防潮。

结构需求的产物 。一定意义上来讲,托泥这一部件的产生不仅是借鉴和仿效建筑领域的成功元素,从而提升应对外部因素的功能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功能和工艺等方面,完善了家具自身的整体性,使整体凌驾于部件之上,又使部件统筹在整体之中。

托泥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托泥属于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木装在家具足下。另一种是框型,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及梅花形等。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控制脚足部位的拉力实际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则采取在足下装托泥或安置脚枨的做法,这样从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顶端有板面控制上端整体,足端有托泥管束所有腿足,使其受力一致,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整个体系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体形态。

中国古典家具很讲究因形施艺,因此,托泥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家具面板的形状而定。方形结构的家具常有方凳、书桌、供桌等,此类家具下端的托泥是用四根木材以格角榫攒边法制成的。托泥的四角凿眼,纳入腿脚底端的榫头。榫头有腿脚出头连做的,也有另外栽榫的。连做的更为牢固合理。方托泥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做法,把腿子底端的方形榫头开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样,托泥在抹头上凿出与斗形榫头相对应的榫眼,一面是开敞的,榫头平移套装上去,让托泥的大边与抹头会合后,就把榫头关闭在榫眼中,非常牢固。这种工艺除非把托泥拆散,不然无法将腿足从托泥中拔出来,可见其牢固的程度。

托泥出现在圆形结构的家具上常有圆桌、圆凳、香几等,下面用的是嵌夹榫舌或者楔钉榫的做法,这样便于把弧形弯材对接到一起。不过,用嵌夹榫舌结构的圆托泥,不适合在接榫处凿方眼与腿端榫头结合,尤其是用楔钉榫攒接的圆托泥,更要注意避开榫卯方眼,否则很容易把楔钉弄断。有些圆形家具像坐墩或圆凳,腿脚下端做成插肩榫,和下部的圆形构件结合。这个圆形构件所处的位置和托泥相同,它与腿脚结成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这样对比可以发现,方形家具的托泥更容易制作也更稳固,圆形家具的托泥在工艺要求上则更高。

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一件家具如因陈设时间过久,加之使用频繁,接触地面的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从而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需更换托泥即可得到解决。实用与审美并行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不仅追求舒适与美观,在实用与审美的选择中,古代工匠依靠智慧能够更好地把控两者,使其统筹与兼顾,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托泥在不同家具的设计上都起着加固和装饰的作用。例如在有束腰的家具上,腿部制作通常为“鼓腿膨牙”和“三弯腿”造型,前者一弧到底,后者中途又向外弯出,都能产生浑然秀雅的美感。托泥是在马蹄下增加一圈线条,则使家具的平面横廓在接地处又一次的显现。这与上部构造形成呼应关系,而且并不只是单一的重复相同造型结构,而是增加了视觉节奏上的变化,在造型变化的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既牢固又富于变化的美感,起到了点缀整体的效果。

再比如圈椅上的托泥,对人体的关照首先体现在放脚的这根托泥上,当人们把脚搁到上面,不知不觉间足底就会得到它的按摩。中国传统的椅子与西式沙发不同,座面离地面较高,加之椅背的坚挺,坐下后身体的重心自然偏高,再加上托泥对双腿的支撑作用,身姿也会显得挺拔向上,老年人在起座时只要手部跟脚底向下稍稍用力,就能很方便地站起来。而把身体从沙发面的底处撑起,要费力得多。托泥在古代家具上是个很人性化的设计构件,是为了让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它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巧夺天工的工艺制作智慧。

也许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记忆片段,幼小时期坐在家里摆放的中式圈椅上,脚底踢踏着满是斑驳痕迹的托泥木板,望向屋外的四合院内。这样一幅场景展现着人与家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边缘被踩踏到变形甚至有些圆润的托泥,呈现着生活质感的同时,也承载着坐过它的一代又一代人对与中国古代家具新的认知与理解,这可能也正是中国古代家具所能传承于世的意义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4-19 00:54 , Processed in 0.082986 second(s), 2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