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滇说茶1001夜之241 梦回1939——下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4 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滇说茶1001夜,继续梦回1939。

1939年,李拂一先生的这篇文章,是目前仅存的靠谱的文献,完整描述了当时普洱茶的工艺和状况。但今天来读,也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科技水平来学习。正如我不相信几千年前的周易会涵盖了如今的种种科学,李先生的文章,我想做一番解说。

           一,面茶当时已经存在。       (一)原料的分级       产茶时期,起自国历三月尾至九月或十月止,每年有六七个月之采摘期。在三月尾和四月初采摘者,曰“春茶”,曰“白尖”,以概系白毛嫩芽之故。过此所生产者曰“黑条”,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浓厚,为制造“圆茶”、“砖茶”之主要成分。黑条之后曰“二水茶”,又曰“二盖”,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间。二水之后曰“粗茶”,概系黄色老叶,不复有黑条间杂其内,品质最为粗下,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九月初再生一次之白毛嫩芽曰“谷花茶”,盖其时正当谷禾扬花之季,当地人民称稻曰谷子,因此遂名其时所产之白毛嫩芽为“谷花茶”或“谷花尖”,品质次于春尖,叶色则反较春尖为光华漂亮,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圆茶之盖面。

        大滇飞扬注解:       1,春茶。为国历三月尾~四月初。注意是国历,即农历。当时称公历为西历。推论为:公历4月~5月,春茶。再推论,当时无台地茶,主流是大树茶,乔木茶,在不用化肥和农药前提下,且当时气温较现在低,4~5月采的茶是为春茶。      2,条茶。尾夏初茶,味重。5~月。是当初圆茶的主要成分。      3,二水茶。7月左右,进入雨季,是为雨水茶。      4,粗茶。8~9月,粗茶,销藏族地区。      5,谷花茶。9月底~10月,用做盖面。可见原料分为五级。

          (二)原料的用处       春茶,只见于卖散茶;黑条茶用作饼茶包心,外面用谷花茶撒面。春茶梭边。即饼茶有三种成分,黑条,春茶,秋茶。二水茶和粗茶则作为供应给西藏地区的紧茶原料,辅以一些谷花茶撒面。

           二,当时各种茶类的具体工艺。  
         (一)饼茶        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不熟练之技师,往往将底茶揉在表面,而将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饼中心,失去卖样。普洱茶叶揉茶技师之最高技术,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则此项揉茶技师,则失其专家之尊严矣。揉茶饼是当时制茶里,技术要求最高的。

          (二)砖茶       一样是撒面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秩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同样应用了模具。

        (三)紧茶       指的是心脏型,是不是普洱茶,这个还有待探讨。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用料最差,用黑条来撒面!

          需要关注的是紧茶的工艺跟饼茶不一样。“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成团之后,因水分多,而长金花。这是金花的来源。

           三,当时工艺的共同点。        第一次发酵,是基本相同的。即用散茶来制作饼茶,而当时的散茶,就是“筑茶”过的普洱茶,而筑茶,本质就是加少量水微微发酵。而有过这样发酵过程的茶,如在西双版纳地区存放一年再压饼,汤色变红,一点都不奇怪。

           四,反思。       与当时的制茶习惯相比,现今差别极大,主要就在于普洱茶的绿茶化倾向。目前衡量普洱茶好坏的官方标准,都以绿茶为基础。

      (一)汤色       按当时的工艺,显然,普洱茶饼茶,汤色要么发红,要么深黄,而当时制得的普洱茶饼,新茶阶段喝,汤色不应该清澈。不信,你把毛茶如法炮制一番,会得出这个结论。

    (二)叶底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不规则发酵的结果是叶底很杂乱。

      (三)滋味       现今强调新茶的清香,鲜爽,在当时显然不存在。普洱茶作为发酵茶,在压制前即有了一定的发酵度。这个发酵,不同于熟茶,也不同于绿茶。当时普洱茶生饼的状态,介于如今的生饼和熟饼之间。普洱茶在当时之所以独树一帜,显然跟这个特点有关。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当时仅仅有越陈越香这个说法的萌芽,但总体来说,都是有货立刻消费。消费者接触到的茶,是汤色近乎红色的普洱茶。我们再大胆假设,所谓号级茶是这样的工艺,而印级茶,工艺基本跟现在相似。这其中,必有一个较佳的结果,到底是那种工艺更佳?矛和盾之间,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如果号级茶的工艺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市场的数十万吨茶,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了;如果以印级茶时代的工艺(即现在的工艺)为标准,那么,号级茶,就那么好喝吗?

           当代的人,言必称印级茶好、号级茶更好,反正是年份越久越好,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手头并无靠谱的号级茶和印级茶,贼胆包天的人敢声称自己有,别人也不敢反对。谁主张,谁举证嘛。因为你拿不出否定的理由,所以,只得承认,一帮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跟你讲着各种各样号级茶的故事:我爷爷的爷爷从谁(一般是某个名人)手里收来的等等,而我很遗憾,我的爷爷只喝烤过的绿茶,没有号级茶!

           制茶的工艺一直在延续,现代科技对普洱茶的研究越来越多,我相信是越来越严谨的,普洱茶的后发酵也渐渐研究至理化层面,后发酵的秘密终将揭开。我们想当然认为,现在的茶质不如过去的茶质,却不知道现在的采摘和加工工艺比过去提升了很多倍。我们承认,某些地区茶质采摘过渡,有变薄的感觉,但依然有许多茶区,仍处于原始状态,等待我们去挖掘;而我们亦需承认,现在我们的存储条件跟过去比,天壤之别,而存储,对于普洱茶的后期转化,无比关键!

            历史总要往前发展,纠结在过去,汉唐时候,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固然可以在梦中笑醒,但醒来时,却必须面对着这个不完美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社会!最终,我们还是得用我们自己的劳动解决这一切问题!上茶山,亲力亲为,后天,大滇团队先锋出发!目标,昔归初制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5 06:37 , Processed in 0.16521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