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我有一段时光 不知如何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11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古宅寻觅前世今生的记忆,吹开历史的灰尘,我们隔着时间相望,画栋雕梁,入鼻生香。或许,只有收藏才能完成最美好的穿越,对话时间彼岸的活色生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承蒙古匠湿画心,折香砌梁醉入肠。传统建筑,莫道寻常,如今我们日渐复兴,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古宅也开始在收藏市场兴起。不少知名人士投资古宅收藏,古宅之韵味,终于再次闪耀。然而,每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有两面性,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开始升温。2013年,成龙将自己收藏的4栋徽派古宅捐赠给新加坡设计大学,一时争议四起。其原因,成龙表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宅,目前国内的古宅保护不够健全,如果割爱可以让古宅得到“精心呵护”,又有何不可?于是,针对古宅的问题扑面而来。譬如古宅的收藏价值究竟怎样,古宅收藏的注意事项,怎样收藏才能给古宅最好的保护等。这话我不敢妄下评论,来听听专家们的观点。

    A 现状 古宅收藏热 但原址收藏难

  赵利平:这几年古宅收藏开始热门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古宅收藏市场的现状如何?
  彭治华:这是一种回归传统的潮流,古宅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别墅是“富”,古宅是“贵”,贵在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富到贵,有些人通过收藏古宅来涵养心胸,追求情怀。
  汤国华:一间古屋会有很多记忆。比如你跟儿孙在这里玩过,在你百年之后,你的儿孙会回忆起跟你在这间屋玩耍的时光。这种场景记忆很珍贵,收藏古宅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不过,有些人收藏古宅后会将古宅整体迁移走,比如此前成龙捐古宅到新加坡,就引起了争议。去年国家五部委发出了紧急通知,现在已经不允许古宅文物出境了。用法令来禁止是有道理的。如果有钱就买,买了就拆走,这样古村落都保不住了,根没有了,乡愁也没有了。
  不仅如此,古宅迁移也是不提倡的。曾经有段时间,古村成片搬迁,进行异地保护,腾出地来搞开发,这样的做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后被禁止。因为我们的古宅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有环境的价值,包括地点的真实性。把古宅搬走,整体价值就会下降。
  赵利平:古宅文物不可移动,那民居这些非文物呢?
  汤国华: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表态,但有明文规定禁止出境。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进行原址保护,同时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我个人的态度是,要坚持原址保护,原址收藏。
  彭治华:从古宅保护的角度,我也不赞成古屋的迁移。但另一方面,古宅原址保护确实很困难,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社会认识不够,后人不珍惜。比如我买这套“兆年家塾”的时候,屋主的后人根本不知道这套屋的价值。其实古宅的价值不在一砖一瓦,而是在整个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异地保护。这就像一个孤儿被人收养,让他健康成长总比让他夭折要好。古宅是文化和根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当地“养”大,那是最好的了。

   B 乐趣 是享受也是学习

  赵利平:这间“兆年家塾”你是如何收藏和保护的?古宅收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彭治华:我是2006年很偶然的机会买了“兆年家塾”。当时对古宅的了解很肤浅,后来慢慢喜欢上了。之后去江西、浙江考察,就入了这行。积累了经验后,我把“兆年家塾”缺失的木雕、砖雕等慢慢地添上去,开始追根溯源,查到这间屋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由时任梅州平远县知县李瑞征建造,他所著《平远县驿站钱粮交待清册》在国家图书馆有收藏,我就去北京复印了回来。
  我去各地考察的时候到过一些旧村,甚至是花几个小时才能上去的山区,吃当地的食物,结交了很多朋友,见识了很多东西,每个宅都有很多历史信息,这是一个学习、增长见识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我是边学边收屋,目前已经参与收藏了30多间古屋。现在我去到一些烂屋、烂村,看过之后就大概知道修好后是什么样子了,因为我已经走过了所有修复的过程。
  赵利平: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收了这么多民居,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彭治华:感触最深的就是先辈们的伟大。东方建筑尤其是我们的中国宅是很有特点的,历史最为悠久,且极具文化性,包含了很多文化元素。现在要全面恢复传统古宅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当时的工艺和材料,也没有土地条件。所以对于保留下来的,就必须珍惜。
  但让我最痛心的是,一些古村,几年前看只是烂了一点点,现在再去看就烂了很多。江西抚州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我们之前去看过,后来发现经常会漏雨,一漏雨,房梁、木雕基本都烂了。

  C 保养 日常维护很重要

  赵利平:古宅都经过时间和自然的洗练,那么,古宅的修护和保养需要注意什么?
  彭治华:买一间古屋是一种享受,但是你有保护她的责任。比如墙板上出现斑斑点点的东西,可以将材料浸白灰水,这样可以将里面的沙眼填充,又杀虫,这样能保护很长时间。应该制定一个保养计划,什么时候翻新一次,像砖木结构的,一般1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日常维护的好,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另一方面,缺失的东西尽量补上去,能找到原件最好。因为古宅的价值就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但不完整,建筑的价值就没达到最高水平。
  古宅最好是保持最初的模样,但是对于普通民居,保持健康的状态最重要,不用刻意制造沧桑感。

  D 心态 买古宅就像**

  赵利平:有些人买古宅就是玩一下的心态,摆在这里当一件文物,但他们未必会愿意再投入心力去保养,只是当一种投资,等过段时间就高价卖了,这个过程中就没保养了。目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
  彭治华:我在江浙考察的时候,看到一些古宅需要异地保护的,当地政府会去登记,整理好资料,你喜欢的话就给你收藏保护,但是政府会跟进,看你搬到了哪里,有没有保护好,甚至交待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跟进。如果保护得不好,就会加以提醒,可能有处罚措施,这样你就知道你是有责任的了。
  汤国华:现在的文物保护机构,对文物和非文物分得很清,不是文物就不归他的工作范畴。但我觉得,有些古宅不是文物,但确实是文化遗产,买卖的时候应该签一个保证书,这就跟领养一个孩子似的,你要保证不虐待他,给他饭吃,不能给了你,你转手就卖钱了。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做好古宅普查工作,评估哪些古宅可以移的,要有专门委员会去跟进和指导,也可以委托民间的专门机构去跟进。
  赵利平:听说你现在把一些古屋经营成酒店,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复活古屋吗?
  彭治华:这是一种探索。传统古宅所具有的文化气息,拥有的古雅味道和气氛是现在新的古宅无法比的。
  汤国华:现在国家鼓励私有古宅开放成民宿,这是对古宅面貌恢复、保护和使用的一种方式。现在广州市文物的现状是,大部分是闲置、荒废的,除了挂一个牌之外,很少有跟进工作。我建议,既然现在广州有这么多闲置的文物,不如成立一个古宅保护委员会,招募一些真心喜欢的热心人士,让他们使用,甚至作为商业用途都可以,因为古宅用起来容易保护,不用才容易烂,那些霉菌、蜘蛛网对建筑伤害很大。

  E 市场 稀缺资源价格会更高

  赵利平:古宅收藏门槛较高,现在收藏古宅的主要是哪些人?
  彭治华:有做旅游项目的人,还有一些私人老板,或者像成龙这样的明星,不一定是房地产商。这个行业很挑人,第一,要很喜欢,甚至将其作为职业来发展;第二,要有钱;第三,要有地,因为很多人买了没地方放,很容易变成违章建筑。
  赵利平:古宅总量毕竟是有限的,古宅收藏的前景如何?
  彭治华:首先,我买古宅,以保护为主,保护好价值才高,也不排除增值之后高价卖出,这种行为我是赞成的,因为如果没办法转化为货币的话,就没法继续下去。还有如果政策禁止卖、移了,市场就停了,所以我希望能**相应的政策,允许非保护性的、私人的建筑进行买卖,但要有相应的指导和跟进保护的措施。
  进入市场总有风险,你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古宅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你不可能再建起一座这样的古宅了,在市场上会越炒越高。加上国家在古宅保护方面也采取了措施,比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古宅全部要登记,列入其中的基本都是买不到的。其他被文保部门登记了的文物也是拆不了的。社会上对古宅保护的意识也会慢慢提高,我估计慢慢古屋就拆不了了。
    但现阶段来说,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将这些古屋收购,总比被房地产商收走拆掉好。但收购之后要维护好,不要求他“返老还童”,但希望做到“延年益寿”,这些古宅保护好的话,再住两三百年不是问题。

    收藏古宅不是一件有钱就能玩的事情,就像养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爱,我劝大家还是谨慎些,无论收藏什么,都需要近乎狂热的爱,才能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只不过相对于古宅来说,更加庞大、更加脆弱、也更加弥足珍贵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10-11 19:2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但另一方面,古宅原址保护确实很困难,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社会认识不够,后人不珍惜。比如我买这套“兆年家塾”的时候,屋主的后人根本不知道这套屋的价值。



或许故宅的后人没落了,未必不珍惜。世道轮回谁说得清楚。

收藏是对前人创造的文化和物质的尊敬,也是需要拿财富去滋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10-11 19:5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学习,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0: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利贞堂 发表于 2017-10-11 19:26
但另一方面,古宅原址保护确实很困难,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社会认识不够,后人不珍惜。比如我买这套“兆年家 ...

说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0-18 15:3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9 02:10 , Processed in 0.13504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