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彤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一篇大家爱看的美文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北京鸽哨
一片晴空白云,随风传来空中悠扬琅琅之音,时近时远,恍如仙乐来自云中。如果眼力好,走上高处远眺就能看见鸽群闪闪飞来,等到稍近,到了蔚蓝天空背景下,便可看清阳光下两翼缓缓扇动的白鸽。而那哨音近了,更能听出高低参差的和声。
我从小生长在北京,不论是春暖花开或天寒欲雪,都听惯了清晨来自天空的鸽哨一遍一遍飘过。只要住过北京的人都会有这印象,它成为北京的标志。据老北京人说,只有日本占领那几年,人的粮食都不够,又没有好心情,谁还养鸽子。于是整个北京城沉寂无生气。
我在小学时就有几个男同学养鸽子,他们聊起来瘾头大极了。可我从未见过系在鸽尾上的鸽哨是什么样儿。
直到人到中年搬到芳嘉园住,才看到王世襄家整箱的鸽哨,由大到小排列成套。那是用葫芦制成,精工细作镶有五六个竹管,葫芦上还有火绘花纹,简直是绝好的完美艺术品。
然而这许多箱不同种类的鸽哨并非只是收藏的古董,而是曾经系在王世襄养的鸽子尾无数次飞上云霄的。他从小学时就养鸽,数十年来,直到“反右”以后才伤心地放弃。
在澳洲,在美国,随处可见肥胖的鸽子,成群地围着你脚下转。
可从未听过空中如仙乐的鸽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养鸽子不像养别的鸟,只须装在笼里喂食。北京人养鸽子相当普遍,兴趣就在每天放它们飞向天空,响起哨音,盘旋数周又能自动成群飞回家来。至于鸽哨的讲究和学问,却高低深浅各有不同了。
去年尾收到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寄赠他们刚出版的小书《北京鸽哨》,图文并茂,把鸽哨的历史、品种、佩系与配音,制哨的名家,制哨的材料、方法,完完整整编写出来,在中国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专著了。附录中有一篇大约是德国人用世界语写的短文,说在欧洲16世纪有记载,某帝王叫人养鸽带哨飞放供娱乐;爪哇有竞飞比赛,看谁的鸽子先回到主人手臂上;并说鸽哨起源于中国。
据王世襄考证,中国在10世纪北宋时就有张先写出“晴鸽试铃风力软,雏莺弄舌春寒薄”之句。他认为制鸽哨的匏和竹都在古代八音之列,有朝一日如在汉墓遗址中发现鸽哨也不奇怪。
王世襄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即poor)!’”后来他入燕京大学,刘盼遂先生授“文选”课,“习作呈卷,题为鸽铃赋,可谓故态复萌。今年逾古稀,又撰此稿,信是终身痼疾,无可救药矣!不觉自叹,还复自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乐在其中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高有低,但生活情趣却不一定和生活水平成正比例。大清早驾车去接了女友上浅水湾酒店吃两份自助早餐,自以为“得晒”;而那些穿着拖鞋走上街口茶楼一盅两件,或北京人提着鸟笼上公园做一套鹤翔桩气功,回家沏一碗香片茶,同样自我感觉享受。
懂得并讲究生活情趣的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很自然地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王世襄就是这样一个最有意思的人。他从小爱玩儿,一直玩到老。玩的花样多,样样玩得讲究、地道,而且玩出大学问来,写成书,不是一般的书,是只此一家的专门的书。他在那本《鸽哨》的自序中写道:“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应改为“玩物并未丧志,而业立于嬉”。
我们同住在他的芳嘉园小院二十多年,每天天一亮,就听见他推着单车从我们东厢房窗下走出大门。
他是先到朝阳门大街旧文化部大楼前打太极拳,等到七点,对面朝阳菜市场一开门便进去买菜,所有男女售货员都是他的“老友记”,把最新上市的鲜鱼、嫩菜、大闸蟹等都留给他。
然后到卖早点摊上装满一大漱口缸的热豆浆,一手端着,一手扶车把,骑回家来,与夫人共进早餐。不分冬夏,天天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那一年我们搬出芳嘉园之后,刚过了春节不久,北京还是春寒料峭。我家住的居民楼离热电站较近,二十四小时都能保持室温二十度。
“你们这儿好热呀!”王世襄一进门就嚷热,我一看他穿了一身黑布厚棉袄棉裤,头戴“老头乐”帽子(即连头带颈只露两眼的绒帽),腰间还系紧一条粗麻绳。
“瞧这身儿打扮,真棒!”我叫他快脱棉袄,他说别忙,先从棉袄大襟里掏出一个又一个刻花盖瓦罐,小心地放到桌上,然后才解开那根粗麻绳,脱下厚棉袄。原来瓦罐里装的是纺织娘,过一会儿就银铃般叫起来。好久未见,王世襄七十多岁的人仍是“冬怀鸣虫,秋斗蟋蟀”。不久以前有一次星期天,我顺路去芳嘉园,只有袁荃猷大姐在家,说他一个人去香山逮蛐蛐儿(即蟋蟀)去了。
说起袁大姐这位主妇真够她为难的,家里已经塞满各种大小件不能碰的东西,她的吃喝穿戴日用东西东躲西藏无处放,而王世襄还在不断折腾,时常带回一些什么。她常说累得腰酸背痛连个软沙发椅都没得坐(因为沙发无处放),家里全是红木硬板凳。但是我了解她的“抱怨”其实是骄傲和欣赏,而绝不是夫唱妇随的忍让。袁荃猷出身大家闺秀,弹得一手古琴,在音乐研究所工作多年,编著中国音乐史,会描花剪纸,手巧心灵。没有她的合作,王世襄的几本图录都不会如此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吃的行家
王世襄不但每天买菜是行家,哪家铺子能买到最好的作料也是行家。不但吃的品味高,做的手艺也是一流。在香港如果有人宴请,席上鲍鱼,对于我算白白浪费,根本不觉得好吃,甚至咬不动。但是我吃过王世襄从发到炖一手做的鲍鱼,那真是棒!软、糯、香、醇,没得比了。他还善于尝菜,到了有名的菜馆,朋友们发现精品都愿听他的品评,他不但尝出好坏,还能说出用什么配料,多少火候等等。
然而他并非只做高级菜,我也尝过他平时自己吃的炒青菜,一炒就是二斤一大碗,颜色碧绿,味道正,入口爽脆,他能一顿全吃光。他发明的烹大葱已在熟朋友中流传。北京多数季节都能买到山东大葱,每根比大拇指还粗,不用任何配菜,只用适量作料一烹,这道最便宜的菜也能上酒席。
“文革”之后,我弟弟在美国三十多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就想吃他小时候在北京吃惯、三十多年没吃过的麻豆腐。实际上就是做完豆腐的废渣,颜色灰不溜丢,味道有点酸涩,南方人简直不能入口,这是北京人最土的家常菜。讲究的要用羊油炒,放少量鲜青豆和干红辣椒。可当时那季节北京没处买,于是王世襄出于对远客念旧的同情,便不怕费事地经过许多道工序,竟然做出了麻豆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了许多年,他的“美食家”名声和他的明式家具、鸽哨、竹刻蛐蛐儿罐……各种民艺专家的名声同样传出去了。
就在两年前我离开北京前不久,有一天他又来到团结湖串门儿。我看到报上全国一级厨师大赛昨天在人大会堂举行,评判员中就有他。我便问他:
“这回南北美味可尝饱了吧?”
“嗐!别提了,昨天在人大会堂泡一天,晚上回家饿得什么似的,还得吃碗稀饭睡觉。”
原来他一天之内尝了川、广、云、贵、苏、扬、京、津各地口味八十多道菜,可每样入口只能抿那么一小点儿,必须保持饥饿,否则一饱不想再吃就尝到不出味道,无法评判了。这对于嘴馋的人还真是个考验呢!
他还拿出一篇为《烹饪》杂志写的文章给我们看,题目已记不得,只记得他讲给我们听的内容,涉及当时流行最引起我反感却又没有资格反对的一件事,原来他也反对,这真让我高兴!那就是自从改革开放,新的宾馆餐厅争奇斗艳,时兴把一盘菜硬是摆弄成龙凤、熊猫、牡丹,甚至桂林山水,整个儿成了庸俗的工艺品,哪里还能引起食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他是从中国传统的色、香、味理论谈起,主张一切不能离开美食本身的质和形。一种蔬菜或海鲜禽肉,就是要最好的发挥它本身的色、香、味。要讲究不同菜看颜色的配置,也包括盘碗瓷器的配置,但是菜就是菜,肉就是肉,不能是别的什么。这就从根本上反对了那种雕琢工艺品式的菜肴,厨师训练只须学烹调专业,不必花一半时间去学雕刻技术了。

(选自《奇人王世襄》)《散文海外版》2007年4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7-12-31 11:0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美文得顶!又收藏了,谢谢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1-4-22 18:5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48g :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1-4-22 22: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D :48g :hell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9-18 20:52 , Processed in 0.07275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