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7:5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明清紫砂珍赏
收藏紫砂必备的一本书,不错!书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布!值得研究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本质特性著称于世,是国人最理想的品茗茶具。本书各项砂器为作者个人收藏,所录282件图版,其中不少砂器是世所仅见的珍藏,甚至是孤品,对于日后的紫砂的研究,留下许多宝贵的材料及例证。
本书和一般现在经常看到的紫砂图录不尽相同,它所著录的不只限于紫砂壶,不只是把重点放在明清,更不只有囿于名匠与名人的作品,而是着力于补遗:一、补充从晚清至上个世界三十年代或更晚一些的作品;二、补充茶具之外的多种文化生活作品;三、补充用了“笔画细而多的山水革命花卉”为装饰紫砂陶提供了例证。
作为一件实用的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进一步提高对这一物品的兴趣,因此,就要依据馀茶的习惯、风俗,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




紫砂壶全书
这本《紫砂壶全书》,洋洋50万言,且配以珍贵的图片、线图和图表近600幅,从宜兴的风物、紫砂壶的原料、起源、发展、造型工艺、装饰艺术、窑炉烧炼,以及评价、鉴赏和收藏知识等等无一不载,此外,还提供与紫砂壶有关的人物、著作、诗文、铭文、壶式、历年获奖名录及历史年代支干表等资料。本书向紫砂壶收藏者、爱好者、经营者、制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紫砂壶的全面资料,也可,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参考


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秋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近30万字,收录了古今中外紫砂茗壶珍品586件,并全面地介绍了历代紫砂名家的艺术传略,紫砂茗壶珍品的鉴赏知识,以及当代紫砂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人以艺彰,物以文传,作者为了整理完善紫砂壶艺的脉络,将历代名家名壶串构成完整的茗壶大系,书中设有“欣赏篇”、“知识篇”两大专题,前者又分明、清、近、现代四章,各章又分列各代名家名壶,都是最优秀的经典之作。并作翔实可信的解析和论证。



紫砂壶价值考成
《艺术品收藏价值丛书》集知识性与市场价格于一体,不仅介绍了历年拍品的名称、尺寸、估价及成交价,还全面地介绍了各种收藏品的器形、质地、纹饰、铭文及鉴赏、收藏知识,对各界人士掌握必要的收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把握市场价格变化及升值空间,确定投资取向稗益极大。
  本书是《艺术品收藏价值丛书》之一,主要介绍紫砂壶的价值考成



砂壶选粹
宜典紫砂,独步天下,寸柄之壶,其趣无穷,曾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而赞美之词声不绝耳。如今昌明盛世,国人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的繁荣彰显了紫砂壶的独特风采,成为风雅人士的寄情所在。毫不夸张地说,玩壶者华夏神州大有人在,五湖四海可觅知音。真可谓:壶中日月畏,壶小乾坤大。
  作为民间工艺传统的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但真正大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追其根,溯其源,始于北宋也仅见文字言记载,虽说盛于明清,但明清时期的傅世作品也不多见,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真是“一壶难求,雉求一壶”。玩家偶得一好壶,实乃缘份所至。常兄媒体报导某某紫砂爱好者藏有明、清砂壶上百,老壶上千把,便怀着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择兴而归。




紫砂壶把玩与鉴赏
本书为“把玩艺术系列图书”之一,全面介绍了紫砂壶的选购、把玩、鉴赏、收藏与保养,附参考价格和名家名壶。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紫砂的发展历史和各个年代代表人物及作品样式,让我们了解了紫砂壶从深埋地下的紫砂泥矿石,如何一步一步成型为手中把玩的品茗器具,并对这集合大成的紫砂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启功书画鉴赏
在书法作品赏析这一部分中,本书选取了启功先生不同时期、不同书体、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其中有些从未发表过,非常珍贵。我们在行文中尽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全面地向大家介绍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相关的内容,包括先生的书法风格,先生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的独特技巧,先生的一系列重要书学观点,先生的学书历程与经验以及有关先生的轶闻逸事等等,以便读者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在国画作品赏析这一部分中,本书精选了先生的二十五幅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精湛细致的创作技法、高雅深邃的艺术境界以及先生对绘画情感的深刻体味。先生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发展和创新,善于以诗文入画、以书法入画、以哲理入画。



郭沫若书法字汇

郭沫若(一八九二年——一九七八年),是中国丙工文化史上一位多有建树的伟人。其笃实的学养令人景仰,而他在书法艺术上同样成就斐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辞章墨福。他的书法既重师承又有创新,笔挟风涛、气韵天成,被誉为[郭体],在现代书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编写这本《郭沫若书法字汇》就是为喜爱[郭体]书法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书。
本字汇从郭沫若300余篇优秀书法作品精选出30000余字,编排体例按《新华字典》笔划为序。附汉语拼音索引,内容丰富,字型多样,对学习和研究郭沫若书法有很好参考价值。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很多字型范本。



行草(上册)/书法自学丛帖
书法是我国民族色彩特强、有实用价值的传统艺术之一。在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缺乏师资指导、选购范本的困难,我们编纂出版了这一套《书法自学丛帖》。
整套《丛帖》,由“正书”、“行草”、“篆隶”三大部分组成,但彼此独立,自成体系,读者可按需选备。
这是第二部“行书和草书”共三册。
为了使自学者有所依循,帖前载有《行书及草书的学习方法》一文供参考。但书法艺术是复杂的,不是寥寥数语所能讲清讲尽。就艺术观和学书途径来说,从来就是各家各说,这里面不存在谁是谁非问题,是不能强求一致的。总之,书法重在实践,能锲而不舍,坚持数年,必有可观。
行、草部分,收自汉至明名迹百余种,各家各体基本具备。因拓本不苦墨迹容易看出运笔的“出入使转,轻重虚实”,故本帖在遴选中偏重墨迹。
本书帖所选,率皆书苑菁华,量多面广,佐临习外,尚是一部研究、欣赏价值极高的行、草收艺汇观。
草书均附释文,以便自学临习。帖的简介和作者小传统附帖末。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精装)
一、本大字典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来编排,经过多次的修改、审订,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二、立表前曾考虑按拼音顺序编排。这就必须横排,而横排时,频繁换行,不易版面安排。若改用横阔开本,又因为太厚,横铺开来,跨度太大,很难装订结实,使用也不太方便。在一时未能找到妥善办法的情况下,只得放弃横排,改为竖排。从而顺理成章地改用部首检字法。这方法也是书家及大多书法练习者已经习惯了的。
三、部首分类有些不足之处:1、有些字不知道属哪个部首,如:“与、尹、巨、爱”。2、有些字的笔画数古今不同,往往古多今少,如:并,古作8画,今作6画;瓦、者,古作6画、9画,今作5画、8画。再如也有个别字,古少今多,如:“此”字头之字古作5画,今作6画。因此如果查不到所需之字时,最好再往下查几页或先查一下拼音索引。
四、所收名家书迹中过大之字,有时予以缩小而加注:“(缩)”字样。其中云峰山摩崖刻石、观海童诗、论经书诗、瘗鹤铭、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门颂、西狭颂、夏承碑等之字,凡不满二栏者均应加注“缩”字。又大量明清、近人书迹,一般选自条幅、对联等,均已缩小而未加注,特此说明。此外,这类书迹,以及原为白底黑字之帖,如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均已翻转成黑底白字,使版面统一美观。
五、朝代出处方面 ,除特殊情况外,周、汉、晋不分东、西,宋不分南、北。
六、跨时代之人,一般列入上一朝代,如王铎入明,送述祖入北魏。但也有列入下一个朝代的,如归庄入清,许多近人,其实生于清代。
七、异体字、俗体字之书迹不多时,一般与原体排在一起。较多时则予以分列,另立一条。但也有可能分排的不彻底。同样有个别字,康熙字典分列入两个部首,如盐、艳、胄,也未删除。
八、为了求变,说文采用了不同的版本,所以方、圆、大、小兼备。此外,同一碑帖,有时兼收不同版本的同一字,以示其间的差别,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两种楷书,丛帖与原碑,隶辨与原碑等。这里顺便提一下隶辨的问题。这是清代顾蔼吉以宋娄机之《汉隶字源》为蓝本,手摹而成之书。经过二次转摹,实际上已成为手抄,早已面目全非。将本书所列隶辨与原碑之同一字比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但所根据的是宋代拓本,许多字现在拓本上已漫灭、删去或模糊难辨了,换言之它保留了不少特殊的写法,和其他地方找不到之字,这就是本书采用它的原因。其实这些字完全可以改注“清顾蔼吉”或“清顾蔼吉隶辨”。
九、本字典中,集王羲之字的碑有三种:《集字圣教序》与《兴福寺断碑》分别为唐释怀仁与释大雅所集,都注了“晋王羲之”。独有《集王书金刚经》则注唐玄序。因牵涉面较大,后者不一一更正,除在此说明一下外,仅在“附录二”中,把它放在前两种之后,而不归入唐。
十、关于石鼓文,唐代定为周文王、周宣王、周成王之物。宋以后开始定为秦渡公(西周末)、秦文公、秦穆公(皆东周)等之物,故近来有改称秦石鼓文的。结果又与习惯上的秦汉之秦相混淆。其实不论秦襄、秦文、秦穆,都属周代,故本书注为“周秦石鼓文”。 这里的秦是秦国,这样朝代与国名都明确了
十一、加注“*”号之字表明其书已上入本书。这类包括古代就有的俗体字、异体字(蓋与盖、畫与画等),古体字(如塵与尘、禮与礼等)与借用其他字(如雲云、黨党、種种、適适、葉叶、裏里、簾帘、後后等)。未加*号者包括下列四种情况:1、省文(如慮虑、號号、復复、滅灭、電电、務务等),这类字实际上已收入本书。2、源自草书之字(如書书、專专等),除部首已简化之字外,这类字为数不多,其草书已收入本书。3、清代起才流行的俗字(擬拟、辦为等);和4、新创之字(酝、运、币、钥、态、卫、让等)。这些字自然无书迹可查到。
十二、有些带*号之字,按部首笔画数查不到,但按拼音索引却能查到。这情况主要发生在异体字与原型字之间,而本书又无该原型字之简字的场合。因此遇到“*”号时,最好先查拼音索引。
十三、本字典所附书家书迹一览表中,碑帖之有年代者加注年代。书家方面兼列其字、号和生卒年代,不知年代者按其同代人排列次序,或附在最后。
十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虽精诚觅集,终亦难全。编中如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随时批评,以便更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0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篆书大字典
一、本书是书法艺术工具书。为保持与《中国行书大字典》、《中国隶书大字典》的体例基本一致,并形成系列,故无法探讨有关文字学的学问,也未能在这方面直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大篆(甲骨文、金文)、小篆同属篆书范畴,在本书中收辑编排融为一
体;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体系,读者应注意参阅其他古文字学工具书。
二、本书所收辑之对象,是历代在书法艺术上有卓著成就之碑帖法书,无法收辑并非法
帖而是文字学经典的汉许慎《说文解字》。所收碑帖法书之单字,其字形也不为《说文解字》之标准字形所囿。
三、本书原则上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编排法编排。收辑古碑法帖单字,原则上也以《中华大字典》已收录之首文为限。
四、秦汉以前之古文字结字方法,往往与秦汉隶变以後之标准字形大相径庭,甚至有无法确定部首的现象。本圭曰在能够确认其为何字的前提下,直接收在秦汉以後标准字形首文下。
五、本书对於篆书中出现的通假字,用直观的方法归类处理。如『(隹)』,金文中常与『惟』、『唯』、『维』字通,本书则视作『隹』字,归人『隹』字首文之下,另在《部首检字表》中『隹』字下用『( )』加注『(惟、唯、维)』略作提示。
六、本书出现的异体字,原则上依《中华大字典》体例也作首文分列,在《部首检字表》中的本字下,用『( )』加注正字或异体字,略作提示。
七、《中华大字典》收有一些既非通假字、又非异体字的首文,如:『一』、『尘』、『令』等,这类字实际仍是篆体字形。本圭曰首文中,删除了这些未被普遍接受使用的字形,将有关帖字收在楷书标准字形的首文之下。
八、元趙孟俯《六体千字文》、唐瞿令问《阳华岩铭》、曹魏《三体石经》等有小篆、古文两体者。本书以小篆体直观字型为准,如『论』收在『途』字下,古文『涂』不作分列。
九、古物殊难断其确切之产生年份及时代,故本书帖字标签,凡西周以後至秦统一之前统称为『周』,清以後称为『近』。
十、古金器名称历来多不一致,亦有无名者。本圭曰除著名重器分别标以器名外,另设『商周金文』标签,专收其他金器铭文。
十一、本书首文、《部首检字表》、《笔画检字表》所用文字均系繁体宇或异体字,未出现简化字。故如『厂』即『庵』或『盒』字,非现代简化字中『工厂(厂)』之『厂(厂)』字。
十二、本书收辑碑帖上起殷商甲骨,下迄现代已故书家法书。篆刻印文不收。
十三、《笔画检字表》笔画计数基本以现代人的通用习惯计数。例『氵』,《中华大字典》作『水』部计为四画,本表则计为三画;『者』,《中华大字典》作『者』计为九画,而本表则计作八画。余亦类推,以利检用。



中国草书大字典(精)
本书原则上参照《中华大字典》编排序编排。
  本书全部文字采用繁體字。故如首文“范”是姓氏之“范”,非“模范”之“范”的简化字,本书首文“范”、“范”分列。
  古碑帖中的異體字,本书原则上收录在楷书正體首文下。如“游”、“遊”,本书收录在“游”字首文下。
  相近字形车字,其草书字型往往相同,如“波”、“彼”,草书字型多写作“波”,本书则按原帖文義所属字,分类收录。
  有些字在字义上有区别,但在行草书的实际应用中又经常是混用的,如“籍”舆“藉”,原则上按直观方法歸类编排。
  本书为美术类工具书。所收资料以优秀碑帖的影印本为限。前人所编《草书禮部韻寶》、《草字匯》、《草韻辨體》、《草聖匯辨》、《草韻匯编》等由于摹刻水平低劣,在美术上失真嚴重,本书一律不收。



中国行书大字典(精)
关于行书的含义,唐代的张怀瓘早在书断中指出:行书“即正书之小(言为),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正因为它有着“小(言为)”“简易”及“相间流行”的诸方面特点,所以在体态的造型方面是很不平衡的。对行书之中楷法多于草法的被称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被称为“行草”。就这样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品种,便始终伦为枇收和草书的附属,岂不冤哉!我们且从客观实际出发,王羲之兰亭序是的楷法和乐毅论中的楷法相比,颜真卿祭稿中的草法和同时代旭、素二人草法相印证,其用笔,结体都是大相径庭和。因此,行书毕竟是行书,自从逾越了晋代简牘的樊篱,被李世民、李邕、张从申等人移植到碑刻中以后,便已奠定了他自己独立的地位。延至宋元两代,蔡、苏、黄、米、赵孟頫、鲜于枢等大家辈出。異彩纷呈,实已睥睨书坛,入纉大统了。


兰亭序五种
本书收赵孟頫书兰亭序五种。“临褚摹兰亭序”为赵氏三十八岁时書,纸本,从二百六十毫米左右,现为美国程琦氏收藏。这件墨迹与明代陈鍳藏禇遂良臨兰亭序相比较,临得维妙肖維肖,岁可乱真。诚如董其昌所言,“兴褚蹟颇为肖似”。此卷后有仇遠、董其昌、张照、成親王等元、明、清三代诸多书家题跋,曾入清内府收藏。
第二件“臨定武兰亭序”为绢本,册页,一至五幅从二百四十二毫米,横一百二十二毫米,后有清代书家张照等人题跋,现藏於苏州市博物官。
第三件“临兰序序”为纸本,从二百六十一毫米,横一千一百三十八毫米,现藏於无锡市博物官。此卷系赵氏晚年书写,后有项元汴收藏印。
“临静心本定武兰序序”为绢本,从二百七十四毫米,横一千六百二十毫米,现藏於故宫博物院。吴森,号静心,嘉兴人,至大三年九月曾兴赵氏一道聊舟北上,其随身携带一件定武兰亭序,深得赵氏喜爱。在北上的三十余天中,赵氏临写出本卷墨迹。卷后,有赵氏外孙王蒙长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碑贴善本精华·三坟记·城隍庙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生于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间,卒干贞元初年(公元785~787年)。唐代著名书法家,以小篆名世,精整圆劲,“时人谓日笔虎”(《金壶记》)。其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势变平整开阔为婉转圆通,显得婀娜多姿,实为秦篆一大变革,对后世篆法的影响极其深远,故后人将其与李斯并称“二李”。传世作品有《城隍庙碑》、《怡亭铭》、《三坟记》、《栖先茔记》、《谦卦铭》、《般若台题名》等,多为后世翻刻本。
李阳冰曾这样自我评价:“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如果按篆书玉箸式线条的标准来衡量,他确实直接李斯,非为自大。传为李斯所书的秦篆刻石,是玉箸式线条的极则。但正如李阳冰所说,这些文字“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傍摹刻而已”。因其难见点画用笔,所以一直没有传人。李阳冰最大的功绩是从“未有点画”的前人篆籀遗迹中摸索出一套能够书写玉箸篆的正锋用笔方式。他的墨迹作品至迟在宋代尚有流传,据曾亲见其墨迹作品的陈梄说:“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攲,故锋常在画中。”可见李阳冰完全是凭借手的调控,以毛笔锋尖来书写玉箸篆的。运用这种用笔方式,篆书笔画必然呈现出微妙的起伏变化,产生相应的节奏。如元代赵孟頫的墨迹《三门记》篆额,便较好地体现了李阳冰篆书笔法的特征。黄山谷曾论篆书用笔说:“摹篆当随其斜、肥瘦与槎牙处皆镌乃妙,若取令平正,肥瘦相似,俾令一概,则蚯蚓笔法也。”大概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元代书法理论家郑杓高度评价了李阳冰:“潜心改作,过于秦斯。”如果像近现代的某些评论者,仅仅根据千年之后的残损刻石,把李阳冰苦心孤诣的这套用笔方法,与宋代以来靠束缚笔端或卷帛而书的末流篆法相提并论,是有欠公允的。
唐代书法的高度,除了顺应历史要求极大地丰富了真、行、草诸体的楷则,还体现在对魏、晋以来取“象”(自然之象)立“意”观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意”、“法”两胜(书法上的“意”、“法”相害始于两宋)。李阳冰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在篆书领域引进了取“象”立“意”观:“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干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这种于自然之“象”得书法之“意”的观念,自两宋以来,因过于单方面地强调书家“读万卷书”,已越来越难以被理解、接受,甚至动辄被冠以“江湖气”。确实,历史上出现过大量如蚊脚书、仙人书之类“巧涉丹青”的字体,但那是仅仅为“象”而“象”,未能取“象”立“意”的匠人所为。
我们既有极其绚丽丰硕的文化遗产,又有堪称绵亘丰厚的历史积淀,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书法艺术传承发展之重任,如果把诸如颜真卿和怀素关于“屋漏痕”、“夏云多奇变”的讨论联系起来,观照他们与李阳冰的书法作品,我们是否能从中获得启迪?在何种意义上,“心师造化”才能不流于清谈。

点击图片链接


王羲之十七帖——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
王羲之是中国的千古书圣,《十七贴》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十七贴》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彪炳书史赫赫名作,临摹鉴定无可或缺,完整收录珍本碑帖题记题跋,逼真再现原刻原拓细微神采!《王羲之十七帖》首次原大原色彩印。《十七帖》被历代奉为草书典范,有临习草书“不二法门”之称。本贴为张伯英旧藏宋拓本,国家一级文物,系传世最佳之本。

点击图片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24 08: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谁有电子版的 共享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24 12:2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帮手顶起来!: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1-24 23: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1-25 10:2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2-1 08:0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读过,我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2-1 10:5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dazhibo 于 2009-1-24 08:52 发表
谁有电子版的 共享下



好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29 21:41 , Processed in 0.24812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