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氏红木 于 2012-6-29 22:29 编辑
《明清家具——坐具》特种邮票背景资料 家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着其在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古代家具以明清家具最为杰出,明以前的家具也基本不存世。明清时期,我国家具艺术已发展为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为国人所珍视,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也独树一帜,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明清家具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古典家具收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审美、价值、文化、情感、传承等多层次的思考。 中国邮政于2011年6月20日发行的《明清家具——坐具》特种邮票一套6枚,小本票1本。邮票名称分别为:清?紫檀剔红嵌铜龙纹宝座、明?黄花梨交椅、明?黄花梨镂空福字纹四出头官帽椅、明?黄花梨雕螭纹圈椅、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根据家具方面专家的建议,家具邮票将按照功能分组发行,包括坐具、卧具、承具、庋具、杂具等。
宝座又称宝椅,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塌作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另外,一些王公大臣也有用大椅的,但其花纹有所不同。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它显要位置,后置屏风,边置香几、宫扇等。
交椅亦称胡床,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又,交结点作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
官帽椅是依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软圆角。作法是由立柱作榫头,搭脑两端的下面作榫窝,压在立柱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作法。背板作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板做成。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作法,由于木框带弯,板心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枨。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坐面。正面牙由中间向两边开出壶门形门牙。这种椅型在南方使用较多,以花梨木制最为常见。 四出头式官帽椅与南官帽椅的不同之处是在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在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撇,并削出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块木板刮磨成“S”形曲背。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观的木质纹理形成这种椅秀美高雅的风格与韵味。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圆材攒接,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渐次收细。为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应,这类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采用光素圆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点缀一组浮浅简单的花纹。明代晚期,又出现一种坐面以下采用鼓腿彭牙带托泥的圈椅。尽管造型富于变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与腿足一木联作,而系另安,这样势必影响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重,论等级高于其它椅式。
清代扶手椅是传世的明清家具中,最具有典型清式工艺风格,且数量最多、使用地域最为广阔的一个家具品种。令人惊奇的是,存世数量众多的清代扶手椅中,竟少见有式样、装饰完全相同者,也就是说,每对椅子都体现出制作者对美的理解及品味的异同,使得每对椅子也各具个性,而从整体看却又全方位地体现出当时的时代、民俗以及工艺美术思想等特征,具有研究和收藏的价值。 它是一种式样、结构与前期的明式的家具风格大不相同的扶手椅,它追求的是威严、庄重的气势,富有礼仪性,社会功能胜于使用功能。从结构看,清式扶手椅是由明式屏风式罗汉床和宝座演变而来。清式扶手椅的典型结构特点是:椅子下部是一个有束腰的杌凳,上部为屏风式靠背和扶手;靠背、扶手、座面均相互垂直,上下两部分用走马楔相连接。清式扶手椅往往是不轻易挪动的固定性陈设,适合于宾主礼节性会见,正襟危坐。在使用中,常见成对椅子中置茶几,摆放于大厅两侧。在民居中,常置于堂屋当中的方桌两旁。很多人习惯对清式扶手椅叫作“太师椅”,就此名称,业内专家曾在《文物》等杂志上专文研讨,提出:“‘太师椅’是扶手椅的俗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指不同。在宋代,太师椅是指带有荷叶托脑的交椅;明代又是指当时的圈椅;到了清代,就成为对清式扶手椅的俗称了。”总之,太师椅主要是指体态较大、式样庄重,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显示拥有者地位的椅子。
鼓墩又名“绣墩”,“坐墩”。因它仍保留着鼓的形状,故名。鼓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保留着蒙皮革,钉铆钉的形式。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女子常在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本文中的例图为“清紫檀鼓腿彭牙八足圆凳”:此为介乎于圆凳与坐墩之间的坐具,因无开光、鼓钉等一般坐墩地特徵,故称之为“圆凳”,其结构简单,只用八根“劈料”的弯足,上承圆框,下与托泥连结,托泥的装置适宜施之于鼓腿彭牙的家具上,足端向内兜转较多,托泥占用比凳面少的地面,美观大方,托泥下有四小足。器物通彻用紫檀木制作而成,基本保留明式做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