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茶伴酒
-------与周渝先生夜话茶事
古镇 长者 老茶 好酒 温暖的炉火……
猴年初七,接连几天艳阳高照之后,突然降温,在蒙顶山“巡山”时还巧遇一场飘飘洒洒的春雪。晚上接到朋友电话,告知台湾著名茶人紫藤庐的主人周渝先生初八要来安仁,而且还安排在四石茶苑夜话茶事。于是认真的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准备会会这个茶界大家,共话茶事。
初八中午,认真的打扫了院子,贵客将至,洗阶相应。当周先生一行出现在四石茶苑时,已是夕阳西下,寒风渐起之时。
主宾落座,相互介绍,原来个个都是爱茶之人,一阵寒暄之后,烧水备茶,由于时间有限,主宾都愉快的决定各泡一泡茶便到晚餐时间,餐后继续夜话茶事。
知道周先生喜好老茶,羞于囊中无茶,只得拿出一泡2002年的六堡充数,算是开场,选老峨泉泡老六堡,也是不错的搭配。温杯烫盏之后,开汤洗茶,认真的洗了两遍,然后出烫、分茶、奉茶一气呵成,周先生认真的观色、闻香、品茶之后,赞不绝口。“没想到这么年轻的茶也有这般的醇厚顺滑!”“李先生,你的茶是要洗两遍的吗?”(在此留个伏笔,下文分解)。“周先生,我认为老茶在经历了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光,难免有些浮尘”。十二泡之前,茶汤都非常稳定,果断收尾。
我拿出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周先生,看得出来,他真的很高兴。礼物是两件,一件是宋代西坝窑的茶碗,一件是宋代西坝窑的茶碾。因知道周先生曾用石磨把茶磨成粉末,然后效仿宋人点茶法,很是有趣,于是送了这件西坝窑的茶碾。这件西坝窑的茶碾以实物的方式论证了在宋代喝茶就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可见当时茶事之兴盛,是现代无法企及的高度。周先生同意我的观点并严谨的补充道“至少说明四川是这样的”。
周先生也拿出两件厚礼,一份是台湾野放茶,一份是他在版纳定制的古树普洱饼茶,都是极难得的好茶呀。
然后周先生拿出一泡80年代末期的勐海茶厂的8582,还是交由我主泡。看干茶很松软,手感略轻,色泽比较油润,由此判断是干仓存放的好茶,很是期待他的表现。当我说出我的基本判断时,周先生很客气的说,已经很久没试喝这款了,也不知道表现会不会好,这让主宾对这款茶更是充满了期待。
两次洗茶之后,正式冲泡,第一泡有点淡,滋味还没出来,周先生说还可以再浓一点,呵呵,原来都是重口味呀,大家相视一笑,其后每泡均刻意多停留三到五秒,顺滑、糯糯的茶汤带着老茶的枞香和药香在唇齿间久久回荡。
候汤的间隙,就西汉以来四川的茶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茶道精神、茶人八德、天下茶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周先生对茶人八德的总结非常认可。还未尽兴之时,已到晚餐时间,周先生觉得这泡普洱的表现还没达到预期,客气的约定餐后再喝一泡老六安。
席间,面对金门好酒,喝酒少量的周先生也不觉多饮了两三口。
古镇的老公馆内,炭火盆烧起了,馒头和粽子也烤上了,一群人围坐周先生周围,我拿出一款2014年的正山小种,算是在正戏开场之前给大家清清口,由同行的龚女士主泡,汤色红浓,滋味纯正,得到了周先生不断的首肯,我说只是给大家清清口而已,周先生便诚恳的说“客气了,这茶已经是极好的了,很正!”
主角登场,由周先生亲自主泡,40年代的孙义顺号老六安,差不多70年的老茶!!非常小心的打开包装,三张**已经破旧不堪,一时引来闪光灯无数,我更关注的是茶,看干茶乌黑结团,油油的泛着一层宝光,还有几片作为竹篓包装的内衬的淡竹叶(淡竹叶是一味中药)。备茶时,感觉茶并不是很紧结,属于经年累月的放在一起而形成的自然结团。
第一泡,加入少许淡竹叶,没有洗茶,而是倒入一个器皿,留着备用。
第二泡,刚一入水,一阵岁月尘封的味道飘来,喝到嘴里,满满的时光的记忆,一时参香、木香、药香以及满满的时光的香充斥口腔,慢慢分好多口吞下这记忆深刻的味道。
第三泡,各种香,特别是时光的味道减弱,茶的本味初显,由于六安茶特有工艺和长期存放带来的功效立竿见影,有几位不自觉出现打嗝的现象,证明六安茶特别是六安老茶具有安六腑的强大功效。怪不得周先生说很多老茶都是在香港的中药房收的,原来香港人把它当药喝的。
第四泡以后,茶味更纯,顿觉身心愉悦。特别是在候汤的间隙,聊起六安茶,居然知者甚少,我还算略知一二,否则真要让周先生失望了,那岂不辜负了这等好茶以及好茶缘?
最后,老茶也有耗尽之时,于是加入第一泡留着备用的茶汤,算是圆满的收尾吧。
老茶喝得大家暖暖的,不知是炭火盆的温度或是茶的滋润,各个脸色红润着,告别周先生,期待着再次相聚。台湾!等着我!
回来路上,微笑着,改诗两句“寒夜客来茶伴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