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理论] 林海微澜:黄花梨说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10-5-13 13:0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又学习了,谢谢!:48g :hell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0-5-13 17:3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8: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黄花梨说”,补充一点其他的记录。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真实内容。


发表于 2009-6-11 23:53  




关于这个“黄花梨说”,在下揣摩的时间不算少了。
原本只是出于对头一件长物的喜欢,后来渐渐地忙里偷闲,静下心来一壶一罐一筒地仔细地品。再后来,鬼使神差地读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梨”或“黎”的文字,晕得不亦乐乎,遂大江歌罢掉头东,一门心思地凝视上博。
渐渐地,才觉得这世道或许多半还是类似的触类旁通。
人的认识是渐进的,从混沌朦胧,到清晰与严谨。从心领神会,到客观实在。
关于“黄花梨”的前世今生,窃以为也是这么样的一个过程:
从最初的花梨,到拾级而上的黄花梨,再百尺竿头的花开两朵,海南越南,各表一支。
渐渐地,海南当中,或许也会更细分,比如东部西部,平原山地。原本涵盖整个中南半岛的越黄,将来也未尝不可地把泰缅柬越寮一一区分清楚。再说远一点,中南半岛向南的马来亚,千岛之国印尼,以及隔海相望的菲律宾,都有花梨的天然生长。这其中倘若或多或少地出一星半点的黄,且不要急忙地说绝不可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关于黄花梨,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10-5-1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8:5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6-12 23:33

之前屡屡见到有非议“越黄”者专攻其一点:没有户口。
于是仔细地看了看洋大人眼中的“花梨”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大概可以这么说:这个有“户口”的花梨,遍布中南半岛的泰缅柬寮越与马来亚,印尼,菲律宾,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有人为的引种(甲午之后日据时期)。
再仔细地分辨洋大人热衷非常的著名的安波那树瘤,在下以为这笃定可以证明:所谓产自“花梨”的安波那树瘤,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片,带有显著的越黄特色与特征。
这些个有“户口”的东南亚花梨家族中,窃以为包含了红木国标中的香枝木:越南黄花梨。

户口这东西,就是这么一回事。
五族共和的民国初年,神州大地难道只有汉满藏蒙回而没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么?
到如今的五十六个划分,为什么纳西族名下的泸沽湖儿女坚持自称摩梭人?
户口这东西,无非是个认识到家以后的事后补,天网恢恢而已。

从前大概是不太分辨的,所以笼统地都算在一个户口名下叫做“花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10-5-1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8:5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6-12 23:57


大名鼎鼎的安波那树瘤:

http://hobbithouseinc.com/personal/woodpics/amboyna.htm

http://www.amazonexotichardwoods.com/Merchant2/merchant.mvc?Screen=CTGY&Category_Code=TB-AB

http://www.righteouswoods.net/Amboyna_Burl_pics.html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Country_does_Amboyna_Burl_Wood_come_from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口中的“花梨瘿”。
其中,总是时不时地显现出越南黄花梨的身影。

当从前的我们还在对“瘿木”不加区分地来一个大一统的混沌与笼统时,洋人们可是早早就门槛清地分得仔仔细细。

感兴趣的同好不妨随意找找这两个关键词:
narra
amboyn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10-5-1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6-14 14:09


补充一点如下的历史实录,感谢雅昌的万华堂阁下:

    关于(明朝)万历年间明宫每年调运花梨木的档案记载,请见图:
11b.jpg (273.8 KB)
下载次数:1
2009-6-14 14:0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10-5-13 17: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6-14 14:18


图片可以点击放大。
从前是没有“黄”花梨这个说法的,又添一项佐证。
对于文字中的“紫榆”的理解,有说“紫檀”,有说“酸枝”。
历史越悠久,包袱越沉重。既然在当年不是太当回事的等而下之,甚至是不入流的长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底气。
这一被“埋没”的中华文化,真正开始显山露水,不过区区几十年而已,真正吸引国人注意的时光,大概也就是这几年。古典家具的春秋,刚刚开始。
尽管“花梨”也好,“南枣木”也好,“胭脂木”也好,“紫榆”也好,几百年前就是宫中点名上贡的良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10-5-13 17:3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3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18 02:30 |  古典网


感谢同好amblin的点评如下:

至少在目前, 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仍难以上升到的"文化,技艺"层面.  虽然要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基本概念/定义并不困难, 但绝大多数人,尤其高端消费者最终仍会回到"料"这一问题上来, 并有意无意地将身为中国古典家具精髓的"文化,技艺"抛在一边.

说到这里, 很遗憾地, 突然出现一种想法, 或许,黄花梨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而材料,正成为中国古典家具未来发展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绊脚石".  所以,若将"中国古典家具"这一概念从"文化"中剥离出来, 作为一个高度量化的, 精确到度, 到曲率,到毫米的"工艺规范"出现,  或许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至于"料",  是否可以像茶具中的紫砂, 陶瓷中的瓷土, 书画之纸墨, 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常分出"品级", 但仍仅仅作为载体/原料出现而不会引起过多不必要的注意?

这并不是要贬低"料"本身, 尤其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材质对于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作用. .就好比紫砂器, 其原料亦分有严谨之层级, 但并不会妨碍到紫砂艺术本身的发展, 亦不会对其制作技艺产生过多不必要之"干扰".  作为一种工艺, 生产行为, 之所以能够上升到所谓"文化艺术"层面". 应被放在首位的是"技艺", 而不是"材料". 因为只有在通过技艺所创造的结果能够给予大众以完美感, 成为一种感官的享受时, 它才可以被成为"艺术" ,它的产物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品"。中国古典家具的文化和艺术, 源于历史, 而历史本身不过是许多追求着各自目标的人和这些人的活动而已。 使它上升到文化艺术层面的是这许多的人所采用技艺, 和最终产品所带给我们的完美感和物质,精神等等层面的享受.  至于黄花梨, 则是被这些人所利用起来的众多材料之一,  它很名贵的同时,也很美.

突然想起朋友家那件粗制滥造, ,满目创痍的"海黄"圈椅.

曾几何时,在伦敦的一家艺术馆里见到有人将几十只水桶堆起来, 起个名字,便成为"装置艺术"展出, 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人将桶堆起来都可以称为艺术,亦不代表任何人都懂得欣赏这种艺术.   中国古典家具或许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更多讨论研究的是文化艺术本身和它的传播,而不是这些桶. 更不用过多地争论它们是哪里生产的. 因为就连艺术家自己,或许也并不知道, 不关心这个问题.

------------

一个回帖,重写数次,从一开始直接地谈论黄花梨, 到现在这般模样. 挺遗憾的.  因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说黄花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10-5-13 17:3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5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18 15:32  古典网

本帖最后由 amblin 于 2009-6-18 15:38 编辑
“至少在目前, 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仍难以上升到的"文化,技艺"层面.  虽然要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基本概念/定义并不困难, 但绝大多数人,尤其高端消费者最终仍会回到"料"这一问题上来, 并有意无意地将身为 ...
西葫芦 发表于 2009-6-18 08:22


感谢amblin同好的回帖评点如下:)
型,艺, 材. 这是三方面的. 并不说就不应该提材料, 而是材料不应被过度夸大.  材料是载体, 就像雕塑家的石头, 画家的纸和壶艺大家手中的紫砂泥.  

消费者偏重材质, 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对于市场而言. 作为一种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且材质占有一定价值比例的商品, 若消费者强调材质, 市场自然而然地也会作出调整. 这本身虽然也是市场规律. 但规律之上,更需要引导和理性. 而在当前,  一件黄花梨/紫檀制品, 在工艺,形制往往甚至还不如一件铁力或花梨制品.  除了极少数店家外, 我们最常见到的情况是, 料越好, 下料标准越低, 越多疤瘌. 而与此同时, 在工艺和形制上, 这些名贵材质制品并没有多少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10-5-13 17: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8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01:11 |   古典网

[quote]
感谢立二拆二同好的评点如下:)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概念
第一,我们这里说的是现代仿古家具,不是说古董,如果是银雀山汉墓的孙子兵法竹片,那可能会值几百万,
第二,我们说的是家具,不是木雕,如果是哪位木雕大师,如同佛山公仔陈渭岩那样巨匠的 ...
五岳樵翁 发表于 2009-6-19 16:16 [/quot
总算弄明白了。那咱们就不说衣服,也不说古董木雕,更不说艺术。
只聊聊现在古典家具的市场情况:
余所了解,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整个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又以造型,工艺较差的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反之影响较小。
啰嗦完以上情况就进入正题了,以椅子为例,一对阅家奥氏黄檀椅子,在价格上可与不少的在制作上不那么讲究的香枝木椅子齐肩,甚至超越。要知道就木材价格来说,相差百倍左右。南通顾家出品的卢氏黑黄檀椅子,甚至比粗制滥造的香枝木椅子在价格上倍数增加。木材价格相差也在10倍以上
情况就是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握手!
立二拆二 发表于 2009-6-20 15:08



又说到材质了。
在下这个“黄花梨说”的本意,无非是希望厘清“黄花梨”的前世今生。
至于价格,这是个永远在运动中的绝对,而非静止的相对。
关于价格,在下更愿意理解为一种门槛。
门槛高些,迈过来的人少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10-5-13 17: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09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01:37  古典网


(感谢五岳樵翁同好的评点如下:)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概念
第一,我们这里说的是现代仿古家具,不是说古董,如果是银雀山汉墓的孙子兵法竹片,那可能会值几百万,
第二,我们说的是家具,不是木雕,如果是哪位木雕大师,如同佛山公仔陈渭岩那样巨匠的作品,其价值不是我们来估量
第三,家具行业为什么出不了巨匠呢,应该是有它行业的特点,家具本身体件大、工序标准,它又以实用为基础,历经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人们的需求与审美,所以的没什么创新的空间,而它的设计与制作是可以分开进行的,所以决定了它出不了巨匠,所以我才认为仿古家具的价值基础在于它的材质,好的形制与工艺则可以大大提高它的价值!

好了,见仁见智吧,就此打住
五岳樵翁 发表于 2009-6-19 16:16



谢谢阁下的关注与评点。
请畅所欲言。
材质,形制,以及工艺,窃以为是一张圆桌的三足,三足鼎立,这桌子才站得稳当。
关于材质的贵贱,在下倾向于理解为一种门槛。
门槛高些,门庭冷落些。
门槛低些,门庭热闹些。
有人爱热闹,有人爱清净,各取所需。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发表于 2010-5-13 17: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11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01:43  古典网

(感谢whgz2006同好的评点如下:)
又在说户口了 何苦呢

如楼主所言 黄花梨这一称呼在古代并不存在 而且从楼主所列举的古籍中 并无“海南特产”之类字眼 不知为何到现代就成了海南独宗了 打压其他地区出产的所谓黄花梨

真是何苦呢
whgz2006 发表于 2009-6-19 09:15


谢谢阁下的关注与评点。
从这些年福建贩卖到北京的家具的整体表现来看,海黄的尺寸稳定性是最好的,越黄次之,紫檀再次之。
这样的比较是陈料与陈料,新料与新料之比,请不要田忌赛-马。
海黄的新料之所以有些底气不足,不仅仅是外观上与越黄有些牵扯,在尺寸稳定性上也与海黄陈料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总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论材质,海黄当之无愧是非常好的家具料。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0-5-13 17:4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12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15:05  古典网
         (感谢amblin同好的评点如下:)



至少在目前, 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仍难以上升到的"文化,技艺"层面.  虽然要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基本概念/定义并不困难, 但绝大多数人,尤其高端消费者最终仍会回到"料"这一问题上来, 并有意无意地将身为中国古典家具精髓的"文化,技艺"抛在一边.

说到这里, 很遗憾地, 突然出现一种想法, 或许,黄花梨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而材料,正成为中国古典家具未来发展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绊脚石".  所以,若将"中国古典家具"这一概念从"文化"中剥离出来, 作为一个高度量化的, 精确到度, 到曲率,到毫米的"工艺规范"出现,  或许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至于"料",  是否可以像茶具中的紫砂, 陶瓷中的瓷土, 书画之纸墨, 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常分出"品级", 但仍仅仅作为载体/原料出现而不会引起过多不必要的注意?

这并不是要贬低"料"本身, 尤其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材质对于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作用. .就好比紫砂器, 其原料亦分有严谨之层级, 但并不会妨碍到紫砂艺术本身的发展, 亦不会对其制作技艺产生过多不必要之"干扰".  作为一种工艺, 生产行为, 之所以能够上升到所谓"文化艺术"层面". 应被放在首位的是"技艺", 而不是"材料". 因为只有在通过技艺所创造的结果能够给予大众以完美感, 成为一种感官的享受时, 它才可以被成为"艺术" ,它的产物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品"。中国古典家具的文化和艺术, 源于历史, 而历史本身不过是许多追求着各自目标的人和这些人的活动而已。 使它上升到文化艺术层面的是这许多的人所采用技艺, 和最终产品所带给我们的完美感和物质,精神等等层面的享受.  至于黄花梨, 则是被这些人所利用起来的众多材料之一,  它很名贵的同时,也很美.

突然想起朋友家那件粗制滥造, ,满目创痍的"海黄"圈椅.

曾几何时,在伦敦的一家艺术馆里见到有人将几十只水桶堆起来, 起个名字,便成为"装置艺术"展出, 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人将桶堆起来都可以称为艺术,亦不代表任何人都懂得欣赏这种艺术.   中国古典家具或许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更多讨论研究的是文化艺术本身和它的传播,而不是这些桶. 更不用过多地争论它们是哪里生产的. 因为就连艺术家自己,或许也并不知道, 不关心这个问题.

------------

一个回帖,重写数次,从一开始直接地谈论黄花梨, 到现在这般模样. 挺遗憾的.  因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说黄花梨.
amblin 发表于 2009-6-18 02:30



非常感谢amblin版主的关注与评点。
在下的“黄花梨说”在古典首出,然后分别放到雅昌与70,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在接受中。
有抬举与抬爱的,惶恐中。
有插科打诨的,笑纳中。
有置疑的,交流中。
有扯淡的,发呆中。
新近重修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学而第一。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有的时候做君子,很难。有的时候做君子,很容易。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家具也好,木作的工艺品也好,窃以为材料的角色,更接近于“型材艺”三分天下各有其一的三足鼎立。
在雅昌曾有关于“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一说的疑问。
以在下的看法,黄花梨是一众木材之中展示传统汉文化文人的人文审美的最佳载体,体现者与执行者。
局限在木材这个领域,从外观色泽、纹理、纹路等等的外在表现力的细腻婉约与含蓄,张力的恢宏,宽和包容与丰富,内在的质地的尺寸稳定性,持久性与耐用度,综合多个因素的汇总,窃以为在体现这种“人文审美”的历史表现平台上,除了黄花梨,无出其右。

之所以强调汉文化,而且是传统汉文化文人的人文审美,在下的考虑主要是:
首先,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综合体,汉文化是其中的主流,但一直在兼容并蓄地发展中。
其次,传统汉文化的文人审美,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书法艺术。而书法,有官用的“馆阁体”与非官的“人文体”。两者的区别,前者唯上,因人而异,功用第一;后者唯美,追求的是一种普世真理:真,善,美,就是最高境界的普世真理。尘土十分归举子,就是这个道理。艺术惟美。

只不过多少是带着一丝缺憾:如今很常见的声音,往往是关注黄花梨的外在价格。说得更浅白一些:总有那么些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一开口发言,就无时不刻地提醒听者:说话者的双手,牢牢地握紧手中的钱包,生怕飞了去。
倘若只是担心自己家的钱包也就罢了,但往往有这么样的人,一旦飞上枝头从土鸡变飞机,就不仅仅是握紧自己家的钱包,还总是千方百计地惦记着别人家里的那点铜钿。

曾说过关于收藏的三有:有心,有品,有米。
那种一天到晚啄米的鸡,无论揣着多少米,大概都没有办法去奢望“有心”或者“有品”的。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0-5-13 17:4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13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17:49  古典网

         (感谢西葫芦同好的评点如下:)



“至少在目前, 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仍难以上升到的"文化,技艺"层面.  虽然要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基本概念/定义并不困难, 但绝大多数人,尤其高端消费者最终仍会回到"料"这一问题上来, 并有意无意地将身为中国古典家具精髓的"文化,技艺"抛在一边.、、、、、、”
     在下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或许与众多因素有关。如经济条件、技术落后等等。一件能上级数的好东西缺少不了“型、艺、材”,“材”是其中之一。“材”等于这一物品的质地,犹豫我们那个年代----“根正苗红”、或“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出身的后代总比其他出身的胜出一筹、、、。说一句真话,本人的心理底线也偏重于“材质”为首位。理由:“材质”等于万丈高楼的基础、、、。
西葫芦 发表于 2009-6-18 08:22


谢谢阁下的关注与评点。
二指禅宗,惜墨如金,不胜感动与惶恐。
说实在的,“材质”这个门槛,有时候也是一件试金石。
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实例:
如今多少颠倒黑白鱼目混珠以及指鹿为马者,往往都喜欢在这个门槛上折腾功夫。
比如:明明是缅甸花梨或者花枝白枝,偏偏耸动地大声疾呼说捡了个“海南黄花梨”大漏。
相对而言,把深色越黄高说成海黄的或许更有资格说“良心”,尽管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同样的,往往是前者这样的“混说”“歪说”者,在擅长在把自己的“草花梨”拔高到“海黄”高度同时,一并把他人的海黄一脚踩下去,以捍卫“海黄”尊严的名义: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活生生的现实翻版水浒。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前车之鉴的曹操属于“汉贼”,是否也可以理解:如今也有这样的黄贼。

所以,这个门槛,有时候就如同照妖镜一般,让某些居心叵测者原形毕露。

万丈高楼的基础,有时候这“心理底线”还多少有些作用。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0-5-13 17:4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31 19:14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4 20:01 古典网


这个帖子先后在古典,雅昌与70见了光,很自然地会有各式各样的回响,于是一一接而受之如下:
有抬举与抬爱的,惶恐中。
有插科打诨的,笑纳中。
有置疑的,交流中。
有扯淡的,发呆中。


后来仔细地想了想,估计根子还是出在这个帖子本身的阐述上。
因为有一个明显的不予涉及,就是:现如今的黄花梨,比如:海黄与越黄的分辨,当如何解读。
于是豁然开朗:那些个抱着“价格”二字紧紧不放的,或许多半是一根筋地以为:在下这个帖子的企图是打通海与越的脉络,把二者的价格混为一谈。
在下还真的没打算在这个“黄花梨说”中扯价格。

“老黄不分海越”是说“老”,早已作古的历史阅读而已。
而“新”的关于海越“如何划分”的题目,坦率地说:在下无立场。
也可以这么说:在下不太认同所谓的“黄花梨只应该有材质之分,不应该有产地之分”的“新”说法。
具体怎么分?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
人分男女,也分长幼,还有东西南北之分,业余专业之分,诚实奸佞之分,可分的方式多不胜数,各有各的道理与理由。
人为地要求“应该。。。不应该”,“需要。。。不需要”,以指令性命令性的言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下一步多半会在市场里冒出一只看不见的脚。权力寻租。
替谁说话??
咔嚓。


以上便是玩笑形式的实在话。
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
于是海黄的价格与越黄的价格一直保持着相当明显的差别与差距,即便越黄在2007年以神话中的神话的方式从小三地位揭竿而起,牢牢地把号称“木中之王”的紫檀踩在脚底。

论质地:伴随着这一轮回黄花梨的东山再起,在这不到10年的时间里,有不间断的制作于南方的黄花梨家具以天圆地方一统中央的京城为目的地。数个寒暑交替的春秋下来,在材质稳定性方面表现最佳的当属海南黄花梨;越黄次之,紫檀再次之。
此为行内不争之事实。
海黄自有其出类拔萃的能人所不能。

只不过,这多少有些类似马拉松的“耐久力”,非一时半会就看得清楚的“爆发力”。
于是路遥知马力,关键还是要有耐心。路漫漫其修远兮。

说来说去,又说回到质地。
其实,窃以为如今的“黄花梨”,大概观赏性方面的考虑占了非常非常大的比重。
就好比家养的宠物猫,怕是没有多少人还指望靠牠拿耗子。

反正,关于价格,窃以为市场自有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最后的结果,也许多半是: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所以无从评判“海黄比越黄贵多少多少倍是否合理”。
有时候静下心来反思其中的道理:大概是打小就习惯了“号召”与“呼吁”。
而往往是这种所谓出发点正确的“号召”与“呼吁”,以至于后来的“应该。。。不应该”,“需要。。。不需要”,渐渐地演变成了不容分辩的“长官意志”,于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多少有些暗合了第二代伟人的那句名言:左比右厉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比右厉害。
看不见的那只黑脚,就是这么生出来的。

好好的品鉴黄花梨,偏偏有人心里总是惦记着米。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0-5-13 17:4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0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1 01:2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感谢迷糊同好的评点)
记得当时小弟还在上海电机厂混饭吃的时候,80年代未,当时厂里同德国西门子公司搞合资,当时有位老外给咱上课,题目就叫《经典的一定是牢固的》,言下之意即器物只有历久才可成为经典,石膏器具若可历久,成为给后人 ...
迷糊 发表于 2009-6-19 08:44



回兄台:
型材艺,窃以为就如同木作这一圆桌的三足。
三条腿的桌子站得稳当。
关于“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一说,曾有疑问的声音。
在下的理解如下:

没有明式家具,就没有黄花梨。这个说法大概很容易让人接受。的确,没有襄老的《明式家具珍赏》,随后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一被埋没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将继续埋没下去,没有户口,没有名分。一直到下一个襄老这样的拾荒者出现。

而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一说,窃以为不妨从这个角度理解。
这样的“明式家具”,说的是“带有鲜明的明代审美观点的与文人使用相关的家具”,也就是如今简称的“明代文人家具”。
这样的“文人”家具,暂且抛开关于其具体制作年代的“断代”之争,仅仅从其“年代”久远的“历久”来看,黄花梨作为一种造型审美的载体,或者说是“具体的实行者,表现者,体现者”,本身就具备了岁月摧残以后依然不减的光华。
关于“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窃以为不妨从内与外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

从内在的材质角度考虑,黄花梨木性中庸平和,尺寸稳定性好,南来北往,经年使用,在整体稳定性上的表现出类拔萃。这一点仔细看看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的展示实物就很容易理解。两相对比,号称“木中之王”的紫檀,因为质地坚硬,反而屡屡失之“开裂”,道理就在于:至刚则不柔。相对而言,硬度逊于紫檀的黄花梨,更接近平和,有相较紫檀而言的更好的韧性,在耐久性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于是几百年下来,完好如初的可能性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材质的制作。
这就好比是一场跑步的竞赛,终归会分出胜负。如果是短距离的赛跑,爆发力最重要。如果是长距离的马拉松,耐久力最重要。
而家具作为一种长期而非短时间使用的“长物”,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一时半会儿的表面光鲜。还要顾及其“耐久”方面的表现。
从耐久的角度来看,上博展示的众多到代的紫黄家具中,黄花梨在完好方面的表现从整体上优于紫檀。
因为在耐久方面的优越表现,这些若干百年前制作的“文人”家具才能够存留下来,所以说,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
从内在质地的差异所导致的耐久性表现来看,硬木以外的其他材质的家具,倘若不依靠外来的保护手段如“漆装”,其使用寿命是无法与天生致密的硬木家具相提并论的。

其次,从外观的纹理,纹路与色泽考虑,黄花梨的表现力丰富,有宽和的张力与细腻的感染力,所谓纹理的“不温不火,行云流水,气象万千”等等指的就是就是这些外在的观感。“明式文人家具”整体而言以素雅光洁为主流,而造型与纹饰上的素,雅,洁,不仅是以物性稳定的黄花梨材质作为载体,而且相得益彰地展示了黄花梨纹理纹路的落落大方的丰富与细腻的表现力。从而弥补了造型与纹饰在朴素方面所带来的表现力与张力的相对单薄。越是简单的造型,对材质的要求就越苛刻,因为注意力无法分散,一目了然。
从外在表现力的丰富角度而言,色泽沉重的紫檀,更偏重于沉稳,肃穆。而黄花梨的气象万千,更接近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综合内与外这两个角度的表现,所以说:没有黄花梨,就没有明式家具。
这里所说的“明式家具”,其核心是“文人家具”。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21 06:30 , Processed in 0.19314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