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6-18 02:30 | 古典网
感谢同好amblin的点评如下:
至少在目前, 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仍难以上升到的"文化,技艺"层面. 虽然要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基本概念/定义并不困难, 但绝大多数人,尤其高端消费者最终仍会回到"料"这一问题上来, 并有意无意地将身为中国古典家具精髓的"文化,技艺"抛在一边.
说到这里, 很遗憾地, 突然出现一种想法, 或许,黄花梨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而材料,正成为中国古典家具未来发展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绊脚石". 所以,若将"中国古典家具"这一概念从"文化"中剥离出来, 作为一个高度量化的, 精确到度, 到曲率,到毫米的"工艺规范"出现, 或许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至于"料", 是否可以像茶具中的紫砂, 陶瓷中的瓷土, 书画之纸墨, 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常分出"品级", 但仍仅仅作为载体/原料出现而不会引起过多不必要的注意?
这并不是要贬低"料"本身, 尤其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材质对于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作用. .就好比紫砂器, 其原料亦分有严谨之层级, 但并不会妨碍到紫砂艺术本身的发展, 亦不会对其制作技艺产生过多不必要之"干扰". 作为一种工艺, 生产行为, 之所以能够上升到所谓"文化艺术"层面". 应被放在首位的是"技艺", 而不是"材料". 因为只有在通过技艺所创造的结果能够给予大众以完美感, 成为一种感官的享受时, 它才可以被成为"艺术" ,它的产物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品"。中国古典家具的文化和艺术, 源于历史, 而历史本身不过是许多追求着各自目标的人和这些人的活动而已。 使它上升到文化艺术层面的是这许多的人所采用技艺, 和最终产品所带给我们的完美感和物质,精神等等层面的享受. 至于黄花梨, 则是被这些人所利用起来的众多材料之一, 它很名贵的同时,也很美.
突然想起朋友家那件粗制滥造, ,满目创痍的"海黄"圈椅.
曾几何时,在伦敦的一家艺术馆里见到有人将几十只水桶堆起来, 起个名字,便成为"装置艺术"展出, 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人将桶堆起来都可以称为艺术,亦不代表任何人都懂得欣赏这种艺术. 中国古典家具或许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更多讨论研究的是文化艺术本身和它的传播,而不是这些桶. 更不用过多地争论它们是哪里生产的. 因为就连艺术家自己,或许也并不知道, 不关心这个问题.
------------
一个回帖,重写数次,从一开始直接地谈论黄花梨, 到现在这般模样. 挺遗憾的. 因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说黄花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