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理论] 林海微澜:黄花梨说

[复制链接]
166
发表于 2010-5-13 17:4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1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材质,形制,以及工艺,窃以为是一张圆桌的三足,三足鼎立,这桌子才站得稳当。
关于材质的贵贱,在下倾向于理解为一种门槛。
门槛高些,门庭冷落些。
门槛低些,门庭热闹些。
有人爱热闹,有人爱清净,各取所需。

从这些年福建贩卖到北京的家具的整体表现来看,海黄的尺寸稳定性是最好的,越黄次之,紫檀再次之。
这样的比较是陈料与陈料,新料与新料之比,请不要田忌赛-马。
海黄的新料之所以有些底气不足,不仅仅是外观上与越黄有些牵扯,在尺寸稳定性上也与海黄陈料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总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论材质,海黄当之无愧是非常好的家具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0-5-13 17:4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3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7 02:3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感谢大架几案兄台的评点)
人民币是推动现在黄花犁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大架几案 发表于 2009-6-26 15:23



回兄台:
关于价格,说来也是花开两朵的事。
古人的书上是没什么关于价格的笔墨的。
既然前人没有说,自然就是无从稽考了,于是,无稽之谈,有的人选择了缄口不言。简单地说,叫做“搁置”。
老故事,邓大人有前车之鉴:我们这一代人脑子不好,将来的人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搁置”,窃以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至少是知进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花开两朵的另一支:
因为古人没有说,这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大了去了,于是开动小宇宙,张嘴就来一架波音747。。。。。。火车那东西太不提气。


于是俺也猜想一回,琢磨出来的就是这么个东西:北漂。
猜想。。。。。。而已。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0-5-13 17:4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6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7 12:1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09-6-27 12:59 编辑
(感谢迷糊兄台的评点)
也许黄花梨、紫檀历史上一直是知道的,某一时期有了某位生活大师大力推广……于是乎
迷糊 发表于 2009-6-27 08:02



这个。。。。。。兄台妙语。
如今的大师其实挺不容易,颇有点类似公务员的两头不着地。
何为“师”??
师说有云:传道,授业,解惑。
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随时随地学习”的活到老学到老study for life大概是不错的。诚如是,老师遍天下的“能者为师”也是普世真理。
只不过这“大师”的帽子,或许还是仔细地“品”一“品”要来得靠谱些。这个“品”,窃以为是“品鉴”。
何为“大师”??
在下以为是八个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也有说“承上启下”的,大致接近。
简单地理解:大概也就是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比如:牛顿。

只不过在现实当中,有更多的人喜欢站在巨人的光环下,而不是辛苦地向上攀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沾光还是比较舒服些。
沾不了光,那就借光;
借不了光,还可以考虑乘凉。

人是万物之灵。
一样米养百种人。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0-5-13 17:4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8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7 12:4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09-6-27 20:38 编辑
(感谢amblin同好的评点)
原本备有以五代至宋元之广义中国古典家具作理,"衍化过程中不可忽视之一环"为据之小文一篇准备与兄一辩,但突然觉得,"形式与功能","功能与形式"间虽有矛盾,但却可以共存,为的是最终的共同繁荣,或许周易中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就是这个道理罢.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这样说:'黄花梨,一种名贵的材质,是中国古典家具历史上文化、艺术、工艺高峰的载体和见证.之一.'哈哈哈.  

三更时打开这个窗口,现时天已大亮却越写越少,
amblin 发表于 2009-6-27 06:53


回兄台:在下很认同其中的合理性。
黄花梨就是一种载体与见证。同时也是一种“文人审美”的表现者与执行者。
这并不是说:文人以外的人就不可以用黄花梨,社科的奇妙就在于此:
一样米养百种人,一种人吃百样米。
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如果唐末以后的五代开始,中南半岛脱离了“天朝”的名义统治,那么这以后的一段岁月,硬木来源的匮乏也许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北漂”的猜想,继续折腾。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0-5-13 17:4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29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6-27 12:5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黄花梨说----北漂猜想

关于来自中南半岛的黄花梨(简称越南黄花梨,作为一个总体的代称)是如何几千里迢迢地北上来到遥远的苏浙,中原甚至京师(北京)的思考,是在下关注的另一个细节。

无他,既然擅自推断说:老黄不分海越,甚至明清年代有可能把各类的花梨也通通地混为一谈,那么,这些异域的出产,究竟是怎么过来的??
关于硬木家具的起源,有一个说法,肇始于公元1572年的隆庆开关。
根据这个相对而言比较“官”的推断:朱明王朝将近三百年,硬木家具只有晚明区区七十年左右的光景而已,就是因为隆庆朝开海禁,所以才导致了来自(或者经由:比如出身南亚次大陆印度的檀香紫檀)中南半岛的多种硬木破天荒地经海路源源不断地从福闽月港区区一个口岸登陆东土,然后经由苏湖地方的能工巧匠之手,成就了辉煌的以黄花梨为主流的明文人家具。
这一“隆庆开关”的“海路”说,是一个当今比较盛行的观点。公元1572年隆庆开关,公元1644年,朱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命绝景山(当时的名字是煤山)。
满打满算,七十二个春秋。
只不过,说“硬木家具”始自晚明的隆庆,多少有一些例外是无法解释的。
比如:盛唐年代的紫檀器物,算不算硬木家具?
自然地,往事越千年,唐的紫檀器物,在当今的中华大陆已经无从寻觅。大可以说:不理。
只不过:一衣带水的东瀛,多少还藏着这么几件地道的遣唐使带回来的宝物,竟也是紫檀的,而且指名道姓地说:出自中国。(那时候叫东土大唐)
这就有些头痛了,因为以“隆庆开关”作为起点,说不通。
再一个:异族统治的蒙古元朝虽然不到一百年,在世界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忽必烈,有据可查的驾崩地点竟然也插上了一杠子:偏偏也叫紫檀殿。
唐宋元明清,这是抬轿子的顺序。隋唐年代的紫檀,蒙古元朝的紫檀,笃定的不关隆庆开关的事。

于是效法大先生当年的狂人举措,在满版的“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小心翼翼地找寻,是否能有一条专噬紫黄这类硬木的小虫,指一条路,曲径通幽。

大致的结果如下:
窃以为,作为“隆庆开关”之“海路”说的硬木途径之外,或许还有另一条路:水路
仔细地说明:海路是咸水,在下如今擅自推断的“水路”,指的是“淡水”。也就是历史上的“漕运”。
举一个例子:秦始皇征服百越,用兵的路子,就是这么一条“水路”。
这么一说,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大概就比较容易“通”了。
始皇帝为征服百越而凿灵渠,连接了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
于是虎狼之师的秦军势如破竹,越岭南而平定百越。
百越的主体,由此逐渐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少数的山越,向南退往中南半岛的蛮荒之地栖居,也就是如今的越黄的出产地。

秦始皇之后最著名的暴君,叫做隋炀帝。他在中华大地留下的痕迹是:京杭大运河。
秦始皇的灵渠,连接了珠江与长江,隋炀帝的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淮河与长江,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从隋开始,中南半岛通过就近的珠江水系北上,与中原之间,有了一条水路可以通达。
或许从此开始,中南半岛的硬木,或自产(比如:花梨),或外来取道(比如南亚次大陆的紫檀),就这么漂呀漂的,一路北漂,直奔遥远的外婆桥。
于是有了隋唐的紫檀,以及唐代陈藏器关于“花梨”的记载: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唐中叶开元二十九年成书(公元741年)):
花榈(一说榈木)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在那个年代,水路的漕运怕是比海路要可靠得多了吧。也更安全。
也可以说,安南比海南的交通与物流更加方便。
唐末,五代十国。国力衰弱。
于是大唐的安南都护府虎落平阳。
安南就这么一不留神地漂了出去,如泼出去的水。
几百年以后,明成祖又把这泼出去的水给收了回来。
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到了朱明王朝的时候有了个返祖归宗的新瓶装旧酒:交趾布政使司。
交趾,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以后在位于如今越南北部地区设立的三郡之一。南越国的首都,位于如今的祖国南大门广州,广州越秀山下一个叫做象岗的小土丘,埋着第二代南越国国王赵胡。
交趾这个名字,是地道的Made in China,汉文化的出品。

说远了,也许从明成祖的交趾布政使司开始,这中南半岛的衮衮硬木,又可以继续地一路北漂了。

猜想,而已。

不过,明成祖永乐,以及后来的明王朝历代皇帝,甚至到清王朝对中南半岛的用兵,都大致不脱这样的双管齐下:一路出广西,一路出云南。三十年前我们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也是从广西和云南开始,追寻着先辈的足迹。这事情如今难得重提,空留一曲《血染的风采》,感天动地。

所以,在隆庆开关的海路一说以外,窃以为不妨也可以再想一想其他的可能。
至少,广西和云南,都有历史上的通达之路,经由水运,窃以为说得过去。
反正,不会从天上飞过来。

最后,关于隆庆开关,史学界也有另一说:这开关,其实是为了海禁,非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所以只开了月港区区一个口岸而已。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从古到今。

兼听则明。

2009-6-24四更天
eddie2008 发表于 2009-6-27 02:36



补充几句,关于“北漂”的“漕运”说:
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这样的“运”,也属于“漕运”;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与红海,欧洲大陆从此可以走水路通达印度洋与西太平洋,
也是一种人工的“漕运”;
始皇帝开凿灵渠,珠江水系从此与长江水系连通;
隋炀帝的大运河,连通了长江,淮河与黄河,于是从珠江可以经长江而入黄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0-5-13 17:4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33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从“黄花梨说”到“北漂猜想”,原本没有太多的事先规划,无非是各式各样的实物见得多了,慢慢琢磨,理一个脉络。

关于黄花梨,作为爱好者,在下更向往的是这样一重追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0-5-13 17:4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33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8-29 01:1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0-5-13 17:4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34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8-29 01:1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希望在下这个帖子里的几阙文字,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好去好好珍惜黄花梨。
Thanksgiv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0-5-13 17:4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36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09-9-3 21:18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关于黄花梨,窃以为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吧。
新近到京城走了一遭,承蒙瘦版提点,敢情当年艾克教授破天荒地写那历史上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第一本书的时候,原本的英文名字是:中国家具图考。原文中并没有“花梨家具”的字样。
从“黄花梨说”,到“北漂猜想”,在下依然觉得,这个“黄”字来得蹊跷。虽然现在懂得分辨紫属花梨与黄花梨的人越来越多,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足以证明:百来年前到几百年前的古人,曾经认认真真地这么分辨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01.jpg (42.59 KB)
下载次数:0
2009-9-3 21:1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0-5-13 17:4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2 20:3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9-14 23:29 | 只看该作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红小兵 发表于 2009-9-4 21:46


谢谢兄台。
如今的网络天涯,到真的很有比邻的气息。
早两年拼命踩越黄的那些个高音喇叭,如今还真有点不知所踪的味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10-5-13 17:5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这关于“黄花梨说”所写下的文字,感触颇多。

这个帖子最初发于古典网。

遥祝古典网瘦子版主郝增涛先生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10-5-13 19:3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48g :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10-5-14 10:4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安居阁木雕 于 2010-5-13 19:35 发表
:48g :48g :48g


谢谢关注与抬举。

发表于 2010-2-10 00:28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10-1-31 17:5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在下的“黄花梨说”,沉寂许久了。沉寂期间,偶尔也会酝酿一些其他的念头,关联不关联的且另说,反正脑子没闲着。
日子久了再翻出来,秉承老夫子教导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慢慢地不免有些新的感悟与感受,且一一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10-5-1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10 00:28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10-1-3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在下的“黄花梨说”,沉寂许久了。沉寂期间,偶尔也会酝酿一些其他的念头,关联不关联的且另说,反正脑子没 ...
eddie2008 发表于 2010-1-31 17:59



如今的大江南北,最火的主旋律当属《孔子》,连代表了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阿凡达》也不得不让路(这自然是靠了行政指令的天下一统)。只不过,温故而知新也好,学而时习之也好,窃以为也是个普世真理。这其中的精髓,大概在于: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10-5-14 10: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2-10 00:29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发表于 2010-1-31 18:07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网


如今的大江南北,最火的主旋律当属《孔子》,连代表了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阿 ...
eddie2008 发表于 2010-1-31 18:06



反正,不是赶这主旋律大戏的时髦风头。
跟一个帖子。是在下关于历史上一段曾经的“悬案”的思索。2009年7月4日,首发于雅昌。

往事如烟:元帝国的航海舰队2009-07-04 16:23
蒙古元帝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什么没有征服一衣带水的小日本?

传统的说法都是:元帝国的舰队被史无前例的暴强台风吹得七零八落,七荤八素,折损泰半,天助日本。

既然如此,为何元帝国舰队的统帅得以全身而退,完好无损地返回东土再引颈受死为战败承担罪名?

这台风吹得真有选择性。好比欺下瞒上的某某传统。


有日本学者仔细分析了当年在海底折戟沉沙的元帝国战船残骸。意外地发现了号称当时世界航海第一的中国海船中有的桅骨实在是有些滥竽充数。技术的词汇不说了,反正那样的桅骨用来固定桅杆,经不起海浪海风的折腾。经不起折腾的桅杆,自然会倒伏,于是这船的归宿也就听天由命了。


日本学者百思不得其解:按说“豆腐渣工程”是个新生事物,宋末元初的中国制造还是很靠谱的,而且航海是个要命的仔细活,断不会这样草菅人命。


于是这日本人就一根筋地往海里钻,不断地找,不断地挖,不断地刨,不断地翻。

最后终于没脾气了。

因为总算刨到一段残骸,上了漆的。

这“中国漆”可真是好东西,海水里泡了好几百年,竟然“几百年不朽”,原本的字样完好如初。

可就是这几个字,证实了要了元帝国舰队的命的原因出在何处。


这几个字的大致意思是:某年某月某衙门某官督造内河官船。


这就结了:堂堂元帝国的航海舰队,大部分的舰船,竟然不是按照航海要求所必须的具备龙骨的海船,而是内河航运的平底船,没有龙骨。


没龙骨,这台风一吹,就笃定的只有一个结果:翻。


难怪元帝国舰队的统帅能够全身而退,他自己乘坐的当然是有龙骨的海船。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

霸王硬上弓,反误了卿卿性命。


无怪乎大炮傅斯年先生一再强调:史学就是史料学。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沈从文先生也说:地上一部二十四史,地下一部二十四史。

文字的历史,与实物的历史,两者都要用心去比较地阅读。


在煌煌历史面前,努力地做一个用心的阅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21 06:28 , Processed in 0.14467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