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江南北,最火的主旋律当属《孔子》,连代表了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阿 ...
eddie2008 发表于 2010-1-31 18:06
反正,不是赶这主旋律大戏的时髦风头。
跟一个帖子。是在下关于历史上一段曾经的“悬案”的思索。2009年7月4日,首发于雅昌。
往事如烟:元帝国的航海舰队2009-07-04 16:23
蒙古元帝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什么没有征服一衣带水的小日本?
传统的说法都是:元帝国的舰队被史无前例的暴强台风吹得七零八落,七荤八素,折损泰半,天助日本。
既然如此,为何元帝国舰队的统帅得以全身而退,完好无损地返回东土再引颈受死为战败承担罪名?
这台风吹得真有选择性。好比欺下瞒上的某某传统。
有日本学者仔细分析了当年在海底折戟沉沙的元帝国战船残骸。意外地发现了号称当时世界航海第一的中国海船中有的桅骨实在是有些滥竽充数。技术的词汇不说了,反正那样的桅骨用来固定桅杆,经不起海浪海风的折腾。经不起折腾的桅杆,自然会倒伏,于是这船的归宿也就听天由命了。
日本学者百思不得其解:按说“豆腐渣工程”是个新生事物,宋末元初的中国制造还是很靠谱的,而且航海是个要命的仔细活,断不会这样草菅人命。
于是这日本人就一根筋地往海里钻,不断地找,不断地挖,不断地刨,不断地翻。
最后终于没脾气了。
因为总算刨到一段残骸,上了漆的。
这“中国漆”可真是好东西,海水里泡了好几百年,竟然“几百年不朽”,原本的字样完好如初。
可就是这几个字,证实了要了元帝国舰队的命的原因出在何处。
这几个字的大致意思是:某年某月某衙门某官督造内河官船。
这就结了:堂堂元帝国的航海舰队,大部分的舰船,竟然不是按照航海要求所必须的具备龙骨的海船,而是内河航运的平底船,没有龙骨。
没龙骨,这台风一吹,就笃定的只有一个结果:翻。
难怪元帝国舰队的统帅能够全身而退,他自己乘坐的当然是有龙骨的海船。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
霸王硬上弓,反误了卿卿性命。
无怪乎大炮傅斯年先生一再强调:史学就是史料学。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沈从文先生也说:地上一部二十四史,地下一部二十四史。
文字的历史,与实物的历史,两者都要用心去比较地阅读。
在煌煌历史面前,努力地做一个用心的阅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