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3:4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913
1989-1997 无用与渊源

说来惭愧,在下于红木家具是没有一星半点的家学渊源的人。

虽然祖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重金打造济济一堂的红木家具,可我的父母因为早早就感受到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召唤而背弃了传统的“封建”家庭,所以到了在下这一茬,成分一栏从小就是彤彤的红。

之所以能粘上红木家具的边,大概是从孩提时代就喜欢历史的缘故吧。

不过那个年代所接触到的历史,主要是陈胜吴广与晁错商鞅。于是对吴起也好,张角也好,王安石也好,太平天国也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与揭竿而起,泰半耳熟能详。后来改革开放了,满街播放《说唐》,对在下来说,不过是温故知新的李密与瓦岗。早几年大导演张艺谋为了台湾票房拉上演技稀松平常的周杰伦搭配老戏骨周润发巩俐拼凑成了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家里的小领导喜欢那曲《菊花台》,在下还饶有兴致地告诉下一代,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首唐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阵阵香气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历史这东西,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红色年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揭竿而起之英雄人物黄巢,在历史上其实是杀人如麻的冷血屠城畜生。

在“正动”的历史教育中,英雄人物是清一色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所以值得仰视的是方腊与陈玉成,被蔑视的数李秀成和宋江。说来奇怪,在下倒是早早就对“屠夫”曾国藩左宗棠之流的“同治中兴”者不觉得“厌恶”,前者有投水自尽的视死如归之勇气,后者在马背上不停歇地追了整整七天七夜以斩尽杀绝洪杨余“孽”,这是在下年少时分所理解的水浒忠义之忠。至今依然自豪:我是读水浒长大的。

小学一年级就读过人生中第一本“禁·书”,是繁体字印刷的“毒草”,书名叫做:《把一切献给党》。

说远了。

第一遭自己买木器,在1989年。

那一年的春夏之交,原本车水马龙的广州友谊商店,一夕间门可罗雀。

经历过计划经济的岁月,相信没有人会忘记什么叫做“出口转内销”。所以当时的神州大地,如果想买好东西,手里要有外汇券。简称FEC.

国货中的精品与上品,悉数云集友谊商店。

我的第一件木器,是一套三件的雕刻木箱,大套中,中套小,材质平常,雕刻过得去,代价不过FEC十元区区。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估计多半是福建出品。

民以食为天,曾经源源不断地出口,一夕间断了海外的生计,即便是高高在上,当时民间蔑称“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友谊商店,也不得不割价求售大声说便宜。

这是在下头一遭在木器领域“贪便宜”。

第二遭“贪”木器的“便宜”,在鸟语花香的泰国曼谷,不仅“贪”到了国外,而且“贪”的是红木当中出类拔萃的稀罕物事:花梨瘿木制品。

至今记得同行的同事见到在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在曼谷ABC商业中心对面的工艺品市场“冤大头”似的花钱买这种不能吃不能穿的穷“摆设”,一脸的茫然。

原因再简单不过:这是在下头一次见识到瘿木,而且是瘿木中名声最富的泰国花梨瘿。

实话实说,在下是一见到就喜欢,因为“好看”。

这大概也是“一见钟情”吧?若干年后又来了一回,于是添了张黄花梨“橘”几。

至于怎么好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有时候,语言也是无声胜有声。

何况我们这些天朝教育下的有知识没文化的新一代,断无根基去欣赏才高八斗曹子建的《洛神赋》。

于是什么是美就越发说得含糊不清。

可当时一见到泰国花梨瘿的盒子就满心地欢喜。

于是挑选,于是付钱。

毫不拖泥带水。

因为“贪便宜”。

在曼谷闹市中心的工艺品市场购物,其实毫无性价比可言。

之所以说“便宜”,因为付钱的时间,是公元1997年7月。

犹记得到达泰国的当天兑换当地货币,25泰铢一美元。

三天后因为开销超过预算继续换钱,手里的一个美元竟然换到了泰铢整整42块半。

于是泰国“便宜货”泛滥。

所谓的金融危机,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如果在人家水深火热的时候继续袖手旁观甚至节衣缩食地收敛,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所以至今依然珍藏这三个泰国花梨瘿的小盒子。盒子背后贴着泛黄的昂贵价格标签。

曾几何时,俺也曾经到泰国“扶贫”。

感谢京城架几案兄台的教诲:庶富贵,行乎富贵。

顺便说一句:祖父在民国年代重金打造的红木家具,材质一水的白酸枝,当年的白酸,比红酸贵一半。

西风东渐,那时节的主流审美是浅色系,民国年代西装革履的四大名旦,足下往往是一双白皮鞋。是否觉得滑稽?反正四大名旦之一的大孝子尚小云,每次回家拜见老母亲之前先在门口换去脚上的白皮鞋,因为老人家有传统观念,穿白鞋意味着红白喜事的白。
什么叫白喜事?就是丧事。

风水轮流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20:00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16 13:4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913
1989-1997 无用与渊源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920

关于2006,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多少有些感慨。

那大概就是所谓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吧,之前的2005年,长袖善舞的元亨利一手把海南黄花梨推上了天,于是大江南北争说黄花梨。到了2006年,海黄的价格扶摇直上九万里,大国崛起,总不能一天到晚都是劳斯莱斯路易威登或者法拉利,清一色的外来奢侈品,长别人志气。

于是天时地利加上人和,造就了海南黄花梨的神话与传奇。

2006年,“海南”黄花梨从年头涨到年尾,多少新富旧贵折腰于这“不静不喧”的石榴裙。只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今回过头来仔细一品,2006年“泥沙俱下”的所谓“海南”黄花梨,当中到底有多少真品?

网络江湖,见识过许多滔滔不绝的“人云亦云”,所谓“收藏古典家具要藏珍品”云云(或者“收藏级别”)。

如何判断“珍品”?

于是来了个“造型”,“材质”,“工艺”的“型材艺”说。后来随着台山伍氏兴隆的崛起,型材艺之后又平添了一个“韵”。。。。。。

打住,珍品什么的且打住,这珍品的珍,首先过的了“真”么?

多少“人云亦云”之滔滔不绝者,连材质都看得“荒腔走板”。

有些个“此地无银三百两”,新世纪的天朝红木江湖,到处都是现行。

上有黄花“黎”说之始作俑者故宫博物院前研究员胡德生先生,明明是划地为牢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排他垄断型的宫廷家具专项研究学者,偏偏“捞过界”地鹦鹉学舌“断木”,上世纪末把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国之卢氏黑黄檀的黑酸枝给“高看”成了紫檀已经成了业内“永垂不朽”的大开门“硬伤”,不过几年功夫,又大言不惭地强说故宫的到代明黄家具是清一色的黄花“黎”,同时指斥其他的业内同仁:“你们把名字都给弄错”,刻意强调此“黎”非彼“梨”以蹬鼻子上脸地与海南黎族“沾亲带故”。

还是那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见得到故宫馆藏到代明黄家具的“宫内行走”者,不是仅仅只有胡“故宫”一个。2006年胡故宫大言不惭说黄花“黎”的时候,“同行相轻”的故宫科技部曹静楼研究员就在私下场合里嘀咕:故宫的老黄家具里有越南黄花梨的东东。

传说,不靠谱。

不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很快又有了新的传说:胡“故宫”因为“先天不足”,出门从来不开车。

因为据说他分不清红绿灯,怎么瞅都是大开门的灰色,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大概是“色盲”或“色弱”。

依然是不靠谱的传说。反正胡“故宫”断木么?人称胡断。

在朝有胡断,在野么,把越南黄花梨当做黄花“黎”高高兴兴往家里捧的大有人在。

蛛丝马迹,遍布红木网络江湖。

于是以讹传讹,蔚然成风。

于是“辩考”出“黄花梨不应有产地之分,只应该按材质来分”,对否?

海越之分没有意义乎?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4-3-19 20:0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79:}犀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2:0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19 20:0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920

关于2006,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多少有些感慨。

这个周四木曜的金山夜话,且以这一阕关于“月饼盒”的旧文字奉上吧。
原文出自两年前的漫话紫黄。
http://bbs.cfhot.com/forum.php?m ... est%3D1&page=44
类似的挖器是在下非常珍爱有加的制作。迷糊厅座一见图片就脱口而出:这是个月饼盒子吧。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927

说挖

这一回关注的是“挖器”,常见的制作,叫做“挖盒”。

在下很早就留意到这种别开生面的器物,若干年前头一回觉得眼前一亮的那一件,是一个长方形的一木一器,越南黄花梨的虎皮纹挖盒。怎么个挖法?原材是一块长方体,顺木纹方向从靠近中央按上下三七分界剖开,上三分为盒盖,下七分为盒身,上下纹理完全对应,从内掏挖,然后上下合二为一,就成了一个挖盒了。这样的挖法,顺着木纤维的方向,将木纹的径向切面呈现出来。长方形盒面与盒身有耀眼的虎皮纹理,璀璨夺目,至今依然艳羡不已,只不过当时上家明言:这一件已名花有主,所以缘尽。那一回的羡慕,真是连偷的心思都有了,一直懊悔到如今。难怪从前的文人有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一回,到真的是偷不着了。于是相见不如怀念。

话说回头,挖盒这样的做法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只不过在加工上还是需要加以小心。
最重要的一点,一木一器最好,也就是盒盖与盒身是上下相连的同一块料,也可以算是“一块玉”,因为木有木性。这个“性”,就是木纤维按方向排列所带来的横向收缩与径向收缩的不同。行话里总说木器会“抽涨”,这个“抽”,说的就是收缩。通常在秋冬的寒冷干燥季节,木器收缩,是为“抽”;在春夏的温暖潮湿时分,木器往往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份而发生膨胀,这就是“涨”。仔细分辨,因为木材都是有方向性的,木纤维的排列都是上下的南北方向,因为所有的树木都是上下方向生长。所以这木材木料的“抽涨”,主要是与木纤维排列方向所垂直的东西方向,也就是说,如果一块木料发生了“抽涨”,尺寸变化明显的是与木纹方向垂直的左右宽度,而顺着木纹方向的上下长度的尺寸变化并不非常显著。一木一器,知根知底,容易相互默契。

罗罗嗦嗦了这许多,无非是说一回事:这抽涨主要是一个方向的。所以,制作简单的挖盒,只要别拧着方向就问题不大了。

什么是“拧”着方向?就是盒盖与盒身的方向不匹配。

这原本是不太困难的,倘材料不是太捉襟见肘,只要一木一器,盒盖与盒身对称,这抽涨的方向自然是相互匹配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上下相连取料最好,退一步,前后相连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至少还是一块玉,只不过是纹理前后相连而非上下对应。观瞻上有别,需要把盒盖与盒身前后放置才容易看出端倪与匠心。

问题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尤其是日渐稀缺的黄花梨。

当年的越黄很富裕,所以福闽匠人非常大手笔,方方正正的家具用大料也一块一块地切割下来,规整地挖出一个一个上下对称的挖盒,完美地展示黄花梨美艳无比的纹理。直到公元2007年,这价格一飞冲天,从此绝了长方形挖盒的踪影。

原因很简单:这成本的高昂再也耗不起。

于是退而求其次,圆型的挖盒成为主旋律。

圆型的自然比方型要省料,个中原因一点就明:没有任何一种树木是生长成方型的。所有的方材,都是取自圆型的原木。

圆的挖盒,窃以为称呼为“挖筒”也许更贴切些。或者说“罐”也比“盒”好些,寻常概念的“盒”,往往“方正”,虽然也有圆形的,但高度须小于圆的直径,呈现“扁”态,这样的外观,还往往在“盒”前加上一个前缀“圆”,称为“圆盒”,最常见的“圆盒”,应时年景的当属“果盒”了,逢年过节招呼亲朋好友。

反正是如今难得再见到方型的挖盒。纹理漂亮的更是百里挑一,少数中的少数。

或许有同好会质疑:为什么偏要用这价格昂贵材料稀缺的黄花梨不可?其他的木头就不灵么?

答:木有木性。从前的木作匠人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千百年下来沉淀的约定俗成,形成了经历时间与岁月洗礼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其最本原的特征有二:框架结构与榫卯结构。

无奈的是制作这样一木一器的挖盒挖筒挖罐,传统的框架与榫卯却通通派不上用场。

为什么用框架?因为四边攒接防止木板翘曲,四方框架防止器物扭曲变形。为什么用榫卯,通过榫卯来连接成器。

可这“挖”出来的一木一器,完完全全是靠自己。靠木料自身的稳定性。

所以,木性中庸的黄花梨,是上上之选。

公平地说,紫檀也是很稳定的材料,只不过紫檀取料不易,尤其是尺寸稍稍大一点,难度翻着跟斗向上飘。所以从来没有见识过尺寸过得去的紫檀方型挖盒。当然:不盈一握的火柴盒牙签筒另当别论。三寸丁的物事,不提。

其他的材料,比如酸枝,性子太暴躁,大概是不太合适的。且不说一木一器的挖盒挖筒挖罐了,用酸枝做一木一器的素圆笔筒,弄不好甚至可能拧个麻花出来。这个性子,还是老老实实地循着传统套路的“框架”与“榫卯”好些,简单地理会,叫做相互制衡。挖出来的一木一器,彻头彻底地只能靠自身的稳定性。从这个概念上说,酸枝大概远不如花梨。

路遥知马力,黄花梨的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么磨砺出来的。倘不相信,且仔细看看上博的到代明清家具。几百个年头下来,风华绝代者,当属黄花梨。

说回黄花梨“挖盒”,这可以说是福闽匠人这些年出人意表独树一帜的出品之一,当得起“匠心独运”。历史上的“挖器”不敢说完全没有,但黄花梨的大概还是属于“凤毛麟角”一类,且要有一定尺寸,至少王世襄与陈梦家二位先生的珍藏中没有类似的物品。而纹理漂亮的黄花梨挖器,大概更是可遇不可求了。这样的制作,窃以为归属文玩比归属家具要来得更合适一些。追求美观养眼的黄花梨挖器,更接近传统概念的文房清供,观瞻的意义大于实用。既然追求的是个“美”,还是极致的“唯心”比唯物的实用要可取些。大美不言。所以用心。

直白地说,这么折腾无非图的就是个好看而已。从古到今都是“彩云易散琉璃脆”, 大都好物不坚牢。所以,这样的“挖”,是无法以“是否合理”去评判的。更合理的挖,自然是循着木纤维的方向居高临下挖,将木纤维横向截断,最好的例子当属挖筒,这时的看面所呈现的是木材的年轮纹理,这样的挖法,出来的器物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筒盖与筒身的密闭性更好。只不过木材最美的二标纹理无法完全展现。所以最合理的,未必总是最好看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在追求美的极致中上下求索,降生了与木纤维方向平行挖向的黄花梨挖器,将木纤维的长度完好地展现。大自然的美,就这么一览无遗。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这么个道理。

是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全靠用心去仔细地品。妙手的妙字,这大概是一个活生生的注解。

谨以此帖向福闽手工匠作艺人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4-3-24 08:4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22 12:09
这个周四木曜的金山夜话,且以这一阕关于“月饼盒”的旧文字奉上吧。
原文出自两年前的漫话紫黄。
http ...

艾迪兄又出现了,久违了!: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14-3-24 11:46 | 只看该作者
前辈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20:27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22 12:09
这个周四木曜的金山夜话,且以这一阕关于“月饼盒”的旧文字奉上吧。
原文出自两年前的漫话紫黄。
http ...

谢谢楼上同好的关注,谢谢大涛兄的抬举。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04
这是在下2007年初的收获,陈料海南黄花梨花瓶,成对。
当时不知道这是稀罕物事,只是觉得贵,太贵。
所以费尽口舌。
之所以“费尽口舌”,还是喜欢。
一紫一黄,实物有耀眼的荧光。灯下转一转,晃一晃,看得见分明的荧光在流淌。
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有些东西是转瞬即逝的,因为可遇不可求。尤其是成器的海南黄花梨制品。
有说这不过是两截木头上了车床多转几个来回而已,有什么稀奇。
话是不错的,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来回,几个不够再来几个,机加工,有什么打紧。
可花瓶这东西,为什么在拍卖行里总是一枝独秀?
拍个几千万上亿的比比皆是,追根揭底无非是和一团稀泥,然后转来转去几个再几个来回,顺手再在上面涂抹几笔,几笔不够再多来几笔,又不是张大千傅抱石的神来之笔。
有什么打紧?几千万上亿?
木制花瓶这东西,以前大概不多,黄花梨的更少,以后么,别的不好说,海南黄花梨的花瓶,尤其是成对成双的,估计多半是凤毛麟角。。。。。。钻牛角尖的微缩制作除外。
这一对东西,就是实打实的碰巧,偶得。
前身是两只罗马柱,大概是海南当地大户人家的栏杆立柱,或者扶梯立柱,逃过了前不见古人的破四旧,辗转进入新世纪,沦落到了价高者得的福建人之手,然后上床(车床),转来转去之后,就成了如今的这一副尊容。
什么是海南当地的大户人家?解放前有南霸天,解放后,轮到人民政府。

迄今为止,在下从来没有见过神州大地有任何人舍得用海南黄花梨的原木来制作一木一器的花瓶。
从来没有见过。。。。。。不包括钻牛角尖的微缩制作。

那些张口就来的说“两截木头”,拜托先找到能上“床”车制花瓶的那两截海南黄花梨再说。

台山的伍氏兴隆肯定有,仙游的大家之家也肯定有。
只是入行三十余年的伍老板从来没舍得这么干过;以紫黄家具名动京华的林老板也从来是宁愿花钱买别人做好的文房清供,自家的海黄木料么,基本上是家具用,尚且左拼右补上接续下攒斗。

找到了能上“床”的两截海黄原木之后,车出来的花瓶,外观完好无暇的几率多少?
外观完好无暇之后,纹理纹路好看的几率又是多少?
然后荧光,而且成双成对。

2007之后,文房用料水涨船高,紫黄光素笔筒翻了不止一个两个跟斗,花瓶的数量对比笔筒,大概远远不到一个零头。

所以物以稀为贵。

因为花瓶,尤其是一木一器的光素花瓶,制作上比笔筒更讲究。不仅对材料与材质的要求更高,造型上,线条上,说得好听叫做“婀娜”,直白一点,这就是折腾,立体方向不同层面的质地切削得清清楚楚,一丁点的瑕疵自然也就看得清清楚楚。
终归是木头。
所以难免开裂,内翻白,肉夹皮,夹生,瑕疵,碰上了就不仅仅是个头疼。所以行内把这叫“赌木”。
上家就说过不止一回:车床的刀具切下去的时候,双眼充血通红,喘气的功夫的没有,心脏大概也停止了跳动,硬挺挺地顶在嗓子口。。。。。。
这叫“赌”。
通“堵”。
上家那一回切的海南黄花梨陈料原木,口径足足20多。
车床一层一层地切削下去,割下来的都是“肉”。舍得舍得,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

有一回在仙游见识到一件号称天下第一的海黄大口径光素笔筒,口沿足足有28之数。
行内轰动。
仔细一端详,原来筒壁有缝,上下几乎贯通。
听说上“床”下刀过程的事后描述中,有人说下次别忘了带纸尿布。

所以没见过有人“赌”花瓶,微缩的小尺寸不算数。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

海南黄花梨花瓶,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文章》 南宋·陆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4-3-26 12:40 | 只看该作者
冷水泡茶  慢慢浓~~~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0:44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25 20:27
谢谢楼上同好的关注,谢谢大涛兄的抬举。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0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11

在下的2007,头一件大事是摸“筒子”。

光素正圆的肚脐底明式紫黄笔筒。

说来惭愧,福建上家的货架上原本除了茶壶枕头盖罐之外,早早就一溜儿地摆着好几个紫檀的素笔筒。可在下当初眼睛里只盯着黄颜色,竟然视若无睹。于是“有眼无珠”。

2007的春节来得很早,于是比春节更早的一样东西,叫做年关。犹记得当时与上家的对白如下:

上:海黄的,比较贵,要不要?(同时双手并用比划大小与价格)

E:宰人啊,要这个数。。。

上:东西很好,以前不舍得卖的,亲戚过年要结婚花钱没办法才肯放出来,价格已经便宜了

E:那也太贵。。。

上:不骗你,真的很好,鬼脸很好。

E:看看东西再说。你骗我不是一遭两遭了。黄世仁从来都是这么对待杨白劳。

结果么,自然又是“一见钟情”地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

于是乖乖地掏钱,数钞票。年关是道坎,容不得拖泥带水。

由此开始,领教了福建上家“赌木”的风采。大幕从此拉开,涓涓细流走向波澜壮阔。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这类不晚于2006年的光素制作,实话实说,器型上按照如今流行的标准多少有点“过”:如今市面的主流是长径比一比一,可当时的福建工匠们大概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材料上不那么“斤斤计较”,结果么,反而“返祖归宗”,切出来的“筒子”往往偏“长”,更接近明晚期的祖宗级笔筒造型。上海博物馆藏明末崇祯年代的青花瓷笔筒,长径比达到二比一,古人的毛笔,长了去。

这种好事后来就凤毛麟角了,“赌木”者深谙其道,如果材料偏长,一比一左右的长径比做笔筒,多出来的长度还可以整一个笔洗或者印泥盒或墨盒,一分钱,一分货。

不消说,这种紫黄材质光素造型的文房清供,福建仙游一地的始作俑者,姓吴,名永强。江湖人称“花梨痴”。

这是在下心目中的黄花梨工艺大师,前无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4-3-29 18:1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14-3-29 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4-3-29 23:5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4-3-30 22:55 | 只看该作者
E老师对天朝所谓的“工艺美术大师”的论述,相当精辟,深有感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21:09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29 00:4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11

在下的2007,头一件大事是摸“筒子”。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18
在下的第一个海黄明式肚脐底光素笔筒,是一件橙黄橙黄的菠萝黄,气味香甜。那种甜腻腻的芬芳,像极了熟透的杏甫肉蜜饯,饱满的甜腻中带着一丝微凉的酸。
菠萝黄是海黄中的名品,虽然色泽不重,油性却非常充沛,不让大名鼎鼎的深色泽“油梨”。不少人“人云亦云”争说“油梨”,只要色泽浅的就一刀切地扣一顶“糠梨”的帽子,满脸是不屑一顾的鄙夷。
幸亏这菠萝黄的色泽不重,所以赏识者有限,于是轮到姗姗来迟者如在下,直到2006年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请回了家。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越南黄花梨的黄,也是黄橙橙的黄,绕来绕去,轻易分辨不清。后来看得多了,比较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仔细,越来越有条理,渐渐地也就门槛清了。
早期的福建仙游之明式光素笔筒,这种长径比偏大的不在少数。后来才逐渐趋向一比一。
关于菠萝黄,不妨多啰嗦两句。
大概在2008年春节前后吧,有山东同好南下,都是同好喜相逢,于是饭局。在下特意带了一件海南菠萝黄的光素镇尺请同好过目。当时在座的所谓“第一专业论坛”之“知性好人”版主脱口而出:这是越南黄花梨。
眼力这东西,说不清。
还是古人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见多,自然识广。
真正的菠萝黄见得多了,海越之辨大概就真的没什么意思了。
海黄越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不是一样的东西。
上好的菠萝黄,不仅油性充沛,扔到水里直奔水底也不稀奇。
至今对红木国标中的紫黄密度定义不甚了了,沉水的黄花梨,见过不少,不沉水的紫檀,也绝不是凤毛麟角。

如今随着越南黄花梨价格的直上云霄,越来越多人和稀泥地说:海越分辨没有意义。

嗯。。。有道理。
中国人日本人,同文同种,中日分辨没有意义,可不可以?
刚刚听说,中日之间抢来抢去的钓鱼岛,新近索价350个亿。
还是当年出使日本谈邦交的邓大人在搁置钓鱼岛争议时说得好:“谈不拢就放一放,我们这代人脑子不好,将来的人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顺便说一句:所谓“第一专业论坛”这一称号之发明者的那位版主的“知性好人”之“牌坊”,来自其头顶上的“第一专业论坛”的老板。这种张口就来的“专业”“知性”与“第一”,窃以为是大开门的二五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007年9月开始,在下选择了“观棋不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20:42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3-31 21:0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18
在下的第一个海黄明式肚脐底光素笔筒,是一件橙黄橙黄的菠萝黄,气味香甜。 ...

2007年9月在“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一帖中上图的“观棋不语”。
素颜海黄,紫红料的棋子,菠萝黄的盒子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5:48 , Processed in 0.27283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