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理论] 林海微澜:黄花梨说

[复制链接]
196
发表于 2010-5-24 21:5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5 23:39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关于侣明室2006年的故宫展览,国内当时有非常丰富而全面的报道。

故宫展览后,这些藏品曾被送往南京巡展,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暗喻。因为明式文人家具的出处,是当年苏湖熟天下足的苏南太湖流域。

可在故宫永寿宫的成功展出,却未必折服石头城的一众权威名宿。

同样的展品,在南京的评价似乎不太让人欢欣鼓舞。
主要的诟病有二:
首先是做工。南京有人非议:这做工与如今的地道苏南工相比,不入流。
其次是材质,不少在南京的参观者说,这哪里是海南黄花梨?分明有不少是草花梨的货色。

感兴趣的同好,在互联网上找一找,大致的内容还有,并不模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0-5-24 21: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5 23:46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反正是2006年有这么几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
一是侣明室藏品的黄花梨有分歧;
一是故宫胡德生先生高调宣称:故宫的黄花梨(胡的用词是:黄花黎)家具100%都是用海南地产的木材。并高分贝地指责越黄质地与纹理纹路如何如何的不堪,言语中对后者的“攀高枝”不屑一顾。

于是这“80%是越黄”一说的始作俑者台山兴隆伍炳亮先生借机要求:
争议多多的侣明室藏品都可以进故宫展览,是否意味着以胡德生先生的法眼,这侣明室藏品都是用海黄制作的?
如果胡故宫认为侣明室藏品都是海黄,是否故宫的黄货家具也是类似的货色?
可否允许作为家具制造业者的伍炳亮进故宫好好看一看那些胡德生先生眼中100%海黄制作的到代黄货长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0-5-24 21: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5 23:5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结果:

伍炳亮先生没有得到机会亲眼看看故宫地库的到代黄花梨(胡故宫所用的词汇为:黄花黎)家具。

且不提100%,伍炳亮先生连一件长物都没有得到近距离亲眼仔细观摩的机会。

为什么?

饭局上到底谈拢了什么?

反正没有谈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0-5-24 21:5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8 0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ddie 于 2010-5-8 00:05 编辑
反正是2006年有这么几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
反正是2006年有这么几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
一是侣明室藏品的黄花梨有分歧;
一是故宫胡德生先生高调宣称:故宫的黄花梨(胡的用词是:黄花黎)家具100%都是用海南地产的木材。并高分贝地指责越黄质地与纹理纹路如何如何的不堪,言语中对后者的“攀高枝”不屑一顾。

于是这“80%是越黄”一说的始作俑者台山兴隆伍炳亮先生借机要求:
争议多多的侣明室藏品都可以进故宫展览,是否意味着以胡德生先生的法眼,这侣明室藏品都是用海黄制作的?
如果胡故宫认为侣明室藏品都是海黄,是否故宫的黄货家具也是类似的货色?
可否允许作为家具制造业者的伍炳亮进故宫好好看一看那些胡德生先生眼中100%海黄制作的到代黄货长物?




eddie 发表于 2010-5-5 23:46

海越之争,其源头大概就在于此:
代表故宫博物院的胡德生先生一再强调:
故宫所藏的到代黄花黎(黄花梨)家具全部都是用海南黄花黎(黄花梨)制作的。
与越南根本不搭界。

因为胡故宫的坚持,于是这越南黄花梨就有了洗不脱的“高攀”嫌疑。

于是“海越之争”就这么油然而生了。

而作为黄花梨(黄花黎)家具制造行业的翘楚之一,台山伍氏兴隆不仅对产自海南的黄花梨有多年的实际使用与加工经验,对来自越南的“高攀者”也耳熟能详。

2010年4月3日,在下拜访台山伍氏兴隆时专门就海黄与越黄的使用历史向伍炳亮先生确认如下:
1、伍氏兴隆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独立地加工制作海南黄花梨家具。兴隆的创业时间,约在1986年末或1987年初。从八十年代后期就一直以海南黄花梨为主要的家具用材。
2、约在1997年或1996年末,江门新会地区有某木材供应商首次把来自越南的黄花梨板材板料供应给伍氏兴隆。很快有多家木材供应商蜂拥跟进,短短几个月的功夫,越黄板材的价格从十几万一吨暴跌到几万一吨。

可以这么说,到2006年末或2007年初伍氏兴隆与故宫博物院胡德生先生在北京饭店饭局的时候,伍炳亮先生已经累积了约20年的海黄使用经验与约10年的越黄使用经验。

多年的实战经验,使伍炳亮先生信心十足地当面向导致海越之争的胡德生先生提出:
可否亲眼看一看胡德生先生所说的“百分之百使用海南黄花黎(黄花梨)制作的故宫所藏之到代明式家具?”

最终的结果是:
胡故宫承认:故宫所藏之黄花梨(黄花黎)家具,有使用越南黄花梨。

因为胡德生先生当面做出了这样的“承认”,所以这“100%海南黄花黎(黄花梨)”的核实就不再成为必要。

以上内容来自在下于2010年4月3日在台山与伍氏兴隆伍炳亮先生的谈话。
伍炳亮先生并确认:相关内容在伍氏兴隆的网站上有详细的报道。

感兴趣的同好,不妨拨冗看看伍氏兴隆的网站。
伍炳亮先生对于“海越之争”由此释然:因为在行业内部,大家已有共识,越南黄花梨是自古就有使用的家具木材,至少,那些到代的明式家具中,有来自越南的黄花梨。

海越之争,在企业界与文博界的高端层面,不再成为话题。
而因为之前的“百分之百坚持”海南与“百分之百排斥”越南的故宫博物院胡德生先生,并没有对这一“闭门饭局”做出的“退让”有任何公开的改错或者纠错宣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0-5-25 00:0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12g :12g :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10-5-25 19:5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三江渔夫 于 2010-5-25 00:05 发表
:12g :12g :12g

谢谢兄台的抬爱。
都是在下在雅昌的转帖。

发表于 2010-5-10 08:12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辨析清楚糠格和油格   不管是海黄还是越黄

2 在糠格和油格之间由于株体差异似乎衍生出了过渡格

3 结合开采使用的过程 各时期形成显著的各时期的特点

4 注意潮化时间的长短问题  同一种料由于潮化时间的不同她会大相径庭

商海渔樵 发表于 2010-5-8 09:30

谢谢阁下的关注与提点。
说实在的,关于黄花梨,窃以为王世襄先生在研究明式家具的时候,原本并没有产地与油性方面的进一步细分,所以至少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止,关于黄花梨,并没有如下这两个分法:
1. 海黄与越黄
2. 糠梨与油梨

然后,关于黄花梨的陈化。大概也就是阁下所说的“潮化”。

从前的海南人家制作木作所用的黄花梨(黄花黎),大致的过程往往是:
1.伐木--挑选成材的树木砍伐 (未成材的属于“童子军”,从前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大概没有人退而求其次地用“童子军”而不用成材的“壮丁”)
2.陈化--将砍伐的木料弃置山野,天然陈化。任其风吹日晒雨淋,微生物噬咬外皮等等。这个过程需要“经年累月”,一方面是木料外表的白皮可以褪尽,一方面有助于木性趋于稳定。
关于陈化,也有用家在伐木后搁置一段时间,然后解料开板,再把板材弃置在料房料库中陈化,也是“经年累月”。
这个经年累月的陈化过程,有说50年,有说一甲子。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化以前,传统的手工业是木作加工制造的主流,从前的大户人家打造家具,往往是祖辈为孙辈操办喜事,这时候所使用的木料,往往是祖辈年轻时就置办下的,两代人的陈化,算50年,差不多。用了两代人时间陈化的旧料,孙辈则继续从前的规矩,为自己将来的孙辈也置办下新料,等着两代人后自己成为祖辈时也为孙辈打造家具。
关于“陈化”,就是类似的这么一个口耳相传的“经验”与“祖训”,不经过陈化的材料,不好用,做出来的家具,不经用。

大概如此吧。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0-5-25 20: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5-25 19:56 发表

谢谢兄台的抬爱。
都是在下在雅昌的转帖。

发表于 2010-5-10 08:12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辨析清楚糠格和油格   不 ...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研究黄花梨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辨析清楚糠格和油格   不管是海黄还是越黄

2 在糠格和油格之间由于株体差异似乎衍生出了过渡格

3 结合开采使用的过程 各时期形成显著的各时期的特点

4 注意潮化时间的长短问题  同一种料由于潮化时间的不同她会大相径庭

商海渔樵 发表于 2010-5-8 09:30

谢谢阁下的关注与提点。
说实在的,关于黄花梨,窃以为王世襄先生在研究明式家具的时候,原本并没有产地与油性方面的进一步细分,所以至少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止,关于黄花梨,并没有如下这两个分法:
1. 海黄与越黄
2. 糠梨与油梨

然后,关于黄花梨的陈化。大概也就是阁下所说的“潮化”。

从前的海南人家制作木作所用的黄花梨(黄花黎),大致的过程往往是:
1.伐木--挑选成材的树木砍伐 (未成材的属于“童子军”,从前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大概没有人退而求其次地用“童子军”而不用成材的“壮丁”)
2.陈化--将砍伐的木料弃置山野,天然陈化。任其风吹日晒雨淋,微生物噬咬外皮等等。这个过程需要“经年累月”,一方面是木料外表的白皮可以褪尽,一方面有助于木性趋于稳定。
关于陈化,也有用家在伐木后搁置一段时间,然后解料开板,再把板材弃置在料房料库中陈化,也是“经年累月”。
这个经年累月的陈化过程,有说50年,有说一甲子。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化以前,传统的手工业是木作加工制造的主流,从前的大户人家打造家具,往往是祖辈为孙辈操办喜事,这时候所使用的木料,往往是祖辈年轻时就置办下的,两代人的陈化,算50年,差不多。用了两代人时间陈化的旧料,孙辈则继续从前的规矩,为自己将来的孙辈也置办下新料,等着两代人后自己成为祖辈时也为孙辈打造家具。
关于“陈化”,就是类似的这么一个口耳相传的“经验”与“祖训”,不经过陈化的材料,不好用,做出来的家具,不经用。

大概如此吧。





学习,
传说中的先人取用黄花梨“喜欢用直纹”,大致上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0-5-25 20:2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春藕堂 于 2010-5-25 20:01 发表



学习,
传说中的先人取用黄花梨“喜欢用直纹”,大致上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吧?


回堂主:
大料的纹理比较平铺直叙,如此而已。
至于“传说中的先人”“喜欢用直纹”的说法,窃以为也许当年的选择不如现在这么多吧?
从前的物流很艰难,所以千里送鹅毛。
现在的人比较“唯我独尊”,看不上的通通都是“垃圾”,有时不免暴殄天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10-5-25 20:3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10 08:35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说回黄花梨。
至少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概是没有“海黄越黄”,以及“糠梨油梨”这么个说法的。海南当地的地方行业局限领域,以及业内的匠作艺人,自然明白油性足的材料性能好些,可这是地域局限性鲜明的“当地文化”,远远未到如今喧嚣尘上的地步。

九十年代中叶后,新会江门地区的木材商把来自中南半岛产地的黄花梨,也就是如今通称越南黄花梨的家具用材料引进到当时以出口订单为导向的新会,中山,台山等地,并被中山风行御宝,台山伍氏兴隆等当地大户企业所接受。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细节:越黄初次登场的时候,新会,中山,台山等地的用家并不知道这种在当时尺寸规整的家具用大料来自何方,只觉得与以前所熟悉的来自海南的木料非常接近,规格更均一,所以不加区分,照用可也。只是后来这种尺寸规整,宽度阔绰的新料源源不断,才发现这是来自海南以外的新品。

可以这么说,越黄刚刚进来的时候,价格与海黄是比较接近的,因为差异并不大,而且也被买家用家所接受。只是“物以稀为贵”,因为多家木材商跟进大力推销产量富裕的越黄,一窝蜂的结果导致价格高台跳水,而海黄的供应量在九十年代末就并不宽松,大料宽料更是少上加少,想跳水也没多少数量可以接二连三地跳。

新会台山与中山虽然在九十年代就成为大陆红木家具出口制造的重点区域,海黄因为产量有限,以之为主要用材的厂家很有限。这其中,台山伍氏兴隆是少数中的少数,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厂开始就一直使用来自海南的黄花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0-5-26 23:5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10 08:42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关于地域局限性鲜明的“当地文化”的说法,且引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江浙人所说的“老红木”,在广东叫做大红酸枝。
在广东的广作行业传统中,这大红酸枝之上,还有个“油枝”的说法,指的是比大红酸枝还要油性好的更加“大红”的酸枝。
所以,广作的“地域局限性鲜明的‘当地文化’”大致是这么划分酸枝的:
颜色浅的,白枝
颜色发红,红枝
颜色大红,大红枝
再上,油枝

楼梯是一级一级拾级而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10-5-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10 08:48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言归正途:黄花梨。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古典家具出口市场受重创。

于是枪口向内转,没有选择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明式家具协会会长陈增弼先生由此与台山伍氏兴隆走到一起。
陈增弼先生是中文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的推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本英文原版图书问世的时候,原名是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没有“花梨”二字。作者古斯塔夫艾克,助手杨耀。
陈增弼先生是杨耀先生的授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0-5-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5-10 09:00 | 只看该作者  雅昌


公元2003年,王世襄先生关于明式家具的研究获得西方汉学界的最终认可。

公元2005年,元亨利杨波先生在经济腾飞的中国大陆成功地把来自海南的黄花梨作为一种国产奢侈品推而广之。

海黄由此脱颖而出。

公元2006年,大概算是海越之争的元年吧。
因为掌握官方话语权者宣称:以前用的都是海黄,有故宫藏品为证。
既然故宫的东西是最权威最可靠的,故宫里一件越黄都没有,所以这越黄根本就不入流。

海越之争由此开始。
因为古典家具制造业者想不通:
凭什么说越黄来路不明?凭什么说历史上用的都是海黄?

在古典家具制造业者中,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主,当年是回收老旧家具出身的行伍。他们当然没有机会到故宫里去收老旧家具,可经他们手的老旧家具中黄货不在少数。他们自认为有资格,也有底气,对“以前用的黄”品头论足。

而以前的“老黄”,一刀切地说“都是海黄”,过于牵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0-5-26 23:5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关于黄花梨,大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原本的黄花梨是“老黄不分海越”,或者确切一点说:黄花梨之前,没有产地的标注。
80年代中叶,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面世,于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境外出版的这一里程碑著作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在中国大陆出版。这时候的黄花梨,在大江南北还是一个专业局限很严谨的专用名词,知者不多。

2005年,杨波先生使黄花梨街知巷闻,以爱国与顶级奢侈品的名义。
于是海南黄花梨成为比肩国酒茅台的中国制造之顶级奢侈品。

2006年,掌握公众话语权的文博界最高级别行政机构故宫博物院对口部门统一声音:故宫的黄,都是海南黄花黎 (黎??)。

于是导致“海越之争”。

结果??

根据伍氏兴隆伍炳亮先生的记忆:2006年底或者2007年初,故宫博物院胡德生先生在北京饭店亲口承认:故宫的黄,有越南的“高攀者”。
这故宫藏黄之百分之百海黄说,一捅即破。只不过仅限于密室之高层私说。

民可使由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0-5-27 00:1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对于黄花梨家具还是古玩界明智,只说黄货,不涉及产地。
喜欢楼主的文章,博征旁引,逻辑性强。不像一些所谓的大家,喜欢做睁眼瞎甚至指鹿为马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10-5-28 23: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chemwu 于 2010-5-27 00:14 发表
对于黄花梨家具还是古玩界明智,只说黄货,不涉及产地。
喜欢楼主的文章,博征旁引,逻辑性强。不像一些所谓的大家,喜欢做睁眼瞎甚至指鹿为马的事情!


谢谢兄台的抬爱。
关于历史上的黄花梨,切以为还是兼听则明。
早几年那些一根筋地“只认黄花黎”的爱好者,才是真正值得被同情的无辜。

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向往。
至少,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狐假虎威为虎作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21 06:28 , Processed in 0.15101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