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9:4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25

说到海黄之重色油梨与非重色的菠萝黄,难免有同好灵机一动:
这油梨与非油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自然的,更高一个层面就是:海黄越黄之间,是否“暗通款曲”?
通常来说,海南一地,东部地势平坦,产出的黄花梨往往色泽偏浅;西部地形嵯峨,生长的黄花梨往往色泽深重。
简而言之,油梨主要产自海南西部。
约定俗成的油梨,通常指赭红色,棕色,褐色,紫赤等等色泽的黄花梨。
所以,规范意义的菠萝黄,通常不称呼为“油梨”。尽管菠萝黄的油性非常高,密度也大。
只是有意思的是,有的菠萝黄呈黄红色,于是“骑墙”,一脚踏两船。
“熟透”了的菠萝黄,往往如此,在下称为“红相菠萝黄”。
黄花梨“骑墙”中的极品,往往是色泽区别明显的“泾渭分明”。
这件笔洗,就是个泾渭分明的“阴阳脸”,一边菠萝黄,一边呈赭褐色泽---大开门的油梨品相。
于是难得。
所以“油梨”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个感性认识的约定俗成而已。
总不成说黄的那半边不是油梨而赭褐的才算油梨。
无论如何,这两样靠人为感官区分的“不同东西”能共生。
大肚能容。
见识过这样的“共冶一炉”,在下对某些“专家学者”宣称的所谓“黄花梨是黄色的,深色的不是黄花梨”之“张口就来”,无法认同。
通常来说,与“油梨”相对的,叫做油性相对不足的“糠梨”。
不过,相对就是相对。
有些外表看上去比较“糠”的,比如棕眼相对比较粗大的黄花梨,油性未必就不足。
海黄根料,树头料,尤其是紫赤色泽甚至紫褐的,油性本身就充沛有加,外观上却往往比较“糠”。

所以这“油梨”“糠梨”的说辞,不好一刀切。

关于黄花梨,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认识都是感官层面的,即便贵为天朝国标的所谓科学鉴别手段,也不过是在裸眼下添加了一具低倍数的光学显微镜而已。这样的“专业”手段其实充其量还是十九世纪的水平。现代意义的物种分类手段,叫做分子生物学。曾请教过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顶尖的植物分类专家,答复如下:“因为受巨大商业利益驱动,将紫檀和黄花梨的近缘种伪称紫檀和黄花梨的情形较多。由于这些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非常相似,要做到准确鉴定,除使用传统植物学手段外,应借助DNA分子标记(如简单重复序列、即SSR)加以鉴别。”

所以在下至今不敢说:海黄越黄是一样的植物种类。
同样,在下也不敢说:海黄越黄是不一样的植物种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传统意义的植物分类,注重的是外观,所以讲究观察植物的叶子排列方式,花期,果实,以及至关重要的花卉的雄蕊雌蕊之祠堂传宗接代。可这样的“近似”,遍地开花。
现在早就进入分子生物水平了。
所以对基因图谱的排列锱铢必较。简称SSR。
怎么个锱铢必较?
从前只看外观,有个八九不离十就成。
基因图谱可来不得八九不离十。
比如说人类,有一种生命,基因图谱和人类的近似度高达98%,差距只有区区百分之一二而已,可就这么一丁点的差距,也只能叫做人类的远亲。这个人类的远亲,名叫大猩猩。

海黄越黄的差距有百分之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那位顶尖的分子生物学植物分类专家,师从上世纪植物学名家张宏达教授。然后留学英伦,功成名就。
因为墙外开花,于是人生经历坎坷,天朝科研系统行政管理之胥吏当头的龌龊,罄竹难书。

于是相忘于江湖。
红木的网络江湖,二百五之胥吏版主么?须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14-4-4 22:4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9:4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4 19:45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25

说到海黄之重色油梨与非重色的菠萝黄,难免有同好灵机一动: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01
感谢关注在下金山夜话的同好。
关于2006,有同好直言:家具说得少了点,有缺陷。
且务实一回,聊一聊2006年12月9-10日的兴隆一期的具体器物吧,有这么两件制作,在当时吸引了在下的眼球。
首先是当时正在伍氏兴隆露天场地上晒太阳的无束腰霸王枨画桌。
这个器型如今自然是大大的有名了,因为这一款兴隆制作,后来在公元2007年晋身国家博物馆藏品行列。2006年12月的兴隆一期之行,是这款器物首度公开曝光。
实话实说,在下当时的第一观感,不大喜欢,尽管对兴隆用料的大方与大气非常震撼,当年的帖子里,在下的感慨很直白:这家人的画桌穿带比别人的罗汉床还粗壮。
不过,对这个器型,在下当时不大喜欢,后来不大喜欢,如今也依然不大喜欢。
时过境迁,当时不便说,如今大概可以直说无妨了。
在下不喜欢的,就是这个“无束腰”,因为感觉上少了点什么,外观上总以为是个“缺陷”。
对有人来说,无束腰是个喜出望外的出人意表,对在下来说,因为“无束腰”,怎么看都好像是肩膀直接连着头,少了颈项,或者髋胯直上肩胸,没了过渡的“腰”,于是突兀。
这还仅仅只是外观上的个人主观不接受。主观而已。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可因为无束腰,画桌的四条腿支撑连接部位就未免力矩不足。这么说吧,好比入土的旗杆,入土越深,稳定性越好,反之则容易“动摇”。无束腰画桌的这四足,就多少有点“浅尝辄止”,稳定性方面难免禁不住推敲。专业的结构术语不知道如何精准描述,只是这样的设计,窃以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稳定性。
所以,观感上“突兀”,稳定性“存疑”,这两点的“疑惑”,窃以为这款无束腰画桌,接受不了。尽管霸王枨在一定方向上保证了四足不会内屈外翘,可与霸王枨方向垂直的平行方向受力依然是个软肋。。。。。。
后来,果不其然地见识到了“马失前蹄”的这款制作,这一“失”,用广东话来说叫做“发软蹄”,桌面立马塌陷一角,因为搬运工人手不够,一时投机取巧,于是前拉后推而已。
实话实说。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兴隆以高仿立业,新仿成名,新仿的“新”,就是在亦步亦趋的高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腾挪变化后自成一家。所谓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是这么个方向。
对于兴隆,在下敬重有加,不仅是三十年来洋洋洒洒累计过千款紫黄制作,以及老板宽和大度的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经营作风。先行者,永远值得后来者的仰视与尊重。
至今铭记这三句格言,并不止一次地告诉海外负笈的下一代: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容忍比自由重要。
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先生,陈寅恪先生孜孜以求的独立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8:2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7 19:4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01
感谢关注在下金山夜话的同好。
关于2006,有同好直言:家具说得少了点,有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08

2006的兴隆一期,另一样吸引在下的眼球的,是紫檀茶盘。
这件器物如今在红木网络爱好者中自然也是大大的有名了,主要的原因,首先是网购。
2007年7月的兴隆二期,参与者人手一件,三个月后的2007年10月,网购结果陆续出笼,得手者中不止一人在所谓的“第一专业论坛”吐槽,嫌弃这一兴隆出品“活儿粗”,于是这也不是,那也不足,具体地说,一是线条呆板粗滞,再是刮磨“对付”,毛刺处处。总觉得这般粗制滥造的出品对不起“兴隆”,于是“不入流”。于是负面广告效应轰动,其中不乏“第一专业论坛”之所谓“官方”的“推波助澜”,涟漪效应持续不断地“吸引眼球”以带动点击率节节攀升。如此这般地反反复复“发酵”之后,人说2011年曾有兴隆二期的“得手者”将手中“不入流”之该款紫檀茶盘待价而沽,当年区区两千大圆的“活儿粗”,四个春秋之后,两千之后竟然多了个零头。身价十倍,得手。轰动。

这是后话了。也是这款紫檀茶盘在红木网络爱好者中大大的有名的原因之二。

2006年12月10日,初见此物的时候,正值此紫檀茶盘“铅华尽洗”,素颜得不带一丝遮掩,光溜溜地在兴隆门市背面的露天仓库地面上晒太阳。当时的观感,毫不“动容”。

实话实说,在下当时多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材质。
兴隆的紫檀自然不须打问号。肯定是真紫檀。只是这样的素颜紫檀,与在下心目中的“天潢贵胄”相去甚远,从油性到密度。而且素颜之下,白皮痕迹并不是“凤毛麟角”。
所以在下当时就不认为:这样的制作是兴隆的用心出品之水准。
材质上就是个大开门的“将就”,而非“讲究”。将就与讲究,相去十万八千里。
因为兴隆主人当时就对在下“释疑”:这款茶盘是用来搭配兴隆即将出版的《伍炳亮作品图录》附赠的,半卖半送,没打算图利。原本打算为图录制作紫檀的书匣,后来觉得书匣用料偏大,而且尺寸上要求多多,兴隆历年制作紫檀长物,遗存边角废料无数,用来制作紫檀茶盘,一举两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1-8 19:07 上传
下载附件 (69.28 KB)

这款如今鼎鼎大名的兴隆紫檀茶盘,就是这么个前世今生。
所以不妨按照兴隆说辞的“型材艺韵”来解读。
首先的“型”,往好处说叫做落落大方的简洁简约,实在一点,不过“简单实用”。不信请与兴隆原本考虑的紫檀书匣做一对比。
其次的“材”,边角废料的“再利用”而已,于是拼凑,于是白皮,于是白边,色差在所难免,质地参差不齐。与所谓的“一木一器”正好针尖对麦芒。
第三,工艺。半卖半送的“附赠品”。怎么可能精益求精,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话说回来,对于兴隆出品,在下以为其特色的“工艺”,并不是如今众口一词的“精”。恰恰相反,兴隆的工,与同行相比,尤其是与擅长高仿的同行相比,其独树一帜之处,反而是远远落伍于工业化大批量精准制作的小批量低效率半手工出品的“拙”。
什么是“拙”?比如画线,手工画的线,自然不如机器的“千篇一律”,于是首尾“不直”,于是前后“不一”。同样,手工打磨的“拙”,毛刺难免,定位参差,深浅不一,大小有异。
一言以蔽之,兴隆在制作手段上并不代表生产力先进水平的顶级工艺,这款茶盘制作也不代表兴隆最好的工艺。
最后,韵。
既然前三样的客观唯物之型材艺三维不过尔尔,这韵就不提了吧。
韵是主观与唯心的感悟,因人而异。
这就是在下所知的该款兴隆紫檀茶盘的前世今生与来龙去脉。
所以当时就不怎么上心,后来因为去上博缺席了2007年7月兴师动众的兴隆二期,与这紫檀茶盘的团购无缘,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惜。。。。。。
原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来阴差阳错,竟然也得手了一件。所以才“喜出望外”。
此话怎讲?
在下的喜出望外,是2007年10月收到紫檀茶盘的“完物”时,那感觉竟然是“脱胎换骨”,打心底里佩服兴隆之“底漆面蜡”的表面处理工夫。原本素颜的“对付”,底漆面蜡之后,竟然“蓬荜生辉”,焕然一新的“天潢贵胄”,兴隆的紫檀表面处理,功底深厚。
简单地说,喜出望外,源于表面功夫。
在下自问算得上是见识过上好品质紫檀的,尤其是文房清供之紫檀素颜笔筒的一木一器,什么是好紫檀?心里有数。经过兴隆的“表面功夫”处理之后,这款原本用料“将就”的紫檀茶盘的皮壳,绝对当得起“天潢贵胄”。
所以这一“阴差阳错”而得手的原本“将就”的兴隆紫檀茶盘,从2007年10月进了舍下,至今一直束之“低”阁,捂,慢慢地捂。迄今五个春秋。
收而藏之,敝帚自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6年12月10日拍摄于台山伍氏兴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6年12月10日拍摄于台山伍氏兴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14-4-11 18: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澳洲寂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6:55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11 18:21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08

2006的兴隆一期,另一样吸引在下的眼球的,是紫檀茶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15

继续兴隆紫檀茶盘引来的话题吧。

首先,兴隆首创的“底漆面蜡”。
这是什么功夫?
望文生义,简单地说,就是木器表面的涂装,先上底漆,然后在底漆的表面加上蜡。
什么道理?
底漆对木料施加保护,面蜡改善外表观瞻效果。通俗一点理解,底漆类似于贴身的保暖内衣;面蜡类似于抢眼的外在时装。各有所需,各有所用,于是相得益彰。
详细的道理就懒得一一啰嗦了,在下化工出身,对于涂料涂装的原理算是颇具专业认识,至少,这曾经是在下的职业,米饭班主之一。所以对涂料基础概念的底涂面涂,或者底漆面漆,早早就门儿槛清。常规要求往往是:底漆要求附着力好,保护性好;面漆要求观感好,耐刮擦。
古典家具领域的“底漆面蜡”,不过是一定程度的变通而已。面蜡本身在保护性与耐刮擦方面表现并不佳,得罪了,这没办法通融。蜡就是蜡,面蜡的主要优势,无非是容易起包浆,也即是广东行内俗称的“皮壳”。
所以简单地说,面蜡就是个“表面功夫”。老话说的“银样镴枪头”,指代的就是这么样的外表光鲜,也仅此而已。
不过,兴隆在表面功夫做足的同时,基础是实打实的保护性上好的底漆,这绝对是对木器家具的优选保护。漆膜的保护性远非烫蜡可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潘长江和姚明,绝非一个数量级。
曾有同好较真:正宗京作的传承就是烫蜡。。。。。。
拜托,什么叫京作?远的不说,号称京作唯一传人的天子脚下龙顺成,民国年代的看家本领成名制作,就是榆木揩漆。榆木家具表面揩的是漆,不是蜡。
然后,才是细分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漆。

记得大概是2011年前后吧,所谓“第一专业论坛”曾有人挑事:兴隆的底漆面蜡,用的不是传统的大漆。
在下当时一看就明白三分了:会咬人的狗不叫。

小人长戚戚。

这个出面挑事的下三滥“小强”,本身对涂料领域的“漆”,“生漆”,“大漆”,“广漆”以及“熟漆”,十窍通了九窍,旁人一问关于涂料的细节,马上牛头不对马嘴。
兴隆的底漆面蜡之底漆,早在2006年12月10日兴隆一期在下参观兴隆制作车间与天台之半露天仓库时,兴隆主人就指着楼梯转角的珠海某化工厂家外包装的马口铁皮桶直言相告:底漆用的就是固化剂。

君子坦荡荡。

兴隆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隐瞒固化剂的使用。而且实话实说,固化剂绝对比大漆要更便利。这些化学的东西,懒得解释太多。

而且话说回来,如果兴隆在原本传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再刻意使用老旧的大漆工艺加披麻挂灰,然后陈化,东西流传出去成了“古董”,岂不坐实了“作伪”“造假”的罪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古典家具这个行当么,真个是有人锄禾,有人当午。

够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20:01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14 16:55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15

继续兴隆紫檀茶盘引来的话题吧。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22

接着谈谈固化剂吧。
这是2009年在古典网的旧帖子,源头是应和同好的“大漆”话题。关于大漆,帖子里有非常详尽的说明与解释,这是在下以为的“专业”,而这种“专业”,在所谓的“第一专业论坛”里难得一见,恰恰相反,“第一专业论坛”里,倒是有各式各样的“专业”挑事与专业“是非”。如何吸引眼球,如何流量翻番,如何提升点击率,该论坛倒是越来越向“专业”吹泡泡看齐。与名动大江南北的罗玉凤和芙蓉姐姐之山寨版本有一比。
说远了。
++++++
老老实实说一回硬化剂.
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在下是学化学的,化学意义上的硬化剂,也称为固化剂,大致是这么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AB胶,在化学上往往称为双组分黏合剂.A组分是树脂(resin),B组分叫做固化剂(hardener).
A加上B,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树脂A从原来的流动性液体变成非流动性的固体,从而把被黏合的底物(substrate)固定在一起,这就是黏合(粘合)的过程.
所以,化学意义上的固化剂,最初的含义很简单.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发现:固化的诱因,或者说导致固化这一结果的产生的因素不一而足,
比如说:光照也可以导致固化,红木爱好者所熟悉的生漆,光照时间长了就会在生漆液体表面产生固化的硬膜,这就是光固化的结果;后来就有科学家研发出了光固化树脂,以及如今很常见的紫外线光固化树脂;
另外,湿度,温度,也可能是导致固化的因素.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鸡蛋的蛋青是蛋白质混合物,常温下是粘稠的液体,如果把温度提高,就好比"加热",如果达到一定的温度,这种在常温下的粘稠液体就会变成固体.煮熟的鸡蛋,就是这样一种"温度"提升所诱发的"固化". 在这个过程中,固化剂是温度.
说远了.
关于漆,传统的大漆,固化是比较复杂而难于精确控制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大漆是天然漆树树胶的混合体加工而成,化学成分复杂而非单一,而且不同产地的成分有差异,就好比是高矮胖瘦混在一起,没办法穿一个尺寸的衣服.
所以,行家常用的说法是:大漆不听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既然不听话,这效率就自然低下了,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率与效益,不听话的往往第一个挨枪毙......
往好的方向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化学家研发出性能越来越好的催干剂以促进与改善固化过程,而且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的改性漆也不断完善,这一部分的改性"漆",配合使用上化学家研发出来的"固化剂",做成的"涂装"效果对于底物的保护作用也在不断改善改进中.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在此直白一点:从树上割胶收集而成的液体,如果是中国的传统漆树,约定俗成的名称是"生漆";如果是松树,约定俗成的名称叫做"松香".笼统地讲:从树木而来的这些"脂",往往叫做:树脂.
后来,石油工业诞生了,于是就把"树脂"大致分成两类:
从石油加工而来的树脂,叫做:合成树脂(synthetic resin)
从生物中提取而来的树脂,叫做:天然树脂.
现如今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涂料中,树脂+固化剂这一形式是非常司空见惯的.
家具行业如今比较尖端的涂料是水性木器漆,也叫做水性木器涂料.
红木行业相对而言比较的不那么高科技,所以在些许的特别领域,还是多少有点约定俗成地把这样的非传统性大漆的"新"式涂装一概都称为:固化剂.
既然说到这,大致也扯一句:胶.
从化学的理解来看,涂料,黏合剂,大同小异.
只不过前者固化在底物表面形成包裹性的保护膜;后者固化在被黏合/粘合的底物之间使二者接连.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当年在选择鱼鳔胶或者牛骨胶代表着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话,如今的人类社会早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阶段.
因为今天的物理也好,化学也好,种种现代科技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的祖先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后人已经置身于他们曾经梦想的天堂,甚至是在天堂之上.
至少在工艺上如此.
这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
至于“固化剂”这个原本是化工领域的专业名词是如何在古典家具行业里流传开的,大致情形如下:
++++++
勉为其难话说从前:
话说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
某海外红木企业闯到南中国来吃螃蟹.
香港的木工师傅掌握制作;
新加坡人管漆活.
他们的漆活有别于传统广作的生漆山漆,往往是两样东西混合以后再上涂.
本地人不解何故,但新加坡人的"漆活"做出来的确更漂亮,工艺更简单,
效率也更高.而且对木器的保护也非常的不错.
几样优点一综合,大概就是大架兄的所谓"防腐昌廉".
后来跟着新加坡人混熟了,本地人也就跟着他们的说法,把这样的新派漆活,
简单地称做:固化剂.
大致上,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典故.
真实如何,估计差不多......
如有误导,恕不负责.
++++++


点评

是的.亲身经历.八十年代末.在广东,一个上海籍的香港老板那里第一次见到这个漆法.  发表于 2014-4-21 18: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09:54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17 20:01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22

接着谈谈固化剂吧。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29
又周四了,这才发觉电脑里没有现成的储备。既然坚持了将近一年了,且急就章一回吧,给自己一个交待。
关于兴隆的做旧,行内众说纷纭。有推崇备至的,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不屑一顾的么,或许也有。
做旧这种表面功夫,简单分析一下,不外乎如下几种手段:
首先,物理的。或者说机械的。
比如刮擦磕碰。这个不难,经年使用的家具,本身就少不了刮擦磕碰,难免留下深浅不一且杂乱无章的痕迹。人为地模仿这一过程,不过是把漫长的时间积累过程浓缩而已。为难之处在于杂乱无章。模仿终归是模仿,难免有人为安排的斧凿痕迹,不尽自然。曾听行内说过兴隆当年为家具腿足做旧的物理手段之一是用沙包反复地捶打,在腿足接触地面处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这个道理是自然不错的,只是如果非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请仔细看看老家具,一般说来,同一件老家具的四足之自然使用后生成的挂擦磕碰,其实各有千秋。所以较真的话,虽然沙包捶打没有错,真讲究的话,四条腿足做出各自的特色与分别出来,就别具匠心了。
其次,化学的。
这是俺的老本行了,于是抖擞精神。
酸,碱,氧化剂,表面处理。最简单的例子,日照。通过光照氧化,原本殷红的紫檀呈现绛紫,橙黄的交趾黄檀变身大红酸枝。酸碱的腐蚀,在行内更是久已有之。从前用的草木灰,就是一种弱碱介质。后来的高锰酸钾以及可口可乐,都是类似的路子。顺便说一句,可口可乐本身的PH值远远偏离中性的7。冰红茶也呈酸性,只不过出于成本考虑,没有人用冰红茶做表面处理而已。

做旧本身并不等于作伪。
把做旧的家具当做老家具销售,这才是伪,是销售的伪。

不过古玩行历来有不打假之说。
原因么,不外乎周瑜打黄盖。
既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聪明绝顶的诸葛孔明乐得羽扇纶巾悠悠地左右摇摆。


国画大师张大千,成名之前就是仿石涛山水可以乱真的“作伪”高手。
这世道,从来就是有人求真有人求伪。需求决定供给。所以做旧也无非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供给不过反作用于需求罢了,主次有别。

兴隆的做旧,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近年来家具做旧逐渐式微,主要的原因,还是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使然。
2005年开始的这一波红木家具大潮,普及的原因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新一代的买家整体上更偏好原汁原味,所以做旧的老黄历就成了“俱往矣”。

风水轮流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9:23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21 09:5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129
又周四了,这才发觉电脑里没有现成的储备。既然坚持了将近一年了,且急就章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06

关于兴隆一期之君子坦荡荡,除了固化剂,还有一件事,在下记忆犹深。
2006年的红木江湖,大江南北泛滥无际的头把交椅,笃定是所谓专业名称之“有束腰带托泥透雕卷草纹圈椅”,俗称“皇宫椅”,仙游特称“太空椅”的这么一样东西。
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兴隆主人当时竟然毫不遮掩地表示:兴隆从来没有制作过皇宫椅。
而当时兴隆门市罗列着数套越南黄花梨皇宫椅当作何解释?伍炳亮先生答:都是从同行那里收过来的半成品,然后加工。
所以,大概可以这么说,兴隆这三十多年多半是从未用紫黄制作过皇宫椅的吧。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当今中国制作紫黄家具的头一把交椅,如果兴隆认了第二,大概也就没第一了。
从数量到款式,款式上兴隆肯定当得起“无出其右”;数量上接近兴隆的,即便有那么一家两家甚至三家,一只手数得出而已,而且多半是最近十年前后的后起新贵,有的连款式的精髓或设计的细微还未及门槛清,简而言之,大概还是处于交学费的摸爬滚打阶段而已。有一家倒是与兴隆叮当马头,都是从八十年代中就开始交学费的“活到老学到老”,如今大概当得起广东紫檀家具的最大出品人,从前叫“风行”,分家后的主脉,叫做“区氏臻品”。区家老板却早早就直言不讳:我从来没做过海南黄花梨家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风行分家的时候,把历年积存的越南黄花梨上好板料一股脑儿地沽清,接手的那家自是得了个大便宜,因为时年公元2008。正值谷底,捡了这个大便宜的,叫做伍氏兴隆。
这么个紫黄大户,大概在天朝历史上也当得起“前无古人”,竟然从来没有制作过皇宫椅。
时过境迁,如今的皇宫椅早早褪去了2005年风生水起之后铺天盖地的光环,过犹不及。
2008年的所谓“红木家具谷底”时期,最贱卖的就是这曾经一度泛滥无际的皇宫椅。
兴隆肯定不在“贱卖”之列。

于是至今庆幸,在下的收藏中,虽然也有一对皇宫椅,不过不是随处可见的“透雕卷草纹”,而是更加“天潢贵胄”的“浮雕九纹龙”,材质紫檀。
皇宫椅的原型,就是紫檀,宫禁用品。
家具这东西,看器型,也在乎材质。
比如襄老誉为“凝重”的扇面南官帽,紫檀就是不二之选,这个器型,紫檀优于黄花梨。
皇宫椅原本就是紫檀制作的东西。
许是因为这一层面的“前因”,才有了主要起家于黄花梨的兴隆至今不制作皇宫椅的“后果”么?
姑妄猜度。

紫黄紫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家具这东西,讲器型,大概也得讲材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14-4-24 19:5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一篇文章,是说皇宫椅原型就只有清宫4张(而且还是长期保存在仓库,甚至可能都没用过。)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再没有发现第5张。也即是说,皇宫椅应该不是一件研发的很成功的作品。------难怪我总是看不顺眼{:soso_e120:}

点评

不在仓库,在某偏殿里。论坛里的某某,还找关系进去看过,去年发过照片!  发表于 2014-4-27 1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2:34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24 19:23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06

关于兴隆一期之君子坦荡荡,除了固化剂,还有一件事,在下记忆犹深。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13

2006的山雨欲来之后,是风吹满楼的2007,这是在下心目中的中国红木家具元年。
风吹满楼,从天潢贵胄的紫檀开始。
2007的农历春节刚过,紫檀就开始波涛汹涌,家具料从原本十几万一吨立马翻了一个跟斗。
不停手,继续上冲。于是三十几万之后,接着破五十,最高摸到了七位数。
图中的这一对围棋罐,用的就是七位数的紫檀。
实心,老料,油性足,色泽凝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13 19:21 上传
下载附件 (57.48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13 19:21 上传
下载附件 (64.66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13 19:21 上传
下载附件 (59.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13 19:22 上传
下载附件 (67.53 KB)





老话说:十檀九空。
所以实心的紫檀老料难得。
与笔筒相比,成对的围棋罐的制作难度要来得更高。
主要是因为材质。
一木一器的素颜。
笔筒的器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可以中空。不比围棋罐,非实心料不可,外壁曲线玲珑,不同层次的材质观瞻尽收眼底,瑕疵无所遁形。
物以稀为贵,所以品相完好的紫檀的成对围棋罐,价格贵得让人咂舌。
不消说,头一个吃螃蟹的用百万级紫檀赌围棋罐的,还是那位江湖别称“花梨痴”的吴永强。
后来聊起了紫檀围棋罐的来龙去脉,阿强若无其事地说:
做笔筒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买到一颗好紫檀,做笔筒有点可惜,想试试新花样。就弄成了围棋罐。总该比笔筒贵才合理。

无心插柳。

吴永强就是这么一个有想法的仙游名匠,与众不同。

吴永强以后,紫檀的围棋罐如雨后春笋。
不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大部分的寻常制作,往往在造型上就跌了跟斗。
无他,一般人下刀切料,面对着昂贵有加的实心紫檀,往往惜“肉”如金,这也不舍得,那也不舍得,于是尽可能地“臃肿”,不舍,也就不得。
吴永强的与众不同,不仅在心思,而且还在手上的工夫。
仙游同行说起阿强的刀,众口一词地“重”:他真舍得。
因为舍,于是得。
不仅胆识过人敢用顶级的昂贵材料,而且下刀游刃有余,绝不为了材料的昂贵而缩手缩脚,当去则去,毫不拖泥带水。这个“当”指器型,来自阿强案上层层叠叠的博物馆到代藏品写真,以及各大拍卖行的精品图录。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所谓的顶级光素紫黄文玩,这大概算是一个标杆。
良材不雕。
即便是在雕刻之乡的仙游。

顺便说一句:2007以后,紫檀的实心大料层出不穷。只不过,那种芯材发黄的“小叶中的大叶”,大概算不得是地道的檀香紫檀,其他的云遮雾罩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于是坐看庭前花开花落。
手中有货,心中有品。
于是知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发表于 2014-4-27 13: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7:46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27 12:3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13

2006的山雨欲来之后,是风吹满楼的2007,这是在下心目中的中国红木家具元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20

简单说说什么叫做“素颜”吧。
网络的红木江湖,在下大概是最早鼓吹“素颜”这个所谓的“舶来品”者。
素颜二字,往往见于来自一衣带水的东瀛。
其实日文中的汉字,原本来自东土。

素颜一词最早出自晋代。
道家仙翁葛洪在《抱朴子•至理》中有云:素颜玉肤惑其目。
盛唐诗仙李白的《古风》中有“绿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颜”。
五代文人王嵒的《贫女》诗中则说:“难把菱花照素颜,试临春水插花看”。
素颜本意指不施脂粉的面颜。穷人家的孩子,阮囊羞涩,涂脂抹粉也要铜钿银两打发的。
红木家具也好,文房清供之文玩也好,在下理解的“素颜”,就是不施脂粉的面颜。
红木的涂脂抹粉,现如今自然是司空见惯了,可早几年,尤其是红木家具元年的2007之前,这种如今毫不稀奇的障眼法,多少还算是行内的“秘而不宣”,尤其是在手上功夫顶尖的福建仙游,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顺色描纹,在当时仍然是“一招鲜”,仙游之外的传统红木家具制作集散地的广东也好,苏浙也好,直隶也好,顺色大概是历史久远的约定俗成,描纹就欠奉了。于是“吃遍天”,好不快活的福建。
实话实说,红木制品,出于保护目的而为的“涂脂抹粉”,比如揩漆烫蜡,窃以为合情合理。为了外表观瞻的和谐一致而顺色,也是理所当然。
在下之所以偏好“素颜”,一个必不可少的门槛是:紫黄。
因为早早就见识过为数不少的云遮雾罩的紫黄制品在市面上翻云覆雨,于是这价格也就处处猫腻。简简单单说一句:所谓的“第一红木专业论坛”上,绝大部分的价格纷争,源于“劣币驱逐良币”。
天然的木料,瑕疵难免,勉为其难地顺一点色,涂一点漆,或者蜂蜡石蜡以及502甚至101,大可不必太挑剔。过犹不及。
能素颜见人的天生丽质原本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奇货可居。何况是紫黄。
所以好好地用微距功能拍了拍手上的这一对紫檀围棋罐。
这就是素颜的紫檀。
仔细看看颜色与纹理,所谓的自然而然,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懂得如何分辨紫檀的素颜之后,相对而言,浅色系的黄花梨,难度就等而下之了。
所以黄花梨的门槛更低。
于是普及。
众人拾柴而已。

越南黄花梨的价格之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轻而易举地爬过天潢贵胄的紫檀,这大概也是道理之一。
海黄就不提了吧。

素颜有素颜的道理,这价格自然也就与涂脂抹粉不可同日而语。归根结底,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关键还是银子。

上家知道在下偏好素颜,所以“投其所好”,对“涂脂抹粉”的制作积极不参与,于是“君子坦荡荡”,毫不忌讳让在下见识了在紫黄而言原本就是“自然而然”或内或外的白皮,内生的白皮,在下称之为“肉夹皮”,这一种“缺陷”,在下不怎么挑剔。
自然而然。
紫黄本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值得珍惜。
于是甘之如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20 18:05 上传
下载附件 (209.28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20 18:05 上传
下载附件 (198.7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20 18:05 上传
下载附件 (210.09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20:44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4-30 17:46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220

简单说说什么叫做“素颜”吧。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21227
这是在下2007年初的越黄收获:素颜真品。
当时市面上到处是仙游出品的“太空”椅,即皇宫椅。
在下曾经的描述是:满城尽带太空椅。公元2007.
且破一回例,价格如今说开来也无妨了,当时的独板越黄圈椅,一万出头,皇宫椅,两万有找。
之前积极不参与关于价格的话题,之后也尽量积极回避。
天下熙熙。男不挡人财路,女不误人青春。

这款开光五足圆台凳,当时的价格,约莫折合两对皇宫椅。
身边有行内人不大满意:这东西不便宜。。。。。。
在下笑笑不语。
有时候,便宜未必总是硬道理。
当时随处可见的圈椅也好,皇宫椅也好,虽然顶着个越南黄花梨的名义,可独板的座面,厚度泰半不到一厘米。
五足圆台凳,在当年就奇货可居,如果说皇宫椅圈椅在数量上是百,这样的圆器未必有一。

因为用料上踏实无比,而且颇费工艺。
尽管工艺很“仙游”,原型的浮雕乳钉纹不见踪影,福建上家当时说,你要喜欢的话可以帮你“贴上去”。
“一个一个鼓钉雕出来很费工啦。”
怎么贴?感谢502, 感谢101。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当时的仙游红木家具行业正在身体力行中。
于是马儿跑,马儿不吃草。
这就是大开门的缺陷。
如果被居高临下的故宫某家具专家之红黄绿不辨的昏花老眼看见了,保不齐会来这么一句:“拿斧子来劈了去。”
所以一直敝帚自珍地藏着掖着捂着,若干年后的2011才见光于“迷糊的客厅”。
沧海桑田,随着黄花梨价格的一路高唱入云,如今大概没有厂家自把自为地舍得这么开料制作家具“圆器”了吧?费工其次,首先是材料的开销,多半受不了。
制作这样的“圆器”,首选是方料与板料。寻常的树枝树丫树根不来事的,捉襟见肘,至多拼凑个方形的椅子凳子,还少不了的顺色画皮。。。。。。打住。
随遇而安,原汁原味的乳钉纹当然好,只是哪里有马儿跑马儿不吃草的多快好省?
于是逆来顺受。
从前的文人参与家具制作?俺听着就觉得晕。从古到今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传统的汉文化之文人,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以至风流狎妓。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客观的可考证据表明他们曾经在造型设计与榫卯构造上对家具制作有所参与。
亲力亲为制作家具的汉人皇帝倒是有这么一个,鲁班家的十八般兵器门槛儿清,可历史分明地记录着,明王朝的木匠皇帝,文盲天启。

所以至今依然很喜欢这款素颜真品。物以稀为贵,可遇不可求。

而且几个年头下来,黄花梨的油脂因为素颜而慢慢渗出表面,所谓的内生包浆,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是大开门的越南黄花梨。
有说越黄油性不足海黄的五分之一。
这样的越黄,油得可以。很可以。
因为见识过什么是真正的内生包浆,所以很容易对后天而为的人工包浆做个对比。
有说“玩老家具就是玩包浆”。
在下至今积极不使用这个“玩”字。
因为更偏好前人的“宁真率勿安排”。
自然而然。
所以依然偏好素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27 14:03 上传
下载附件 (78.77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12-27 14:03 上传
下载附件 (77.01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14-5-5 22:55 | 只看该作者
细细看,慢慢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2:02 , Processed in 2.435712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