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9:3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03

这件花瓶,是在下2007年上半年收获的“甘之如饴”。
料芯中央有分明的白,在某些人看来,大概好比砂子揉在眼皮里。
上家倒是早早就说过:顺一下色就好了。
因为知道下家的承受能力,所以上家选择了“坦荡荡”,于是素颜。
类似这样的瑕疵,顺色很容易,讲究的话涂一点棕色的KIWI奇伟鞋油,再用鹿皮或猄皮来来回回地摩挲均匀。。。将就的话不值一提。
话说回来,鞋油,尤其是知名品牌的鞋油,技术含量并不低,绝对是好东西,比如成分中的棕榈蜡,微晶蜡,以及亲和力中庸分散性均匀的合成颜料。
在下偏好素颜。
这样的花瓶,前世就是王谢堂前燕。
原本是当年当地大户人家的罗马柱。
西风东渐,罗马柱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神州开枝散叶,共和国的建立为之奏响了终结曲。
这样的料,大概当得起陈料老料一说了吧。
陈化时间笃定超过一甲子。
所以在新世纪被福建仙游人旧貌换新颜地加工成花瓶之后,在下欣欣然地“甘之如饴”。
些许的内翻白,不打紧。
文化太保李敖有言:新朋友,不交;老朋友,遇缺不补。
收藏这物事,大概也是:老物件,遇缺不补。
还是“宁真率勿安排”好些。
所以下手利索。
尽管当时这样“瑕疵”的花瓶一点不便宜。
因为这是海南黄花梨。
时年公元2007,人说海黄已是巅峰之巅,无可再前。
市场的主流,是发力追落后的檀香紫檀,以及后发先至的越南黄花梨。
于是“人弃我取”。
喜欢原本就是唯心的主观而非客观。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有年头的海南黄花梨罗马柱原本就数量有限,加工而成的花瓶中,造型好的更是有限中的有限。而且随着黄花梨家具回报率的水涨船高,仙游当地大部分的海黄罗马柱成为圆桌的“一柱擎天”,所谓的不可持续的“难以为继”,海黄花瓶就是个现行。

至今庆幸,当时不仅“人弃我取”,而且到后来“良心发现”,央求之下,利字当头的福建上家竟然太阳从西边出来地答应了把原汁原味的老海黄罗马柱“刀下留人”,成全了在下的收藏心愿。价格自然不会便宜,可终归是对真实历史痕迹的一个保全。至今把上家当年的“斤斤计较”当做笑谈:
“这个柱子很值钱,这里切一刀做花瓶,这里切一刀做笔筒,其他的还可以车印泥盒和笔洗。。。。。。”

俱往矣。
黄花梨,新世纪的一个传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庆幸。
1dXGrCAyNjc=_eLA2qbM04BGT.jpg(185.66 KB, 下载次数: 0)
2013-1-3 18:34 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7:2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8 19:31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03

这件花瓶,是在下2007年上半年收获的“甘之如饴”。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10


继续海黄罗马柱关联的话题吧。
这就是一件陈年罗马柱下刀之后而成的笔筒。
福建上家知道在下的偏好,所以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皮壳,岁月沧桑,一览无遗。
“宁真率勿安排”,对上家来说,也省了表面刮磨的一道工序。
笔筒筒壁上有分明的刀刮痕迹,是福建人验货时留下的记录。
笔筒成器于2007年初。
当年收海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卖家在天涯海角动手动脚找东西,买家到海南收货时只需要动刀。
对于有经验的买手来说,黄花梨很容易分辨的,爱惜的话用刀刮一刮,看一看素颜的纹理,闻一闻原汁原味的气味,心里就大致有数了。大手大脚的话用刀砍一砍表面,也无非是比刀刮稍微深入了一点而已。
大概在2011年初吧,有一次去兴隆恰好碰上伍炳亮先生去验货,随行的跟班手里就提溜着一把厚实的砍刀。小姑娘笑眯眯地解释:我们老板买黄花梨,全靠这把刀。
福建人当年在海南寻宝,就是这么个路数。屡试不爽。
当年还有一说:叫做火烧。
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在乎了,但当时可是传得神乎其神,什么海黄的烟是“大漠孤烟直”的一行直线上天,越黄的烟松散盘旋袅袅续断,或者海黄的气味醇和滋润,越黄的气味刺鼻呛干。
在下没有烧过黄花梨,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过,黄花梨的仪态万方见识过不少,同样是海黄,有的气味淡雅,有的气味醇和,有的气味浓郁,有的气味若有若无。越黄亦然。所以,至今以为:火烧是一种辨识黄花梨的方式。用来分别海越,不是那么简单。
至于如何分辨海黄与越黄?在下的方式是:察,嗅,权。且按下不表。
在下是不大喜欢至今依然被不少人追捧的器物表面之波平如镜的刮磨的。这一层面的讲究,在下无福消受。不少人乐此不彼地热衷于砂纸目数从低到高地层层递进打磨,120到240,然后四百六百,一千,两千,忙得个不亦乐乎。
在下比较将就,一般来说,家具六百目就足够。对付一点的粗品,四百也问题不大。
于是懒散。
2007年的海黄,不少人认为,价格炒作早已透支了未来多少多少年的空间,于是巅峰之巅,无可再前。结果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无形中给了在下这个后来者一点点挑挑拣拣的空间。这个老皮壳的海黄笔筒,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时下手海黄的人有限,材质不认得也好,价格不认可也好,反正是没什么人待见。于是由得在下挑肥拣瘦,而且主要的只有一点:尽量保持老旧皮壳,外观闪闪发亮的翻新制作等而下之。
也就那么几个月的宽裕时间。
依然庆幸。

这样的海黄陈年紫红油梨,很少见。
若干年后有同好聊起海越,一力推崇黄料并言之凿凿:不黄的怎么可以叫黄花梨?
俺笑笑不语。
紫红料的油性与致密,大概在黄花梨中属于极致与极品。至于黄花梨的这个黄字,从前原本就是只有花梨,然后才有黄。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花梨的记录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唐中叶开元二十九年成书(公元741年))。原文如下:
花榈(一说榈木)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那些推崇黄料之唯我独尊并贬斥其他色泽黄花梨的,大概没怎么见识过紫红料之黄花梨的不可方物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见识终归有限。无论走多少万里路,都离浅薄不远。
至今自勉如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0 17:59 上传
下载附件 (186.85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0 17:59 上传
下载附件 (186.1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0 17:59 上传
下载附件 (136.7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0 18:00 上传
下载附件 (215.27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发表于 2014-5-12 21:4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前辈{: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4 18:1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11 17:2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1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17

求个完整吧,再来两件前世罗马柱之今生的文房清供。
这两件是陈年海黄罗马柱加工而成的笔洗与印泥盒,出处福建,公元2007年。花梨痴吴永强早年的代表作。
始作俑者的吴永强之后,紫黄文房清供在仙游一地泛滥成河。
老皮壳不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况且去掉了老皮壳之后,外表光鲜,更清晰地展现了色泽泾渭分明的海黄之阴阳脸。
这是在下心目中的黄花梨极品。
黄花梨仪态万方,同一块料,色彩缤纷不奇怪,好看的纹理纹路见识得多了,从前独沽家具一味的畅安老人王世襄先生曾推许黄花梨的纹理纹路之美为“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这个典故,比喻自然流畅,不受拘束。语出千古一人的大学士苏东坡之《答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阴阳脸这个称谓,是在下一时兴起的的勉为其难。当时没怎么仔细思量,只考虑直观,于是信手拈来,信口而出。现在回过头来一思量,这么难得与好看的泾渭分明,真值得好好找一个美好些的说辞。且寄下一笔,慢慢切磋琢磨。美好的东西,从来就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黄花梨,是在下心目中的有匪君子。
木料的泾渭分明很难得,双色对比共冶一炉,足以证明:黄色的是黄花梨,啡红的也是黄花梨。所以,在下更倾向于黄花梨仪态万方一说。这个“黄”字,不过一个字符,不尽准确,难得糊涂。
2007年,在下把海黄的色泽大略分为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黄白,啡红与绛紫三大类。每个大类中也是不一而足,比如啡红,就有啡红灰褐赭等等。
因为早早就见识过黄花梨的仪态万方,所以很容易理解黄花梨家具制作的配料之踌躇。海黄2005年上天,当时就已经在材料供给上难以为继了。后来的层出不穷,泰半来自一衣带水的安南之根料与重色油性料,即便是安南出品,2010年以后也是涸泽而渔。不提。
说到笔洗,曾有同好质疑:这木质的东西怎么可能真的做笔洗?
窃以为然,就是个摆设而已。用陶瓷行当的术语,大概叫做工艺品。与之相对照的,叫做真的能用的日用品。工艺品与日用品,好看的不中用,中用的不好看。大致如此。
其实较真的话,到也并非绝对地不能用,有北方“玩家”偏好“烫蜡”,在笔洗也好,印泥盒也好的内表面烫一回蜡,就不大怕水了。比烫蜡更耐用的是木器清漆,总归是在表面罩上一层膜隔水,蜡膜也好,漆膜也好,都是物理屏障。
话说回来,现如今的读书人,又有几个提得起毛笔?
所以还是做摆设更合理。
黄花梨,人称木中君子。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君子的文字: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衛風.淇奧》

一时兴起,改头换面来个抄袭:
瞻彼花榈,黼黻文章兮。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黄花梨的纹理纹路之美,对在下来说,就是一篇黼黻文章。
于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7 18:27 上传
下载附件 (189.6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17 18:28 上传
下载附件 (227.82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发表于 2014-5-14 21:2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22:20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14 18:1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17

求个完整吧,再来两件前世罗马柱之今生的文房清供。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24
来看看黄花梨家具的黼黻文章吧。
这是在下2007年在越黄展翅高飞之前的一枪打,一股脑儿地把上家手里富裕的几通通摸了去。估计上家的路子也是锄强扶弱,当时不少买家只要椅子不要几,或者说在价格上斤斤计较,于是掐头去尾,结果是原本配套二拖一的两椅一几,生生地挤兑出了一件两件三四件这样的“富裕”。
椅几的配搭,据说是满清一朝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明代的家具使用,椅子和几是分开的。所以从前不曾有二椅一几配套之说。而且传统的汉文化中,饮食起居讲究礼数,席子没摆放齐整,万世师表的老夫子就不肯坐。正襟危坐的两把椅子之间放一张茶几方便喝茶?从前大概属于“不靠谱”。满鞑子入关后的“神州陆沉”,礼崩乐坏成为主流,传统的汉文明一泻千里,乾嘉朴学的兴盛,既是回避异族野蛮统治文明的屈辱现实与对清风不识字的“文字狱”昭昭的避祸,也可理解为“克己复礼”的复古。
说远了。
越黄2007年上天之后,紫黄大户台山伍氏兴隆索性一件一件地单出:一把椅子几何几何,一张方几(桌)若干若干。人说2012年岁末的京城之兴隆出品有如下行情:
一把黄花梨素圈椅60万,两把一对120万,一张方几(桌)70万,二拖一190万。
恕不还价。
嗟乎,蔚为壮观兮。
在下很喜欢花梨的水波纹,在红木家具网络江湖,大概也算是最早鼓吹“水波纹”的摇旗呐喊者。与黄花梨的“阴阳脸”类似,“水波纹”这个说辞,也是在下的一时兴起。当时还曾颇有兴致地一分为二:细腻的水波纹,叫做“涟漪”,舒展的水波纹,叫做“行云流水”。
称谓这东西,萝卜青菜。
一般来说,做木匠营生的是不大喜欢花梨的水波纹的,因为从前的木匠要刨平板料的话,遇到这样的水波纹十有八九要举手投降。无他,这样纹理的材质,怎么刨都刨不平。因为质地不均匀,观瞻养眼的水波沟壑,在硬度上其实高低起伏层次分明,所以怎么刨都没办法弄一个一样的“平”出来。
所以上家见到在下喜欢水波纹,开心得不得了。
撇开“不平”不说,一般来说,水波纹的料质,往往密度比较大,硬度比较好。行内也有人说,水波纹往往出自树干下部接近地表最粗硕的弯曲位置。
洋人品鉴紫檀,认为带波浪纹理的料质最好。英文中的“波浪纹理”,大概就是在下所说的“水波纹”吧,只是至今搞不懂,为什么有人把“波浪纹理”给理解成了牛毛纹的S纹,结果是网络江湖的紫檀竟然一时间大小S大行其道。更滑稽的是有二百五竟然把牛毛纹的S纹奉为圭臬,于是牛毛纹不拧着的通通“算不得老紫檀”。晕倒。后话不表。
顺便说一句,大名鼎鼎的黄花梨之鬼脸,从前也不大讨木匠们的欢喜,同样是加工过程中的一个“疙瘩”,不平,刨起来费劲。
所以,制作者的匠人思维与使用者的观赏思维有别。
只不过有说“鬼脸”是“病态”,并言之凿凿地引用所谓“科学”解释为“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就真的让人啼笑皆非了。
无知者无畏。

黄花梨的黼黻文章,就是这样的仪态万方。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不过这“黼黻文章”中的文章二字,别有说辞。
黼黻文章的出处是《荀子•非相》:

“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杨倞 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是故黼黻文章,絺綌绮绣,光明夺目。
黄花梨,就是在下心目中的黼黻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发表于 2014-5-18 23:3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17 22:2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24
来看看黄花梨家具的黼黻文章吧。
这是在下2007年在越黄展翅高飞之前的一枪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相得益彰,木中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19:40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17 22:2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24
来看看黄花梨家具的黼黻文章吧。
这是在下2007年在越黄展翅高飞之前的一枪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31

至今依然庆幸,2007年初,毫不拖泥带水地摸了为数不少的越南黄花梨家具。
堪堪在所谓的“小三”之越黄展翅高飞之前。
有别于红木网络江湖某些个所谓的“高手”或“名嘴”或“大户”,在下从来就没有对越南黄花梨“不屑一顾”或者“羞于启齿”。
2007年以前,还真有些个“早起的鸟儿”非常一根筋地只认所谓的“海南黄花梨”为唯一的“虫”。于是乎,鄙夷越黄,非议“小三”,言之凿凿地声称“只要海黄”,或者“只认黄花黎”者层出不穷。路遥知马力,时过境迁的如今再回首,那些曾几何时肆无忌惮地对着越南黄花梨大吐口水者,无不贻笑大方。
在下虽然最早在2005年中就摸了第一件越黄家具之开光板几“橘”,之后却基本上在文玩小件上摸爬滚打了很久,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希望胸有成竹地辨识材质。于是望闻问切,见识过各式各样的越南黄花梨之后,勉强算做是摸着石头过了河,踉踉跄跄,由此开始大刀阔斧。
这个大刀阔斧,就是从原本的茶壶笔筒以及娃娃枕头,转向家具长物。
这件越黄三拼曲尺,算是2007年的首当其冲。
实话实说,在下更喜欢的器型,是光素的三围屏,简单地说,还是原本的“板式”思维,比如板几,比如板凳。玲珑剔透的曲尺,不过退而求其次。
可话说回来,单论稳定性,鼓腿彭牙的曲尺,比简洁的三围屏更瓷实。
因为曲尺的束腰结构,所以承重的大边不那么容易变形。无束腰的三围屏,多少有一点中看不中用。这是很无奈的现实,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看的,往往只有个看头。用是另一回事。
曲尺在工艺上是比较讲究的,最受人注目的,是所谓曲尺围屏攒接的倒棱,也有人称“指甲圆”,与棱角分明截然相对,要求顺滑流畅的弧形线条衔接,细节就不啰嗦了,无非是下料时预留多半公分的宽度,然后刮磨“轻滑”而已,而且在下对细节往往也不那么斤斤计较。明式的东西,在下更在意的是器型,于是“粗大明”,对于曲尺来说,四平八稳就八九不离十了。什么叫做四平八稳?就是曲尺罗汉床的三面围屏,左右各四,背面为八,谓之四平八稳。
有些出入的器型在历史上也有,只是相对来说,四平八稳更合适,毕竟是日用器物,图个吉利。
于是这吉利也就堂而皇之地延伸到了罗汉床板的拼数上。
三拼就是个好意头,三意味着“生”。难得糊涂。
两拼反而不那么受落了,不是因为“二”,而是居中拦腰一刀的开膛破肚。
四拼让不少人皱眉头,因为四谐音“死”,于是四拼的出品往往周遭的吐沫星子。
如此衍生下去,敢情六拼八拼的岂不是更好?
还没完,一三八拼通“一生发”,一四八拼则“一世发”,还有一六八的“一路发”。
于是无穷无尽,不由得想起八十年代中某发小上摩托车牌的故事。发小在衙门内行走,近水楼台,于是两副号牌自由选择:18168,18778.
自然都是爱不释手,一发一路发,一发齐齐发。。。。。。在下当时的建议就是:为什么不买两辆摩托?
其实说到越南黄花梨,原本是有本钱一拼的,一拼即一块玉。2006年末的台山伍氏兴隆门市,就供着两块长逾两米,足足有十公分厚的越黄大玉,窄的那件宽94厘米,宽的超过一米。那是观止级别的黄花梨。
如今风靡大江南北泛滥无际的明式曲尺罗汉床的源头与祖宗,是供奉在上海博物馆的那件紫檀围子铁力木罗汉床。到代原物软屉,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三拼四拼七拼八拼的额外话题。而且仔细看看原物的工艺,尤其是曲尺的攒接与配料,大概与锱铢必较的“讲究”也多少有不止一点两点的距离。
难得糊涂,家具从前份属长物。
窃以为还是“粗大明”更贴切一点。
于是宁古毋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这是在下认为的有明一朝的文人审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4 20:34 上传
下载附件 (68.77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4 20:34 上传
下载附件 (83.86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4 20:34 上传
下载附件 (79.7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1-31 19:22 上传
下载附件 (200.12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发表于 2014-5-21 21:3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2:27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21 19:4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31

至今依然庆幸,2007年初,毫不拖泥带水地摸了为数不少的越南黄花梨家具。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207
越黄曲尺三拼罗汉床的床板,是大开门的越黄树干大料。
实话实说,这样品相的越黄树干大料,与缅甸花梨的佤城料在棕眼排列分布上很接近,或者近似。于是“障眼”。
曾见识过乱真级别的缅花佤城料,气味非常淡雅,并没有所谓“草花梨”之常见的啤酒花气息。因为“不冲”,所以很适合制作坐卧承庋的庋,于是庋置清雅。
大致可以这么说,越黄的树干大料也好,佤城料的树干大料也好,都有类似的所谓“八字棕眼”,早些年的红木网络江湖或者京城名嘴喜欢用“麦穗纹”来描述。严格来说,棕眼分排列分布,当然不是“纹”,所以在下当时初见“黄花梨纹理特征”之“麦穗纹”的说辞时一头雾水。后来才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天朝教育的大开门后遗症,模糊概念,逻辑混沌。于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三十年雄心勃勃改天换地之后才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远了。
因为这所谓的“麦穗纹”或者“八字棕眼”,从前的老花梨家具中,或许未必都是清一色的黄花梨。关于“花梨”,“老花梨”,“黄花梨”的纠葛与前世今生,仔细读读早几年那些京城名嘴或者体制内之“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其混沌与模糊的“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基本可以这么理解,从前只有一个“花梨”的大外延。
然后才逐渐的细分,于是黄花梨,于是海南,于是越南,于是越北,于是山地平原。。。。。。
所以,有说到代的明清黄花梨家具中草花梨难免。
顺便说一句,在下积极不使用“草花梨”这个地域局限性强烈的说法。
缅甸花梨也好,泰国花梨也好,都是质地颇不错的明式家具制作用材料。老挝的花梨红料也当得起“上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把黄花梨以外的其他花梨通通称作“草”,窃以为不尽合理,巴花也是“草”。
在下对“八字棕眼”并没有特殊的偏好,虽然有不少明式家具爱好者喜欢得紧,而且上海博物馆的到代藏品中,黄花梨家具的主旋律就是八字棕眼。树干大料的纹理,往往平铺直叙,素则素矣,清操如洗。在下更倾心树头料的纹理,尤其是水波纹的旖旎与行云流水,而树头料,往往没什么“八字棕眼”。
所以这件越黄曲尺三拼,依然是个“退而求其次”。
2007年初随这件三拼曲尺一起上手的,不止一件长物,一同打包而已,还是数量换价格的老路子。
其中的一件,是越黄金红料翘头案。这是在下最喜欢的色泽与品相,所以至今藏着掖着,不见光。
什么是金红料?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展示的王世襄老先生之旧藏明代黄花梨木插肩榫翘头案,就是金红料,一块玉。
一孔之见吧,窃以为黄花梨原本或许未必都是千篇一律的黄,只是岁月沉疴之后,原本的金红,嬗变而黄,原本的金黄,渐趋黄白。这样的沉疴,直白一点,大概就是铅华尽洗。
大江东去。
所以一直对金黄与金红的黄花梨偏爱有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7 21:06 上传
下载附件 (207.47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7 21:06 上传
下载附件 (215.7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7 21:06 上传
下载附件 (211.92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7 21:06 上传
下载附件 (206.76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7 21:06 上传
下载附件 (206.62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发表于 2014-5-27 17:4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7:52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24 12:2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207
越黄曲尺三拼罗汉床的床板,是大开门的越黄树干大料。
实话实说,这样品相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214
感谢关注在下金山夜话的同好。
首先给各位同好拜个年,时光荏苒,一转眼,这夜话也周年了。去岁第一篇的金山夜话,始发于2012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四。
过年是喜庆事,恭喜发财张口就来,且聊一聊富贵的话题吧,比如紫檀。
图中是在下的第一颗紫檀,2007年4月的收获。
之所以动原木的念头,始于2007年正月,当时觉得:既然紫檀富贵,在家里摆一颗紫檀镇宅,应该旺财。于是大过年的时候就和福建上家招呼了一声:
“有外形好的紫檀原木招呼一声,要实心的硬朗货”。
上家初始不以为意,因为别无先例:“哪里有人在家里摆紫檀原木的?寻开心。”
几次三番催促下来,上家才磨磨蹭蹭地弄了这么一颗。

E:这旺财怎么这么短?(长度不超过一米五)
上:长的很贵,紫檀最近涨得很厉害,这样大颗的实心料都快两百一斤啦!!!
E:早早就叫你弄,你拖拖拉拉,要不然两米的料都弄下来了。
上:哪个知道你们城里人这么古怪,在家里摆木头,还以为你乱讲寻开心。。。。。。
E:你才嘴巴里跑火车乱讲,这么短的一颗料,开口就是一百五十斤,哪里有这么重?
上:一百五是原来的重量,不打磨抛光去皮怎么搬进家?印度过来的时候脏的要命。

就这么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最后谈拢的价格是:两万六千大圆。一百五十斤,原本索价一斤一百八,时年2007年4月。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真的是捡了个大大的便宜。
2007年2月前后,这样的紫檀不过一百二三一斤。
2007年5月之后,原本的一百二三暴涨至五六百。
也就三几个月上下的光景。

这张照片,是得手“旺财”后暂时寄放在广州某家具卖家的店面时的留影。
之所以寄放在外,因为之前的几个月家里源源不断地进了为数不少的长物,领导脸色晴转多云。

这一“寄放”,引出接二连三的故事,好长,好长。

福建上家是第一次卖紫檀原木给个人。
广州卖家也是第一次在商场展示紫檀原木。
结果不到两个星期,这颗“旺财”就易了主。
因为在下架不住广州卖家天天的电话磨叽加嘀咕,关键是给的价格几乎翻了个跟斗,也就半个月的工夫。

也因为福建上家又弄了一颗长度超过两米的新“旺财”,价格当然不可能照旧。

紫檀的价格很有意思,一米五的价格和两米的价格是数量级的差别,实心和空心则相去更远。如今买家具料紫檀往往按统货计算,比如30-35公斤级,35-40公斤级。这么一对比就看出差距了:一颗一百五十斤,就是75公斤级。福建上家的第二颗紫檀超过两米,是一百公斤以上级,因为实心。

第二颗旺财虽然长大,论质地之密度与油性其实不如短小精干的第一颗,所以“寄放”之后,顺水推舟,重复了第一颗旺财的老路,同样的翻跟斗,易主,连照片都没留。只依稀记着,两米长的实心紫檀料,三百一斤,大概2007年5月前后。

事不过三,几个月后最终请进家门镇宅的旺财,造型类似火腿,最宽超过四十厘米。

紫檀,2007年的夏日之神话。
恍然如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14 16:35 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22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5-29 17:5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214
感谢关注在下金山夜话的同好。
首先给各位同好拜个年,时光荏苒,一转眼,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221

有同好对在下当年上手的价格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刨根问底。
其实过去的价格在如今没多大意义,比如2007年5月以前的紫檀,怎么买都划得来,唯一的前提条件是:东西真。
紫檀当然有真有假,这是题外话了,而且男不挡人财路。
这世道,真真假假,各有各的空间,喜欢假货的叶公也好,李鬼也好,络绎不绝。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提及的“古玩行不打假”之说,自有一番道理。
乐此不彼地在紫黄圈子里淘来淘去了春秋若干,在下对买卖二字的感慨很简单:对上家好一点,推己及人,总归比锱铢必较以邻为壑四面树敌要来得合理些。
大概可以这么说:如果买家下手之前就抱定了“无商不奸”的信条,那离“奸客”也就相去不远了。
在下还是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抓大放小。
对于紫檀黄花梨,真伪为大,价格其次。
比如2007年四月第一颗旺财的价格吧,上家开价两万七,毛重一百五,合一斤一百八十大圆。当时的市价已不止一百二三,而且是走量的统货,单挑零卖的话翻个跟斗不稀奇,况且是实心大料,加上打磨抛光,底座也多少要一点钱。。。。。。
上家之所以给得出相对便宜的价钱,关键的原因是时间差,即所谓的低进高出,买得早些,价格相对低廉,随后价格抬升,于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这些年的红木家具营销,泰半是类似的路子,厂家主要依靠前期的低价进料,然后囤积,然后消化,等市场价格抬升之后推出制成品。
直白一点,主要赚的也就是一个料钱。
其他的就乏善足陈了,工钱实在是太低廉。
什么叫做低廉?新近看到一阕“寂静的声音”,天朝主流媒体千篇一律缄口不言的,大致如下:人均工资:德30美元/小时,美22美元/小时,泰2美元/小时,天朝0.8美元/小时;1年劳动时间:荷兰1389小时,美1610小时,日1758小时,巴西1841小时,天朝2200小时。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有一篇博文:中国女工,天下第一。道尽了吾土吾民传统的克勤克俭与逆来顺受。人说最勤劳的民族最廉价,请自品。

说回紫檀原木,因为开价不高,所以这第一颗旺财的价格,再怎么唇枪舌剑,也无非是从两万七砍到两万六,薄薄的刮一层皮而已。
在下是能够坦然接受上家赚钱这个硬道理的。当年的“漫话红木:随笔随言”里就曾说过:

“在下到是希望红木业者能够赢利,因为这是业者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水平的源泉。
在下也希望红木好者能够有好回报,因为回报好了,才会继续投入,百尺竿头。”

什么叫做“双赢”?或者皆大欢喜?
至少对于黄花梨而言,过去这些年的买家也好,卖家也好,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双赢。
而且往往是卖家后悔:卖早了,卖急了,卖低了。一言以蔽之:赚少了。
上家至今记得当年在下重复过不止一次两次三次的戏言:
上家:东西真的不贵啦,就赚你一点点,换了别人肯定不止这个价钱。
E:俺没有嫌贵,你当然要赚钱,没关系,今年的钱让你赚,以后的钱让俺赚。。。。。。
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双赢。
同样是在当年的漫话红木:随笔随言里,在下有过这样的E家之言:“在中国的很多圈子里,诚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强者与强者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弱者与弱者之间都有平衡。只是位置不一样,就如同两个身高不一样的人抬箱子。”
买卖大概也是如此。
所以在下早早就对所谓牛毛纹的小S与大S没办法认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17 12:15 上传
下载附件 (273.91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1:27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6-1 19:22
[/td][/tr]
[/table]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30228
这是如今摆放在家中的“旺财”与俯视图。旺财一侧是空调柜机,宽度大小可见一斑。
2007年夏请进的门,时价一斤三百。
感谢上家,福建仙游坝下紫泽村人。
这颗紫檀,大概一百三十多斤,没量过,上家怎么说,俺就怎么听。习惯成自然,抓大放小,不斤斤计较。
当时一见就喜欢,这么宽的紫檀不多见,上家当时的原话是:“这可以做独板的太空椅”。
至今还拿上家的家具思维打趣:“你们就知道下刀,糟蹋东西”。
相处久了,原本老实巴交的农民慢慢嘴贫了:“不做太空椅也可以,中间对过切开,做两件茶盘”。
后来,茶盘说一语成谶,自是后话。
这件“旺财”,别称“火腿”,是在下的“灵机一动”,不仅造型酷似,而且“火腿”的低端还真的有一个“臼”,即方便拖拉而用刀斧砍成的一圈“槽”。
早些年所见的紫檀,绝大部分是“砍伐”而非“锯伐”,所以端面参差。按照上家的说法,这些劳什子多半是深山老林里的“盗伐”,只能“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所以因陋就简,而且为了方便运输,往往是套上一截绳子,人拉牛曳,所以太过长大的植株根本没办法考虑。即便有一身“牛力”,深山老林里无路可行,能拉拉扯扯的,也就百多斤。
然后,从印度到东土,还没办法走正儿八经的海关。
印度那边不是给钱就放行,紫檀的出口数量有国家额度限制,毕竟名列联合国濒危植物目录,政府名义上需要严加保护。
所以来路不正的盗伐货有时候不得不翻山越岭,以及泅渡。
当然这些辛苦活儿都是当地人自告奋勇,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一路逶迤进了东土之后,穿州过省的地面上还有少不了的孝敬,穿制服的,穿便服的,要脸面的,没脸面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自参悟。
所以印度当地的价格与天朝的现货价格相去甚远。
应了句老话: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老话也有说:出处不如聚处。
紫檀的出处在印度,那些攀亲带故的缅甸也好,尼泊尔也好,马达加斯加也好,科特迪瓦也好,在红木国标面前通通算不得数。至于有说中国也出紫檀的,姑妄听之。虽然从来没人靠谱地见识过。
终归是本乡本土,亲亲互隐,老夫子的教导。
聚处么,现如今大概仙游坝下认了第二,这世上也就没第一了。
所以也就是十年不过的光景,原本天潢贵胄的紫檀,在穷乡僻壤的福建仙游竟然一时间随处可见,车载斗量。于是见多识广,如何分辨紫檀,在那些洗脚上田的农家子弟眼里根本是稀松平常。。。。。。
时过境迁,如今说来大概也无妨了,曾几何时,在堆积如山的原木丛里挑拣货真价实的紫檀,端头不参差不齐的通通被枪毙。。。。。。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从前。
如今不好说。
男不挡人财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28 19:52 上传
下载附件 (198.11 K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2-28 19:52 上传
下载附件 (190.37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14-6-6 07:5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2:06 , Processed in 0.15845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