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 说鼓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22:2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8 21:24 发表


且从在下的这第一个“鼓”开始。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工。
与如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地说,早些年的活儿粗。
那时候没如今的这么多讲究,尤其是刮磨的所谓表面功夫。
不过,以前的用料很 ...


口说无凭。
还好这八足鼓凳身上曾留了个印记。
当年入门时的款识。

丙子年,公元1996.

江浙人做事仔细。一丝不苟的如斯刀笔,此言不虚。
在下不过与厂长随口一说,厂里小工随手动刀而已。

至于这宅字,倒是曾问过母亲的。
长在红旗下,对传统文化总有点战战兢兢。
府第的“府”字肯定不合适,从前用得起“府”的,不是权贵就是精英,再不然就是暴发户的无法无天。
口语中常用的“家”,多半带了点俚俗的气息。
于是选了“宅”字,款识这东西,终归需要一点文气。

不成想十数年后的今天,“宅”也成了潮语,只是贬义多于褒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22:3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8 22:28 发表


口说无凭。
还好这八足鼓凳身上曾留了个印记。
当年入门时的款识。

丙子年,公元1996.

江浙人做事仔细。一丝不苟的如斯刀笔,此言不虚。
在下不过与厂长随口一说,厂里小工随手动刀而已。

至于这 ...


泰缅花梨。
这样细腻的纹理与质地,上漆之后的风范,与如今高高在上的海南黄花梨,多少有几分相似。
老黄不分海越。
前人多半也不怎么细分花梨。
所以民国以前,大概没什么“黄”花梨。
大同小异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2:3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8 22:32 发表


泰缅花梨。
这样细腻的纹理与质地,上漆之后的风范,与如今高高在上的海南黄花梨,多少有几分相似。
老黄不分海越。
前人多半也不怎么细分花梨。
所以民国以前,大概没什么“黄”花梨。
大同小异而已。


先看看底足吧。
分明的铁钉与一字螺丝。
动容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工。
那时候的广州,关于红木家具,有这样两个说法:
1、红木家具不用钉子,原因?红木太硬,钉子敲不进去,硬敲会开裂
2、红木家具是榫卯结构,不适合频繁搬动。搬得多了会散架

这八足鼓凳将近二十个春秋。
底足结结实实地嵌着两口铁钉。
红木是很硬,钉子硬敲的话是可能开裂,可旋进去不行么?
最好的办法是先用电钻开一个小洞,然后把比小洞口径稍大的螺丝钉旋进去。
这鼓凳将近二十年来搬动无数。
至今依然结实坚固。

抚今追昔,当年的民居,大概釉面地砖还是稀罕物,所以不用担心铁钉磨损地表。
其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十字螺丝钉在大陆大概也是个新生事物,拧过螺丝钉就知道,一字和十字,天差地别。

我们一直在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2:4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看了底足再看头脸。
宽大的收缩缝。
南方做工。
如今“严丝合缝”是主流了,于是落伍。
不过话说回来,长木匠,短铁匠。
这木作营生,还是有余地比没余地更合理一些。
上了漆的泰缅花梨,看上去还真的与海南黄花梨有几分相似。
在“广信”见过当年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进口的泰缅花梨圆木大料,往往是天然陈化的灰白色外皮壳,苍老虬劲。
俱往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2:56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atanbo 于 2011-5-8 22:02 发表


窃以为‘鼓’是“园”的夸张。与束腰无关。


谢谢关注与点评。
在下也认同这个“圆”。
圆鼓鼓。
不收不束。
所以很早就接受了这圆鼓鼓的器型。
而且矮胖的圆鼓鼓更喜欢。
比如这“敦实”的八足鼓凳。
当年的价格就不便宜。
不用厂家多说什么“料足”,喜欢就是喜欢。
汉文化唯心,圆鼓鼓的东西,多半暗合了“圆满”吧。
比如八月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9 12:57 发表


谢谢关注与点评。
在下也认同这个“圆”。
圆鼓鼓。
不收不束。
所以很早就接受了这圆鼓鼓的器型。
而且矮胖的圆鼓鼓更喜欢。
比如这“敦实”的八足鼓凳。
当年的价格就不便宜。
不用厂家多说什么“料足 ...


鼓凳的造型,窃以为没那么多讲究,一要鼓,二要圆。如此而已。
只不过家具终归是长物,既然是个日用,这稳定性是不能不考虑的。
所以相对来说,矮胖的“鼓”比高挑的“鼓”要更实用
高挑的“鼓”,往往中看不中用。
那种一碰就倒的鼓,添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5-9 1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9 13:02 发表


鼓凳的造型,窃以为没那么多讲究,一要鼓,二要圆。如此而已。
只不过家具终归是长物,既然是个日用,这稳定性是不能不考虑的。
所以相对来说,矮胖的“鼓”比高挑的“鼓”要更实用。
高挑的“鼓”,往往中看 ...


有道理啊,继续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21: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前面也下雨 于 2011-5-9 15:06 发表


有道理啊,继续听课


谢谢抬爱。
家具不过长物,首先是个实用。
京城有专家名嘴说:圆的家具,方的瓷器,最难做。
这话就真的没法说了。
圆的家具为数众多,不知道这算怎么个“难做”法。
关于这“圆”与“鼓”的说辞,窃以为“鼓”算是“圆”内的一种。“圆”包容包括了“鼓”。
有些个带束腰的“鼓凳”,仔细看看侧面的轮廓,其实“鼓”并不凸出。
鼓凳鼓凳,还是“鼓”得显山露水更贴切一些。
于是这“稳定性”的高低就成了分水岭。
不那么“鼓”的“鼓凳”,自然在稳定性上会占些便宜的。
窃以为带束腰的,还是算圆凳更合理一些。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21:54 | 只看该作者
再来一个“鼓”。
六足。
苏工。
材质:大红酸枝上漆
制作年代:公元2010-2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1-5-11 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楼 的帖子

此为山寨款:D 不懂事的黄毛小子随意模仿而成,老师说说原物的典故?: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0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tao 于 2011-5-11 15:35 发表
此为山寨款:D 不懂事的黄毛小子随意模仿而成,老师说说原物的典故?:12g


惶恐。
这个款式,大概不在“谱”。
据说是早三几年某次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露脸过,让英国人买下之后就无影无踪。
在下是一见图就喜欢得紧。
于是巴不得这“鼓凳”的团早日成功。
所以第一个下手,抢了沙发,捷足先登。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69450&extra=page%3D1
反正是头尾整整363天,上个周末才进家门。
喜不自胜,竟然一路黄昏地往家冲,全程没有开车头灯。
所谓的“犯法不犯罪”,又一个现行。
金无足赤。
这家具长物的鼓凳,窃以为也是个“物无完物”。
不过厅座出品的这个六足,窃以为当得起“用心制作”的“精工”。

说来多少有些感慨。
中华古典家具文化,之前一直尘封,襄老大作之《明式家具珍赏》,不过仙人指路,不在谱的老家具无数
收藏家没有义务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让不相干的外人任意山寨与模仿,藏起来无可厚非。
所以在下感谢厅座,让这平面二维的图,成为三维立体的真实实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01: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9 21:55 发表
再来一个“鼓”。
六足。
苏工。
材质:大红酸枝上漆
制作年代:公元2010-2011


诞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从一张图片开始。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69450&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1-5-12 0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2 01:07 发表

惶恐。
这个款式,大概不在“谱”。

据说是早三几年某次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露脸过,让英国人买下之后就无影无踪。
在下是一见图就喜欢得紧。
于是巴不得这“鼓凳”的团早日成功。
所以第一个下手,抢了沙发,捷足先登。
http://www.70jj.com/bbs/viewthread.php?tid=69450&extra=page%3D1
反正是头尾整整363天,上个周末才进家门。
喜不自胜,竟然一路黄昏地往家冲,全程没有开车头灯。
所谓的“犯法不犯罪”,又一个现行。
金无足赤。
这家具长物的鼓凳,窃以为也是个“物无完物”。
不过厅座出品的这个六足,窃以为当得起“用心制作”的“精工”。

说来多少有些感慨。
中华古典家具文化,之前一直尘封,襄老大作之《明式家具珍赏》,不过仙人指路,不在谱的老家具无数
收藏家没有义务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让不相干的外人任意山寨与模仿,藏起来无可厚非。
所以在下感谢厅座,让这平面二维的图,成为三维立体的真实实物。




看图说话不算,以实物为准——看照片的腿足打凹处貌似还可加深一些: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东海一粟 于 2011-5-12 08:40 发表



看图说话不算,以实物为准——看照片的腿足打凹处貌似还可加深一些:12g


谢谢关注。
这个。。。。。。阁下多看几张图吧,最好是不同角度,不同相机,不同买者拍的图。
上这鼓凳实物图片的不止在下一个。
腿足的凹线其实不浅的。
只是在下的相机是极其普通的索尼W35,俗称“傻瓜”的那种。
好相机与“傻瓜”机的一个明显区别,后者拍出来的东东缺乏“景深”,于是把原本立体的前后弄得缺乏深度。
所以一直以为看图有局限,因为三维空间变成了二维平面,不分前后。
再好的相机,拍出来的图,也不过是个对三维实物的二维“扭曲”,好坏差别,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古人早早就有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这六足鼓凳腿足上凹线的真实深浅,大概也是这么回事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为陆游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5-12 11:3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8:58 , Processed in 0.19403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