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名紫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的神秘世界:宣化上人讲楞严经五十阴魔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0 | 只看该作者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若不明悟”:假使你不明白、不觉悟,“被阴所迷”:被这个五阴魔所迷,“则汝阿难”:那么现在你阿难,“必为魔子”:一定做魔子魔孙了,“成就魔人”:你所成就的,就是属于魔之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1 | 只看该作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如摩登伽”:像摩登伽女,“殊为眇劣”:这是一个很渺小、很平常的魔事。“彼惟咒汝”:她就用先梵天咒来迷你,“破佛律仪”:她破坏佛所有一切的规矩,在这“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就只毁坏了一戒而已。


“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因为你心里清净,你这时候证了初果,所以尚未被她魔住,还没有堕落。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此乃隳汝”:这个是令你堕落的一种行为。“宝觉全身”:你这个宝觉的全身,“如宰臣家”:就好像做大官的家里头,“忽逢籍没”:忽然被皇帝给抄家了。“宛转零落,无可哀救”:那么就互相辗转地零落,你没有地方去求救,没有地方求哀怜,叫人可怜你、来救救你,没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2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汝坐道场,销落诸念”:把一切的念都没有了。你只修反闻闻自性这种的功夫,所以把一切的诸念都销落了。“其念若尽”:这个念若没有了的时候,“则诸离念”:则所有的一切离开你想念的,“一切精明”:所有一切的精明,所有的这种智慧和定力,“动静不移”:你动,它也不会改变的;静,它也不会改变的。“忆忘如一”:想起来和忘了,这两种道理是一样的,是一个,没有两个的。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当住此处”:阿难啊!你应该知道,修这种的定力,住在清净、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种的境界上,“入三摩地”:得到一种定力。“如明目人”: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处大幽暗”:居住到一个大幽暗的房子里头。“精性妙净”:虽然有这种精明的妙性,这种妙净,而“心未发光”:心里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光明。“此则名为”:这个名为“色阴区宇”:就是色阴所管的一个地方。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目明朗”:假设你这个人的目明朗,则“十方洞开”:十方世界都给洞开了。“无复幽黯”:再没有幽暗的情形了,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名色阴尽”:这个名字叫色阴尽。这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色阴就没有了。“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这个人他还能超越过去劫浊这时候,“观其所由”:观看观看他这个人这种行为、行动的所由。“坚固妄想”:他这种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以做他这个根本。【注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3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现在讲到这五阴魔上,文当五阴魔,五阴是什么呢?是色、受、想、行、识。色有十种魔,受有十种魔,想有十种魔,行有十种魔,识有十种魔,合起来就是五十种阴魔。修道的人必须对这五十种阴魔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这五十种阴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眷属。等做了魔王的眷属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了魔王的眷属呢!还不得其要领,还不知道。所以这要特别注意的。


“阿难,当在此中”:当在什么中呢?就在这个色阴将尽的时候。在这个人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

“精研妙明”:因为这时候有一种光明,在精研这个妙明。“四大不织”:四大互相都不起作用了。

“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在这个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就等了少选,就是没有好久的一个时间,在很短的一个时间之内,这个身已经没有障碍了,好像等于虚空一样。这时候叫什么?叫意生身。这个身能出碍,就是离开这个肉体,另外还有一个身。就像前面讲的我那个徒弟,他到了天上去,这叫法身,又叫意生身。这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意,是由意生出来的这个身,这叫出碍了。



此名精明”:这个名字叫精明。“流溢前境”:这个精明,流溢前边的这种境界。【注四】

“斯但功用”:这一种的境界,只不过是一种功用而已。不能常,它是偶尔的。如果你随时可以自由出入,我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去,我愿意回来就回来,操纵自由。“放之则弥六合”,放开了满三千大千世界,“卷之则退藏于密”,收回来呢,随时可以收回来。你若不能这样子,不能随你自意,这叫什么呢?这是暂时的一种功用,你用功用到这个地步了,就有这么一个境界。“暂得如是”:暂时间得这么一个境界,不是永远的,不是常常都能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能身出碍。“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的证果,圣人证果不是这个样子的。


“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果这样的解法:“你看,我这修行真有了功夫啰,我简直地又能怎么样出玄入牝!”你若这样一自满,怎么样啊?那就完了。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若不作证圣、证果,这还算可以,这种境界还算没有大的妨碍,没有大的过错。

“若作圣解”:假使你若说:“哦!我现在的功夫不得了了,我真了不起了,我现在就是出世的圣人,我就是阿罗汉了!”你若一这样子,认为自己是阿罗汉,证了圣果,“即受群邪”:这时候一切的魔就都会来了。魔既然来了,那将来是堕地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4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五阴里色阴的第二种魔的境界。这种魔境为什么来的?就因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这种魔的境界也找不着,他不理你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个穷人,他到这儿来,也没有什么好处。现在你修行修到有宝贝了,你有了宝贝,所以他就来了,想要把你的宝贝给抢去。

那么来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子呢?你还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着相,不要生一种的执着心,也不要想:“啊!这种境界真好啊!再来一次吧!”不要去欢迎它,也不要不欢迎它,就像没有那回事似的,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证果的境界。不作圣心,你要是不作证果这样想,名善境界,这个还不错的。

你若一作圣解说:“啊!我现在真是了不起了,连在我身里的虫,我都能把它拿出来。”这种认为自己得了神通自在,这就错啦!你只要有这一念的贡高心,魔就来了,随着你的贡高心,就钻到你心里来。钻到你的心里怎么样啊?就把你摆布得摇摇荡荡,得不着定力了。

所以修道你一定要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堕坑落堑,不至于走错路。你若不明白佛法,好容易就走错路的。你没有功夫,那不成问题;有功夫的时候,那个魔王时时刻刻都看着你的,看着你一有机会可趁,他就来恼乱你了。

“阿难,复以此心”:再用这个心,“精研妙明”:精研这种微妙而光明的情形。“其身内彻”:内里通彻光明了。这个人修行修行,啊!自己身体里边,什么东西都看见了。要是常常能看得见,那就可以;要是不是常常看得见,只是偶尔看见,这就是一种境界,这是五阴中色阴的一种境界。


“是人忽然”:这个人忽然间,“于其身内”:在他的身内,“拾出蛲蛔”:他可以在肚皮里面自己拿出虫子来。这虫子有长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他都可以伸手就拿出来。拿出的虫子,是清清楚楚、真实不虚的,但是肚皮也没有坏,你说他怎么拿出来的?你若伸手到肚皮里头拿这虫子,肚皮应该坏了,可是肚皮也没有破裂。“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这个身相宛然,这个地方就有两个解法:可以说这虫子身相宛然,一点都没有坏,是整个的,是完整的,是活的,是生动的,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你自己的这个肚皮,也宛然没有损坏,这也是一个解法。


“此名精明”:这叫什么呢?这就叫精明。精到极处,也明到极点了,所以就其身内彻,“流溢形体”:这不是你用手到肚子里面去拿出来的,是从你身子里边流溢出来的。

所以,“斯但精行”:这个就是你用功用得精微,得到一种奥妙,发生一种妙行。“暂得如是”:暂时间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这个样子,你若是常常这个样子,那又另当别论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圣人的境界。

“不作圣心”:你若不是作证果圣人的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过得去,没什么大问题,没有大的麻烦。

“若作圣解”:你要是说:“我现在证了圣果啰,我肚里边的东西,我随便可以拿得出来,你说这有多妙!这个境界,你是没有的。”你若一有这种贡高我慢心,一有这种的执着心,“即受群邪”:就会被魔王拖去了。拖去,就变了魔王眷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05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那么又以精研妙明这种的心。“内外精研”:精益求精,深造不已。“其时魂魄”:其时自己的魂魄──魂有三个,魄有七个。


以前我不是讲在人身上有十兄弟吗?有的就单单有耳朵;有的就单单有眼睛,没其他的五根;有的就单单有个鼻子,没有嘴,也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这三魂七魄,各有一根,没有其余的五根,所以,它单独的就不能成立,必须要大家来共同合作。你有耳朵的,帮忙我没有耳朵的;你有眼睛的,帮忙我没有眼睛的,这真是互相利用,互相帮助,他们很合作的。【注五】

那么在你的身上,和这个“意志精神”:意,就是意志。这个意,同你的志气,和你的精神这种种的。“除执受身”:你除了这个身体,“余皆涉入”:这个魂、魄、意、志、精、神,互相涉入,你到我这儿,我到你那儿,互相帮助,互相涉入。“互为宾主”:有的时候你做主人,我做客人;有的时候又他做主人,你做客人,这六种互相为宾主。




“忽于空中”:忽然在虚空里头,“闻说法声”:虚空里头讲经呢!说法呢!谁讲的?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就听见说法声,但是看不见谁说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魂魄、意志、精神互为主宾去讲的。 “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或者啊,听到十方虚空里头都讲经说法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就是因为你在因地──所谓因地就是前生,前生你听过经、闻过法,在你这魂魄、意志、精神里头没有忘了。所以今生你用功逼拶到极点,就把这个东西都拱出来了,都跑出来了,就听到好像讲经说法的声音。
“此名精魄”:这个名字就是精魄。“递相离合”:或者我和你合作了,或者你和我合作了,互相离合,互相结成一党,做了一个团体。“成就善种”:或者说法,令你在不明白的时候,又提醒你,令你种善根的种子。


“暂得如是”:这也是暂时间的,不是永远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喔!又不得了了,你看我现在不用去听经,随时随地我听见虚空中都在说法呢!”你听见说法,那是说法,也不是你自己证圣果了。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不生贡高心,不生自满心,不生自己了不起的心,不生这种骗人的心,“啊!你看,我用功用得没有人讲经,我都听到说法,你有没有这样子啊?”故意地去向人家讲自己的这种境界,好叫人家相信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时候啊?”“没有啊!”“哦!我是得过啊!”就这么炫示自己的长处,这怎么样啊?“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这么一自满,一执着,一贡高,一我慢,一认为你自己不得了,一定着魔的,着魔干什么去呢?一定堕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1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这个心,“澄露皎彻”:澄清而显露出来,皎洁而明彻。“内光发明”:内里边就发出一种光明来,发出光明怎么样子呢?“十方遍作,阎浮檀色”:十方的世界,都像阎浮檀金这样的颜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所有胎卵湿化,无论什么种类,都变成如来了。
“于时忽见”:在这时候,忽然间就见着了,见着谁呢?“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是遍一切处,这是佛的名字。他无在无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身体。忽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这一位佛。“踞天光台”:他坐在天光台上,现千丈毗卢遮那身,“千佛围绕”:有一千位佛周围围绕着毗卢遮那佛。“百亿国土”:国土也非常多。“及与莲华”:和所有的青黄赤白的莲华都有。“俱时出现”:同时都现出来了,佛就坐在莲华上,莲华就在佛的足下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个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你的心和你的魂灵悟,互相这么一种灵感的觉悟所染,这并不是真的。“心光研明”:你这个心光在研明了,在明白。“照诸世界”:这时候这个心光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这不是永远这样子,是暂时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


“不作圣心”:你不要作证圣果的想。“名善境界”:就是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若说:“哦!这又是个不得了的境界,这毗卢遮那佛我都看见了,你看见了吗?你没有我这么功夫深,我真够功夫了!”你若这样一想啊,魔王又来了,拖你到地狱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3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抑,就是把它压抑着;按,是按住;降伏,来降伏它。“制止超越”:制止这种的心,不让它有所偏激。


“于时忽然”: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十方虚空”:所有的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成七宝的颜色,“或百宝色”:或百宝这种颜色,“同时遍满”:在这一个时候遍满虚空,“不相留碍”:互相谁也不妨碍谁,互不留碍。“青黄赤白”: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各各纯现”:自己现自己的颜色。

“此名抑按”:这个也就是抑按着,修到你这个心抑按了,不叫它打妄想,不叫它想其他的东西。它抑按久了,“功力逾分”:功力,就是你用功修行的这种功力。逾分,就是超过平时应有的分了。

“暂得如是”:暂时间看到这七宝的颜色,“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这种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的,这个境界也不是不好。

“若作圣解”:你若是以为证了圣果,“即受群邪”:就受到群邪的包围,就会堕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3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这个定的心,“研究澄彻”:研究清彻。“精光不乱”:这种澄彻的精光不乱,有一种定力。“忽于夜半”:忽然间在夜半,“在暗室内”:在那么一个没有光的房子里边,“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看见种种的东西,不但房子里的东西看得见,而且房子外边的东西,也看得见。不但房子外边的东西,可以看得见;这个房子里边本来有的东西,也可以看得见。不但本来有的东西,可以看得见,而且从这个房子外边所来的东西,也看得清清楚楚。


“此名心细”:这个叫什么名字呢?这个就是你心细到极点了,“密澄其见”:把你这个见也清净到极点了,“所视洞幽”:因为你的见清净了,所以就是幽暗的地方,也一样看得见的。

“暂得如是”:可是这是暂时间得这个境界,“非为圣证”:这不算证圣果的一种境界,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这不是证圣果!

“不作圣心”:你若不拿它作证圣果嘛,你不这样想,“名善境界”:这还可以算一个善的境界。

“若作圣解”:假设你自己生出贡高的心,自满的心,骄傲的心,认为自己这功夫不得了了,“即受群邪”:这就会招魔障的。



有的修道人,在这个净极光通达,他清净到极点了,啊!忽然间他就见一切物。见一切物,是什么所见的呢?就是他开了佛眼所看见的。那么这个佛眼,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开的,也不是你开了,就永远开了,这种境界是暂时开的佛眼。所以在暗室里边,他也看到光明,也看到房子里边一切的物质,一切的东西。可是,方才我说从外边来的东西也可以看得见,从外边来的什么东西呢?好像在这一个房里头是黑暗的,你可以看到从外边来个神,或者是来个鬼,或者来个菩萨,或者来个佛,这都没有一定的。

以上所讲的这种境界也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有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没有的,这也不一定是必经之路,这不过是修道有时会有这种境界。所以你不要以为,个个修道人都是一样的境界,不是的。


谈到这个佛眼,有的人开佛眼就可以永远都开了,这叫报得通。什么叫报得通呢?就是他前生修行用功,修千手千眼这个法,所以感得生生世世都可以开佛眼。有的开的是临时的,暂时这么一开,他不是永远的,为什么不是永远的呢?就是因为你心哪,不是时时那么清净,如果你心时时清净,你在前生修过大悲法,那就可以永远开了,所以这有种种情形,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4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圆满而又虚融,你说它有,也不是有;你说它没有,它又有。


“四肢忽然”:这两只胳膊、两条腿,忽然间“同于草木”:像草木似的,没有知觉了。“火烧刀斫”:用火烧它,用刀来砍它,“曾无所觉”:也是没有知觉。用刀砍就砍,用火烧就烧,也不痛、也不痒了,没有感觉。

“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用火烧它也烧不热。“纵割其肉”:你就把胳膊、腿上的肉割下来,“犹如削木”:像什么似的呢?就像削木头似的,也不知道痛痒,这叫什么呢?

“此名尘并”:这是所有的尘相都合并起来了。“排四大性”:排地、水、火、风四大的性,“一向入纯”:都合而为一,都合成一个了。

“暂得如是”:可是这是暂时间的,不是永远这样子,是偶尔的,或者一阵间的。“非为圣证”: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

“不作圣心”:你不作证圣果的想,这个就是“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你若是以为是证果了,生一种大我慢,生了一种骄傲心、自满的心,“即受群邪”:就要受群邪来交攻你,群邪就来包围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5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又以这个修道、修三昧的心,“成就清净”:他所成就的非常清净,“净心功极”:清净的这个心,功夫到了极点。


“忽见大地”:忽然间就看见所有的大地。“十方山河”:所有十方一切的山河大地,“皆成佛国”:都变成佛国了。“具足七宝”:每一个地方都有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珊瑚这七种的宝贝。

“光明遍满”:这个七宝也放光,光明照彻十方。

“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又看见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遍满空界”:遍满在虚空里头,“楼殿华丽”:楼阁和宝殿都非常华美的。“下见地狱”:往下一看,怎么样呢?就看见所有的一切地狱。

“上观天宫”:往上边一看,天宫的境界也都看见了。“得无障碍”:他没有一点的障碍,任何地方都看见了。

“此名欣厌”:为什么看得见这些个东西呢?就因为平常你有欢喜和厌恶,欢喜或者上天,或者佛国,你厌恶地狱。那么“凝想日深”:凝结你这么想,就好像鸡抱鸡仔似的,又好像猫在那儿等着老鼠那么样子,又好像龙养它的珠子那么样地注意。凝想,就是不想旁的东西了,专心致志,一心就想这个佛国怎么样好,地狱是怎么样痛苦。他的心就欢喜快乐的地方,厌恶苦恼的地方──特别苦的地方,心念专一,想得专一了,“想久化成”:想得久而久之,就化成这种境界了。

“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就是证了圣果,有了功夫了,不可以的。“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想法,“名善境界”:这个境界还不坏的。

“若作圣解”:假设你若说是:“啊!这个境界可妙了,我现在和佛住在一起了,我甚至于也就是佛了。”若这样一想,“即受群邪”:那一些个天魔外道就都陪着你来了,你说你和佛住在一起吗?这会儿他们先亲近亲近你,和你做一做朋友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5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看见远方一切的情形,远方什么情形呢?看见卖东西的街市上,又看见井,就是取水的地方;街,就是大街;巷,就是小街道;“亲族眷属”:或者你的亲戚,或者你的朋友、眷属;“或闻其语”:或者听到他们说话。


“此名迫心”:那么这就是你修道修得逼拶这个心,逼迫到极点了。“逼极飞出”:你把你这个心压制它,总不让它打妄想,逼到极点了,这个心就飞出这种境界来。“故多隔见”:所以隔着多远,他都看见了,因为你总也不想见东西,这回呀!它可一下子跑出去了,就什么都看见了。

“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就是个好境界。“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的这种想法,“名善境界”:这个境界还可以的。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自己得了圣果,啊!未证言证,没有证果,你说证果了;未得谓得,你没有得道,就说得道了。这样的话,“即受群邪”:就要受一切的魔来包围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56 | 只看该作者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色阴第十种的阴魔,叫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研究到极点了。“见善知识”:他这时候看见那个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就是他过去跟着学法的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呢?“形体变移”:看见这个善知识,咦!等一等又变成了一个老年人,等一等又变成一个中年人,等一等又变成一个少年的人。又看这个善知识,好像本来是个男人,又变成个女人。“噢!这个善知识,原来前生大约是个女人。”就生这一种邪知邪见。其实他所见的这个见,不是真正的见,这种改变,是由他的妄想变成的。

“少选无端,种种迁改”:少选就是时间不长,啊!什么都变了,什么都和平时不同样了,这就和现在一般人所吃的那个LSD(迷幻药)差不多。吃了──哦!花花绿 绿的,眼睛看什么东西也看得不清楚了,看得红红绿绿。画出来那个画,也画得古灵精怪的,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就那么乱画。画出来,这儿说:“啊!画得真好。”有人还赞叹。你看!就是这种样子。那么说:“这个人是不是吃那个东西了呢?”这个不是,这是一种魔王的作用。你就吃LSD,那也是魔王的作用。你一吃那个药,那魔王 就帮你忙来了,叫你改变。【注六】

不过这个色阴的境界,有的时候会改变好的,有的时候会改变坏的。这个人善根充足,有善根的,他就变到好的那一边去;那善根不够的人就往下流,变得不好了。所以说种种迁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3:16 | 只看该作者
“此名邪心”:这个名字就叫邪心,心里不正当。“含受魑魅”:他心里有鬼。“或遭天魔”:或者是天上的魔王,“入其心腹”:入到他心窍里头去了。“无端说法”:你说怎么样啊?就像某某人说他也会讲经了,某某人他又会说法了,某某人他又开了悟了,某某人又成了长老了。所以他无端说法,自己也不知道是说的什么。

“通达妙义”:这个通达妙义,不是真正通达妙义;这个说法也不是真正说法。他就拿这个不对的,认为对了,他说他说的法最妙了,就这么自赞毁他,说他是最第一,是个长老了。


“非为圣证”:这种境界不是一种好境界,“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这种心来想,“魔事消歇”:这个魔事就没有了,就消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要是认为你自己证果了,那就快啰!快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快到地狱去了,你证了地狱的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3:16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像以上所说这十种的禅那,这种静虑所现的境界,“皆是色阴”:这都是属于色阴。“用心交互”:因为用心互相这么研究它,到了极点,“故现斯事”:所以就有时会现出这样的事情来,这样的境界来。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众生顽固不化,愚迷不醒,“不自忖量”:也不自己忖量忖量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逢此因缘”:遇着这种的境界,这种的因缘,“迷不自识”:愚痴而不认识这种魔的境界,“谓言登圣”:自己就说,我现在已经成了佛,开了悟,证了果了。啊!你说怎么样啊?这“大妄语成”:这真是打大妄语,这就是打最大的妄语。打这种妄语,说自己就是成佛了,这决定下地狱的,“堕无间狱”:堕落到无间地狱里去。【注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10-17 06:32 , Processed in 0.25903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