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越南黄花梨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3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寒泉漱石 发表于 2011-10-21 13:12
,继续听课

谢谢抬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4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阴阳五行八卦 发表于 2011-10-20 20:43
拜读了,犹如春风沐浴,自然清新

谢谢抬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4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西葫芦 发表于 2011-10-20 19:59
拜读了,谢谢!

谢谢二指禅宗一直以来的抬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46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多谢抬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1-10-24 19:32 编辑

海黄越黄的纠葛,源自故宫博物院的前研究员胡德生先生。

2006年中,胡故宫公开宣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花梨家具,通通都是海南黄花梨制作,绝无“越黄”的“鱼目混珠”。
胡故宫言之凿凿:很多人连“黄”的名称都“弄错”,正确的名称,应该是“黄花黎”,只产自天朝治下的海南一地。
所以,按照胡故宫的说辞,故宫博物院的黄家具,通通都是黄花黎。简称胡氏“黎说”。

由此开始,“越黄是李鬼”之流言蜚语,不绝如缕。

海越之争,是为前世今生。

只不过,到代的明黄家具,并不仅仅见存于故宫博物院一地。

明式家具文化的奠基者王世襄先生与前代明式家具收藏大家陈梦家先生的藏品,悉数保存于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

听完了胡故宫的“黎说”,再好好瞻仰一下上博藏品的尊容,窃以为:“黎说”有误。

陈梦家先生生前的心头好之明黄花梨五足内卷香几与明黄花梨木夹头榫高罗锅枨小画案,用料中就包括大开门品相的越南黄花梨。
http://bbs.70jj.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83&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page=33

http://bbs.70jj.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83&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page=38

这是在下2007-2008年在上博流连忘返数次之后的感悟与收获,有图为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
于是身体力行。

傅斯年先生有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公元1919的五四那天,扛着大旗的傅斯年,走在行列的最前面。

所以,窃以为:老黄不分海越。

简单地说,历史上的黄花梨用材来源,肯定包括越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10-24 18: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大作了,拜读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10-24 19:45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一见、、、谢谢分享!{: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10-27 00:16 | 只看该作者
夜阑人静
星月无光
鸣虫低吟
又是凉意阵阵的秋夜了。

楼主够感性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9: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同好的抬举。

在下上帖中说到:海越之争,源自故宫博物院前研究员胡德生先生。

这是京城同好红木达人的评点:

巧了,看这篇帖子的时候,刚把胡老送走,也刚好在大城的电业宾馆餐厅里才经历了一场海越之辩。
    当时在座的主要人员有:大城两位红木家具制作企业平分秋色者——大城县古典家具协会会长单位掌门宋玉顺;大城县古典家具协会秘书长单位总舵主叶双陶。北京来的是故宫老人胡德生,胡老的公子,以及中国工美集团下属红木家具厂的杨总。
    业界人士聚会自然要说业内之事,也就自然而然地说到了黄花梨的海越之分。
    宋、叶二人收售明清家具出身,过手的黄花梨家具、黄花梨小件何止数百,何况之后做黄花梨家具二十余年,对材料、木性知之甚详。他们对明清老家具中黄花梨家具究竟是海是越最有发言权,但胡老一席话说的他们难以开口。
    胡老重复了曾在青岛一次红木家具论坛上发表过的观点:故宫的黄花梨家具均为海黄。而且据植物学家所言,越黄原本没名,如果分类应属白酸,或是一种其他什么酸枝。总而言之,越黄非黄。
    宋、叶是主,贵客有此说法自然不好辩驳。
    一时席间冷场。
    在下非主非客,更有业界末学,席间唯一女性身份,自是无所忌惮。为免宾主尴尬,便援引一例申明观点。案例即是日前轰动业界的劲飞与消费者海越之争官司。
    说法如下:
    当时得知消费者将劲飞告上法庭,我们便已断定,消费者必输。原因是,即便是最权威的木材鉴定机构,也只能将越黄的身份鉴定为香枝木,而在红木国标中,香枝木只有降香黄檀,即海黄。
    当时胡老未解在下言中之意,强调消费者曾请三拨专家帮他鉴定,三拨专家均断定此家具为越黄。
    我不再发言。因为结论已经明了:越黄即香枝木而不是白酸。这点胡老本人已用三拨专家的观点帮我证明,何须赘述。

2011-1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9: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海越之争以及胡德生先生涉“黄”的那些事儿,说来话长了。

2009年6月,在下写过一篇“林海微澜:黄花梨说”, 算是头一遭根据上海博物馆藏到代明黄家具藏品对胡故宫的胡氏“黎说”不予认同。

http://bbs.70jj.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087&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1-11-17 20:1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好文章。早些时日拜访伍炳亮先生的时候,也是认为海黄无大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3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1-11-14 19:37
关于海越之争以及胡德生先生涉“黄”的那些事儿,说来话长了。

2009年6月,在下写过一篇“林海微澜:黄花 ...

黄花梨说

一、


黄花梨这一轮回在中华大陆的喧嚣尘上,是最近不过十年的事情。
且简单地回顾一下这几年来围绕着黄花梨这一主题所发生的几件大事。

公元2005年7月,北京元亨利的黄花梨木制中堂家具四件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整套家具包括:条案,方桌,四出头官帽椅一对合共四件。这一行为据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当代制作的古典家具仿品。
从此启动了新世纪的黄花梨神话。
随后首度登陆大陆的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俗称:奢侈品展)Top Marques于2005年10月在上海举办,元亨利出品的黄花梨家具以1200万的高昂价格落落大方地被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外来豪华品牌拱卫着,成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2007年元月在北京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黄花梨换金条之举以及2007年四月温州奢侈品展上6800万元标价的元亨利黄花梨家具,不过是余波荡漾。
发轫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包括了中央电视台与新浪网络等各路主流精英媒体媒介的大力推波助澜下,元亨利在区区三两年的时间里不仅成功地以中华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的名义把黄花梨的价格推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还极大程度地把这一尘封已久的木材概念深入推广到广大百姓的心中。
一方面是价格的不断高攀,另一方面是黄花梨这一概念的街知巷闻。

公元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亲临北京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在介绍获奖人时有这样的陈述:
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为耄耋之年的王世襄先生带来这一青史留名的文化荣誉的作品,是老人于公元1985年9月在香港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以及随后在1989年面世的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
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
王世襄先生的两部大作带动了境外的中国古典家具浪潮。
公元2003年9月,《明式家具珍赏》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在香港版本面世的十八个春秋以后。
可以这样说:没有(王世襄)明式家具,就没有黄花梨(**),反之亦然。
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大陆市场的古典家具主题与黄花梨关注,2003年是一个群体的元年。

公元2000年5月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教授杨家驹先生主导的中国红木国家标准成文并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于公元2000年8月1日实施。杨氏红木国标涵盖五属八类33种木材。八类之中的香枝木类,就是俗称的黄花梨。
公元2000年的杨氏红木国标,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第一次根据客观的自然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实证手段来定义黄花梨这一名称。
根据这一红木国标,俗称的“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分别对应为主要产地为中国海南的降香黄檀与亚洲热带地区(主要为中南半岛)的香枝木。
黄花梨的轮廓,从此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与界限。

从原来的主观描述,走到公元2000年的客观定义,在经历了与代表传统的文博界的争执之后。二十世纪末年的那一场话语权之争,又名“胡杨之争”。
简单地理解:代表传统概念的文博界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徳生先生所坚持的观点,并非仅仅针对杨家驹先生的“黄花梨”定义。
后来的发展,胡徳生先生继续坚持他的“黄花黎”,而此黎非彼梨。胡徳生先生的“黄花黎”,专指海南一地,也就是杨氏国标的“降香黄檀”。在胡徳生先生当时的概念中,来自越南,或者中南半岛的所谓杨氏“香枝木”,是算不上“黄花黎”的。
胡徳生先生认为:历史上的明式家具也好,故宫馆藏的到代明清家具也好,使用的只有产自中国海南的“黄花黎”。
越南,或者中南半岛的所谓“越黄”,是九十年代才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的新料。
(以下内容摘自2000年杨氏红木国标: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香枝木类树种的木材构造特征
C1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Jera T.Chen
    散孔材至半环孔材。生长轮颇明显。心材新切面紫红褐或深红褐,常带黑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弦向直径最大208μm,平均114μm;数甚少至略少,2~1 2个/mm2。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可见,主为傍管带状(多数宽1~数细胞)及聚翼状。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波痕可见;射线组织同形单列(甚少)及多列(2~3列,4列偶见)。新切面辛辣气浓郁,久则微香;结构细;纹理斜或交错;气干密度0.82~O.94 g/cm3。  


表3 香枝木类树种及其木材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大致的小结:

1、  黄花梨在公元2000年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定义,代表林业科学,并最终成为国家标准的杨氏国标中,涵盖了海南黄花梨的“降香黄檀”与越南黄花梨的亚洲热带地区产“香枝木”。代表传统的文博界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徳生先生坚持在历史上只有海南的“黄花黎”。其他一概不算。

2、  公元2003年,王世襄先生关于明式家具的文化研究在著作发表将近二十年后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并最终在自己的祖国大陆出版发行。

3、  公元2005年,元亨利成功地把新仿黄花梨家具上升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品的稀缺高度,并借助无孔不入的现代传播媒介与媒体在国人心目中把黄花梨这一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奢侈品划上了等号。

关于“黄花梨”与“黄花黎”这一概念之争,本文倾向于在“黄花梨”名称前面添加“海南”与“越南”来标示区别。

所以:海南黄花梨=(海南)降香黄檀=黄花黎
         越南黄花梨=(亚洲热带地区)香枝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5 | 只看该作者
二、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初是没有“黄花梨”或者“黄花黎”这样的称呼的。
从目前所能够查找到的历史文献中了解,只有“榈木”、“花榈”、“花梨”、“花黎”以及“花狸”等几个不尽相同的说法。无一例外的,前缀都欠缺一个“黄”。

历史上的相关记载如下: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唐中叶开元二十九年成书(公元741年)):
花榈(一说榈木)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宋 赵汝适《诸番志》(南宋宝庆元年成书(公元1225年)):
海南,汉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环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别。土产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属。

明 曹昭《格古要论》(明初期洪武二十一年成书(公元1388年)。后来由王佐在明中前期的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
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

明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公元1520年)卷上“占城国第一”:
其贡物:象牙、犀牛角、犀、孔雀、孔雀尾、橘皮抹身香、龙脑、薰衣香、金银香、奇南香、土降香、檀香、柏木、烧辟香、花黎木、乌木、苏木、花藤香、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白绵布、乌绵布、圆壁花布、花红边缦、杂色缦、番花手巾、番花手帕、兜罗绵被、洗白布泥。

同上,卷中“暹罗国第十”:
    多花梨木、黄蜡……。

同上,卷中“溜山国第十四”:
凡为杯,以椰子为腹,花梨为跗。

明 顾岕《海槎余录》(明中后期嘉靖庚子年成书(公元1540年)):
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不相容耳。又产各种香,黎人不解取,必外人机警而在内行商久惯者解取之。尝询其法于此辈,曰当七八月晴霁,遍山寻视,见大小木千百皆凋悴,其中必有香凝结。乘更月扬辉探视之,则香透林而起,用草系记取之。大率林木凋悴,以香气触之故耳。其香美恶种数甚多,一由原木质理粗细,非香自为之种别也。
(备注:周默先生在引用这部著作的时候注明:他读到的写法是“花黎木”而非“花梨木”。)

明 严以简《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明后期万历二年成书(公元1574年)):
其贡:象、象牙、犀角……土降香、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乌木、苏木、花藤香、芜蔓、番沙、红印花布、油红绵布、白绵布、乌绵布、圆壁花布、花红边缦、杂色缦、蕃花手巾、蕃花手帕、兜罗绵被、洗白布泥。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初期康熙十九至二十六年间成书(公元1680-1687年))卷二十五:
◎海南文木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猪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

清 李调元《南粤笔记》(一说《南越笔记》)卷七(清中期乾隆年间成书,又名《粤东笔记》):
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其物有象、犀、象牙、犀角、孔雀、孔雀翎、龙脑、桔皮、抹身香、熏衣香、金银香、奇南香、土降香、檀香、柏香、烧碎香、花藤香、乌木、苏木、花梨木、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白绵布、乌绵布、圆壁花布、花红边缦、杂色缦、番花手巾帕、兜罗绵被、洗白布泥。

同上《南粤笔记》卷十三:
◎紫檀花梨铁力诸木
  紫檀花梨铁力诸木,广中用以制几、匣、床、架。(晋•崔豹)《古今注》:紫旃木出扶
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广州志》:花榈色紫红,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清 梁廷枏《粤海关志》(清中后期道光十九年成书。(公元1839年))卷九•税则:
    紫檀器、檀香器、影木器每百斤各税玖钱,凤眼木器、花梨木器、铁梨木器、乌木器,每百斤各税壹钱。

清 程秉钊(一作”程秉铦”)《琼州杂事诗》(清晚期光绪十四年成书。(公元1888年))里以以组诗的文艺形式 记录了当时琼州的风土人情,诗集中曾提到“花黎木”:
花黎龙骨与香楠
良贾工操术四三
争似海中求饮木
茶禅如向赵州参
诗下的注解却将花黎写成“花梨”:“花梨、龙骨、香楠皆海南木之珍者”。

从历史记载来看,无论是称呼为“花梨”或者“花黎”,甚至“花榈”“花狸”以及“榈木”等等,都有各自的客观记录。
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欠缺了一个“黄”字顶在前面。

花梨之前的这个“黄”字,有一种说法是始自二十世纪中前期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也许是见识了太多的老旧中国传统砖木建筑实物,有感于从前对各种各样建筑木料的分类的混沌不清与新老花梨的混乱,梁思成先生就在某些底色偏黄,气味芬芳的特别的花梨名称之前,添加了一个“黄”字。

后来有学者考证,“黄花梨”作为一个单独的名词的出现,肇始于满清晚期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庆亲王奕劻的一份奏折。在这份关于为慈禧太后修缮陵寝的奏折中,第一次出现了“黄花梨”的字样。
按照故宫博物院学者周京南先生的考证,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劻在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上奏折:“己卯,庆亲王奕劻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又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七记载:“(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癸丑,谕军机大臣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另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庆亲王奕劻等奏,吉地宝龛木植漆色,请旨,遵行得旨、著改用黄花梨木,本色罩漆。”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黄花梨”的出处可靠与可考的文字记录。
只不过这样的昙花一现,既无前文上回的铺陈,也无下回后文的延续,无头无尾,来无影,去无踪。无从考究。

反正是时光流转,到了共和国的纪元,公元1960年7月12日文化部与对外贸易部送发的一纸公文“关于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定夺如下:“一切黄花梨,紫檀,乌木,老鸡翅木所制成的家具,包括屏风,插屏,挂屏,匾对,座灯,挂灯,壁灯等”禁止出口。
从此有了法律意义上的“黄花梨”名字。

从此开始,“黄花梨”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有了一个法律上的户口与身份。尽管有些滑稽的是:黄花梨作为一种天然木材的科学定义,在当时付诸阙如。
黄花梨如此,紫檀也如此。悠悠四十个春秋。

如今看来的不可思议,就是刚刚翻过去的真实的历史。
“黄花梨”作为一种称谓,就是这样的不明不白地降生,不明不白地存在。直到公元2000年,终于有了一个科学意义上的客观定义。这个标志就是杨家驹教授的红木国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0:37 , Processed in 0.18800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