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leavingson at 2007-12-9 11:07:
子曰:"打架用板砖,照头乎,对准再乎,使劲乎,拼命乎,出血在乎,乎不死再乎,没劲也得乎,乎死才不乎,是智也~!"
来了?续乎。
作为家具的载体木料,是让喜欢它的人最头疼的问题,对此的争论也将会永无停止、永无结果。我身边的朋友对此也伤透脑筋,自己也难于幸免。什么紫檀、小叶紫檀、大叶檀、檀香紫檀、一号檀、二号檀…….,争论不休搞得吐痰。什么降香黄檀、黄花梨、老花梨、新花梨、花黎、泡梨、非梨……,脸红脖子粗沦为非礼。
古人在家具上用材到底如何?答案可能只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性中寻找。近代以前国人都只重视人文科学,而轻自然科学的,强调心而非物,自然科学的形成大都是前人经验后人继承延续。方法学、统计学是西方人玩出来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可能、大概、也许先生还比比皆是。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场战役下来看看中书中的记载:死伤千余人(到底多少人伤?多少人完蛋?不说!),缴获机枪十几挺、**数千发………,古人就更夸张了经常以数十万来记,呵呵~如果非要说稍微具体点一般都是捏造吓唬人的,比如类似曹操之人惯用。西方和后来倭寇就不一样了,所有数字都会精确到个位,要不就不要写。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强调竞争,做事的观念南辕北辙。所以史书上同一件事情可能就会出现几个答案。更何况“正统文化”中长期以来鄙弃的玩物丧志的发烧级家具,如果非要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去古文献中找出唯一性、得到是和不是,保证你一定不会被累死,嘿嘿~是半死,比死更惨! 死了也就一了百了。
“乎死才不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