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彤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一篇大家爱看的美文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20:5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拨试着琴弦,从三坂横卧的“山岳”中,选中了这床琴声苍透、漆色沉凝、名为“霜钟”的琴。小小心心抱琴于怀中(郭平教我该怎么抱——琴面向外,岳山、龙池在上,凤沼、雁足在下),像是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孩,一身的细润娇嫩,左右上下端详个不够,一时竟有点不敢置信:“真的吗?这真是我的琴吗?我今天真的有了一床古琴了吗?”轻轻把琴卧放在几上,一时又像孩子一样拍手乐起来,“哈哈,这么说,我真的是有琴啦?我真的是一个琴人啦?”
真个是“一琴在手,蓬荜生辉”!我乐呵呵、傻呵呵地抱着琴,抚着琴,在屋里兜着圈子,一时真觉得眼前的空间,豁亮了,高旷了,落霞变成调色盘,小小雅室,一下子烟霞滚滚,变成万松之壑、万川之流了!
郭平掉头又离去了。他回转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个黑色长腰的包囊,笑盈盈说:“别光顾着傻乐,你可是要穿山过海把这张琴背回美国去的呢!你就把我的琴囊一起带走吧——这是我为自己那张琴量身定做的,你看看,给你的‘霜钟’,合适不合适?”
——天作之合:合适得严丝密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20:5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的感动、感激一时无以名状:“这……这怎么好!这怎么好!”那一边,他已经用琴囊将“霜钟”装裹起来,合上丝绒内套,拉上拉链,“这样背起来,这样摆着放,在长途旅行中才不会损伤琴,你试试看……”他叮咛着,比试着。
抱着琴,他忽然像个母亲,眉风里,拂动着母性。
——“孤芳众赏”。心里头,突然跳出这个字眼。刚才,我们曾经谈论过古琴自古秉持的“孤芳独赏”的品格,对于古琴的成全和局限。正如他的书中所言:一种理念,成就了一门艺术、创造了一种境界,却又同时阻碍了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艺术境界、艺术思维的二律背反。古琴的“孤芳”——那种出尘脱俗、敢于遗世独立的高旷孤清,自是要后辈人以心血、以生命去珍惜、去呵护的;然而,古琴的运命,可不可以从“独赏”的幽斋,走上“众赏”的桥头,从而在新世纪的江枫渔火、杏花春雨里,让更多现实愁眠中的客船与船客,闻到历史深巷里酒香和杏花香,听到雪夜霜晨里的袅袅钟声呢?……
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云:古琴“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20:5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望着他为我的(!)“霜钟”拾掇忙碌的背影——那真是一个母亲,为行将出远门的儿郎的“临行密密缝”哪。我早从《古琴丛谈》书中,读出了他为古琴焚膏继晷的传道热忱;如今,我更从他和张培宏这样的新一代琴人身上,看到一片深具宗教情操的有担有当的肩膀。传统中国文化,历经千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的诸般烽火劫难——真是庙堂砸尽了,典籍毁遍了,千古流传的国之圣器珍宝被摧残损弃得遍体鳞伤、花果飘零;而一国文明之命脉——“传统”,却依旧默默崛立着,于劫灰余烬中沉潜着火种,于霹雳雷霆间留下深辙与深根,只要有一点雨露华滋,就能迅捷地在一片血火废墟中泼剌剌地重生——它所依凭的,就是如同管平湖、查阜西们,也如同郭平、张培宏们一样的,一代又一代不为时潮所动、不为世态所驯的执著自持的力量——这是一种来自黄土深层巉岩深处的草根的力量,也是一种自动自发因而自在自足的生命的力量啊。
我知道,这个人和这张琴,同样启开了自己生命里程中新的一页。从此,沧浪之上,天地之间,浩浩烟波、迢迢逆旅之中,我又多了一个健行的伙伴、一个心灵的依傍了。
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藉琴而腾达过。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恳质朴的脸。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茂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郭平《古琴丛谈》)
那天,我搂着古琴,仿若搂着一缕乾坤清气,登上了西行的越洋航机。

结笔于2006年10月19日午后,耶鲁澄斋   
                          (美)苏炜    转自《散文海外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29 21:5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彤云 at 2007-12-29 20:47:
没有想到,平原和晓虹随后向我提到的一段关于王世襄与古琴的故事,却草蛇灰线一般,成为本文故事的日后伏笔。
前面提及王世襄老珍藏的那张“大圣遗音”琴(故宫存有另一张同年代、同品题的宫中藏琴),是1948 ...

这就是真正大师风范啊,古琴付与知音人,一切金钱、物欲都轻轻挥手散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12-29 22: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却原来,古琴虽乃雅乐重器,“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自古被视为“八音之首”,却以“清微淡远”为旨趣,从来就不是一件供燕乐喧集、庆祝热闹用的表演性乐器。以《红楼梦》八十六回中的林黛玉所言:“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所以,古来文人弹琴,“坐必正,视必端,听必专,意必敬,气必肃”。各种传世的琴书、琴谱中,更是有诸种“五不弹”、“十四不弹”等等的讲究。比方,《文会堂琴谱》定的“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其中“对俗子不弹”,在千百年形成的规矩俗例里,就特别强调了对“王公巨贾”的“不与趋附”的态度。其因由,说深亦简——古来琴人,无论各门各派,或显或隐,都墨守一条“不入时俗”、“不为王者门下伶人”的清规。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自是东晋名士戴逵、戴勃两代琴人,父亲戴逵在皇廷太宰司马晞登门,强令他为王府弹琴之时,当门把琴砸碎,道出“不为王者伶人”的金石之言;儿子戴勃在中书令王绥带人登门求访,邀弹一曲时,默然不予搭理,埋头继续喝他的豆粥。


诚哉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7-12-29 22:0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彤云 at 2007-12-29 20:47:
没有想到,平原和晓虹随后向我提到的一段关于王世襄与古琴的故事,却草蛇灰线一般,成为本文故事的日后伏笔。
前面提及王世襄老珍藏的那张“大圣遗音”琴(故宫存有另一张同年代、同品题的宫中藏琴),是1948 ...  

好文,要是配把古琴,更另人陶醉......

:env:env:en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2-29 22:1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当今的世俗,还有伯牙、子期“洋洋乎志在流水”相遇相知之音吗?有点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2-29 22:1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他站起来,低头端视一眼,向我轻轻一扬手,说:“你仔细看看这几张琴——你今天,就从我这里,带走一张琴。”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多少古来的悲风清响,似从琴面上凛凛拂过。

真的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12-29 22:2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的确是美文,感谢彤云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2-29 22:2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未经同意,已经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22: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这几天,我又耳闻、目见了古琴的故事。
先是一文友突然痴迷古琴,我为他推荐了此文,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再是带一雕刻艺术家去一著名的古典家具店,店里条案上横放着一长不到1米的花纹极漂亮的油梨海黄皮料,他和女友眼睛几乎同时放出光芒,“正好雕一古琴!”“可以断1根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12-29 22: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彤云 at 2007-12-29 22:37:
这几天,我又耳闻、目见了古琴的故事。
先是一文友突然痴迷古琴,我为他推荐了此文,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再是带一雕刻艺术家去一著名的古典家具店,店里条案上横放着一长不到1米的花纹极漂亮的油梨海黄皮料,他 ...

多好的人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2-30 10:2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记得在书店购得<古琴丛谈>一书时,极喜欢,几乎一气读完.觉得作者是真正有一颗的琴心的.后在<散文海外版>读到此文,颇有老友重逢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12-30 10:3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老婆让我晚上别弹,她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2-30 11:0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看着精美的仿古典家具,听着悠悠琴韵,绝了!不枉此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9-18 22:40 , Processed in 0.11915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