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06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一并发些这些先驱的介绍与照片.中国家具文化的历史上,肯定有他们大写的名字.
这就是艾克教授与他的夫人曾佑和女士.
(照片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www.cfho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0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杨耀先生著作《明式家具研究》序
"我国把明式家具作为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 世纪30 年代初开始的。我国第一位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此的学者是杨耀先生。

杨耀,字子扬,1902 年生于北京。早年家境贫寒,1932 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建筑师,并开始与当时在辅仁大学任教的德籍教授艾克先生(Dr . Gustav Ecke )合作,开始研究明式家具,编著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明式家具的专著《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同时撰写《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 ,《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 等明式家具重要论文,对明式家具的产生背景、类型、结构、榫卯、造型、装饰手法、工艺技艺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其中不少成果,仍为今天后起的明式家具的研究者所引用。

1944 年起杨耀先生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一边教学,一边承担建筑设计任务。解放后,杨耀先生更以饱满的热情,参加祖国的建设。1 962 年在原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领导室内设计及明式家具研究工作。同时积极热情地为大专院校、家具厂培养家具研究及设计人员。

十年浩劫中,杨耀先生受到不应有的冲击与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8 年8 月21 日在京不幸逝世。

杨耀先生对我国明式家具十分热爱,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研究。他披荆斩棘,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

(一)确定以使用功能作为明式家具分类标准

研究明式家具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以使用功能作为家具分类方法最具有概括性。四十年前杨耀先生通过对明式家具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按使用功能把繁多的明式家具归纳成六大类的意见,即:1 凳椅类;2 几案类;3 橱柜类;4 床榻类;5 架类;6 屏类。这种分类方法,纲目分明,易于总结,便于探索家具演变规律,多为后来研究明式家具的人们所遵循。

(二)为明式家具的研究探索出一条科学途径

是把明式家具当成纯工艺美术品去品味鉴赏,还是把明式家具当成古代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解剖它的结构,研究它的榫卯斗拼方法,分析它的工艺技能和造型方面的成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杨耀先生主张并亲身践行这后一种方法,从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明式家具的途径。

杨耀先生一生勤于对明式家具的解剖研究,早在20 世纪30 年代亲自在实践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批精确的科学性很高的明式家具结构和构造图纸,这在明式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批明式家具的测绘图纸。完全可以据这些图纸复制出明式家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虚心向匠师学习,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杨耀先生经常下作坊、下工厂向工匠请教,观察他们的操作,整理他们使用的专门术语,并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来剖析验证,发掘确定明式家具的专用术语,榫卯名称,线脚、线型、装饰配件等名称。绘出榫卯斗拼图纸。这就大大方便了后来的研究者。事实上他的这些劳动成果,直到今天一直为后学所沿用。

(四)宣传和保护明式家具

我国古典家具发展到明代,达到了它的高峰,各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我国古典文化和生产技术的重要遗产,但这部分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没被人们所认识。

自从杨耀先生开展对它的研究和宣传后,才引起各界人士的瞩目,于是收藏、鉴赏明式家具成为一时风尚,私人和博物馆对我国明式家具开始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物而收藏。杨耀先生就是著名的明式家具收藏家,致使不少明式家具的珍品得以保护,至今流传于世。在这方面杨耀先生的历史功绩是很大的。

杨耀先生这些论文最早发表于1942 年,最晚发表于1963 年。......"


为杨耀先生作序的人,是他的学生,刚刚过世的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伍氏兴隆的伯乐......
(2008年1月13日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0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中国家具学,作为一门学科,于2007年6月24日第一次走进高等教育的大学学府.
这一天,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家具学系成立,历史上的首位系主任,就是陈增弼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0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继续。案子上有三个官皮箱,且一一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10 | 只看该作者


如前介绍,居中的那只,大小也居中,来自前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
左首这只尺寸最小的是鸡翅木的。
这个帖子侧重于紫黄,就不旁骛了。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11 | 只看该作者
右首的这只尺寸最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3-16 22:12 发表
右首的这只尺寸最大。


三只都是平顶。
不过这只让人眼前一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发表于 2011-3-17 11:27 | 只看该作者
明式家具研究第216页,戊三十三,素官皮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顺德 于 2011-3-17 11:28 发表
明式家具研究第216页,戊三十三,素官皮箱。

谢谢关注。
这物件确是在谱的。

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拍个仔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3-17 20:45 发表

谢谢关注。
这物件确是在谱的。

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拍个仔细。


打开来,看看端倪。毕恭毕敬。
不打灯的效果做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3-17 20:46 发表


打开来,看看端倪。毕恭毕敬。
不打灯的效果做对比。


再看看,顶盖面板的纹理与首层屉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3-17 20:48 发表


再看看,顶盖面板的纹理与首层屉板。


打开官皮箱,有这么一件记录:出世纸。
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十年代中叶,两万多是个大数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官皮箱原来的出处,是王世襄先生那本明式家具研究的经典著作:《明式家具珍赏》。
第239页,图165, 明黄花梨官皮箱。北京硬木家具厂藏。原书尺寸:35X23.5X37(高)厘米

有意思吧?这书中的尺寸和拍卖证书上的尺寸不一。
拍卖证书显示的尺寸是:46X38X27.5厘米。

哪一组数字靠谱?
实物现在兴隆艺术馆二楼,感兴趣的同好,不妨自己去量一量。

还是古人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经典”这个词,如今已泛滥成灾,与原本的“引经据典”相去甚远。
不过,《明式家具珍赏》笃定是研究汉文化古典家具的柱石巨著,被“引”与被“据”是等闲事。窃以为这才是专业领域的真正经典。至于有后人对“官皮箱”的说辞有微词并以此指责王世襄先生治学有瑕,窃以为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既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很自然。只是请不要站在巨人的头顶上,因为汉文化的核心,叫做: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3-17 20:52 发表
这个官皮箱原来的出处,是王世襄先生那本明式家具研究的经典著作:《明式家具珍赏》。
第239页,图165, 明黄花梨官皮箱。北京硬木家具厂藏。原书尺寸:35X23.5X37(高)厘米

有意思吧?这书中的尺寸和拍卖证书上 ...


顺便也提一下这件官皮箱原来的主人“北京硬木家具厂”吧。
襄老八十年代中前期出版《明式家具珍赏》的时候,这家“北京硬木家具厂”是地道的国企,在那个计划经济余波未了的年代,当时的相声名家姜昆有一个很著名的段子:“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
北京硬木家具厂当时库存了不少老旧家具与残件,来源自然是破四旧,而且这家国企是文革年代京城唯一的“四旧”木作回收站。这不奇怪,稍微知道文革与计划经济是怎么回事的同好很容易明白个中道理。
到了“大家拿”的年代,这些曾经堆积如山的“四旧”就如同落花流水一般地逐渐消散了,九十年代中叶有一个很流行的说辞叫做“国有资产流失”,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在下2009年曾与“北京硬木家具厂”的退休老工人面谈,说起当年的“大家拿”,让人不胜唏嘘。企业内部职工因此而进了班房的也不可以说完全没有。反正是一段荒唐历史的延续。
后来,北京硬木家具厂恢复其文革前的名号,就是如今的“龙顺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9 02:02 , Processed in 0.28772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