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0-28 17:1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212关于上博,陆陆续续已经说了不少,“林海微澜:风华绝代”里更是洋洋洒洒,且添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219 2008年末,结束了关于上博明清家具展厅的“林海微澜:风华绝代”一帖之后,在下的下一个耕耘是:林海微澜--海南黄花梨旧算盘图考。 这个帖子相对来说被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如“风华绝代”,算盘毕竟不那么引人注目,即便顶着海南黄花梨的名头。 不过,这是在下一直珍爱有加的一番心血结晶。因为慎始敬终,完完全全是一个人的筚路蓝缕。 大概可以这么说,这个“图考帖”出来之后,所谓的明末清初海黄砍伐殆尽说,共和国六十年代海黄突然发现说,以及突然发现后随之而来的六十年代海黄人工林说,从此偃旗息鼓。 “图考贴”毕竟是登过雅昌大堂的帖子,虽然不入版主法眼而上不了精华帖名录,可在下之前关于上博的一帖“风华绝代”人气爆灯,圈子里读过海黄算盘“图考帖”的有心者,为数不少。分量如何,各自揣度。 在下之所以对一把小小的海南黄花梨旧算盘情有独钟,源头不过网络江湖某名嘴信口开河的一句“这些算盘都是海黄人工林”。既然名嘴言之凿凿说人工林源自六十年代,然后二十年成材,然后八十年代大规模地用来加工制作算盘,那么,2005-2008年在大江南北从海口广州直到上海京城尚算是随处可见的海南黄花梨算盘,怎么看都不过是区区二十年前后的制作。满打满算,这些算盘上不应该有文革年代铺天盖地的毛主席语录。 可事有凑巧,在下偏偏在这些海南黄花梨旧算盘的身上见识过曾几何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棺材见了也开个盖的最高指示。比如“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秉承傅斯年先生所追求的“整理国故”。 抚今追昔,不由得暗暗庆幸:真是碰上了好时候。 换到如今,倘若再想找这许多的真品海黄算盘,大概不可能了。 前几日听闻说:算盘如今名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顺便跨洋联络问候了一下从前的老关系户,对方一听到“算盘”这两个字就一把无名火:“现在随随便便都过万了,那时候给你的都是便宜货。。。。。。” 惶恐中。 2008年写“图考帖”的时候,过手的海南黄花梨旧算盘远远不止一百之数。然后才熟能生巧,见微知著。于是抽丝剥茧,从文革后市场经济年代的商品“红城”版,一路时光倒流地推到文革中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之“语录”版,文革前计划经济年代的产品“无标”版。主脉络清晰可辨,其他的细枝末节就不过锦上添花了。 这是在下心目中的“学术研究”。换到从前,大概就是“做学问”。只不过这个“学问”不入流。只是再怎么不入流,终归有人来做,忝列末席也罢,关于海南黄花梨算盘,在下是第一个填空者。希望从此成为黄花梨专业学者脚下的一个肩膊。 这大概也是第一次有人专门研究历史上的海南黄花梨批量制作成品。 家具另说,因为家具的黄花梨制作,大概历史上不曾经历过这样百分之百的全海黄。到代的黄花梨家具制作中,越黄不在少数。 至今纷争不已。 话说回来,算盘这一潭水,如今也越发浑浊了。 类似家具长物的“插帮车”,在海南黄花梨旧算盘中渐渐蔚然成风。。。。。。 掺料修补不在少数,越黄是当仁不让的天然替代物。 在下最心疼的,则是为数不少的海黄爱好者所偏好的对海黄旧算盘的“翻新”。 “翻新”过后,老皮壳一去不复返,逝者如斯夫。 俱往矣。 顺便说一句:在下关于海南黄花梨旧算盘的“图考”,灵感来自荷兰的汉学大师高罗佩先生的《秘戏图考》。高氏最知名的作品,是受众广泛的《狄公案》,不过,高罗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春宫文化研究的《秘戏图考》与《中国古代房内考》,其成就窃以为不在襄老的《明式家具研究》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之下。 关于海黄旧算盘的图考帖完成于2008年末,恰逢行内某红木家具经营业者大婚,于是借花献佛,在原帖中有这样的字句: “谨以此帖献给那位将在二OO九年一月十九号走入婚姻殿堂的同好.
长长久久,甘之如饴,人生一如黄花梨,愈长久愈彰显魅力.” 后来听说,某人一炮双响,得了一对大胖小子。 恭喜。 这是当年的祝福语: 给2009119大婚的那位朋友: 天天看两考 (高罗佩先生的《秘戏图考》与《中国古代房内考》)
日夜勤演操
早日生宝宝
发财步步高
......
还有:
下回上车主动补票 文革版海黄旧算盘上的毛主席语录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