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1-23 11:1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206好久没跑偏了,前几日忙着看澳网直播,耽误了元月23日的金山夜话,且聊聊关于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213 时值农历新年,应个景,继续跑跑跑偏吧。且聊一回春晚。 春晚在从前是年夜饭的一道主菜,从除夕晚八点整直到午夜。今年的马年春晚有言:从前的春晚,叫做:亲切;如今的春晚,叫做:场面。 在下从前是常常看春晚的,这个从前,至少持续到九十年代中叶。那时候到不觉得有什么“亲切”,一者看热闹,二来看明星,马叫人欢,也就图个舒坦。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变了味道?大概是九十年代后期,尤为反感的是春晚成了演艺圈出人头地的名利场,任谁都指望着上来混个脸熟,作品水准不堪且不断注水塞人,比如明明是王立宏一个人可以唱下来的《美丽新世界》,偏偏要在玉树临风的他旁边加两个盘子并不闪亮的伴儿亮脸,这陪衬兼陪唱陪舞的两张脸,是当年已经声誉鹊起的羽泉。记忆中最过分的是有那么一首歌叫《神仙老虎狗》,数个不知名的女歌手,表情紧张咬定青山不放松地一人两句半,走马灯地转与换,于是神仙老虎狗,生旦净末丑,明明白白地就是多露几张不知名的脸,闪过春晚,身价大概由此可以向全国知名歌手靠拢与发展。这样的春晚,和从前就大相径庭了。 从前的春晚是怎么一回事? 曾几何时的央视,还是追求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那时候没那么浓郁的“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记得有一年,央视主管节目审核的某要员不远千里专程飞到深圳,希望零距离靠近领华语流行音乐风气之先的香港,有心栽花踏破铁鞋地找个把让全国人民欢喜过节的好歌。结果在出租车上无心插柳听到一把颇具特色的中音歌喉,用荒腔走板的国语咬字吐音认认真真地演绎一首颇合主旋律胃口的歌。于是从一个投石问路的电话开始,让这个貌不惊人身材瘦小的香港非主流国语歌手凭一首歌在一夜之间红遍神州。这首歌的名字是:《我的中国心》。 三十年后的2014甲午春晚,同样的人,演绎应景新作《我的中国梦》。俱往矣。不提也罢。 在下原本是择周末空闲上网听“阅”的甲午马年春晚。无他,网络时代,习惯了一心二用。所以一边听冯巩蔡明的二十年喋喋不休地胡扯与张明敏风华不再的低吟浅唱,一边看职业竞技体育新闻结果,就这么轻松写意地听下去,一直听到压大轴的这首荡气回肠的歌:《天佑中华》。于是陡然一振,这才发现,歌词竟然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天耀”。 这怎么说得通? 于是刨,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果然不虚。 原来这首歌的原作就是《天佑中华》,大概春晚有意识导向作用或者说审查严格。在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者面前,四旧之“封建迷信色彩”严重的“天佑”说通不过,于是某人灵机一动给改成了谐音接近的“天耀”,堪堪侥幸地滑溜过了政审铁面无私的手指头。 可这个“天耀”在文笔上是地地道道的“不通”。什么是“文笔不通”?通顺的文笔,遵循的原则是“约定俗成”,比如红彤彤的太阳,绿油油的庄稼;悠悠的流水,熊熊的火焰。这叫做“通”。把不匹配的形容词与名词硬性地捏和在一起,则“不通”,好比霸王硬上弓的“绿油油的太阳”,或者“熊熊的流水”,或者“天耀”。 此地无银三百两,好好的一首歌就这么被折腾。原曲民歌风韵十足,从词曲的“中国现代民歌之父”何沐阳到以《彩云之南》与《坐上火车去拉萨》成名的演绎者徐千雅。春晚的演唱者,换成了与总导演冯小刚同在华谊旗下的蓝调布鲁斯风格的姚贝娜。可演绎的模式,基本是以姚的蓝调“山寨”徐的“民谣风”。据说被“润色”的歌名出自冯大导之手。真是应验了《潜伏》里的那句对白: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可惜了姚贝娜的唱功。真不错。大概是苏芮之后最好的华语蓝调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