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4-12-26 10:58 编辑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21 13:5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72009的黄花梨说之外,另一件让在下记忆犹深的经历,是亲自参与召集的2009年9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03 跑个偏,过去数年,在红木网络江湖,在下折腾过为数不少的应景“对子”。最早一回,好像是所谓“第一专业论坛”的村干部夸夸其谈在罗汉床上如何脱去衣裤地滚来滚去搓“包浆”,让人作呕。在下随口应对了一句:“地动山摇,一地菊花。真黄”。那大概是公元2007年吧。后来逐渐工整了些,人往高处走。拥抱上博之后的感悟是:“删繁就简明韵,领异标新清风。横批:长物”。后来“过笼痰筒”越来越嘈杂,天桥气氛浓郁,于是有“南北麒麟客,古今同道人。横批:牛鬼蛇神”。涉及到具体个人的就点到即止了,比如迷糊不迷糊。。。“对过”的正是“村干部”,商品?上品?尚品?难得糊涂。 新文化教育下的所谓“知识文化”,也就这个水平了,俗称“打油”。首先不懂格律,其次不分平仄。犹记得当年曾调侃过这么一段历史故事,某人胸有点墨,豪情万丈之余诗情蓬勃,折腾出来了一“阕”所谓的“五古”,或者说“五绝”,还得意洋洋地找社稷庙堂的某栋梁润色。栋梁平日里一副温文尔雅的大度能容形象,于是把装了“诗作”的信封甩给秘书:“念”。然后撕了张信纸随手记下今人早已陌生的“音韵”。这一记就麻烦了,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也有撑破的时候:“这连平仄都不对吧”。于是不爽,喝令秘书:“你给改一改”。这一喝不要紧,秘书几乎大小便失禁,央告如下:“俺是河南人,这音校不准啊”。“诗作”后来一字不改地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作者江青,货真价实的当朝国母。于是“人民的好总理”也只好避其锋,不动平仄。 后来听人说,伟大领袖举世闻名的诗作平仄也破绽多多,比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前的“别梦依稀”,原作是“哭逝川”。当时有某个一根筋的无聊文人竟然写信直达天听,建议把“哭”改成“咒”,主因就是“平仄”。伟大领袖竟然“准了”,不过也反证了反右的不彻底,读书人还在折腾,于是才有后来的文革,焚琴煮鹤。 远了,反正今人的文化水准么,主旋律不脱“打油”,这几日大江南北不停歇地打油:马云马航马伊俐,失意失联失文章。横批:且行且珍惜。 有同好颇有兴致地把玩这个“且”字,还言之凿凿地引证“专家”之说。在下当年是读过文化太保的《快意恩仇》与《且且且且且》的,李敖“大师”的这个“且”说,经不起推敲。做历史学问的学者,傅斯年先生的名言是:史学就是史料学,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自然也是“打油”,不过是实事求是的“打油”,所以追求学问的“以理服人,无证不信,条分缕析,孤证不立”。李“大师”的这个“且说”,大概不脱“自说自话”的“孤说”,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先生的黄花“黎”说类似,都是一家之言的独脚戏。孤证不立。飘过。 李“大师”当年也不尽是信口开河的,动手动脚的“条分缕析”当然有,在下印象最深的,当属李“大师”调查研究反*共前线之金门的军中乐园的春宫报告,大门口的那副“对子”让人过目不忘:“大丈夫效命沙场磨长+枪,小女子献身家国敞蓬门。横批:精忠报国”。对仗工整。 本朝的“对子”,最有名的,大概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且行且珍惜吧。 在下读过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样子的:且古且今双袖墨,半旌半幡满床书。 至今对半旌半幡懵懵懂懂,所以不敢自认有文化。还有那么多汉字都不认得。且忍辱负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