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346
发表于 2014-12-5 17:0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6:0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06
关于杨氏红木国标,在下之前的金山夜话里已有涉及,2009年的《黄花梨说》不过是在原本的基础上继续“琢磨”,然后一孔之见,E家之言。这一国标最初关于黄花梨的界定是“花开两朵”,一个产地海南的降香黄檀;另一方是东南亚的“香枝木类”。大概是后来意识到在自然科学背景的植物分类学界并无“香枝木类”的所谓“户口”或者“拉丁学名”吧,到了2009年下半年,新版本的红木国标里就悄无声息把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香枝木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无语地抹了去。这便是后来某些京城地方的或专家或“大师”张口就来的“越南黄花梨不是红木”的底气与由来。
关于国标这个东西,在下的认识与理解首先是:有规矩比没规矩好,好比独裁政府也胜于无政府。所以,2000年的杨氏红木国标虽然因为是天朝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破天荒”而在细节上不乏对源头各异的多个自然科学与社会学学科的不同概念界定来了个不免“荒腔走板”与“生吞活剥”甚至“张冠李戴”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正能量”的意义,终归值得肯定。何谓“荒腔走板”或者“生吞活剥”甚至“张冠李戴”?植物分类的大规则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红木国标一方面抄袭这一放诸四海的约定俗成,一方面又闭门造车地弄了个“类”在后面狗尾续貂,这就难免不伦不类了。这还没有完,红木国标中置入性行销地夹带了谬种流传的多个混淆感念的“紫檀类”如大果紫檀,越柬紫檀,安达曼紫檀,印度紫檀等等“紫檀”的擦边球,而这些花梨属的硬木与真正意义的紫檀根本不“搭界”,按照红木国标这样的“生吞活剥”,保不齐将来还有孟加拉紫檀,斯里兰卡紫檀,马尔代夫紫檀等等产地不同的“紫檀类”花梨属品种,对了,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从印尼独立出来的东帝汶大概也得另立条目,宝岛台湾也有引种的花梨属“紫檀类”物种,香港据说也不甘人后。。。。。。可以这么说,红木国标把紫檀这一潭原本的清水给搅和成了酱缸。原本干干净净的紫檀,在红木国标里成了“檀香紫檀”。这一破天荒的“中国特色”的乱点鸳鸯谱的命名方式,是后来恶名昭彰的“檀香花梨”,“大叶黄花梨”的无中生有之好前科。
话说回来,紫檀和檀香,拉扯得上么?天然木料的紫檀有气味并不奇怪 ,可紫檀的香,是一种清淡的辛香,与浓郁的檀香,有不止一个两个三个数量级的差别。至少在这一点上,红木国标缺乏自然科学的严谨。
红木国标之大开门的夹带私货,是把为数不少的南美洲硬木也给划进了“传统”,比如俗称“南美红酸枝”的微凹黄檀,以及与之沾亲带故的什么伯利兹黄檀,中美洲黄檀,亚马孙黄檀,巴西黄檀,赛州黄檀,等等等等。这就不是“黄檀”,而是荒唐到家了。“传统”这东西怎么界定? 南美洲的硬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神州的?天朝那里有这样的“传统”?南美的植物品种东渡神州当然有传统,比如明代传到中国的辣椒,清代经过菲律宾传到中国的番薯(地瓜)。这些都是经济作物。南美产地的家具用硬木出口东土,满打满算也不过是这二十几年前后的事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都不免哆嗦。这样的红木国标,仔细一推敲,真的是官气十足。什么叫做官气? 人说本朝的官场文化之一,叫做“认认真真说空话,踏踏实实走过场”。
所以,2009年把越南黄花梨掩耳盗铃地销了号,不过是重复“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越黄又成了没有户口的黑孩子与野种。2012年,大导演张艺谋的三个超生孩子在无锡“手续齐全”地上了户口。没有户口之前,这三个孩子不在册,于是也就“不是人”,对否?
至今对天朝的“户口”这东西看不懂。比如始自“建国”(确切地说,建的是“政”)的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别的“一国两策,城乡分治”。新近在同好交流中读到一则对白如下:
商:“下个月进京,给孩子上户口。”
客:“恭喜,老几生的啊?
商:“野生的。”
是谓“中国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4:5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9 16:0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06关于杨氏红木国标,在下之前的金山夜话里已有涉及,2009年的《黄花梨说》不过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13

正值两会,跑个偏,聊一聊这些政治精英当中与红木有关联的明星人物与光辉事迹吧。

中南海里识货紫黄者为数不少,督抚大员中偏好“四旧”的也不在少数。伟大领袖当年对这些前朝长物弃若敝屣,可麾下终归有知道真正的文化是怎么一回事的鞍前马后者。想当年一入北平城,多少高官重臣一头扎进了曾经的王子贝勒府地乐不思蜀,宅子里泰半充斥着这些又笨又重的黑又硬物事。虽然文革中抄家抄得一塌糊涂,风暴过后落实政策,,满囤抄家物资堆积如山的京城老号龙顺成一时间人头涌涌吐气扬眉,都是曾经灰头土脸的黑五类人物。库房里那对最扎眼的黄花梨大四件柜就归了曾经的三反分子薄一波。这叫“归还”,或者说“完璧归赵”。薄老当年的原话是:这是我家的东西。。。这可是大四啊,而且是老皮壳的黄花梨,怎么说也入得了明了吧。今人俗称的顶箱柜,与当年四合院府第所用的大四在尺寸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首先是高度。以前的房子净空高,不比现在的筒子楼,撑死了不过三米,还上下折扣,结果是顶箱柜的高度往往受限于两米二八,再高了就顶着了,电梯也进不去。所以宽度上也只好加以迁就。捉襟见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正的前代风流,多半侯门深锁。襄老与陈梦家先生当年收的往往是小家伙,重器并不为多。

当今两会中与紫黄红木纠葛最重的明星,大概非成政协莫属。

成某出了名的偏爱紫檀,2009年京城有一场慈善拍卖秀,主角就是成政协捐出私藏的紫檀宫殿模型,做秀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新世纪京城四少之一的富二代王烁以三百八十八万的“口说无凭”价格拍了下来送给身边当时的红颜周迅,出足了风头。可紫檀的风头再足,却抢不到头条。为何?因为成政协在拍卖现场一时兴起扒了身上的外套另拍,这外套竟然拍了个四百八十七万之巨。你说紫檀委屈否?

这个紫檀宫殿模型自然不是古董,成政协身段灵活,朝中八面玲珑,所以故宫之路畅通无阻,仿制前朝长物手到擒来。据说曾经一眼看中了某鞑子皇帝的心头好,十二扇紫檀屏风。于是回头就吆喝能工巧匠照猫画虎,而且存心压鞑子皇帝一头:十二扇算什么,俺的要比皇帝多。工匠立马一个哆嗦:您要十三扇?

No. No. No.

香港泡大的成政协从小深受殖民地奴役文化毒害,对13这个西方人眼中的不吉利数字避之唯恐不及。结果整成了一字排开的足足十四扇紫檀屏风。明踩故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成龙。

人说故宫的十二扇屏风的图案是春夏秋冬。成政协的超越版本多了两个月,图案如何拾掇?好奇中。

其实成政协以前与天朝政府并不热络。中英上世纪八十年代商讨香港回归,当时天朝政府派驻香江的“地下港督”,执掌香港新华分社。社长当年为了塑造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广结善缘,马不停蹄地捧众多港产明星的场子,最出名的举动是为歌星徐小凤的演唱会献花,统战到了家。可任社长如何的长袖善舞,总是见不着当时开始红遍全球的李小龙之后最著名的华人武打巨星成龙。

反正如今的成政协炙手可热,夸京城的蓝天,斥台胞的欠管制,最新的名言是:不要因为雾霭就把什么责任都推给政府。不知道这是浪子回头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有一说:没骨头。做秀。老话有说:戏子无义,婊子无情。

破四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发表于 2014-12-14 17:4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最喜欢看楼主的发言{: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7:0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0

说回海黄与越黄的区别,这个话题从2005年海黄升天就开始扰攘红木江湖,至今不见分晓。

这个事情,窃以为源头还是在红木国标。公元2000年,红木国标在界定“黄花梨”时说,源自故宫到代老黄花梨家具的木样被辨析为“海南黄花梨”,从此奠定根基。如此说来, 明代的老黄花梨家具所用的木材是产自海南岛的“降香黄檀”。可荒唐的是,制定红木国标的这拨天朝体制内之官吏型学者,后来竟然分不清海黄与越黄。如此说来,岂不意味着当初铁齿铜牙咬定的“降香黄檀”,与后来没了户口的野孩子之“越南黄花梨”是没办法泾渭分明的可以混为一潭的浑水?京城地方有不止一个业内之“不差钱”的好事者屡次三番地把或海黄或越黄的多个木样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呈递给红木国标的主制定者杨家驹教授,结果是杨国标的鉴定仪器屡屡出具与行内约定俗成的见解大相径庭的结果,比如把海断成越,或者越断成海,这还是客气的,一脚踢下云端堕落成红酸的鉴定结果也不是不可以。同样,把大红酸枝鉴定成海黄的前科也不止一回。重复性成疑,大概是杨国标的鉴定仪器或者鉴定手段最为业内诟病的软肋。大概也可以这么理解:当年鉴定故宫到代老黄花梨家具的木样时,作为比照的样品是来自海南的“降香黄檀”,如果换成“越南黄花梨”的木样,结果也是一样的。是否成立?

历史没有如果。

反正直到如今,体制内的鉴定与认证分不清越南与海南的黄花梨。

反倒是硬木业界的亲力亲为的工匠与行内人,泰半门槛清。这样的火眼金睛,往往来自小地方如仙游坝下,或者台山大江,或者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的占符村。老话说:肉食者鄙。

在下在2007年发帖的“林海微澜:海黄文玩与小件”中早早就有如下的表述:“海黄越黄,就如同双环汽车的车标:两个部分重叠的圆圈。大部分的海黄越黄还是容易分辩的。重叠的部分,因为一脚踏两船,难度大些。凡是由简而繁,所以,先抓大放小吧。在下觉得这是入门之道,一路走来”。

大部分的海黄越黄还是容易分辨的。

抓大放小,没必要钻牛角尖。什么是牛角尖?比如真理越辩越明。

所以在下至今对网上风行的看图断木敬谢不敏。百家讲坛的马未都先生有言:断东西是得罪人的事,所以积极回避。这是台上一说。另一说则是口断八百,出证书两千。天下熙熙。

老话说得好:男不挡人财路; 女不误人青春。

既然有古玩行里不打假一说,所以这个断木的“断”字,窃以为还是关起门来“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得更合理些。在下就见识过这样一幕的“关起门来”,三个“农民工”意见不合,于是从君子动口到小人动手,连刀都出动了,好端端的一个老皮壳三足笔筒,从一足的内侧切削了一片“上火”,于是“满室生香”。这三个“农民工”,一个是黄花梨工艺品第一人吴永强,一个是仙游坝下紫黄人物雕刻名匠“罗汉斌”陈奕彬,还有一个是黄花梨工艺茶壶之父黄(梓)成。

老夫子的教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1
发表于 2014-12-20 22:2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3:5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17 17:0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0说回海黄与越黄的区别,这个话题从2005年海黄升天就开始扰攘红木江湖,至今不见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7

2009的黄花梨说之外,另一件让在下记忆犹深的经历,是亲自参与召集的20099月的兴隆三期。

时过境迁,有些话现在说出来不需要什么遮掩了。

之前的兴隆一期二期,在下都不是摇大旗的,一期的积极参与是最后一刻的主动雪中送炭,二期的消极回避是刻意而为的谢绝锦上添花。然后是一曝十寒的2008年之红木家具冰河期。时光荏苒,2009年,哥几个动了再访兴隆的心思。

哥几个,就是在下于2008年末或2009年初在“漫话红木:随笔随言”里第一次提及的“老几位”。物以类聚,在红木网络江湖扑腾了三两个春秋之后,天南地北,多少总有几个谈得来的同好,一回生二回熟,于是就有了2009119日在广州**场的“一醉方休”。感谢三江渔夫的陈年“长乐烧”,感谢远道而来的佛山锦地龙,深圳漏捡依旧,韶关红小兵。。。因为韶关,那天还临时多了一位“不速之客”的不约而同“碰巧”而来不请自到。人说这位“不速之客”,后来在红木网络江湖撮合团购法力无边,手拿把掐地咬定台山伍氏兴隆一刻不放松,不提。

反正是这次“一醉方休”之后,哥几个一合计,不如2009年再来一次雪中送炭,在网络江湖扯张旗,网罗三山五岳的红木家具爱好者走一遭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伍氏兴隆。只是千不该万不该,哥几个撺掇在下摇大旗的一个大前提是:这一次为了避“嫌”,刻意不希望之前兴隆一期二期的搞手再露面抛头。

原因为何?因为哥几个觉得2008年在所谓“第一专业论坛”上为数甚多的涉及到关于伍氏兴隆的“口水”中,虽然主因是“地方干部”为了追求点击率而不遗余力地无中生有小事化大添油加醋招惹是非,可一个巴掌拍不响,与在朝的“地方干部”喋喋不休地口水交锋的在野势力中,以兴隆一期二期的搞手为代表,有些声音,多少有些超越了旁观者清的红木家具爱好者的“事不关己”,不免给人以“与兴隆走得太近”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哥几个觉得:这个兴隆三期,让Eddie牵头更合适。首先,与过去的口水仗毫无瓜葛(在下之前努力回避“是非”,积极不止喙,尤其是涉及厂家名号的利字当头);其次,与兴隆只是一面之交,肯定算不上“自己人”;第三,前后三年从“漫话红木:随笔随言 ”直到“林海微澜:风华绝代”,在红木家具网络江湖,这是面货真价实的业余爱好者招牌。用哥几个当中某位掷地有声的总结:我们首先是红木家具爱好者;然后才是伍氏兴隆出品的爱好者。

结果么,这一出发点一根筋的“避嫌”,最终是从头到底身为“总召集人”的在下,在兴隆三期成行的当天,一个人“避”走北京。因为那一天人声鼎沸,而在下的感觉,是无意中动了人家的“奶酪”,于是“言语不合”,虽然摇旗之前通过不止一次气,在下原本以为有点到即止的“心照不宣”,没必要捅破那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瓜田李下,在下也从来没有到伍氏兴隆面前邀功请赏的打算。怎么说毕竟彼此都是2009119日“一醉方休”的酒桌上的“物以类聚”,原本就不乏红木家具爱好者之间的共同语言。

反正从此开始,在下与这位兴隆一期二期的搞手之间拉开了距离。而在下扯旗摇旗呐喊过的兴隆三期,也因为在下在最后关头的“回避”,成全了对方的独脚戏。希望由此“皆大欢喜”。

天下熙熙。之所以“避”走北京,因为有机会零距离靠近京作唯一的嫡传龙顺成,感谢古典网,感谢瘦子版主。于是高高兴兴地上了飞机。无论怎么说,动别人的“奶酪”不是什么好事情。悔之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3
发表于 2014-12-21 20: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高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发表于 2014-12-23 00:4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5
发表于 2014-12-25 13: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4-12-26 10:58 编辑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21 13:5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72009的黄花梨说之外,另一件让在下记忆犹深的经历,是亲自参与召集的2009年9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03

跑个偏,过去数年,在红木网络江湖,在下折腾过为数不少的应景“对子”。最早一回,好像是所谓“第一专业论坛”的村干部夸夸其谈在罗汉床上如何脱去衣裤地滚来滚去搓“包浆”,让人作呕。在下随口应对了一句:“地动山摇,一地菊花。真黄”。那大概是公元2007年吧。后来逐渐工整了些,人往高处走。拥抱上博之后的感悟是:“删繁就简明韵,领异标新清风。横批:长物”。后来“过笼痰筒”越来越嘈杂,天桥气氛浓郁,于是有“南北麒麟客,古今同道人。横批:牛鬼蛇神”。涉及到具体个人的就点到即止了,比如迷糊不迷糊。。。“对过”的正是“村干部”,商品?上品?尚品?难得糊涂。

新文化教育下的所谓“知识文化”,也就这个水平了,俗称“打油”。首先不懂格律,其次不分平仄。犹记得当年曾调侃过这么一段历史故事,某人胸有点墨,豪情万丈之余诗情蓬勃,折腾出来了一“阕”所谓的“五古”,或者说“五绝”,还得意洋洋地找社稷庙堂的某栋梁润色。栋梁平日里一副温文尔雅的大度能容形象,于是把装了“诗作”的信封甩给秘书:“念”。然后撕了张信纸随手记下今人早已陌生的“音韵”。这一记就麻烦了,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也有撑破的时候:“这连平仄都不对吧”。于是不爽,喝令秘书:“你给改一改”。这一喝不要紧,秘书几乎大小便失禁,央告如下:“俺是河南人,这音校不准啊”。“诗作”后来一字不改地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作者江青,货真价实的当朝国母。于是“人民的好总理”也只好避其锋,不动平仄。

后来听人说,伟大领袖举世闻名的诗作平仄也破绽多多,比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前的“别梦依稀”,原作是“哭逝川”。当时有某个一根筋的无聊文人竟然写信直达天听,建议把“哭”改成“咒”,主因就是“平仄”。伟大领袖竟然“准了”,不过也反证了反右的不彻底,读书人还在折腾,于是才有后来的文革,焚琴煮鹤。

远了,反正今人的文化水准么,主旋律不脱“打油”,这几日大江南北不停歇地打油:马云马航马伊俐,失意失联失文章。横批:且行且珍惜。

有同好颇有兴致地把玩这个“且”字,还言之凿凿地引证“专家”之说。在下当年是读过文化太保的《快意恩仇》与《且且且且且》的,李敖“大师”的这个“且”说,经不起推敲。做历史学问的学者,傅斯年先生的名言是:史学就是史料学,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自然也是“打油”,不过是实事求是的“打油”,所以追求学问的“以理服人,无证不信,条分缕析,孤证不立”。李“大师”的这个“且说”,大概不脱“自说自话”的“孤说”,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先生的黄花“黎”说类似,都是一家之言的独脚戏。孤证不立。飘过。

李“大师”当年也不尽是信口开河的,动手动脚的“条分缕析”当然有,在下印象最深的,当属李“大师”调查研究反*共前线之金门的军中乐园的春宫报告,大门口的那副“对子”让人过目不忘:“大丈夫效命沙场磨长+枪,小女子献身家国敞蓬门。横批:精忠报国”。对仗工整。

本朝的“对子”,最有名的,大概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且行且珍惜吧。

在下读过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样子的:且古且今双袖墨,半旌半幡满床书。

至今对半旌半幡懵懵懂懂,所以不敢自认有文化。还有那么多汉字都不认得。且忍辱负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7
发表于 2014-12-25 18:1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08:5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25 15:51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03跑个偏,过去数年,在红木网络江湖,在下折腾过为数不少的应景“对子”。最早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10

关于龙顺成,喜欢红木家具的同好,大概多少知道一些来龙去脉吧。这是货真价实的京作嫡传,王世襄老爷子在世时的常年出没去处。襄老名下如今展示于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的统共79+1件到代藏品,动过手脚的“插帮车”不在少数,当年动手动脚的地方,基本不脱龙顺成。龙顺成当年的所在,叫做鲁班馆,现在的北京南城。所以,2009年夏秋有机会拜访龙顺成,对在下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天上掉馅饼的喜出望外。

有说现如今的龙顺成出品不怎么样吧,虽然早几年归属了京城大户上市企业金隅集团,腰粗。没错,就是玩CBA晋身2014总决赛的金隅。龙顺成在金隅,大概多半属于行政收纳政策负担的前朝破落户。如今那些挂龙顺成旗号的出品,代工不在少数。哪里代的工?比如青县,比如大城。在2009年造访龙顺成的过程中,某老师傅说起河北地方青县大城的出品标榜京作时有这么一句玩笑话:河北这地方以前叫做“胡”,那些个家具制作,算不得京作,而是“胡作”。玩笑话,请笑纳。

在下2009年所访的龙顺成,不是家具,而是历史,准确一点说,叫做野+史。老夫子教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概可以这么说,随着九十年代后期天朝外贸体制的放开,老龙顺成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可最后的结果就是:制作越来越倾向外包,老国企的包袱背得越来越有心无力。说来让人汗颜,大概在新世纪初年,天朝新政筑巢引凤,特意在百年学府北大或清华打造学术大师府第,延请成名于海外的数个华裔诺贝尔大师回国安享晚年,首当其冲杨振宁。大师府第标配一水的越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方指定的就是京城老号龙顺成。可这些打着龙顺成旗号的出品,竟然清一色的都是外包。一方面是国字号经营的式微,一方面是民营,私营的红木家具制作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于是星火燎原,汇聚成前不见古人的公元2007:在下心目中的天朝红木家具元年。至少在红木家具领域,过去的二十年,主旋律是国退民进。

在下2009年寻访的龙顺成,主要是曾经沧海的那些老师傅,用襄老的说辞,叫做:匠师。他们的名字是:王世平、常会山、赵森林、马京云。感谢晋京坊,感谢晋京坊主人潘宏志先生。

国退民进,老龙顺成的这四位老师傅,如今都在民营的晋京坊。用王世平老师傅的话来说:“这是我们几个老哥们儿干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的事业。我们对它有感情,就想在晚年,趁着还干得动,多为后世子孙留下些好玩意儿。”

王世平先生在龙顺成凡四十年,技术科出身,师承龙顺成大师傅李永芳老先生。李老先生是龙顺成第一代的技术骨干与企业掌舵人,从五十年代开始就与襄老与陈梦家先生往来,他当年为襄老修缮的最著名的长物,是那对明黄花梨透雕麒麟纹交椅。如今安放在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殿堂级。

一部龙顺成的历史,千言万语。金山夜话不过一洼浅水。造访龙顺成,在下有机会管窥曾经把大江南北的锦绣河山“摧枯拉朽”的那一段荒唐与荒谬的火红岁月,从暴风骤雨的镇反与三反五反开始,比如总路线,比如计划经济,比如全国一盘棋,比如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比如恍如隔世的文化大革命。这大概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中最丑恶的一块伤疤,至今依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腥臭。所谓的遗臭万年,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在排山倒海的专政机器面前,陈梦家先生,王世襄先生,杨耀先生,这些汉文明传统家具文化的先驱与守望者们,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渺小,那么的不堪一击。耿介文人如陈梦家先生毅然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风范,大概就是两千多年前屈子所说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纨绔子弟出身的王世襄先生唾面自干侥幸偷生,个人的斯文扫地,在那段父子反目夫妻成仇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岁月中,不过滚滚洪流中半点毫不起眼的涟漪。人的尊严都荡然无存了,长物家具又算得上什么东西。曾几何时,首善之区的京城,这些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四旧,就这么被弃若敝屣地堆积在一个叫做龙顺成的回收站里,日晒雨淋,铅华尽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08:5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4-12-29 08:5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10关于龙顺成,喜欢红木家具的同好,大概多少知道一些来龙去脉吧。这是货真价实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17

历史总是很沉重,让人不忍卒读。

2009年的京城行,对在下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有幸当面拜访李永芳老先生。聊起当年与襄老的交往,李老先生颇欣慰地来了一句:“老朋友了”。这份交情,从那对明黄花梨透雕麒麟纹交椅开始。“那对东西是我们柜上收的,刚来的时候散了架,缺脚踏。。。”李老先生如数家珍地 说起当年的故事。那时候的李永芳,还是刚从河北农村初到北平鲁班馆地面的家具行当的学徒。建国(确切地说,建“政”更贴切)初期和平解放的北平,侥幸躲过了玉石俱焚的战火,有一份难得的平静与安宁。家境盈实的襄老当时在故宫博物院供职,工作之余,习惯了在这样的平静与安宁中整日里出没在北平南城的鲁班馆一带,隔三岔五地把各式各样的前代长物开开心心地搬回家。平静与安宁真好,只是太短暂。接踵而来的三反五反,不用任何理由,就把襄老送进了标榜“我们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从不放过一个坏人”的人民政府的专政工具公安局。远了。打住。

说来让人忍俊不禁,李永芳老先生当年为襄老修缮的黄花梨交椅的软屉,所用的材料竟然是从降落伞上割下来的丝涤线!这真是太滑稽了,尤其是现如今多少居高临下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的所谓红木家具专家名嘴总是张口就来的“修旧如旧”,“蜂蜡”,“鱼鳔胶”,“一木一器”。活脱脱一副“抱残守缺”的“今不如昔”。红木网络江湖,早几年喧嚣尘上的交椅软屉首选材料是马尾,更有甚者竟然说要掺和铜丝金线。晕。那时候说襄老的这两把交椅软屉用的就是上好的马尾的“网络江湖干部”,如今不知所踪。

话说回来,化纤的丝涤线当然比天然纤维的棉线耐用,也扎实。至于马尾丝,拉倒吧。倒不如说牛皮绳或者马皮绳更实在些。材质也好,工艺也好,窃以为从古到今,一直在“与时俱进”。大原则大概还是传统书法所说的“师古而不泥古”。那些坚持“蜂蜡”,“鱼鳔胶”,以及“马尾”甚至“一木一器”的拘泥者,说“固步自封”还算高看了。为数不少是耍耍嘴皮子功夫,不来事的二百五“砖家”忽悠。工艺也好,材质也好,约定俗成的传统或者习惯,历来是因地制宜。所以北榆南榉是客观历史事实,各有各的路子与招数。南漆北蜡就是胡扯了,龙顺成在民国年代扬名立万的出品,是榆木擦漆家具。擦漆,擦大漆,没蜂蜡的事。那些强求一律并且号称只有某一做法或者某一材质才是正宗的排他式说辞,本身就不合理。这样的强辩,叫做我花开后百花杀。大概也算得上是一种新中国特色的土匪“文化”。这一种匪气,擅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一言以蔽之,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凌驾于传统,凌驾于文化,凌驾于历史之上,毫无敬畏之心。

李永芳老先生还提到这么一句:“陈梦家住的是王世襄的房子”。大概指那幢大名鼎鼎的四合院美术馆后街22号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个四合院到底是陈梦家先生的岳父赵紫宸先生购买的,还是陈先生自己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购置的,如今众说纷纭。陈先生伉俪原本住在燕园,如今的北大,当年的燕京大学。有人回忆陈先生当年在朗润园的住所是“一幢中式平房。室外花木扶疏,荷香扑鼻。室内一色明代家具,都是陈先生亲手搜集的精品”。笔者叫做巫甯坤,陈梦家先生的夫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弟,“解放”之初的1951年在学姐感召下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毅然投奔大陆参与建设伟大的新中国。离开芝加哥大学时的送行同胞中有一位物理学博士生。二人当时对白如下:

“你怎么不回去?祖国很需要物理的人才。”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

这个不愿意被洗脑的物理才子,六年之后荣登诺贝尔大师宝座。他叫李政道。

顺便说一句,虽然与杨振宁先生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先生却与杨大师几十年的南辕北辙--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0
发表于 2015-1-1 15:07 | 只看该作者
听高人前辈讲古仔{: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08:20 , Processed in 3.91871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