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361
发表于 2015-1-1 21:3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日本鬼子占领下的国土也没有比解放后的那段时期损毁得严重,历史罪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发表于 2015-1-1 23:3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世间空余锦灰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24
关于龙顺成,金山夜话里就不讲太多了。感兴趣的同好,请另看在下的相关文字吧。
在京城的时候恰巧碰上体制内的或专家或学者或名嘴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下场子“练把式”,或者直白一点明说“走穴”, 趣事一件,姑且记下。
那是个周末的早晨,位于北京南城红木大观园一楼的晋京坊店面里挤满了人,热热闹闹中的主角,是故宫博物院家具类研究员胡德生先生,以及陪同的红木家具与木材专家周默(以《木鉴》与《紫檀》二书闻名业界)。还有一位能说会道的年轻人,大概也是京城红木学界里的名人。这就是京城红木圈子里司空见惯的现场点评。
晋京坊的出品么,不消说,因为有老龙顺成的四老坐镇,李永芳老先生的高足王世平师傅是晋京坊的技术总监,其器型制作的宫廷气息扑面而来,比如浮雕的饕餮纹,吉庆有余(戟+磬+鲤鱼),钟鼎文,以及出自圆明园家具图谱的太师椅靠背板纹饰的十二生肖,都是不比寻常的难得一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延请国内首屈一指的明清宫廷家具专家胡德生先生到场造势,绝对是相得益彰。胡故宫也抖擞精神地指点江山,对着琳琅满目的红木家具口吐莲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承想这滔滔江水到了一件颜色明黄的浮雕纹饰平头条桌前卡了壳。条桌的面板是一块玉,有耀眼的水波纹,灯光下亮晃晃的让人恍惚。。。。。。恍惚之间旁边有人使了个或眼色或暗示或明号暗号,停顿下来的滔滔江水由此话锋一转:“这个料就不对了。不对了”。
那是件泰缅花梨制作的玄关条桌,晋京坊做了表面处理漂了白,仿黄花梨色泽。
人群散去之后,拐角旮旯处,蹲着一个小平头,对着地上歪歪扭扭地伫立着的一颗透雕树头发愣。大开门的福建工。
晋京坊主人潘宏志的儿媳妇问:“您看得出这是什么材料么?俺公公在仙游买的。。。”
小平头用手拎了拎这半人高的树头,小声回答:“俺觉得这是紫檀柳。看上去真象海南黄花梨”。
小平头来自遥远的广州,他的远在南国的小伙伴们,这时候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从四面八方奔赴台山大江参与“兴隆三期”盛事。兴隆三期怎么个盛法? 据说北京红木大观楼的《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老总赵夫瀛也亲自到场祝贺,带着他那闻名河北与福建的专业电视转播车。赵老大的红木3223网站上至今还可以找到相关的文字记录:“2009年8月22日,百名网友自费赴台山, 伍氏兴隆热情迎远客”。小平头第一个扯旗吆喝的兴隆三期这边厢锣鼓喧天,避走北京不碰别人的奶酪的在下,悠哉游哉地对着冒名顶替海南黄花梨的紫檀柳一门心思地“致知格物”。
人说胡故宫先天性辨色力不足,医学的说辞,叫做色盲,程度弱些叫做色弱。色盲色弱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不便就是分不清红绿灯,因为都是毫无色彩的灰蒙蒙。据说胡故宫因此而出门从来不开车。红绿灯都是一水的灰,黄花梨也好,花梨也好,大概也是水兵对水手。花梨和黄花梨都不易分清,分辨海黄越黄,大概是更高的难度。听说。
反正兴隆三期之后,在下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下不为例。
公元2009之后,兴隆四期迄今为止后会无期。
事不关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发表于 2015-1-6 22:3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司马相如蔺相如,此相如非彼相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0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4 09:0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424
关于龙顺成,金山夜话里就不讲太多了。感兴趣的同好,请另看在下的相关文字吧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01

关于断木,在下2009年在古典网曾写过一阕“察嗅权”的文字如下:

在下以为“断木”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权衡考量因素:

首先:察。
察,就是仔细看。所谓“明察秋毫”。不仅看得仔细,而且看得全面。
比如说:一段木方六个面,上下两个截面,前后左右四个径向切面。完整地看个仔细。
两害相权取其轻,仔细地看,比粗略地看要更可靠,全面地看,比片面地看要更有说服力。
此外,不仅是木质的“察”,还有木件器型的“察”。
比如海黄算盘。真品看得多了,仿品往往比较容易在“器型”的察上看出端倪。

其次,嗅。
嗅,就是闻气味。气味不等于味道。因为味道也涵盖了口舌辨识的“味”,这是味觉的范畴。而嗅,指的是嗅觉范畴。
天然的植物,有气味是很平常的事情,松木,樟木,核桃木,都有各自的气味。简单地理解:木头有味道不奇怪。只不过,黄花梨的气味比较特别。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阁下多闻闻,多加比较,先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吧。
在下闻黄花梨的气味,积累感性认识的渠道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工艺茶壶与盖罐盖杯,以及一定数量的笔筒。闻得多了,慢慢地就不由自主地朝着见多识广的方向走了。下一步,希望的是熟能生巧。

察也好,嗅也好,首先是端正自身对客观外物的正确认识。比如说面前有这么一件木制品,通过主观的察与嗅,来获得对它的正确的,准确的客观认识。
然后,与自身在之前积累的认识相对照;与参照物进行比对。

第三,权。
权就是衡量。
也有人说手感。
这是比较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不太容易理解。比如有人说“坠手”,或者“手感沉重”等等。
举一个例子吧。是曾经经历的实事。希望有助于阁下理解:
2008年底或2009年初,在下去某红木家具生产集散地看实物。某厂家(网上也算是有些捧场客的所谓“用心做家具者”)指着多件回流货说,这是“越”,那是“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种。
在下仔细看了看某张交椅,该厂家言之凿凿说是“海”的,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权”。
首先,用双手拎起来掂量了一下。
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与中指合共四只手指把这张“海”交椅给“抬”离了地面;
再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合共两只手指重复上面的举止,“海”交椅同样离开了地面;
最后,只用左右两手的尾指合共两只手指。“海”交椅也“起来”了。

在下于是转头对该厂家说:窃以为这张交椅不是海黄的。
厂家不悦,仔细看了看,然后说:这当然是海黄的,不过是海黄的白皮料。

在下于是缄口不言。心里有数。

希望阁下由此可以理解“权”是怎么一回事。

在下通常就是这么“断”木的,从察开始,然后嗅,然后权。
大致有了个端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5-1-11 20:21 编辑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8 10:0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01关于断木,在下2009年在古典网曾写过一阕“察嗅权”的文字如下:在下以为“断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08 (搞不定,请感兴趣的同好自己百度吧,关键词: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40508,足本见雅昌,不明白为什么没办法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0:00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11 20:0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08 (搞不定,请感兴趣的同好自己百度吧,关键词: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40508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15

之前提到,在下2008年末头一次踏足仙游,曾有一件小故事,当时没上心,到了2009才显山露水,不禁莞尔。
在仙游坝下的时候,上家曾极力推荐一只陈料海黄的笔筒,对白如下:
上:这个不错的,价格也合理。
E:质地粗了点吧,不细腻。
上:现在只有这样的老料了,你以前拿的那些现在找不到了。
E:价格太贵。。。。。。
上:没乱开价啦。不能和以前的价格比,现在这个价很不错了。
E:尺寸小了点。。。。。。
上:现在算大的了,陈料越来越少,很难找更大的。
反正是谈不拢,或者说在下根本就没感冒。毕竟珠玉在前,看过真正的好东西,不怕不识货。于是心安理得地放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成想没几个月的工夫,上家竟然摇身一变,抖起来了。2009年的对白如下:
E:上次那个笔筒怎么不见了,出了么?
上:你还好意思问。幸亏没给你,回头让别人拿走了,价格比给你的高三成。
E:恭喜发财。哪里来的水鱼这么容易宰?
上:没有啦。开家具店的拿去衬场,他们那里整天有大人物参观,被领导看到了,看中了。
随后自然是一轮唇枪舌剑,上家不停地埋怨在下不识好歹,在下不改初衷地恭喜发财,总算弄明白,数月前有中南海退休栋梁微服私访,在紫黄家具环伺的店面里随手拿起了案头的这只不起眼的笔筒稍微看了看。然后么,然后有地方官员跟进。。。。。。这价格自然就没什么开价还价的折腾了。
“不识好歹”的在下自然不肯轻易承受不合理的埋怨,这事不算完。若干时日之后逮着机会抓住上家继续刨根问底,结果如下:
E:钱收齐了么。
上:没有。东西是我们地方的红木工艺协会拿去的,他们说送给领导,价钱从每年的会员年费里扣。
E:你一年才几百年费吧?这要扣到猴年马月?
上:没办法,他们不给钱。慢慢扣吧,反正迟早要交钱。
栋梁曾经位列三公之一,红色年代以木匠手艺闻名。2008年末,被福建督抚大员陪同,考察仙游坝下的红木工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0:54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15 10:0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15

之前提到,在下2008年末头一次踏足仙游,曾有一件小故事,当时没上心,到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22

越南人又抗议了,这一回动静不小,不少陆资台资的在越企业成了殃及池鱼。
之所以说“又”,其实越南的所谓“排华”举止,这些年层出不穷,国内过往多半不怎么说,民可使由之。
记得2006或者2007年初春,河内的大学生就曾经走上街头,抗议北方强邻在越南滥砍滥伐原始森林中的名贵珍稀硬木,那一回的抗议由头,嘿嘿,是黄花梨。这事情当年影响不大,毕竟对木头上心的人终归还是小众。况且冤有头债有主,当年在越南闯入深山老林砍木头的,当然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当地贫苦民众。中国人只是收购,动手动脚的辛苦营生都是本地人在鞍前马后。好比八十年代初国门初开,港台文物贩子趋之若鹜地涌入墓葬大省河南陕西,当年收购青铜器的行价,是按高度付酬,比如一件锅碗瓢盆净高二十公分,就给这个高度的钞票。有铭文的另当别论。青铜器有一字千金之说,所以,有字的价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些文物贩子自己是不会去踩点刨坟的,劳心者治人。同样,在越南的中国红木贩子也好,买家也好,多半也不会自己去伐木。所以当年河内街头的黄花梨游行,雷声大,雨点小,飘呀飘呀飘得不见了。
再后来的抗议,大概就比较厉害了,印象中是天朝设立了全国最大的一个县级市,叫做三沙。哪三沙?南沙,西沙,中沙,这个海域当然就辽阔了,越南人把我们的西沙叫做黄沙,领土纠纷,哪里那么容易谈得拢。如今的说法是: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地级市。其实2011年末三沙就成为县级市了,2012年6月升格地级市,至今依然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免得太刺激周边邻居。南海统共四大群岛,之所以设一个三沙而不是大而全的四沙,是因为:三沙之外的东沙,如今在海峡那边的中华民国控制之下。越南人当然是对三沙之设立大光其火,所以那一遭着实地敲锣打鼓了一回。
这次的越南,算是让全世界都关注了,因为趁火打劫。
曾几何时,这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兄弟邻邦。越南人民至今尊崇的国父胡志明,一口地道的汉语与中文,而且能说流利的粤语。
中越两国的历史,一言难尽。
首先,我们是宗主国,人家是藩属国。所以历史上的南越,中文是官方语言。后来法国人来了,西风东渐。如今的越南文,是法文与葡文的混合物。可他们从前的历史记载,用的是正儿八经的汉字文言文。从前的朝鲜如此,日本也如此。那个时候的汉文明,万方来仪。
其次,二十世纪中越从共同的反侵略反殖民走向1979年的兵戎相见,本朝的惯性标签是“忘恩负义”,可越南人原本感谢的,是曾几何时彼此共同对抗从法到美的帝国主义。随着尼克松访华与1979年中美建交,原本的同志加兄弟,走向势不两立。这一点大概还是西方的政治家更诚实一点,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有云: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意识形态这东西,如今回过头来一看,愚不可及,祸国殃民。我们自己深受其苦之余,当年输出给越南也好,柬埔寨也好的这些红色道理,是平民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有说胡志明曾反省过中国式暴风骤雨的土改在越南的伤及无辜并有心认错,伟大领袖的忠告是:皇帝是不能下罪己诏的,下了罪己诏是要亡国的。反正,胡伯伯曾几何时是有过一个中国妻子的,虽然对外声称终生投身革命,无以家为。
说到七十年代末的那场硝烟,如今两国都刻意回避,俱往矣。90年代初幡然醒悟低首认错的越共老大来神州叩头时,天朝大度地总结了一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近悦远来,方是王道。八十年代的神州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曾有一曲感天动地的旋律,叫做《血染的风采》。这首歌如今不怎么唱了,虽然从来都是主旋律。因为二十五年前的春夏之交,有一群以身许国的莘莘学子,在全世界最大的广场上,唱的就是这首歌。人说他们喜爱的另一首歌曲,叫做《亚细亚孤儿》。《亚细亚孤儿》这首歌的作者罗大佑至今不敢在大陆触碰这个禁区。迄今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打住。
俱往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十多年前读过一出港产电影剧本,当时印象深刻,虽然只有文字,看不到画面。那时候录音机还是奢侈品,遑论录像机。剧本的大背景,大概就是越共土改的暴风骤雨时期。大明星周润发知难而退,生怕这样的政治题材影响自己在东南亚的票房与星运,可识货的发哥知道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好本子,于是诚心诚意地推荐了自己看好的某青皮之未来之星,虽然青皮之前从来没有演过电影。青皮的电影处女作果然一炮而红,从此风靡海内外华人世界,他叫刘德华,那出名垂华语电影青史的出品,叫做《投奔怒海》。好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投奔怒海逃避越共暴政的船民,多半是世世代代克勤克俭胼手胝足之后劳动致富的华裔。
读过这么一段话: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非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作者叫做龙应台,出自《大江大海:19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发表于 2015-1-19 12:5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发表于 2015-1-19 22:1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4:3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19 10:54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22

越南人又抗议了,这一回动静不小,不少陆资台资的在越企业成了殃及池鱼。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29

感谢关注林海微澜:金山夜话的同好。好几次有同好问到关于家具形制与工艺标准,或者说“偷手”的问题。实话实说,在下起初也有类似的困扰,尤其是一开始在所谓的“第一专业论坛”上不断有居高临下的村干部言之凿凿地捧这个,贬那个。类似的是非见得多了,这才一根筋地跑上博,跑苏博,跑南博,跑浙博。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看了个分明仔细以后,在下有这样的感悟:家具长物,有型无制。简单地说,各施/师各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说,之前有村干部强调:传统的座具,软屉两条穿带,硬屉一条穿带,方为正宗。这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张口就来。到代的老家具座椅,硬屉两条穿带的并不稀奇。这大概算不得村干部鄙夷的“偷手”,勉强算得上是画蛇添足的“多手”吧。
再一个,挂梢。大件重器,比如罗汉床,或者长桌大案,大边抹头之下不用挂梢加固围板边抹或者牙条楣子者比比皆是。有挂梢当然好,没挂梢,大概也与“偷工减料”没太多的瓜葛。多少富贵人家的讲究制作,比如清宫皇帝,就未必都是千篇一律的非挂梢不可。说有易,说无难。只要多看看民间的老旧物件,逛一逛靠谱的博物馆,这个观感很容易得到佐证。
当年村干部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豪言”是“龙凤穿带”保证桌面拼版不走形,简单地说,就是穿带大小头,相互对冲,通过拉扯保证拼版牢固,谓之“万年牢”。在下初始一读也觉得很有道理,可一问动手动脚的匠人就站不住了。木头那点可怜的强度,哪里顶得住抽涨?俗话说的热胀冷缩,在家具而言叫做湿涨干缩,如果用龙凤穿带硬邦邦地卡着,涨的时候说翘辫子就翘辫子,不把四平八稳的家具拧过来不罢休。这就好比在烧开的热水壶上加盖子,哪里镇得住。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概也就好理解:镶平面,或者四平的得之不易了。对于耐用消费品的家具来说,新鲜出炉的时候四平或者镶平还好办,可这是经年累月使用的长物,随着时间推移,寒暑交替,能长久保持尺寸稳定,可不是一般的功夫。所以,相对而言木性中庸平和的花梨,黄花梨,往往比硬朗的紫檀与暴躁的酸枝有更加好的长期表现。在下就见识过一件入了清的高花几,四条长腿不仅不平行,个别的还大开门地拧,怎么看怎么难受,出处杭州观复。可这就是实打实的到代老红木家具。用如今泛滥无际的网络语言总结,大概就是:时间是块磨刀石,岁月是把杀猪刀。
所以,长木匠,短铁匠。家具难免收缩缝。这是常识。尤其在湿热多雨的南方,宽大的收缩缝工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沉淀下来的前人的智慧反映。
当年的村干部颇为鄙夷南作家具不掩饰的收缩缝,与之相对的,是所谓正宗京作的“严丝合缝”。在下的感悟是:一个人的见识终归有限,无论走多少万里路,都离浅薄不远。至今自勉。
其实家具就是那么回事,北榆南榉,北桌南台,各取所需,因地制宜。强说京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真理,等同于削足适履。
话说回来,造办处的京作,真做了那么多么?
而且造办处的京作工匠,是正儿八经北京的么?
雍正朝就有文字记载:造办处的粤作工匠与甬作工匠之间屡生龌龊,用现在的话来说:尿不到一个壶。只好分头行动,两马同槽,内斗。
难得糊涂。
家具在从前就叫做长物。
没必要把自己端得难么难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发表于 2015-1-22 21:3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发表于 2015-1-22 22:3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28:}{: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2:08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1-22 14:3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29
感谢关注林海微澜:金山夜话的同好。好几次有同好问到关于家具形制与工艺标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605
在下一直很欣慰于对传统家具与紫黄硬木的这一份乐此不彼,若不是因为这些年的“一根筋”,理工出身的在下大概没什么耐心去读这许多的“四旧”,读的同时不停歇地反思历史,揣度当今,于是难免“反动”。
历史这物事,在下认同傅斯年先生的观念: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存而不补;证而不疏。
红色年代喧嚣尘上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至于实质上的“人为我用”,窃以为是当今天朝遍地功利的源头。一言以蔽之:自私。什么是自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比如个人凌驾于党之上。。。打住。
过去十年,大概是传统红木家具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地席卷大江南北,无论内地沿海,无论权贵平民。称之为红木家具的“黄金十年”当之无愧。在此之前,华夏百姓有几个认得一入侯门深似海的紫檀?更不必提明亡之后尘封数百年的黄花梨。
可这个“黄金十年”同样见证了为数不少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比如红木国标,说夹带私货,通也不通?黄花“黎”说,算不算“私”话?本朝不少居庙堂之高的官豢学者大言不惭地公开说,体制内有约束,我们不给外面的企业看东西或者做鉴证。真的如此么?满天飞的专家名嘴与证书是怎么泛滥成灾的?前不见古人的“黄金十年”,偏偏就有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大前提:上梁不正。
幸甚,至少在红木家具领域,无论制作还是营销,主旋律是国退民进,当得起货真价实的自由经济,于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强横有力,生生地扳倒几次三番越俎代庖追求权利寻租的居庙堂之高者的看不见的脚。胳膊拧过大腿,算得上是个难得的奇迹。
其实家具这东西原本没那么复杂,如果说文化,也算不得是太深奥艰难的不足为外人道,古人说得再直白不过:长物。真东西看得多了就明白:万类霜天。家具这物事,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不逾雷池半步”,简单地说:有型而无制。王世襄老先生自己的藏品就不乏今人嗤之以鼻的“插帮车”,老家具不修缮怎么能用?家具,首先就是个“用”。用的需求满足之后,才是唯物之上的唯心的非物质享受,比如审美,比如文化,比如历史,比如传统。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传统的汉文明家具,基本特征就简简单单的三个:首先,框架结构;其次,榫卯结合;第三,线条。强说在家具器型上“多一分太肥少一分太瘦”,未免失之极端,过犹不及。至于把宫廷家具捧到天上去就更加没道理了,审美这东西,不涉及官职高低。如果说皇帝喜欢的就是最好最美的,那红色中国最美味的食品,就是毛氏红烧肉了,合不合理?这副嘴脸与行径,武则天时代叫做北门学士,本朝则直白地呼为“舐菊”。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发表于 2015-1-25 15:2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8:57 , Processed in 0.12659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