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难得糊涂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10-9-9 14:1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8 09:55 发表


谢谢架兄。
自问学了英文有不少年头了,这“请愿”的单词还是头一回留意。
俺们这边没这个文化,也没有这个空间。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诸君共勉。

“请愿书”是在这座建筑外墙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发表于 2010-9-9 14:2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8 10:02 发表


学而时习之,这难得糊涂的“糊”,一轮学习下来,又多了点新的内容。
原本说:
糊=壶=葫芦=佛手=蝙蝠

后来发现,这糊也可以这么解读:
糊(涂)=(茶)壶=葫(芦)= 佛(手)=(蝙)蝠 = (老)虎 = 胡。。 ...


俺坐着沙发一轮学习“段子”下来,又多了点新的知识且拿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发表于 2010-9-9 14:3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8 10:12 发表
吃宁夏中卫的石头瓜也有几年了,前两晚才头一回看见,原来当今龙头胡哥也曾身体力行地扶了一回贫:2007年专程到宁夏中卫种了三棵西瓜秧子,当年的石头瓜,如今的硒砂瓜,名动神州。

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当地瓜农孝 ...

坐着椅子喝着茶,听着段子不犯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发表于 2010-9-9 14:40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俺这乡下人让兄见笑了。
....唐朝的诗,宋代的词,明清时期的小说,民国的散文,俺看不到也看不懂,只能学习当下的段子和小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2:0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原帖由 架几案 于 2010-9-9 14:15 发表

“请愿书”是在这座建筑外墙拍的。附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twan 200.jpg (47.7 KB) 2010-9-9 14:1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到淡水,扶贫到台北。
两岸三地几十年,如今的大陆笑开颜。
大概也也没必要“请愿”。
倒不如跑跑偏,想想“清远”。
渔夫不钓鱼,改吃清远鸡。

狮头鹅,清远鸡,台山特产黄鳝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2: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hemwu 于 2010-9-8 20:29 发表

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这些年来慢慢给国军的抗日英雄应有的地位,比如薛岳等,尽管还念念不忘自己是中流砥柱!
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还政于民,以杜贪官;还兵于国,以绝强权;还商于市,以增民富;还实于史,以诫万年”。


谢谢兄台的关注。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滑稽,让俺们打小就慷慨激昂的《南征北战》,里面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张军长,原型竟然是青史留名的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难怪有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难得糊涂。

张灵甫将军的遗孀早几年回到大陆,海峡这边有专人小心翼翼地安排宴请接风。
宴席的主人姓粟,大号刚兵。无冕元帅粟裕的后人。

502首长的孟良崮之战让远在东北的101也由衷地佩服。
只是这样了结了一位民族英雄,呜呼。
事后陈毅关起门破口大骂:我们欺骗了毛主席,欺骗了党中央。。。。。。
因为杀红了眼的共军兄弟从身后把战俘的后脑壳开了个大窟窿。

《集结号》里的杀俘场面让对手正面拾枪,不过是艺术加工。
难得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2: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凯迪社区  (http://club3.kdnet.net/index.asp)
--  史海钩沉  (http://club3.kdnet.net/list.asp?boardid=64)
----  [转贴]74师幸存人员谈粟裕为何厚葬张灵甫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64&id=3249787)
--  作者:懵男
--  发布时间:2010-2-5 22:03:19

--  [转贴]74师幸存人员谈粟裕为何厚葬张灵甫
作者:一点五

国军74师先遣团团长乃我县土著,由于他的缘故,本地很多青年都入伍到了74师。虽说“好男不当兵”,但能在74师当兵则例外,据我认识的74师幸存官兵回忆,当年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今天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如何的老人,该老人曾参加过对张灵甫将军的安葬。

  国军的残军败将,在新社会的地位很低,几乎等同于“地富反坏右”,因此那年月我们都是用本地对老年人最轻蔑的称呼“某某老角”来喊他。老人姓何,大人小孩都叫他“何家老角”,老人从不计较,至于他的名字,早被人们遗忘了。

  老人在74师是一名机枪班副班长,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虏,释放回家后当了一名农民,终生未娶,我认识他时仍然孤身一人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我问“何家老角”:在孟良崮是不是没有弹药了,老人家说有;我问是不是没有吃的了,老人家说有;我问是不是火力不行了,老人家说不是;我问那为什么打败了,老人家说“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队与民兵牺牲了多少人,至今没有公布。我读到过一个民政部门的资料,该资料说,解放后认定的孟良崮战役中牺牲或受伤的有名有姓的当地百姓,高达6万多人。

  “何家老角”说,打到后来,漫山遍野都是人,机枪打出去一片片地倒,又一片片地朝上爬,一遍又一遍之后,老人所在的机枪班忽然冒出这样一种情绪:大家都不愿当机枪手了。

  老人家解释说,不是当机枪手有什么危险,而是大家都不愿亲手打死这么多人。当时他的班里有个人曾说如果这是日本人多好,这句话老人家记住了一生。然而,他们的面前,都是中国人,与他们一样的中国人。

  这种情绪弥漫了整个74师官兵。有的地方不再开枪,任凭共军前来俘虏,老人家所在的机枪班后来也不开枪了,大家都眼睁睁地望着共军士兵一步步接近。老人家说,74师军纪极严,督战队对不开枪的士兵可以就地枪毙,但督战队也没有开枪。老人家说,后来共军也不开枪,只是一个劲地朝上爬。整个战场就这样突然沉寂下来。

  老人家说这就是粟裕厚葬张灵甫的原因。

  当时我军几乎连打扫战场都来不及,就下令撤出。在这样宝贵的时间里,粟裕却特别下令安葬张灵甫。老人家回忆说:用的是一口全木棺材(指制作棺材的木料很大),张灵甫手上的表都没有取下来。安葬完毕后,在场的国军官兵先是向张灵甫将军的坟墓下跪叩头,然而向在场的共军官兵下跪叩头。

  倘若有一天能重新安葬张灵甫将军的遗骨,那块手表应该成为老人所述属实的一个证据。

--  作者:正方形
--  发布时间:2010-2-5 22:24:54

--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队与民兵牺牲了多少人,至今没有公布。我读到过一个民政部门的资料,该资料说,解放后认定的孟良崮战役中牺牲或受伤的有名有姓的当地百姓,高达6万多人。
=====================

那个民政部门的啊?

这6万多有名有姓的当地百姓都是谁打死打伤的啊?
--  作者:张申俯
--  发布时间:2010-2-6 10:38:50

--  
     不顾死的往上冲 ,对日本鬼子怎么没这样?  洗脑第一,感觉像宗教。
--  作者:YAZ
--  发布时间:2010-2-6 11:00:29

--  
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到上海移葬张灵甫,粟裕之子粟戎生特地赶到上海,宴请王玉龄,敬酒时称呼“王阿姨”,执晚辈之礼!这就叫做英雄相惜!
--  作者:时尚刘先生
--  发布时间:2010-2-9 15:50:32

--  
张灵甫的确是国军悍将~难得的才貌双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8
发表于 2010-9-14 10:20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13 12:04 发表


流浪到淡水,扶贫到台北。
两岸三地几十年,如今的大陆笑开颜。
大概也也没必要“请愿”。
倒不如跑跑偏,想想“清远”。
渔夫不钓鱼,改吃清远鸡。

狮头鹅,清远鸡,台山特产黄鳝饭。 [/quote

老师吉祥:12g
何时来清远?咱北江边劏鸡宰鹅再带上几条鱼竿。这地方有养鹅的传统,只是“狮头鹅”不知有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三江渔夫 于 2010-9-14 10:20 发表

何时来清远?咱北江边劏鸡宰鹅再带上几条鱼竿。这地方有养鹅的传统,只是“狮头鹅”不知有否。


回大佬的话:
狮头鹅是潮汕澄海特产。
早几日在广州某数颗星的店家斗胆奢侈,潮式大鹅头竟然398块一副,当即一个踉跄。。。
还没完。。。潮式老鹅头接着翻跟斗。。。承惠798块整。
要命。

遥想汕头特区当年。。。一个鹅头从20涨到28,已经算是暴利了。
屈指一算,那还是汕头市长“站在城头看郊区,郊区越看越美丽”的年代。
潮汕口音跑了偏,听起来成了站在床头看娇妻,娇妻越看越美丽。
难得糊涂。
邓大人才刚刚来了一趟南巡。

沧海桑田。
回头请示戴老大,开着奔奔来钓鱼。

弱弱地报告一句:
俺家祖上也钓过鱼,只不过青史留名,他老人家的鱼钩不打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架几案 于 2010-9-9 14:31 发表

:" /> 坐着椅子喝着茶,听着段子不犯困。


回架兄:
有说瓜果捂一捂,可以“回糖”,吃起来更甜。只是没想到这一泡水的西瓜也可以捂上个大半年。。。汗颜。
黄花梨的经年陈化,算不算也是个“回”?三十年,五十年,一甲子,反正不可以只争朝夕求近舍远。
这些个筒子茶壶的气味闻得多了,还真应验了万类霜天。
黄花梨的仪态万方,不仅是纹路纹理,这陈料的气息也是曼妙无边。

思来想去,于是有了辨识海越的“察”“嗅”“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4:48 | 只看该作者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之说收藏:断木

标签:紫黄文化
林海微澜
收藏文化

2009-08-02 15:42

在下以为“断木”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权衡考量因素:

首先:察。
察,就是仔细看。所谓“明察秋毫”。不仅看得仔细,而且看得全面。
比如说:一段木方六个面,上下两个截面,前后左右四个径向切面。完整地看个仔细。
两害相权取其轻,仔细地看,比粗略地看要更可靠,全面地看,比片面地看要更有说服力。
此外,不仅是木质的“察”,还有木件器型的“察”。
比如海黄算盘。真品看得多了,仿品往往比较容易在“器型”的察上看出端倪。

其次,嗅。
嗅,就是闻气味。气味不等于味道。因为味道也涵盖了口舌辨识的“味”,这是味觉的范畴。而嗅,指的是嗅觉范畴。
天然的植物,有气味是很平常的事情,松木,樟木,核桃木,都有各自的气味。简单地理解:木头有味道不奇怪。只不过,黄花梨的气味比较特别。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阁下多闻闻,多加比较,先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吧。
在下闻黄花梨的气味,积累感性认识的渠道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工艺茶壶与盖罐盖杯,以及一定数量的笔筒。闻得多了,慢慢地就不由自主地朝着见多识广的方向走了。下一步,希望的是熟能生巧。

察也好,嗅也好,首先是端正自身对客观外物的正确认识。比如说面前有这么一件木制品,通过主观的察与嗅,来获得对它的正确的,准确的客观认识。
然后,与自身在之前积累的认识相对照;与参照物进行比对。

第三,权。
权就是衡量。
也有人说手感。
这是比较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不太容易理解。比如有人说“坠手”,或者“手感沉重”等等。
举一个例子吧。是曾经经历的实事。希望有助于阁下理解:
2008年底或2009年初,在下去某红木家具生产集散地看实物。某厂家(网上也算是有些捧场客的所谓“用心做家具者”)指着多件回流货说,这是“越”,那是“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种。
在下仔细看了看某张交椅,该厂家言之凿凿说是“海”的,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权”。
首先,用双手拎起来掂量了一下。
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与中指合共四只手指把这张“海”交椅给“抬”离了地面;
再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合共两只手指重复上面的举止,“海”交椅同样离开了地面;
最后,只用左右两手的尾指合共两只手指。“海”交椅也“起来”了。

在下于是转头对该厂家说:窃以为这张交椅不是海黄的。
厂家不悦,仔细看了看,然后说:这当然是海黄的,不过是海黄的白皮料。

在下于是缄口不言。心里有数。

希望阁下由此可以理解“权”是怎么一回事。

在下通常就是这么“断”木的,从察开始,然后嗅,然后权。
大致有了个端倪。

(2009年夏始发于古典网)

[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0-9-15 14: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发表于 2010-9-15 16: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15 14:28 发表


回大佬的话:
狮头鹅是潮汕澄海特产。
早几日在广州某数颗星的店家斗胆奢侈,潮式大鹅头竟然398块一副,当即一个踉跄。。。
还没完。。。潮式老鹅头接着翻跟斗。。。承惠798块整。
要命。

遥想汕头特区当 ...

还以为老师姓张。戴老大很有安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发表于 2010-9-15 17:13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到食夜粥的了。感谢老师。温故知新。
顺祝各位奔奔团友中秋快乐!:54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
发表于 2010-9-16 15: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13 12:04 发表


流浪到淡水,扶贫到台北。
两岸三地几十年,如今的大陆笑开颜。
大概也也没必要“请愿”。
倒不如跑跑偏,想想“清远”。
渔夫不钓鱼,改吃清远鸡。

狮头鹅,清远鸡,台山特产黄鳝饭。


感觉老几样又要开始一年一度聚餐聚会乎?没“鱼”不成宴呀。
建议今年主食不要黄鳝饭了,改成这个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发表于 2010-9-16 1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9-15 14:37 发表


回架兄:
有说瓜果捂一捂,可以“回糖”,吃起来更甜。只是没想到这一泡水的西瓜也可以捂上个大半年。。。汗颜。
黄花梨的经年陈化,算不算也是个“回”?三十年,五十年,一甲子,反正不可以只争朝夕求近舍远 ...


这些不知捂了几个甲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6 14:04 , Processed in 0.21435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