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仁品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风云] 【原创】2010年的黄花梨南游记

[复制链接]
39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2:5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围绕着还剑湖转了一圈,拍下了路边的街景: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6 22:58 编辑 ]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2:5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湖边的女孩正在男朋友的相机面前翘首弄姿,这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一览无疑的写在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大榕树高大无比,也是翘首多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从还剑湖出发到文庙去拜拜同一个文化的祖辈:

    越南河内文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孔子文庙如出一辙。文庙现有建筑大部分是17世纪李朝建造,占地26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河内文庙历史:建造于公元1070年左右的文庙是河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里面供奉着中国的孔子及各位儒家先贤,据说它是越南第一所国学大学。
    我国曾有一位旷世才子埋骨越南,他便是写出千古奇文“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年仅二十六岁的他乘船去交趾(越南北部)看望在那里做官的父亲,突遇大风暴,全船人无一幸免。当地人建造寺庙纪念他,还把他们父子尊崇为越南的两位“福神”。
    在河内,问了几位懂汉语的越南人,没有人知道王勃。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文庙,那里面供奉着中国文化的传世大儒孔子,可见,越南曾经与中国文化之间离得那么近。
    越南孔子时代的最高学府
    河内最有名的寺庙就是供奉孔老夫子的文庙。一般中国的著名寺庙名字听起来都或深邃、或缥缈,反正是仙气十足,像什么“灵隐寺”、“华严寺”、“潭柘寺”等等。而“文庙”一词听起来实在令人印象不深,反倒是其英文翻译“Temple of Literature”显得很有内涵。
    文庙在河内一条并不僻静的街上,像一座孤岛一样被数条繁华街道包围着,傍晚下班的时候,外面摩托车群疾驰而过,里面是时间定格在几百年前的庙宇和参天古树,形成强烈的反差。说起文庙的建筑,除了越南风格的大门和靠近门口略带柬埔寨风格的水池外,基本承袭了中国的风格。
    公元1070年,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决定在升龙城的南面建文庙,供奉周公和孔子,以及四配和72贤人,同时让皇亲国戚的子孙到这里来读书。从一开始,文庙就兼有国学堂的职能。
    公元1076年,李仁宗在文庙旁边建立了国子监,这是越南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学堂。公元1259年,陈朝的第二个皇帝陈圣宗改国子监为国学院,作为培养王公贵族的后代和全国优秀学者的教育场所。到了黎朝,又改称太学堂,成为越南的最高学府。
    没有想到在河内居然有一座记录中国科举制度在越南风行一时的文庙。河内文庙坐北朝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据说完全按照中国曲阜文庙的建筑格局建造而成。门前远方有一个文湖,近处两侧有下马碑。飞檐高耸的文庙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典型的东方庙宇风格。紧靠大门是一副长达38字的汉字对联,两边精美的雕花石柱上写着又一副汉字对联。
    大门正中上方,“文庙门”三个汉字,醒目而庄重。跨入文庙门,其背面还有两副汉字对联,中间的一副因年代久远,个别字已模糊不清。
    文庙大门内,豁然眼前的是一片如茵的绿草地,其间,一条稍显弯曲的砖路把游人引人第二道门——大中门。举目望去,在一片绿色草地的那边,巍然耸立着奎文阁。奎文阁不仅建造精巧,匠心独具,而且正处于文庙的中心,使人们仿佛觉得,一颗奎星正冉冉升起,放射出熠熠的光芒,照耀着文坛。
           文庙历史:感受越南科举
    每年春节,文庙总是要举行几天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还要举行书法、下棋、吟诗、斗鸡、斗鸟等文化娱乐活动。吟诗是越南一项很普遍的文化活动,它以其独持的魅力吸引着男女老少各阶层人士。演员声情并茂地吟唱,伴之以悠扬激越的琴声,真可谓美妙绝伦,虽不敢说袅袅佳音,绕梁三日,但也确实震撼!得不少知音恍入诗境,如痴如醉,乐而忘返。
    越南直到1918年阮氏王朝才废除科举制。经过900多年的沧桑演变,国子监现已不复存在,但留下了街名;而文庙则整修一新,并对世人开放,成为河内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越南文庙和中国文庙唯一的不同在于,越南的文庙还多了一个殿。这个殿位于大成殿后方,专门供奉越南儒学大师朱文安。朱文安又称朱子,就和中国的孔子一样。他对越南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将其视为学术的象征。河内还有两所以“朱文安”命名的中学,据说是河内最好的重点中学。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6 23: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1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都认为安南很穷,其实这些年来安南政府是大撒把的管理方式,经济上民富国弱,这里的汽油比内地便宜很多,一升折合人民币3.2元左右。国人在安南最大的障碍便是语言障碍,好翻译要多付佣金,差翻译多吃你佣金不明不白没商量。汉文化基础深入民心,但汉字没人识得,安南的文字是在法殖民时期法国人帮着整理的一种文字,所以文字和法文有些相似,每个符号都带音标,同样的字不同的音标,字义也不同。

   进了文庙大门,走廊两侧竖立的祖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发表于 2010-12-26 23:1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Newbee :hell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安南人很信仰而且非常尊敬老人,在这个国度里不尊师不忠孝的个体会被非常极致的排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2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一个纯情打扮的老外拍照,于是举起相机毫不犹豫的拍下了她。: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2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河内文庙“碑林”
     奎文阁同遥遥相对的大成门之间,一方明净的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这就是有名的天光井。天光井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82块进士碑,每侧为41块。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石龟昂着头,驮着这一块块雕工精细的进士碑,颇有西安碑林的风范。第一块进士碑已经被驮了500多年,这以后,每一次进土考试,便树起一块石碑。

    公元1484年,以重视文学著称的黎圣宗下令在文庙——国子监树碑,记载从黎圣宗大宝三年(公元1142年)起考中的进士名单。所以越南民间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子弟用功读书:“金榜石碑,千秋永存。”
    从大宝三年到公元1779年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按黎朝的制度应进行110多次考试,但由于战乱,现在河内文庙只存有这82块进士碑。每块碑上部标有科举考试的时间,碑文的撰写者、书写者、雕刻者以及考取的进士名单。每一块碑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集书法艺术、龙凤花草人物等雕刻艺术于一碑,令后人赞叹不已。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6 2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随意拍的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6 2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4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这里便是主庙,处处字联蕴意深奥,真是:写不尽人生百态,看不明世间冷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23:4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受人敬仰的文化祖仙孔子位列当中,孔子牌位下一个很古老的束腰矮老卡字花长条桌十分醒目。仔细上手了半天,不是黄花梨的,:D

  两侧各有两位文化仙者伴其左右。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7 00: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0: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山泉般的节奏从一处侧室传出,立即被吸引了过去,这种声音就是从这个长度不齐的竹空中敲击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0:0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这个竹器是靠手掌挤压的气流回流产生音符,也确实乐律不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0:0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屋正中贝壳艺孔子像十分逼真传神,:48g

[ 本帖最后由 仁品堂 于 2010-12-27 0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06:10 , Processed in 0.83637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