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顺成的营生铺面所在是晓市大街71号,这是做店面买卖的地方;老龙顺成的作坊工场所在地,就是金鱼池2号。】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鲁班馆胡同,主要聚集着传统手工业的木匠,瓦匠,油漆匠,铜匠,皮匠,鞋匠,磨刀剪的,染布的,拉车的,做小买卖的,摇煤球的,三教九流的下九流,乃至不入流的,基本上在这个地方都有一号。 人数最多的群体,就是修造木作木器家具的木匠。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蒙受着不白之冤被迫离开了故宫博物院的王世襄先生,政治落魄,职业失意,生活拮据,就这么选择了整日里在鲁班馆胡同里浮浮沉沉,与各式各样的老旧家具为伍,与各显神通的各路木工匠人为伍。 几十年以后再回忆这一段曾经的蹉跎岁月,耄耋之年的老人有这样一番的轻描淡写: “我就捡破烂儿啊。我父亲也说了: ‘你在我这儿白住白吃,已经是占很大的便宜了。你要是再买玩意儿,我可管不了你’。 这他都说了话的,因为做这个没底儿,你今天买了,明天还买,所以我老伴儿也是新衣服都舍不得做,一切从俭。可是我买来的都是什么破桌子,烂板凳儿—我认识东西—我把它们修理了。真的贵的好的东西,我还是买不起。不过我会成天骑着自行车满处跑,满处钻,别人看不到的,我能把它挖出来。比方说上宝坻县,什么时候去呢?春节放假去,小店里住着,没火,炕上没枕头,拿两只鞋,鞋底儿对鞋底儿搁在炕沿儿上当枕头。那时候精力也充沛,很有意思,很好玩儿。” 这种“好玩儿”的岁月一转眼就是整整十个春秋。一直到1962年,扣在脑门子上的那顶右派帽子终于被摘了去,兴奋不已的王世襄如久旱逢甘霖,忘情之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头顶草帽,身披坎肩儿,骑着那辆随着他风霜雪雨钻了无数次鲁班馆胡同的自行车,直奔一位患难之交的住家,大声地喊:“我解放了”。 这位患难之交,叫做李永芳,龙顺成的第三代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