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武术的话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武术已远离擂台,缺少检验机制。其实,70年前,有一场比赛,堪称是传统武术实战的大检阅,这场比赛后,对当时的武术界具有巨大的震撼作用,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武术,可惜得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当时得到了明确的东西,经过一个轮回,今天又成为疑团,人们各持己见,不停的争论。今天看来,这场比赛,对认识传统武术,仍有借鉴意义,这就是二九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大会,被人称为千古一会。
有关这次比赛的介绍,来源于九十年代的《武魂>>杂志,作者为凌耀华,作为上世纪我国开展的大规模传统武术挖整活动浙江省的项目负责人,其文章观点客观,引用的史料公正。
这次比赛由浙江省国术馆承办,遍邀各派高手,就想看看“到底谁的功夫好,谁的不好”,比赛规模空前,政界要人胡汉民、孔祥熙、孙科、宋哲元等均为大会题词,在近代很有影响。
比赛历时六天,比赛过程十分精彩(据说,因无录像资料不好判断但战况惨烈,与几次国考及全运会的比赛不可同日而语,被称为"拼命擂台”),但比赛结果令人惊奇——
和尚道士纷纷落马,南拳不敌北腿,桃李满天下的名门宗师被乳臭未干的后生追得抱头鼠窜,来自深山老林名山大川的神秘高人难过首轮,比赛的优胜者皆为中央国术馆的学员...
让我们认识一下当时的国术吧!看看当时对武术界的影响吧!再与现在的散打比较一下吧!
1.名满天下的高手名不副实的比比皆是,名气大的不一定能打,或者不敢上擂台,或者经擂台一检验,优劣立显,用另一名家赵道新的话来说,就是"要幺被打破了头,要幺被吓破了胆”。
2.大部分传统武术不能实战,乃是"虚设的套子”,不能临场实用,被当时形象地称为“空头拳术”,而优胜者自报家门时虽都是五花八门的传统门派,但无一例外的暗地另搞一套独有的格斗训练,训练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个别人身上可推测一二,如亚军获得者朱国禄兼练拳击,其打法当时遭一太极名家非议,说“不合国术”,其弟朱国祯要与名家请教,名家不敢迎战,在深秋的天气里竟满面是汗,看来朱的打法有拳击加腿之嫌;获得第十三名的赵道新搞了个心会掌体系,借鉴了西方的训练体系,赵曾对国术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散打王的裁判津门二张曾受教于赵,张洪俊曾获全国散打比赛亚军。
3.都说武术门派无优劣,但这次比赛南派选手普遍不敌北方拳师,南拳选手第一轮全部败北,有的刚交手就被打败,有的简直无还手之力,后为照顾南派,抽签时将南北分开;另太极打法毫无建树,四量难拨千斤。
4.比赛对社会上的空头拳术痛刺一针,“要学打擂台的拳术”成为当时练武着的要求,但持艺者看到其真实效果,反而出现一个空前保守的局面,那些为数不多的技艺再也不胥传人。如此看来,今天广泛流传的我们六千万武术爱好者练习的传统武术是否多半是那“空头拳术”?
5.传统与散打势如水火吗?这次比赛没有看到高深的内功,没有发人于丈外的场面,看看优胜者的打法吧,王子庆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打法获得冠军,其不招不架甚至中招反击的打法颇像散打,且身高体壮,以力降人,非传统观念的以巧取胜,倒合乎现代比赛分体重级别的观念;朱国禄借鉴拳击打法,善于声东击西,虚实结合,想起了人们对散打的指责:拳击加腿;第四名曹宴海,公认的第一高手,不怕“起腿半边空”,以里缠外踢,勾挂起落易如手便的腿法横扫各路豪杰,因照顾面子,让拳获得第四,与重视腿法的散打还是有着相近的一面。其实现在的散打在试验阶段主要在武汉体院和北京体院进行,其领头人分别是温敬铭和张文广,都是当初中央国术馆的学员,散打和传统的关系他们应该更清楚。
6.高手在民间吗?高手不食人间烟火吗?有一江西老僧上台比试,被打塌头骨,抬上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