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以下是引用eddie在2009-2-27 13:46:07的发言:
小兵兄看到的这个说法有出处否?
这几年文博界与拍卖行业有一个共同的趋势,与"故宫"和皇家关联的比较红火.
比如前两天拍的那两个水龙头.论造型与工艺,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审美格格不入,年代也并不悠久.
不过是粘了圆明园的边.
用当年"反清复明"的话说,不过是"鞑子"和"鬼子"的同流合污.
换到今天,大概是:
教授越来越象明星
明星越来越象教授
《笔筒赏玩》作者:章用秀
---红小兵
发表于 2009-2-27 18:1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小兵在2009-2-27 17:59:49的发言:
《笔筒赏玩》作者:章用秀
----红小兵
谢谢兄台提点.
关于出处,在下看的到代实物,主要是上海博物馆的瓷器笔筒,玉笔筒与苏州博物馆的竹木笔筒.
满清一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的所谓康乾盛世,制作了许多在工艺上超越先古的出品.
从工艺上说,清宫廷的不少制作是很用心的,比如瓷器,雍正出品代表着现代工艺引入以前的"登峰造极".
而雕刻的工艺则是在不断进步当中的.
比如说,如果认可笔筒是明中后期才开始显山露水的话,早期的竹木雕刻技巧是开一代先河,后来则被越来越多的匠人所掌握.
这一点从其他雕刻的表现可以得到一些佐证:比如玉雕.清的工艺越来越"精巧",而明的玉作,别号"粗大明".
不知道"宫廷笔筒",是否指的这些"宫作"?
比如乾隆朝很著名的"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高明的工.
现代的雕刻工匠,很多都引入了类似牙科手术的"琢磨"工具,"器"的改进,带来工艺的日新月异.
----eddie2008
发表于 2009-2-27 18: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小兵在2009-2-26 17:25:01的发言:
有一种说法,把笔筒分为宫廷笔筒,文人笔筒两大类。如何理解?靠谱吗?
----红小兵
关于"文人笔筒",在下到是有一位亲友,从小热爱篆刻,而且多年来一直乐此不彼地重复雕刻"鸭头丸",也许将来某一天,整一个素笔筒请他在上面也来一帖"鸭头丸",大概会有不错的效果.
只是不知道他在紫黄上动刀,是否也能"驾轻就熟"?
文人笔筒,窃以为指文人用的比"文人参与制作"来得更实在一些.
或者说,符合文人的审美.
建议兄台不妨也找找老照片看看,从前的文人自用的笔筒.
在下所见,他们似乎不太挑剔,相对而言,直筒造型的青花比较多些.
而且,主角不是笔筒,笔筒是为笔而设.
----eddie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