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彤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一篇大家爱看的美文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12-30 11:2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世俗中坚守,难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2-30 18: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
感慨:love:love

[ Last edited by 渔民 on 2007-12-30 at 18:4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12-30 19: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柳叶飞 at 2007-12-30 10:38:
我老婆让我晚上别弹,她怕:)

嘿,对..... 不弹,您的爱人要求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9:0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渔民 at 2007-12-30 18:39:
“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
感慨:love:love

[ Last edited by 渔民 on 2007-12-30 at 18:40 ]


很见才华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12-30 20: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创乎?
应该移到文心雕龙频道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20:0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不是原创的。谢谢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7-12-30 20:1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欣赏!放在这里更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7-12-30 20:1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好文,如一甘泉入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20: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也是觉得放于此栏阅读面广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7-12-31 07:5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早上起床再看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4 | 只看该作者

王世襄与芳嘉园小院 郁风 著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王世襄与芳嘉园小院  
    听说王世襄来港主持中文大学主办的明代家具展览开幕,不禁怀念起我们一同住了二十多年的北京芳嘉园小院。他和袁荃猷夫妇二人至今仍住在那里,就为了他的宝贝明代家具太大太多而无法搬入有现代设备的居民楼。到了冬天就要在屋檐下储备大批煤饼和木柴,安装火炉烟囱,每天弄火炉,一手煤黑。
自从香港三联书店约五年前出版了他那八开大本豪华版《明式家具珍赏》以后,海外学术界才知道他是这方面的几乎唯一专家。一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和收藏家,有机会到北京都要去拜访他。那芳嘉园小院已不复当年,全盛期应在“文革”前的七八年间。这所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原是王家旧居,王世襄就在这里出生长大。“反右”以后,王世襄也戴了帽子,大概觉得自己独家住不合适,但又不愿出租给不相干的人,于是我和苗子带三个孩子便搬进东厢房五间,不久张光宇一家搬进西厢房,从此认识我们三家的朋友便更多地来串门儿了。
小院有海棠树两株,枣树、核桃各一株,后来东边海棠已太老而枯死,便锯掉留下桌子高的树桩。有一天王世襄推滚一块约一米直径的青石板来,放在树桩上便成为夏夜朋友们来喝茶围坐的圆桌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文革”时我们入狱,我们的东厢房两大间搬进一家人,另一间贴了封条,只留两小间给三个孩子。王世襄夫妇下乡入干校,在居委会的安排下,芳嘉园小院便成为八家人的大杂院。东厢房前面的篱笆连同盘绕在上面的粉红色蔷薇都拔掉了,篱笆外王世襄搭的棚架连同挂在上面的葫芦全拆光了。北房走廊和院子正中都搭起铁片盖的小棚做厨房。
直到1975年我们从秦城监狱回到家里,还是这样住了八家人。又住了六年,我们总算分到了新的居民楼,搬出芳嘉园。而王世襄为了他的家具收藏,至今仍住在那里。但经过这十年来不断跑房管所和“落实政策”办公室,如今小院里只住三家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柜中人
凡是去过芳嘉园拜访王世襄的人,都会惊讶:那些本该陈列在博物馆中的精美明式家具竟然是挤在一堆,高条案下面是八仙桌,八仙桌下面是矮几,一层一层套着。光滑而显露木纹的花梨长方桌上,放着瓶瓶罐罐,吃剩的面条,半碗炸酱。紫檀雕花、编藤面的榻上堆放一些被褥,就是主人就寝的地方了。
大书案边上的坐椅竟然是元代式样带脚凳的大圈椅,而那结构精美的明代脸盆架上搭放着待洗的衣服。就是这样,由于没有空间,生活用品和收藏品便无法分开了。
1976年唐山地震时,北京居民也紧张了一大阵子。那第一天夜里,芳嘉园我们住的东厢房上面就掉下来一块屋脊。次日所有八家人的大人小孩都集中在小院里搭床睡觉,后来遵照派出所通知转移到日坛公园去搭帐篷住。
而王世襄不肯离开他的宝物,便想出一个办法:在那紫檀大柜的搁板上铺上毯子,他正好钻进去躺下,勉强把腿伸直。于是约有好几个月的防震时间,他便成了柜中人。据说这办法很保险,如果地震平房塌下来,无非是梁柱倒了,瓦片落下,这紫檀大柜足以抵挡。而且,他的住房本已漏雨,睡进柜里连下雨都不怕被子湿了。后来苗子书一联赠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移门好就橱当榻
仰屋常愁雨湿书

横批是“斯是漏室”。
看过《明式家具珍赏》的人,都以为编著者王世襄的收藏是家中祖传,其实非也,几乎都是数十年中一件一件辛苦买回来的,每一件也都要费不少工夫,要跑遍旧家具市场,要选到他认为年代样式都够格的,要和市场上行家广交朋友,要查考那件东西的来路,最后还要价钱他能买得起。因此他买到的好东西,常是略有损坏,这样才可以杀价,而他有些好手艺的老师傅朋友,可以帮助他修整完好。
在芳嘉园经常可以看见他把木器扛出扛进。包括他那本图录的照片,也是他自己每次一件扛出大门外雇一辆平板三轮车运到照相馆去拍的。他要求灯光角度背景都恰到好处。当然,在图录中属于他自己的藏品只是一部分。
为了这门学问,他不只是披阅抄录古籍,而且到过苏州、广州、扬州,遍访木器作坊老师傅,因此在《明式家具珍赏》之后,他又出版一本更为重要的《明式家具研究》,除了辑存古人知识,更总结了活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0:1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我虽对此一窍不通,可是我亲眼看到一张椅拆开榫头,他讲给我听那巧妙精密的结构,不用任何螺丝钉铁活,全靠榫头互相咬住,便能坚固承重。而他的夫人袁荃猷,竟也能将各种不同的榫头结构,画成极为精确的立体透视图,真使我这个画家瞠目结舌,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9-18 22:40 , Processed in 0.08778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