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难得糊涂

[复制链接]
52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4:5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关于“葫芦”与“福”,有这么一个“典故”:
某年某月某日,某财主为娘亲做寿,文人做一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财主不悦:俺只是给俺娘一个人做寿,你这对子岂不是说所有“人”都是俺娘? 真没文化。改了!

于是乎,成了: 天增岁月娘增寿
文人:这么改上下联就不对称了呀,对联文化要的就是“成对”。。。。。。
财主:俺懂文化,别以为多读了两天书就可以糊弄人。俺看不上你们这些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虫。
         不就是“对仗”吗?爹对娘懂不?俺整的比你工整,这区别就是俺不考不顶用的高等教育。
文人:那你怎么弄?
财主:天增岁月娘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4:5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Oh my god.
原来这款壶还真有“典故”。害得俺这不懂“茶壶文化”的犯迷糊。

倒把西施壶,原名:文旦壶。
最早的设计灵感,传说是来自浣纱美女西施的.............葫芦。
于是:这款壶最初的名字叫做:西施乳 (估计起名字的大概也没怎么上学堂读书)
据说壶嘴的“流”,象征樱桃小口
壶把象征倒背的耳廓

整体造型,模仿的是葫芦.........然后文人给改了个名字叫做:文旦壶
0c.jpg (66.96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0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4:5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难怪拨弄这文旦壶的时候老是眼睛疼。
于是施施然戴了副朦朦胧胧的太阳镜。

隔壁的小姑娘刚从幼儿园回来,大声地说:叔叔你快找些柚子叶煮水洗一洗吧。

E : 为什么?
小:柚子叶煮水洗眼睛就不疼了呀
E : 这是什么“典故”?
小:幼儿园阿姨说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要用柚子叶煮水洗眼睛呀。你一定看了吧??
E :  叔叔什么时候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呀?你也知道叔叔都是看木头啊。
小:那木头一定是黄色的,对不对??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诚哉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老几位都懂紫砂文化,有请过过目,这两个款算是什么名号的壶?谢谢。

2008年初
海南出品
0c.jpg (89.21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e.jpg (86.1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基本上,海黄工艺茶壶的发展轮廓大致如上。
2005年,最初的雕刻工艺茶壶发源于福建仙游。

很快的,因为受制于原材料的捉襟见肘,海黄素壶与随形壶成为主流。随着海黄的认知度与认可度的不断攀升,来自海黄原产地海南岛的光素茶壶因为制作与造型的精良而在2007年取代福建成为行内翘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6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出品的竞争性优势,还是在于雕刻。

2007年末福建出品

陈料海南黄花梨
满雕缠枝南瓜壶

还是这样的把柄
0e.jpg (110.94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h.jpg (106.72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7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初 福建出品
陈料海南黄花梨

这样光素为主,只是在把、扭、流三处简单地饰以薄雕的新作,窃以为别具匠心。
基本上,如果材料天生丽质的话,素颜见人比繁缛的雕刻要来得好些。“良材不雕”就是这么个道理。

雕刻,有的时候是锦上添花,有的时候是遮掩外表的白璧微瑕。
0c.jpg (93.23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8 | 只看该作者
别具匠心也好,匠心独运也好,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是:熟能生巧。
量变到质变,讲求的就是一个积累。

没有一定数量与时间的摸爬滚打与日积月累的浸淫,大概是不好轻易地说“匠心”。

这大概也是一个门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08 | 只看该作者
茶壶的图片大致就这么多了。
老习惯,茶壶的最终照,选了如下的这一张细节如图:时来运转。
这是福建上家的个人发明。
在下由衷地佩服,尽管上家没怎么读过书,高等教育肯定没有机会。

幸亏有这么一个天生的瑕疵嵌在其中。幸亏。
要不然的话,这个尺寸的材料,在当初肯定早早就被开了板料做家具。
命中注定,前世今生做茶壶。

石来,运转。
承蒙贵言。
一并祝福所有关注这个帖子的同好:时来运转,步步高升。

谢谢。

Eddie
2009-5-16
0c.jpg (196.38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9:59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糊涂。
接着“糊涂”。
福建工匠的看家本领是:立体雕刻。如今也叫:圆雕。
壶通福,佛手的佛,据说也通福。
0c.jpg (163.4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e.jpg (158.12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9:59 | 只看该作者
俺以为:当今福建制作的佛手,非常的有韵味。
从前是没有这样精致的木刻手工的。
如今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玉工用到木雕领域,真是如虎添翼。
这样的“福”,窃以为是难得的“艺术品”了。
0c.jpg (163.4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e.jpg (158.12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添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弄玉的心思用来弄木,于是前无古人。
佛手=福寿。
0c.jpg (102.84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1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c.jpg (79.41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2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17 | 只看该作者
且扔一块砖。总有些不一样的声音。感谢MWZY同好的评点如下:

看了这么多黄花黎茶壶,不知说什么好,我个人感觉,它们当壶,一,没有实用功能,二,基本属于垃圾壶,当雕刻艺术品,一,没有艺术内涵,二,没有艺术创新,当木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这么好的木头,不如好好雕个木雕作品,连紫砂都能做得如此栩栩如生,更何况海黄是木中极品呢?如果作品能让人耳目一新,生动而传神,那就更佳,

mwzy 发表于 2009-6-3 1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20 | 只看该作者
在下的答复:

发表于 2009-6-3 21:0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么多黄花黎茶壶,不知说什么好,我个人感觉,它们当壶,一,没有实用功能,二,基本属于垃圾壶,当雕刻艺术品,一,没有艺术内涵,二,没有艺术创新,当木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这么好的木头,不如好好雕个木雕作品,连紫砂都能做得如此栩栩如生,更何况海黄是木中极品呢?如果作品能让人耳目一新,生动而传神,那就更佳, mwzy 发表于 2009-6-3 18:56


谢谢阁下的关注。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基本上,见识过黄花梨工艺茶壶实物的人,大部分都有油然而生的一种好奇:这东西挺有新意。因为前无古人。
当然,肯为这价格买单的人比喜欢的要少,原因不外乎是司空见惯的奢侈品的共同理由:
用者不买,买者不用。
名烟如此,名酒如此,。。。。。。
所以,窃以为这首先是一样非唾手可得的好东西。

其次,关于艺术。
艺术其实原本不是那么复杂的东西。
有说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
什么是真善美??
科学求真,宗教向善,艺术唯美。
这样的说法,基本对。犹如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说的“酒精验紫檀”。
艺术,追求的就是个“美”字。
于是,有的人以为萝卜是美的,有的人以为青菜是美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于是天涯遍地有西子。
艺术也好,美也好,无可否认的,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而非客观,感性而非理性的因素,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至少不可以因为共性而抹杀个性的独立。
这大概多少也涉及到“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了。
艺术也好,美也好,大概也需要这么一种“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
在下以为美的事物,未必是所有的人都认同的。
反之亦然。
只不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比较得多了,大概更有分辨高下的底气与道理。
无他:熟能生巧。
就好比俗话说的:见多,识广。
所谓“艺术”与“美”,大概也不脱这样的普世真理。

第三,何谓“有用”?
对在下而言,赏心悦目的摆设笃定是有用的。因为人就是这么一种生灵:饱暖衣食足,自然会“形而上”地追求些物质以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文化,比如艺术。
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有钱了,自然会想着头面。
然后,才有贵族,才有闲暇,才有慵懒,才有传统意义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
老祖宗就是这样积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
然后,觉得自己的不够用了,就去拿来主义,把印度人扔掉的佛教给捧回来,顺带着编了篇鬼话叫西游记,也成了经典文化。

是否“有用”,大概也有那么一些的“因人而异”的个性与主观因子在其中吧。

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黄花梨工艺茶壶,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奢侈品的定义有三个要素:
首先,稀缺的
其次,昂贵的
第三,非必需的

广东话说:各花入各眼。
所以,窃以为,即便有的花不入眼,大可以别过头去,没有必要把不入自己眼中的“花”,贴上一个“垃圾”标签。
---edd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2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添福。
佛来福至。

福建立体雕刻的看家本领:人物。
0e.jpg (90.86 KB)
下载次数:0
2010-10-25 11:2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6 02:57 , Processed in 0.24471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