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黄花黎茶壶,不知说什么好,我个人感觉,它们当壶,一,没有实用功能,二,基本属于垃圾壶,当雕刻艺术品,一,没有艺术内涵,二,没有艺术创新,当木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这么好的木头,不如好好雕个木雕作品,连紫砂都能做得如此栩栩如生,更何况海黄是木中极品呢?如果作品能让人耳目一新,生动而传神,那就更佳, mwzy 发表于 2009-6-3 18:56
谢谢阁下的关注。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基本上,见识过黄花梨工艺茶壶实物的人,大部分都有油然而生的一种好奇:这东西挺有新意。因为前无古人。
当然,肯为这价格买单的人比喜欢的要少,原因不外乎是司空见惯的奢侈品的共同理由:
用者不买,买者不用。
名烟如此,名酒如此,。。。。。。
所以,窃以为这首先是一样非唾手可得的好东西。
其次,关于艺术。
艺术其实原本不是那么复杂的东西。
有说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
什么是真善美??
科学求真,宗教向善,艺术唯美。
这样的说法,基本对。犹如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说的“酒精验紫檀”。
艺术,追求的就是个“美”字。
于是,有的人以为萝卜是美的,有的人以为青菜是美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于是天涯遍地有西子。
艺术也好,美也好,无可否认的,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而非客观,感性而非理性的因素,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至少不可以因为共性而抹杀个性的独立。
这大概多少也涉及到“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了。
艺术也好,美也好,大概也需要这么一种“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
在下以为美的事物,未必是所有的人都认同的。
反之亦然。
只不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比较得多了,大概更有分辨高下的底气与道理。
无他:熟能生巧。
就好比俗话说的:见多,识广。
所谓“艺术”与“美”,大概也不脱这样的普世真理。
第三,何谓“有用”?
对在下而言,赏心悦目的摆设笃定是有用的。因为人就是这么一种生灵:饱暖衣食足,自然会“形而上”地追求些物质以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文化,比如艺术。
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有钱了,自然会想着头面。
然后,才有贵族,才有闲暇,才有慵懒,才有传统意义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
老祖宗就是这样积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
然后,觉得自己的不够用了,就去拿来主义,把印度人扔掉的佛教给捧回来,顺带着编了篇鬼话叫西游记,也成了经典文化。
是否“有用”,大概也有那么一些的“因人而异”的个性与主观因子在其中吧。
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黄花梨工艺茶壶,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奢侈品的定义有三个要素:
首先,稀缺的
其次,昂贵的
第三,非必需的
广东话说:各花入各眼。
所以,窃以为,即便有的花不入眼,大可以别过头去,没有必要把不入自己眼中的“花”,贴上一个“垃圾”标签。
---edd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