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楼主: eddie200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金山夜话 20120301

继续俺的涉“黄”记录吧。
第一件的“橘”之后,自然而然,把当时店铺里陈列在那件黄花梨开光板几周遭的“板凳”也一并顺其自然地“顺”了回来,只是时间上有个先后,差别三五日而已。
这款板凳,大概是很不入“形制派”拥戴者的法眼的。在下2007年初曾在古典网上发过图片,结果颇遭白眼。
在下当时只是对新结识的黄花梨有一份莫名的喜欢,器型上没那么讲究。觉得材质很好,花纹纹理好看,就“顺”了,无非是怀里揣了个意外而来的“大信封”,所以“减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轻松写意。
学而时习之赏心悦目之余,而且从此芝兰之室,满室生香
这板凳的“板”,自然也是树头料,于是纹理旖旎,油性足,质感沉实且不说,还竟然是斜切开的料。这就难得了。
通常树干大料斜切开料的外观效果呈山纹。
树头料因为更加致密,斜切的效果颇有点“层峦叠嶂”,阳光之下,古斯塔夫艾克教授于烽火连天的1944年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推崇黄花梨独特的色泽时所说的“这种色调带有如同从金箔反射出来的那种闪闪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洒下一片奇妙的光辉”,就这么水到渠成了。
无心插柳。
于是感激莫名。
在下至今依然觉得树头料开出来的板材最漂亮,溢彩流光。
所以很欣慰于这种阳光下的“金辉”效果。把玩之余,很自然地发现,这板凳的旖旎纹理竟然是可以变幻的,转一转就溢彩流光。于是满满地转了个360度,乖乖隆冬,真个是好东东。特意东西南北地拍了四个角度的图片以展示不同的观感效果。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所以,在下早早就是“材质派”,对否?
乐此不彼,就是这么开始的。
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拜读老师美文 欣赏老师美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08

上回提到的艾克教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家具的专著。
关于这本书,背后其实故事多多。简单地说,这本破天荒的专著在烽火连天的公元1944年以英文版本面世之时,作者只有一个:古斯塔夫艾克。
后来,有说艾克教授身旁的中国人杨耀先生,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绘图”,于是渐渐地,大陆这边的“民意”主流,就把英文原版时德国人艾克教授的“单打”,逐渐变幻成了中文版本中的华洋“合作”。于是这个中文版本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据说颇不受艾克教授的遗孀曾佑和女士喜欢。因为这个英翻中的中文版本得以发行,背后的推手是杨耀先生的学生,陈增弼教授,首任明式家具学会会长。
其实仔细推敲,这本书的中文名字就有大开门的破绽。艾克教授原著的英文书名是: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 in Photographs and Measured Drawings
两相对照,原著的书名里面哪里有“花梨”?
而且“domestic”这个词很分明地界定:艾克教授认为他当年研究的对象,是民间家具 (与民间家具相对应,西方学人把中国的皇室家具,特别称为宫廷家具),所用的手段,包括照片与精细绘图。
所以,这本《图考》的中文版本,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
于是也就很自然的,牵扯出一些纸上背后的不和谐。
比如如今人称明式家具泰斗的王世襄老先生,据说生前就与杨耀先生及其学生陈增弼教授不那么谈得拢。
老话说文人相轻,其实何止是文人,同行是冤家,概莫能免。
同样,一时谈得拢的,日后也未必继续谈得拢。襄老当年曾认过不止一个学生的,到后来不仅公开宣称:“我没徒弟”。临终的时候也是一概不理,孤独上路。
这大概就是传统意义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大潮中,如今风生水起的家具文化,不过沧海一粟。
于是随波逐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1a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这个时候,在下心目中的“黄花梨先生”杨波,一手把海黄捧上了天。2009年,在下的“林海微澜:黄花梨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
黄花梨这一轮回在中华大陆的喧嚣尘上,是最近不过十年的事情。
且简单地回顾一下这几年来围绕着黄花梨这一主题所发生的几件大事。
公元2005年7月,北京元亨利的黄花梨木制中堂家具四件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整套家具包括:条案,方桌,四出头官帽椅一对合共四件。这一行为据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当代制作的古典家具仿品。
从此启动了新世纪的黄花梨神话。
随后首度登陆大陆的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俗称:奢侈品展)Top Marques于2005年10月
在上海举办,元亨利出品的黄花梨家具以1200万的高昂价格落落大方地被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外来豪华品牌拱卫着,成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2007年元月在北京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黄花梨换金条之举以及2007年四月温州奢侈品展上6800万元标价的元亨利黄花梨家具,不过是余波荡漾。
发轫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包括了中央电视台与新浪网络等各路主流精英媒体媒介的大力推波助澜下,元亨利在区区三两年的时间里不仅成功地以中华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的名义把黄花梨的价格推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还极大程度地把这一尘封已久的木材概念深入推广到广大百姓的心中。
一方面是价格的不断高攀,另一方面是黄花梨这一概念的街知巷闻。

公元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亲临北京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在介绍获奖人时有这样的陈述:
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为耄耋之年的王世襄先生带来这一青史留名的文化荣誉的作品,是老人于公元1985年9月在香港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以及随后在1989年面世的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
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
王世襄先生的两部大作带动了境外的中国古典家具浪潮。
公元2003年9月,《明式家具珍赏》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在香港版本面世的十八个春秋以后。
可以这样说:没有(王世襄)明式家具,就没有黄花梨(传奇),反之亦然。
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大陆市场的古典家具主题与黄花梨关注,2003年是一个群体的元年。

公元2000年5月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教授杨家驹先生主导的中国红木国家标准成文并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于公元2000年8月1日实施。杨氏红木国标涵盖五属八类33种木材。八类之中的香枝木类,就是俗称的黄花梨。
公元2000年的杨氏红木国标,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第一次根据客观的自然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实证手段来定义黄花梨这一名称。
根据这一红木国标,俗称的“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分别对应为主要产地为中国海南的降香黄檀与亚洲热带地区(主要为中南半岛)的香枝木。
黄花梨的轮廓,从此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与界限。
++++++
上网不难,先谷歌,再百度,于是头一个去处,叫做3223. 那时候的红木网络江湖,3223是带头大哥。
3223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老板赵夫瀛的大本营。国字号,于是居高临下,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今的3223早已风华不在了,从前的雪泥鸿爪,也随着一而再再而三的改版而面目全非。只隐约记得:在下当初在3223曾发过帖子说“绿檀”,不成想竟然有来自京城的自称“龙顺成”老匠人跟了一句:“在故宫的到代老家具里见到有绿檀使用”。
于是啼笑皆非。。。。。。感动中,上下嘴唇合不拢。
这“故宫清代家具使用绿檀说”的胡话,后来自然被胡说者自己删除,不过看到这句胡话者不止在下一个,当时就有同好跟帖打趣:“呵呵,马王堆出土电视机了”。由此开始,在下对网络江湖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事后删帖,留了一个心思。
其实在下在3223说绿檀的时候,早早就做了功课并直白条陈:绿檀于1996年由台湾商人蔡德生先生第一个从南美洲引入大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依然有人视若无睹,于是对后来红木江湖网络风云之“半文盲”现象的层出不穷,习惯成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3-15 18:13
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于是就想到了足 ...

在下当初在3223曾发过帖子说“绿檀”,不成想竟然有来自京城的自称“龙顺成”老匠人跟了一句:“在故宫的到代老家具里见到有绿檀使用”。

于是啼笑皆非。。。。。。感动中,上下嘴唇合不拢。


{:soso_e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 如饮甘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夜话 20120321
跑个偏,说说管理。
不少同好知道,在下化工出身,这是我的本科文凭。后来因为职业的原因,对经济与管理兴趣渐浓,于是百尺竿头,继续学习。
跨国企业在大中华的管理,往往采用MATRIX矩阵模式,即所谓的行政与业务双重管理。简单理解,有些类似司令管军事,政委管政治。每人头顶上不止一个上司。我在那家化工跨国企业里听到的说辞是:“一个家庭有父亲和母亲,有父有母的孩子才能顺利成长”云云。
分治管理,自有其合理之处。
权力过分集中之弊,不提。
所以,业务上的“父亲”职能,归属“大中华”区,我的业务顶头上司台胞,头衔是大中华市场经理;行政上,我归属功能性化学品部管辖,部门总经理负责大中国区功能化学品部的行政管理,在级别上比台胞高一级,是个港人。简单一点比喻:台湾人在日常业务上管着我这个大陆人;香港人给我定工资和奖金,至于怎么评定,自然主要取决于台湾人的意见,同时也听听底层的声音。
实际的情况还要更复杂些,比如亚太区的马来西亚人市场经理,级别自然在大中华之上,所以管着台湾人;而亚太区和大中华区相互之间,有些类似名动神州的刘邓大军之刘与邓,据说刘邓吃饭都坐不到一张桌子上。(据说。查无实据,比如《亮剑》里也有类似的说辞,李云龙前后和几个政委都“尿不到一个壶里”。)
所以,可以说马来西亚人和香港人共同管着台湾人,类似于台湾人头上也有“双亲”。轮到我这个大陆人,自然就成了四二一的一了,因为马来西亚人受亚太区节制,亚太区的总监,来自澳洲。
还没完,亚太区还有与业务平行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市场经理,是个澳籍华人,级别上也与台湾人平行。所以,我的头顶上仅仅在亚太就堆积了台湾人,香港人,马来西亚人,澳洲人,以及澳籍华人。
这都是三天两头就可以对着我吆五喝六的上司。香港人基本透明,因为不管业绩。
可都对大陆市场严加重视。
于是受宠若惊。
于是克勤克俭,指望尽心尽力,博取功名。
可干着干着,就觉得不对头了。
有些个指令的要求,明摆着是吃里扒外的事情。
于是哆嗦,于是“没用”,于是“掉链子”,于是影响到年度考核与鉴定。
鉴定自然要经过“双亲”,可被台湾人诬陷之后,接踵而来的香港人一开口,却是:“你是我欣赏的人,要保护的人。。。。。。”
那是公元2005年的春天。
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最后的回答:“堂堂正正地做人有什么不好,要去给别人鞍前马后地做家丁。”
“家丁”这个词,在2004-2005年的香江风行一度,原因么,当时的特首董建华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在特区政府担任要职,被舆论一边倒地称为“家丁”。
所以,那时候的香港人很明白,什么叫“家丁”。
于是就有了2005610日的大信封。
曾经的下属几日后在我把玩着欧米茄的时候嘟囔了一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于是欧米茄,于是黄花梨。
通通始于这拒绝当“家丁”之后的大信封。
顺便说一句,大信封在欧米茄手表和黄花梨炕几之后,还绰绰有余,于是通通变成了黄花梨,主要是文房清供:茶壶,笔筒。
欧米茄后来也变成了黄花梨。
于是鞍前马后黄花梨。
a05c.jpg

22345000-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2-3-29 21:02 编辑

金山夜话 20120329
说到特首,上周恰好是香港小圈子选举新一任特首。期间的风风雨雨,外人望去如雾里看花。早两日与香港友人聊天,说起香港选举的变迁,对方笑言:
从商人治港,到公务员治港,很快就到干部治港了。
公元2012,大中华关于选举的笑话有了新内容:
海峡那边的选举,白天投票,晚上揭晓,效率不可谓不高。
香港人不服气了:这有什么了不起?香港选举,今天选,昨天就知道结果。
大陆人一听哈哈一笑:今天选昨天知道结果又什么稀奇?在我们大陆,明年投票,今年就知道结果了。
说远了。
香港的特首,倒是与红木家具有些牵连的,在下在广州吉盛伟邦就碰到过一次。
话说在下请回黄花梨“橘”几的那家店铺,有一回突然大门口来了大动静,平日游来荡去斜眼看人的一众保安通通被正装的武警公安代替,那阵势,如果再插上两面“威武”“肃静”的告示牌,像极了前朝的八府巡按出行,没多久,店里施施然地进来了一个中年小个子,中门大开的夹克机恤,脖子上挂着个单反相机。来人一字不吐,只端着相机对着店里的红木家具拍个不停。。。。。。店员见来人“不识规矩”,刚想“喝止”,身后平日慢三拍的经理一个箭步跨上前去,扬起的手臂斩钉截铁地向后一挥:“后边呆着去。”
不过两个星期左右的光景,就有人拿着相片“按图索骥”,一水的大红酸枝中堂,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送了出门,价格自然也不拖泥带水,八折而已。
店员不明就里,经理笑得不见了眼睛说:你不知道这小个子就是香港的老大么?
店员不屑:香港老大李嘉诚比小个子老多啦。。。。。。
经理瞪大了眼睛:管着李嘉诚的就是这个特首曾荫权。
经理见多识广,曾荫权之外,名人艺人见过不少,有在陈红面前百依百顺的《霸王别姬》大导演陈凯歌,也有凭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八十年代红遍神州的民族唱腔第一位女硕士。
说来也是人往高处走,这位女硕士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从广州吉盛伟邦搬到北京星河湾住家中的家具是十件套大红酸枝中堂,几年后的2007年夏在上海元亨利,又搬了好多件海南黄花梨的高仿明式家具。元亨利上海经理说起来龙去脉时依然称羡不已:六百多万啊,都是好东西。
这些元亨利的海黄家具进京没几个月,女硕士的夫君从上海高升北京。
贵气逼人黄花梨。
200771日,香港举行回归十周年庆祝典礼,最亮丽的风景线在压轴一幕,胡总书记率领台上全体艺人同声放歌《歌唱祖国》,左右两侧的护驾分别是民族唱腔第一女硕士和钢琴名家郎朗,然后才轮到香港的一众“天皇巨星”,九十年代曾经呼风唤雨的四大天王,远远地恭陪第一排末席。
那一刻,俺心里也回荡着相同的一个声音: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soso_e142:}{:soso_e142:}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是过来人,我等小字辈需要你这样讲讲掌故,让我们对“黄花梨”认识更深。

衷心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dolyking 发表于 2012-3-31 18:44
兄是过来人,我等小字辈需要你这样讲讲掌故,让我们对“黄花梨”认识更深。

衷心感谢!

谢谢抬爱,惶恐中。
不敢当“过来人”,况且天朝的主旋律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于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1A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夜话 2012-4-5
如前所述,寥寥几件板式黄花梨家具之后,在下把“大信封”的所剩通通都“现变”成了容器类的笔筒和茶壶。
黄花梨工艺茶壶的前身今生,在“林海微澜: 难得糊涂”的帖子里有很详尽的陈述。那是在下2009年在古典网的一个“往事回顾”。简单地说,用黄花梨材料制作工艺茶壶,最早不过2002年,始作俑者,福建仙游。准确一点,黄花梨工艺茶壶第一人,叫做黄梓成。一个仙游坝下地方的农家子弟,70后。
在此之前,尽管越黄也好,海黄也好,早早就在广东的新会江门中山台山等地货如轮转,家具长物,箱盒细物车载斗量,但没有记录或实物显示,广东曾经在福建之前动过黄花梨茶壶的念头。而这类茶壶原型的紫砂制作出产地是江苏。
能够成为黄花梨工艺茶壶的降生地,首先是因为:仙游是工艺底蕴与历史传统深厚的雕刻之乡。农家子弟的黄成(亲友们都这么称呼,口语中把名字中间的“梓”给省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自立门户靠立体雕刻讨生活。。。。。。
打住,70后,九十年代后期就“自立门户讨生活”? 超前消费乎?
没错。仙游地方的农家子弟,十来岁就“走向社会”,很稀松平常。初中生开始当学徒,高中生就一个人出门打工自谋生路甚至成亲,为人父母,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
黄成如此,黄成身边的朋友也好,姻亲也好,血亲也好,多半如此。
其中有一个在九十年代上半叶就出来闯荡江湖经商的叫做“阿诺”的同乡好友,大概在外面的世界里见识过紫砂茶壶的“暴利”神话,2002年回家过年见到为当地产品同质化,满大街都是雕刻把件玉米果蔬等等而一筹莫展的童年玩伴黄成,闲聊中点拨了一句:何不试试雕刻茶壶?
所谓的无心插柳,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手艺人出身的黄成,至今保存着当年一根筋地相信天朝政府“专利保护”而花钱申办的证书,最早的一张,时间是2002年8月,福建省专利局当年颁发的专利证书中的雕刻工艺茶壶,材质黄杨木。
到了2003年春,大江南北闻两个字而色变,于是物流车流“人流”(人员流动)为之却步,走动不畅的“阿诺”回到仙游“熬春”,远在广西凭祥的商务朋友主动向阿诺提议:手上有些木料无人问津,反正放着也是闲着,可以赊货先发到福建“代销”,卖掉了再结款。。。。。。
如今大名鼎鼎的越南黄花梨,就这么歪打正着地进了仙游。
这大概也是越黄家具料头一遭大批量地进入这个三四年后成为神州古典家具之都的东南沿海村落。
其中一部分方方正正的木枋料,被阿诺倒腾给了黄成。长长的木枋像切豆腐似的被截断成一块一块,正好用来雕刻茶壶。
因为便宜,而且可以赊货。。。。。。嗟乎。
为了如今遍布大江南北,而前不见古人,后。。。。。。大概往后很多年也不大可能见得到来者的黄花梨工艺茶壶,不得不说:感谢非典。
这就是木质雕刻工艺茶壶无中生有,从黄杨到黄花梨的历程。
04年,05年,仙游的越黄工艺茶壶默默向上游,2005年下半年元亨利杨波先生一手造就了海南黄花梨神话之后,近朱者赤的越黄制作从此大踏步前冲,造型小巧,携带方便而流动性超强的黄花梨雕刻工艺茶壶一泻汪洋遍九州,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直到2007年中越黄价格连番暴涨,一泻汪洋才渐渐变成涓涓细流。
黄花梨工艺茶壶的始作俑者,福建仙游人,黄成。
晚明年代也有一个叫做黄成的漆工,以《髹飾錄》垂古。
顺便说一句,古典家具行内最著名的福建人,叫做王世襄,泰山北斗。
191025k2kz8ot8zbaw742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6-1 21:13 , Processed in 0.262426 second(s), 4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