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林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更新——木器登场)湖南之行游玩图

[复制链接]
46
发表于 2008-9-26 23: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没发现更多的黄花梨和紫檀的啥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9-27 00:59 | 只看该作者
到底是买什么吆喝什么, 好家伙,连毛家的木料都进行了鉴赏。 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8-9-27 02:32 | 只看该作者
晕,没顺只床回来,算老毛家有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8-9-27 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8-9-27 07:45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是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8-9-27 09:02 | 只看该作者
向林夕老弟学习!
明白一个道理: 用心发现, 这世界充满了美好的东西.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8-9-27 10:16 | 只看该作者
老弟辛苦图片加解说!五凌源风景区也很好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8-9-27 10: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8-9-27 10:38 | 只看该作者
小溪不错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6:20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 Last edited by 林夕 on 2008-9-27 at 16:2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6:25 | 只看该作者

没记错的话是菊花石

:pz

[ Last edited by 林夕 on 2008-9-27 at 16:2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6:41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jbwave1_2008 at 2008-9-27 09:02:
向林夕老弟学习!
明白一个道理: 用心发现, 这世界充满了美好的东西.
谢谢了!


大哥过奖了 如果您是雄鹰,我还是只唧喳的小麻雀

这次路过了荆门——我的出生地,下车转了几分钟,虽然时间短暂,还是非常的激动,也算35年后重归吧  有机会去武汉或上海骚扰大哥去:swt,国外就不去了,买不起飞机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9-27 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6:50 | 只看该作者
(一)长沙会战概况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湖南处于日军南北夹击的威胁之下。日军急于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支援侵占东南亚诸国之日军,于1939年9月发动长沙会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综合国力远不如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中国抗战是弱国战强国。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茨(乙级战犯、后任中国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扬言“一个星期占领长沙”。湖南军民英勇抗击,粉碎日军狂言,拒日军于岳阳县新墙河防线之北达五年之久,为保卫湖南,保卫和建设西南大后方,赢得宝贵时间,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沙会战,是八年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长沙会战共四次大规模的保卫战,从1939年9月战至1944年6月,前三次会战中国军队胜利,日军败退。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共伤亡10万7千余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伤亡13万人,多于日军。但中国军队3次将日军战败于长沙城下,并乘胜追击,收复岳阳新墙河前沿阵地,这不仅是鼓舞全国民心士气的大捷,而且是震惊世界的胜利。1942年1月11日,中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长沙大捷具有国际意义”。
1944年5月27日,日军出动36万余人向长沙攻击,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30万人迎敌,兵力少于日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前三次会战的胜利,湖南战区司令长官骄傲轻敌,指挥失当。守军违抗增兵重点防守岳麓山之军令,招致会战失败,1944年6月17日,长沙陷落.。日军改变前三次战法,重点攻击我岳麓山防线,先拿下我岳麓山下的炮兵阵地,架重炮于岳麓山上轰击长沙城。城中守军不仅失去岳麓山炮火支援,而且处于日军炮火威胁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离。守城的陆军第四军军长张德能在重庆被处决。
(二)战况惨烈无比
一、新墙河畔殊死阻击。岳阳县新墙河防线,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防线,二战中世界闻名,与法国马其诺防线齐名。中国军队为保卫长沙,在新墙河两岸付出了惨重牺牲。如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10万余人向长沙推进,与我第52军在新墙河展开激战。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我守卫金龙山、斗篷山的胡春华营与守卫雷公山、草鞋岭的史思华营与敌血战四天,重创日军,全营阵亡。日军用80多门火炮轰击新墙河南岸我第12团阵地,出动10多架飞机狂轰滥炸,并使用化学武器,投掷毒气弹。守军阵地被夷为平地。官兵无防毒面具,用湿毛巾浸水敷住鼻口,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冲锋。第12团官兵大部壮烈牺牲,余下3、4百人也因中毒或受伤失去抵抗能力,被突入阵地之日军刺死。长沙会战中,日军4次突破新墙河防线,战斗都如此惨烈。
二、将帅捐躯。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27日,我第10军在长沙县福临铺、金井乡一带截击日军,杀伤大量敌人,第190师副师长赖传湘阵亡,该师伤亡过半。我第74军57师在春华山、赤石河一带与敌激战,重创日军,57师伤亡3000余人,师长李翰卿阵亡。
三、血肉守城。第三次长沙会战,我英勇的第10军守备长沙城。从军长到士兵,均战前预立遗嘱:“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抱必死之决心投入战斗.
如东瓜山英雄团英勇杀敌,威震敌胆。1942年1月2日,日军第3师团7000余人猛攻长沙城南郊东瓜山一带阵地。守军预10师第28团官兵,在团长葛先才率领下,与敌激战2日,击退敌人无数次冲锋,阵地岿然不动。日军抛尸累累,伤亡5000余人。敌复攻杏花园高地上之修械所,葛团勇士与敌肉搏,白刃拉锯11次,击退敌人进攻,最后7人守住南端小东瓜山阵地。该团除50余人生存外,大部官兵壮烈殉国,可歌可泣!
守军官兵在城南城北杀得日军尸横遍野,伤亡惨重。1942年1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两日来,长沙东南郊血战结果,在我军阵地前,敌人遗尸至少在15000具以上”。
四、追击歼敌。日军从长沙败退向岳阳溃逃,伤亡惨重。1942年1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逃窜至汨罗江北岸之残敌,仅余二、三千,敌到处奔突终以饥疲交迫,无力抵抗,死伤之多,前所示有。顷已查知,沿途敌遗尸在23000具以上,至于敌焚化之尸灰及受伤寇众,则无法清算其数。”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6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打出了军威国威!  


[ Last edited by 林夕 on 2008-9-27 at 17:4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6:52 | 只看该作者

原来长沙是二战中损坏最严重的4个城市之一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侵华日军的目标指向了古城长沙。伟大委员长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都到了灵感,在11月10日命令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组织纵火队准备焚毁长沙,实施焦土抗敌。真不知道长沙这座中国唯一一个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那里得罪委员长,不知是不是因为老毛是在这了走上的革命道路。又或者那位得道高人告诉委员长要打败小日本的先来个火烧旺运。不然为什么上海不烧.南京不烧.徐州不烧,偏偏要烧长沙。当时规定的全城纵火的信号只要长沙城南的天心阁一起火光就立即全城纵火。不得不说无巧不成书。在委员长的命令下达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左右长沙城南的伤兵医院居然着了。住在那医院里的可都是打日本鬼子受伤的军人,养伤还不人家养的安全点。城里的纵火队可真是警惕性十足,一见城南火起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全城放火。这次放火行动绝对是国民党在整个抗战期间进行的最具效率的一次行动,古城长沙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我只不知到这些纵火队员是怎么想的,就是日本人打来了怎么也的有点动静吧。他们不是真以为日本鬼子真是天兵天将下凡吧。无情的大火把长沙城烧了干干净净,90%的房屋都被焚毁。要知道就是被原**炸了的广岛还有三分之一的建筑幸存。五天五夜之后大火终于熄灭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显露了出来。长沙成了焦土,可要抗的敌人却没来,这可怎么办?委员长当时一定在心里大骂小日本“娘西皮的小日本!你们一定是故意不占长沙,想看老子坐蜡!”虽然放火的命令是委员长的下的,但古语说行不上大夫何况我老人家是堂堂委员长大人。省主席张治中那时是委员长的爱将也不能杀,当然委员长以后一定会后悔当初怎么没把张治中当替罪羊宰了。到的宰谁啊,还是宰长沙的警备司令吧, 酆悌(黄埔一期生,1903年生人,历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代政治部主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政训处长.训练总监部军事教育处处长.德大使馆武官.国民政府军委会第六厅厅长.委员长侍从室组长.湖南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长沙警备司令)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还有长沙市公安局长文重孚三人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一片废墟的长沙在历经四次长沙会战后终于被日军占领,但那时已经是1944年6月10日的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10-16 14:31 , Processed in 0.16477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