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以下是引用东海一粟在2009-3-1 17:18:28的发言:
白蕉先生相对其他近现代学王一派,字飘逸,不惹尘埃,更有天赋神韵,似魏晋士大夫气质。
这本书偶一直不得:上博书店1套10本,起初不零出,不得;后常再去,不独售;再后去,仅缺此书。其它书店俱此书缺。
谢谢阁下.
在下对书法认识少,......年代,或者说是"时代"的缘故.
如今因为观摩"家具"良久不得其门而入,偶然才想到这也许是一条通路.
于是这一两年断断续续地看了少量的从前故事,不完整,也不太系统,结果在无心之中碰上了王力的"反思录".觉得里面的说法,颇值得借鉴.这就是:
如何去品鉴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从前".
反思录中的陈叔通先生推许"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
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 (这个"当代"指的是五六十年代)
陈老先生肯定是懂字的大行家,身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是从前的地道文化人.
只不过,陈老先生当时是做到人大副委员长的民主人士的代表,那么,做些"歌功颂德"的事,说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话,在现在看来,无非是有一点"过头",算不得什么.一万年太远,还是只争朝夕来得实在些.
那么,如果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理解,陈老先生的如上评价,窃以为他的局限,还是"当朝",也许更贴切一些吧.
当朝,不等同于当代.
民国初年,关于书法就"南沈北于"之有说.
北于在陈老先生所说的"当代"还健在,只不过北于跟着老蒋去了海峡那边,自然算不得"当朝".
那么,"南沈北于"是否就代表着真正的公平与公正?按照民国初年的标准?
因为民国初年,这二位都是"当朝",那么,是否"当朝"之外就没有了沧海遗珠?
当时的"当朝"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前朝遗老,其中至少有一个,在书法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他就是:郑孝胥.
于是,二十年代还有另一说:北于南郑.
"北于南郑"的这一说,至少没有局限于"当朝".
北于也好,南郑也好,在他们二位的书法历史中,都曾经与上海有过很悠久的渊源,与"海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至于这两位为何没有收录,原因在目前自然无法去仔细分说.不过,他们二位"站错了队",肯定是无可置疑的.
一个跟着老蒋过了海,一个跟着旧宣统做了伪满洲国总理,在历史上是没办法更改的事实.
这有些类似"苏黄米蔡"的蔡.
蔡京蔡襄,扯不清.
中国传统,要求太高,德艺双馨.
而"德"的评价,从来都是看"当朝".
于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说远了.
关于笔筒,如今我们在官样文章与媒介中读到的,听到的,大概也不脱是这么样的一出"当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