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amblin先生的评点并恭录如下:
"要准确描述螭纹的具体特征, 并不容易,因为螭纹本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其形态和特征也随不同时期的偏好而发生着变化. 基本是兽形特征越来越隐化, 而更着重于表现躯体线条美感,体态愈趋圆滑, 直至兽形特征完全蜕去, 腿足均难见踪影的蜕变.
-------
例如, 传世明代螭纹雕饰中的兽身形态大多仍十分明显, 足爪清晰可辨, 兽面常为正视. 此时仍可称其为"兽身螭", 且其形体特征与前朝各代相比并无本质变化. 但点滴间, 譬如其足爪姿态, 躯体形态, 尾部曲线已逐渐产生变异的趋势.
--
入清以后, 螭纹的传统形态逐渐发生了本质变化, 譬如, 约至康晚雍初之时, "兽身螭"的躯体被逐渐显著"拉长", 弯曲弧度增大, 形成了"团螭纹"的雏形. 约至乾隆以降, "兽身螭"便逐渐脱离了它作为历代辟邪兽的"兽身"特征,并更加强调"吉祥"意味.. 此后的螭纹, 常见躯体细长, 卷转众多者. 稍精确一些, 约由乾隆开始, "团螭纹"正式形成, 并逐渐完全蜕去足爪, 衍生出诸如"拐子螭"等特异形态. 变成了与"卷草纹/卷叶纹"为伍的纯粹线条花纹装饰.
--
另外, 麒麟纹以及凤纹均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相似影响, 但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且并未脱其本质. 个别变化明显者基本仅作"特例", 譬如明矮南官帽椅靠背上著名的变体凤纹.
--
下面不妨对明至清中以前常见兽身螭纹略作描述如下:
身体形态常近似虎,做S型卷屈或团型, 足爪分张,作游走状. 其面部特征早期近似猫科, 后逐渐变为与龙或麒麟相似, 脑后均有发辫,多见单束,偶见多束者, 末端常见卷曲. 前部双肩饰飞翼, 表现为卷纹. 尾部多见开双岔, 末端亦卷.
总的来说, 越往后期, 螭纹体型越瘦长,卷转增多, 猫科动物特征越不明显, 面部也由多正视变为侧视. 且整体雕饰更加细致. 约至乾隆中期以降, 部分强调雕饰的家具上甚至出现了尾开三岔, 并选其一雕以如意头形态的变形.
-----------------
家具纹饰的辩识断代不可仅观其一, 必须从同时代其他制品入手, 如建筑雕饰, 小工艺品雕饰, 尤其瓷器纹饰. 因为, 瓷器断代,要比家具要相对简单,精确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