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麒麟博物馆] 林海微澜:风华绝代-瞻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

  [复制链接]
721
发表于 2008-3-28 00:2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一家人,拍于飞来峰。

[ Last edited by 鱼目 on 2008-3-28 at 00:3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2
发表于 2008-3-28 00:2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燕京少侠,1936年王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3
发表于 2008-3-28 00:3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1945年王老夫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4
发表于 2008-3-28 00: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和韩德乐女士-英译《明式家具珍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发表于 2008-3-28 00: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和梅生先生-英译《明式家具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6
发表于 2008-3-28 00:4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55岁的王老-五七干校(湖北咸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3:2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鱼目 at 2008-3-28 00:24:
借兄台宝地,发一些王老的早期照片.
一岁的王老-父亲的怀抱

[ Last edited by 鱼目 on 2008-3-28 at 00:25 ]

非常感谢鱼目先生.

谨奉录一篇介绍王世襄先生的文字,作者是朱家缙先生的女儿.
看了这篇文字,再看看上帖襄老55岁那年在湖北咸宁的照片,除了全无保留的敬重,还有按捺不住的酸楚.
人啊,人......

我所知道的王世襄先生
     文/朱传荣(朱家溍先生的女公子)
    
  应约写王世襄先生,这在我,不是常事,不是容易事。我答应,是因为责无旁贷。
    
     百年通家之好
    
  王世襄先生和我家是世交,太老伯和我的祖父都是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的好朋友,都曾经为初期的故宫博物院工作过;太伯母和我的祖母均擅诗词绘事,有唱和之乐。因为太伯母中年去世,我的祖母对王伯伯就格外关注,常常会不自觉地对王伯伯说起母亲去世太早了这样的话。有一种亲如己出的怜爱。
  
  王伯伯与我父亲朱家溍是同年生人,家境相近,都是玩心极盛,还格外认真。他们的成长期,用父亲的话说是“玩之余则以学文”。王先生初入大学时,耽于嬉戏,几乎导致退学。父亲连考两次理工课专业,未能录取。在各自的家庭里,他们都不是最出色、最有才气的那个孩子。抗战军兴,年轻人不愿做亡国奴,他们二人都分别去了后方,胜利后,先后复员回北平,又先后进了他们早就发誓终生相许的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同一天的全院大会上被分别押上了大卡车,先后在白云观、东岳庙两处公安学校被拘留,审查并不存在的贪污以及历史问题,拘留时的编号,王伯伯是38号,我父亲是56号。60年代中期,他们分别随故宫博物院和文博研究所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王伯伯在七连,父亲在九连。
  
  “十年浩劫”之后,他们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才得以公开地倾心地工作。父亲在时,常常感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敢在孩子们跟前说真话。王伯伯则认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国策,对我等实恩同再造。”
  
  颠倒的是非,一旦颠倒过来,竟然就能“恩同再造”,其实不过是“从此多年来写成之稿件,积累之资料,得陆续以本人姓名正式出版。其鼓励鞭策之力,何止万钧!”做有用人,成有用事,对于他们二人都是最大的幸福和享受。
  
  上个世纪的一切沉浮,他们都经历了,他们是性情投合的好朋友。
      
     善书
    
  1983年,《髹饰录解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得着样书的那天,王先生淋着雨,来了,给父亲一本。
  父亲笑着说,出来了。
  母亲接着说了一句,如不看转送人。
  三个大人都笑了。
  
  我不明白母亲的话什么意思,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笑。等王伯伯走了,赶紧追问,母亲解释说,就是这本《髹饰录解说》,王伯伯从1948年就开始写,到1958年大致完成。那时候刚当了右派,写出来,也没有地方敢出。他自己花钱刻蜡版,油印了二百份,白送给各大图书馆、艺术院校、工艺美术工厂和研究所作为漆工艺的参考书,封面上只印了自己的号“王畅安”,连名字都没敢用。过去常有人许愿,出钱印经,印几百册,放在庙里,供人自取。作为一种善行,这种经书叫“善书”。书的最末一页,或是扉页的背面,差不多都印着这么一句话“如不看转送人”,有时还有“版存某处,敬希翻印”的话。王伯伯印的书,就差这一句了。我们家原来还有一本油印的,也是王伯伯送的,抄家以后就没再看见。
  
  黑色封面,朱红色作书名,作为正式出版物的《髹饰录解说》使人联想到古代漆器中最常见的两种颜色。设计出自仇德虎先生之手,典雅又切题。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但是由于出版社计较成本,取消了所有的彩色插图,使绚丽多彩的漆器黯然无色。读者越是惊叹注解的详尽和精确,也就越是为此遗憾。直到《髹饰录解说》的第二次印刷,1998年的版本才终于用上了彩图。这时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庆幸的是王伯伯高寿。赶上了。
  
  我在北京图书馆借到过这本书的油印本,日期是1958年。线装一册,瓷青纸书衣,宣纸书签。
  
  还有一种,《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的佛作与门神作,也是油印,1963年,纸挺糙,一看就知道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再生纸。里边有很多头次见到的字,像“”读剪,是金属装饰中的一种手法,有金、银等。还有什么“沥粉贴金”之类的词汇,也是这时候认识和知道的。
      
     无欲则刚
    
  算起来,《髹饰录解说》初版前,正是王伯伯最困难、最痛心的时候。十个月辗转于公安学校与看守所之间,饱尝手铐脚镣滋味,还染上了肺结核。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审查”结束之后,尽管证明无罪,却仍然被开除公职,从此被迫离开发誓终生相许的故宫博物院。
  
  1957年,王伯伯成了右派,1962年,又有一个“右派改正”,说是给部分右派摘掉帽子,尽管在上级组织那里,他们仍然被叫做“摘帽右派”,但毕竟是绝境中的一线希望。父母肯定是在家里说过什么为右派担忧,或为改正庆幸的话,我的大姐当时十岁左右,很用心地记住了。下一次王伯伯到我家来的时候,大姐认真地向王伯伯问:“现在王伯伯算好人了吧?”王先生只好笑着答,“算好人了”。
  
  1983年的夏天,我坐在老北图高大阴凉的阅览室里,头上老式的黑色电扇呼呼地旋转,面前是两种纸墨都不精良的非正式出版物,不由得感慨万端。
  
  那段时间,正在热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也不能被打败”,不太明白,可是记得很清楚,觉得用在王先生身上挺合适。曾经写了一篇作文,写什么忘了,海明威的话肯定用上了,还跟王伯伯说过,王伯伯当时只是说,“嚯,你说的这作家,我还真不知道。”换成中国式的说法,大概应该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或者是“不坠青云之志”。只是二十年过去,说到王伯伯的经历,我仍然无缘由地会记起这句话,所以,还是写在这里。
  
  几种《髹饰录解说》的序中都说到,甚至在总结自己八十岁生活的有名的《大树歌》中也写到了“蠖公授漆经,命笺《髹饰录》。两集分乾坤,字句度往复。……十载初稿成,公命幸未辱!”
  
  蠖公就是王伯伯常挂在嘴边的朱桂老,《髹饰录解说》的题签下落款:紫江朱桂辛,就是朱启钤先生,是我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朱启钤先生自筹资金刊刻了宋本的《营造法式》,创建了营造学社,又把我国仅存的漆工专著,只有孤本藏在日本的《髹饰录》录得副本刊印流传,并为中国古代工艺的流传培养了一批空前的学者。诚然,文明中的这一烛薪火,从此有了传承,王伯伯不能忘记师恩,我们更不能忘。
  
  朱启钤先生给青年指出方向,没有自己的利益在内,王伯伯穷一生精力于此,也没有自己的利益在内,所以他们都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人。
  
  1999年,距离《髹饰录解说》初版油印四十一年,有藏书者将此本送至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竞拍,以千元成交。买的人,一定不是漆工,“如不看转送人”,我想起母亲的诙谐。
      
     福缘自造
    
  王世襄先生的书名,专论之外,总是“锦灰堆”“自珍集”这样的名字,看起来充满着谦逊意味。我却觉得这不是谦逊,是真实的自况。
  
  王伯伯家里有一把扫炕笤帚,是王伯伯自己扎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王伯母曾有小文记此事。
  
  “‘文革’中,我与世襄分别在静海团泊洼、咸宁甘棠乡两干校,相距逾千里。一日世襄用小邮件寄此帚,谓用爨余竹根、霜后枯草制成,盖藉以自况。而我珍之,什袭至今。”
  
  唐琴,宋画,明版书都是可珍惜的,价格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有高低贵贱的不同。人间真情呢?在人心中,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却永远是无法衡量的价值。
  
  偶然到王先生家的人,都会惊诧,房间中拥挤着许多看来没有用处的东西,纸盒子;各种形状的绳子,宽的,细的,绕成一个一个的小捆;甚至整包书的包装用牛皮纸,也被细细致致完整地拆开,成为一个桶状的壳子,竖在其他杂物中间。碰上谁要从王先生家拿东西走的时候,这些包装就一一派上用场。伯母还会细心地告诉你,别那么粗粗拉拉的,这张纸将来还能用呢。这都是我一点一点收拾起来的,扔了多可惜呀。
  
  外出散步时,王伯伯和伯母身上总揣着些用过的药瓶子、小塑料袋什么的,因为年纪大了,常常要吐痰,又不愿意吐在地上。
  
  过年时,王伯母总要构思一幅小小的刻纸,神气活现,是当年的生肖,贴在买来裁好的白卡纸上。下款是恭恭敬敬的夫妻姓名。大小正好合适装进5号信封。
  
  2003年,嘉德公司专为王氏夫妇举办的“俪松居”专场,展览和拍卖都异常火爆,成为本年度引人瞩目的新闻之一。坊巷之间,争说王世襄成为时尚。
  
  物之聚散,有天意在经管。不知道哪些人成了俪松居旧物的新主人,古物有灵,珍惜手捧着的是一份福祉。
  
  有一句老话,常常被写在过年的春条儿上的,叫“福缘自造”,说幸福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能自爱,能爱人,爱生活的人,都会有自己一份幸福的。
  
  我所知道的王世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创造了幸福的人。他是正直的人,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和立场,随和但不苟和;是有学问的人,无一说无根据,无一句无来历,即使是活跃在口语中的某些字,也要把援引的字典或是辞书注明;是有趣的人,不以无趣无味为荣,行文如抵膝而谈,活力盎然,常使人有会心一笑,譬如说北京狗,“它对主人忠诚友好,但又不贫”,对“贫”的解释则是,“北京俗语,指无休止地向人表示好感”;是有大爱的人,为人纯真,富于理想,在风雨浮沉的任何一种生活中,这种爱支持着他,“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所有读过王先生文章的人,该庆幸自己生正逢时,读这样的文字,感受这样的人生。我们不一定学习漆工,不一定会弹古琴,也不用特地准备一辆传说中的加重自行车,到远郊区县去淘换古旧器物,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自己,成就我们本来可以成就的事情。世界之可留恋,不就在于它的参差多样吗?当然,不会有很多的“朱桂老”,知人善任,如称职的园丁。但遇见别人在做有益无害的事情的时候,能帮助就帮助,不能帮助,不要作别人的苦寒,总可以的。
  
  尽管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 Last edited by eddie2008 on 2008-3-28 at 13:3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3: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对襄老的最为人所熟知的评价如下:
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
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录自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在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的陈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3:5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eddie2008 at 2008-3-28 13:39:
对襄老的最为人所熟知的评价如下:
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
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录自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在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的陈述)


中华文化,泱泱五千年.琴棋书画,诗歌辞赋......
如果把这恢弘的中华文化比喻成一个大家望族的话,那么,襄老最大的成就,则是尽一生努力,从前疏于器重推崇而不见诸皇皇正史的长物"家具",添了一个原本就不应该亏欠的"户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发表于 2008-3-28 19:0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eddie2008 at 2008-3-28 13:24:

谨奉录一篇介绍王世襄先生的文字,作者是朱家缙先生的女儿.
看了这篇文字,再看看上帖襄老55岁那年在湖北咸宁的照片,除了全无保留的敬重,还有按捺不住的酸楚.
人啊,人......

我所 ...

兄台客气了,我觉得这些图片只有放在老师的这个贴上才算合适.
未经同意,擅入
没想到在下最后一张照片让兄如此感叹
兄何必,把它放在最后也是觉得这张照片很是震撼
但看到的是浪漫、豁达、坚持和坚强
“福缘自造”
才有了兄台前面提到的: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在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这是首位中国人获得该项荣誉
再看看,黄非黄、紫非紫,做工上的该不该,这些类似有意无意各取所需的问题会变得如此的渺小

为表歉意,再来张“奇人”的封面图片

[ Last edited by 鱼目 on 2008-3-28 at 19:0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1
发表于 2008-3-28 19:3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高,雅!脱帽致以最高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2
发表于 2008-3-28 20:3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2:5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Originally posted by 鱼目 at 2008-3-28 19:02:
兄台客气了,我觉得这些图片只有放在这个贴上才算合适.

没想到在下最后一张照片让兄如此感叹
兄何必,把它放在最后也是觉得这张照片很是震撼
但看到的是浪漫、豁达、坚持和坚强
“福缘自造”
才有了兄台前面提到的: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在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这是首位中国人获得该项荣誉
再看看,黄非黄、紫非紫,做工上的该不该,这些类似有意无意各取所需的问题会变得如此的渺小

再来张“奇人”的封面图片


真的很感谢兄台.
在下以为,因为襄老与陈梦家先生的风华绝代,才有今天这曾埋没多年的中华文化的一员,昂然耸立于上博.
"黄非黄、紫非紫,做工上的该不该,这些类似有意无意各取所需的问题会变得如此的渺小."

人,也曾经渺小得轻如鸿毛,在那个年代.
于是,曾经的最后一轮新月陈梦家先生便轻轻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如他仰慕与追随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先生.而他戛然而止的生命之火,象极了他的授业恩师:革命烈士闻一多.

襄老对明式家具的爱,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当所有的人都离开住家搬到帐篷里过夜以防范已经摧毁了唐山又随时威胁着北京的地震的时候,这位花甲老人,宁愿和衣倦曲着在家中的紫檀大柜子里忍受仲夏流火,也不肯离开自己心爱的满室家具.

生命,就这么渺小着,成就风华绝代.

感谢鱼目先生的照片,希望有更多的同好,感受家具之上的人的风华与风范.

[ Last edited by eddie2008 on 2008-3-28 at 23:0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4
发表于 2008-3-29 11: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欣赏了,多谢鱼目兄提供的珍贵照片,是很值得回味和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5
发表于 2008-3-29 11:5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三个大人都笑了。”

多好!
透现出生活态度上的从容和在追求中的那份释怀。
只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仅此而已。
而我们今天的人们好像都反复只在做同一件事,也同样非常执著
一切为了证明。
为“证明”所左右,为“证明”所累。
乎忘了滴水穿石的过程,和之后的喜悦。
王老收集的79件明式家具最后价值多少?已经被上博来来往往的参观人群中淹没。
看来真的没必要“一定学习漆工,一定会弹古琴,也用特地准备一辆传说中的加重自行车,到远郊区县去淘换古旧器物”了。
永久51也成为永久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9-13 01:59 , Processed in 0.17426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