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 说鼓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1-5-18 21:3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48g :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7:1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谢谢抬爱。
三只“鼓”,分别是八足“广漆”,六足“硬生漆”,与五足“白胚”(北方也称白茬)。
顺便也说说这“漆”吧。
漆,就是表面的“涂料”。
广漆是生漆经过加工以后得到的“熟漆”,也可以算是一种“改性”。
生与熟的区别,前者“性”大,因为是天然的混合物,不同批次的品质未必均一,所以涂装与固化条件多少有异。生漆的固化,对温度与湿度都有一定要求。
后者经过加工,相对而言容易操作(简单,便捷),而且色泽没有生漆那么深,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木材本身的纹理。

有说讲究的漆装,要涂若干若干遍云云,否则就是“偷工减料”。
这种表述多少有些含混不清。
漆膜的厚度,关键在于漆中的固含量。
如果粘度调得比较稀,涂十遍也未必比粘度稠的涂三遍来得厚实。
粘度稠的缺点是不容易涂布均匀,成膜性下降。
如何权衡取舍,窃以为还是不要太一根筋的好。
总体而言,漆装对家具的保护作用很好。
所谓的“南漆北蜡”说,窃以为存疑。
不仅是北地存世的老家具中上漆的实物为数众多。
蜡涂的保护作用有限。而且湿润气候下容易滋生霉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8:5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转些关于“大漆”的帖子,感谢漏捡依旧大人。
江山依旧。
两年前在古典网的帖子。

http://bbs.cfhot.com/bbs/thread-40326-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转漏捡依旧大人的帖子内容如下

略谈揩漆的目的:
主要功效为填补木器结构中的卯榫虚缝,               
修补木质表面轻度创伤及不透穿(磨穿、透底)、裂缝和洞眼,
封闭木质,防止强光,冷热及干湿对木质的影响,避免变型或开裂以及阻止外介污染,
提高木器装饰完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2009-1-13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一、使用材料及辅助工具

1、生漆


2
、桐油(熟)


3
、石膏粉(熟)


4
、松香水


5
、软质棉布


6
1-1.5#铁砂布


7
400-1000# 2000#水砂纸


8
、肥皂


9
、软质毛巾
10、上光腊


二、打磨(干磨)

1、使用1-1.5#铁砂布打磨工件,本道工序除板和方可借助胶砖或木砖打磨,其于均手持砂布打磨,反之,破坏木纹茎脉,影响整个装饰效果及质量。

2、去除工件纤维毛刺,清出木器其它污渍或胶脂等杂质。

3、保持原设计造型,去除边、角、圆、方多余“刀锋”(倒角),磨平板面及柱方收缩波状。

4、吹刷已打磨完毕的工件,除净磨削及杂质。



三、满刮泥子(详见生漆泥子配制工艺)

1、使用牛角刮刀或胶木刮刀,取适量泥子涂刮于工件(采用先补后刮程序)。

2、填补木质表面轻度创伤及不透穿裂缝和洞眼,较大或较深凹坑面泥子涂刮单次厚度不大于5毫米,待干透后方可重复涂刮。

3、满刮工件表面,封闭木质纤维孔。干燥


四、打磨泥子(水磨)

1、水砂纸浸水及擦抹肥皂打磨,
泥子较厚处400#水砂打磨;

泥子薄处1000#水砂纸打磨(顺木纹走向顺势打磨)。

2、磨平补痕使其平整光滑。

3、除纤维孔外,去除多余泥子,使木器原有木纹完整清晰呈现。

4、木器不易长时水浸泡,及时将肥皂及水渍清擦干净,不留任何杂质。干燥



五、补泥子

本道工序针对已打磨完毕工件出现的漏刮、干燥后泥子收缩及泥子砂眼现象进行局部弥补,重复“四打磨泥子1-4”干燥。


六、揩封闭底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40%,桐油60%置于容器混合搅拌,过滤去除杂质。

2、用软质棉布浸蘸漆液拭楷,过稠可加适量松香水即稀释漆液,直至无明显楷痕,无流挂,即可。

3、楷漆环境无灰尘飞扬,湿度大于60%(小于60%可地面撒水调节),气温为25-30度左右。

4、用软质棉布浸蘸漆液,顺木纹走向顺势楷抹,使工件全面均匀受漆,无漆液堆积及流挂现象,无漏楷(漏漆)。

5、保持规定湿度及温度,干燥。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5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七、打磨封闭底漆(破光)

1、将漆膜已干燥好的工件,使用2000#水砂纸浸水并擦抹肥皂进行打磨,本道工序不可借助其它工具打磨,只能手持砂纸顺木纹走向顺势逐渐打磨。
2、去除漆膜光泽,消除漆面楷痕及其它杂质,使漆面平整光滑,无磨穿露底。

3、及时将肥皂及水渍清擦干净,不留任何杂质。干燥


八、揩面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30%
桐油70%置于容器混合,加适量松香水稀释,过滤去除杂质,待用。


2、本道工序揩漆略厚。

3、其余均按“六楷封闭底漆”规范要求进行。



九、打磨面漆(破光)

本道工序重点磨平漆膜,其余均按“七打磨封底漆”规范及要求进行。


十、楷罩光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50%
桐油50%置于容器混合,加入适量松香水稀释,顺时钟搅拌,使漆液充分均匀混合,过滤去除杂质,待用。


2、揩漆时做到少蘸多楷,绝对做到不露底(漏漆),无揩痕。

3、工件漆膜均匀及平整光滑,无揩痕,无任何颗粒杂质。

4、其它均按“六揩封底漆”规范进行。


十一、上光(打腊)

将适量上光腊置于软质毛巾,顺木纹用力磨擦,破除楷漆中的折射光及轻微楷痕,使工件漆面平整光亮。


十二、检验

1、卯榫及孔缝修补处无凹凸不平,无砂眼,无明显色差及补痕。

2、板面即漆面平整光滑,无明显楷痕及桔纹。

3、木纹清晰,无泥子淹盖及断脉(断纹)。

4、边、角、圆、方手触无“刀锋”挂手感,无漏漆,无漆膜堆积和流挂。

5、漆膜面无机械划痕,无其它残留杂质。


漏捡依旧
2009-1-13  古典网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厅座当年的补充意见:

补充一下,腻子分老灰,和新灰,老灰一般指的猪血老粉,新灰一般指的石膏加生漆。   迷糊  2009-1-17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1 | 只看该作者
漏捡依旧大人的补充如下:

另泥子(腻子)为揩漆前修补之用,有良好的附着力,也有一定的染色力。单次刮涂厚度不宜皇帝的母亲---太后(厚)
遇较深(厚)需补的地方,重复补刮的时间以前次泥子干透后为好,可水磨亦可干砂。

桐油石膏也有生熟之分,用在家具的上皆为熟。
2009-1-18 古典网

[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1-5-20 09: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5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生漆在使用前即未经空气氧化前为米浆色。



生漆未经桐油混合为黑色无光或半光。
生漆与桐油混合涂(揩)饰品,初始氧化变色大概过程为:米浆——深咖啡(偏黑)——枣红或深棕——浅棕或透明浅黑灰,其中的颜色、透明度还要看桐油含量来确定。

漏捡依旧 2009-1-18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8 | 只看该作者
建国初,广州的红木家具制造业者被归口到了工艺美术范畴.从前做红木家具的基本上不是手工作坊就是木匠带徒弟的跑单帮.
当年的广州市木雕家具工艺厂是如今广州木雕工艺的起源地.
而传统的"漆"则被计划经济归口到了涂料领域的广州制漆厂.传统的广作"生漆"首先要经过一道"生"变"熟"的工艺,简单地说叫做"熬漆",大致可以理解为:把生的煮熟.这是比较复杂的一道工艺,是制漆师傅的看家本领,所以轻易地不会外传,也是专注于打造木器的木匠师傅所不了解的密技.
这一分,广作的传承也就分开了.不过也容易理解:传统上,木匠打造家具,成器后才上漆,至于漆是如何做的,还是应该问漆师傅去.

广州木雕厂的前身之一是艺光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后更名为艺光红木小件厂).建国后的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把传统的各手工业户分别合并为家具,小件,宫灯与樟木箱四个生产联销组,再变为合作社,"艺光"是其中的一家.1961年郭沫若到艺光红木小件厂参观,曾即席挥写条幅,盛赞其雕刻艺术的精湛:"刀为笔聿,木作纸张,巧夺天工,帜树东方;集体创作,个性发扬,传统工艺,为国争光."

窃以为这是建国后最可考的广作传承.

既然说南漆北蜡,广州的际遇,多少还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如今的广州制漆厂还有个把当年的老人怀揣着熬漆的技艺.听涂料行内的朋友说:老几位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eddie 2009-1-18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20 | 只看该作者
既然说开了,就大致也把整体的思路与楼主交流一下.
窃以为一件传统家具的诞生,大概有这么几个工序,或者说流程:

1/ 选材:紫檀?花梨?酸枝?鸡翅? 各有各的道理,还有不止一种材料共同使用的
2/ 选料:树干料?树头料?枝料?如何协调?
3/ 开料:原木通常是圆形的或接近圆形的,开板开方开条
4/ 配料:比如黄花梨,底色从黄白到绛紫,需要选择调配,成器后才有个大致的对立统一的和谐品相
5/ 木工:榫卯,框架,攒接......
6/ 刮磨:先刮再磨,再一道一道向上细磨
7/ 涂装:南漆北蜡......?

既然说术业有专攻,基本上,比较讲究的制作,就往往涉及到不止一个人,一双手.
曾与某位从业多年的行内老者闲聊,老人很本分地说:我的看家本领就是......,其他的虽然大概也知道,但不是我的本行强项.


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黑,叫做"漆黑".
有说漆黑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eddie  2009-1-18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2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熬制熟桐油的确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工艺,朋友也曾提及。
熬制时......超温超时均会导致油糊或老油,破坏油质透明度及树脂物理变异......
也大概说最后熬制出的桐油检验为:......无颗粒及其它纤维杂质,颜色成微黄透明。使用木棍挑起至25-30公分,让油往下流淌,油丝不断为合格。

漏捡依旧 2009-1-18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2:49 | 只看该作者
一并把“固化剂”的段子给转帖过来吧。
最早见光于2009年初的古典网。
关于这“固化剂”的说辞,原本只是和几位相熟的同好私下交流。
结果让厅座迷糊的一句调侃坏了这“原本的私密”。

迷糊发表于 2009-1-21 22:25:56 |只看该作者
eddie说:硬化剂是个好东西……


架几案发表于 2009-1-22 13:13:1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迷糊在2009-1-21 22:25:56的发言:
eddie说:硬化剂是个好东西……

防“腐”倡“廉”。


[ 本帖最后由 eddie2008 于 2011-5-24 02: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2:55 | 只看该作者
勉为其难话说从前:
话说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
某海外红木企业闯到南中国来吃螃蟹.
香港的木工师傅掌握制作;
新加坡人管漆活.

他们的漆活有别于传统广作的生漆山漆,往往是两样东西混合以后再上涂.
本地人不解何故,但新加坡人的"漆活"做出来的确更漂亮,工艺更简单,
效率也更高.而且对木器的保护也非常的不错.
几样优点一综合,大概就是大架兄的所谓"防腐昌廉".
后来跟着新加坡人混熟了,本地人也就跟着他们的说法,把这样的新派漆活,
简单地称做:固化剂.

大致上,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典故.
真实如何,估计差不多......

如有误导,恕不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3:04 | 只看该作者
老老实实说一回硬化剂.
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在下是学化学的,化学意义上的硬化剂,也称为固化剂,大致是这么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AB胶,在化学上往往称为双组分黏合剂.A组分是树脂(resin),B组分叫做固化剂(hardener).
A加上B,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树脂A从原来的流动性液体变成非流动性的固体,从而把被黏合的底物(substrate)固定在一起,这就是黏合(粘合)的过程.
所以,化学意义上的固化剂,最初的含义很简单.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发现:固化的诱因,或者说导致固化这一结果的产生的因素不一而足,
比如说:光照也可以导致固化,红木爱好者所熟悉的生漆,光照时间长了就会在生漆液体表面产生固化的硬膜,这就是光固化的结果;后来就有科学家研发出了光固化树脂,以及如今很常见的紫外线光固化树脂;
另外,湿度,温度,也可能是导致固化的因素.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鸡蛋的蛋青是蛋白质混合物,常温下是粘稠的液体,如果把温度提高,就好比"加热",如果达到一定的温度,这种在常温下的粘稠液体就会变成固体.煮熟的鸡蛋,就是这样一种"温度"提升所诱发的"固化". 在这个过程中,固化剂是温度.

说远了.
关于漆,传统的大漆,固化是比较复杂而难于精确控制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大漆是天然漆树树胶的混合体加工而成,化学成分复杂而非单一,而且不同产地的成分有差异,就好比是高矮胖瘦混在一起,没办法穿一个尺寸的衣服.
所以,行家常用的说法是:大漆不听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既然不听话,这效率就自然低下了,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率与效益,不听话的往往第一个挨枪毙......

往好的方向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化学家研发出性能越来越好的催干剂以促进与改善固化过程,而且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的改性漆也不断完善,这一部分的改性"漆",配合使用上化学家研发出来的"固化剂",做成的"涂装"效果对于底物的保护作用也在不断改善改进中.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在此直白一点:从树上割胶收集而成的液体,如果是中国的传统漆树,约定俗成的名称是"生漆";如果是松树,约定俗成的名称叫做"松香".笼统地讲:从树木而来的这些"脂",往往叫做:树脂.

后来,石油工业诞生了,于是就把"树脂"大致分成两类:
从石油加工而来的树脂,叫做:合成树脂(synthetic resin)
从生物中提取而来的树脂,叫做:天然树脂.

现如今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涂料中,树脂+固化剂这一形式是非常司空见惯的.
家具行业如今比较尖端的涂料是水性木器漆,也叫做水性木器涂料.

红木行业相对而言比较的不那么高科技,所以在些许的特别领域,还是多少有点约定俗成地把这样的非传统性大漆的"新"式涂装一概都称为:固化剂.

既然说到这,大致也扯一句:胶.

从化学的理解来看,涂料,黏合剂,大同小异.
只不过前者固化在底物表面形成包裹性的保护膜;后者固化在被黏合/粘合的底物之间使二者接连.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当年在选择鱼鳔胶或者牛骨胶代表着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话,如今的人类社会早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阶段.

因为今天的物理也好,化学也好,种种现代科技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的祖先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后人已经置身于他们曾经梦想的天堂,甚至是在天堂之上.
至少在工艺上如此.
这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2009-2-12 古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06:48 , Processed in 0.15923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