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说一回硬化剂.
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在下是学化学的,化学意义上的硬化剂,也称为固化剂,大致是这么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AB胶,在化学上往往称为双组分黏合剂.A组分是树脂(resin),B组分叫做固化剂(hardener).
A加上B,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树脂A从原来的流动性液体变成非流动性的固体,从而把被黏合的底物(substrate)固定在一起,这就是黏合(粘合)的过程.
所以,化学意义上的固化剂,最初的含义很简单.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发现:固化的诱因,或者说导致固化这一结果的产生的因素不一而足,
比如说:光照也可以导致固化,红木爱好者所熟悉的生漆,光照时间长了就会在生漆液体表面产生固化的硬膜,这就是光固化的结果;后来就有科学家研发出了光固化树脂,以及如今很常见的紫外线光固化树脂;
另外,湿度,温度,也可能是导致固化的因素.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鸡蛋的蛋青是蛋白质混合物,常温下是粘稠的液体,如果把温度提高,就好比"加热",如果达到一定的温度,这种在常温下的粘稠液体就会变成固体.煮熟的鸡蛋,就是这样一种"温度"提升所诱发的"固化". 在这个过程中,固化剂是温度.
说远了.
关于漆,传统的大漆,固化是比较复杂而难于精确控制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大漆是天然漆树树胶的混合体加工而成,化学成分复杂而非单一,而且不同产地的成分有差异,就好比是高矮胖瘦混在一起,没办法穿一个尺寸的衣服.
所以,行家常用的说法是:大漆不听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既然不听话,这效率就自然低下了,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率与效益,不听话的往往第一个挨枪毙......
往好的方向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化学家研发出性能越来越好的催干剂以促进与改善固化过程,而且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的改性漆也不断完善,这一部分的改性"漆",配合使用上化学家研发出来的"固化剂",做成的"涂装"效果对于底物的保护作用也在不断改善改进中.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在此直白一点:从树上割胶收集而成的液体,如果是中国的传统漆树,约定俗成的名称是"生漆";如果是松树,约定俗成的名称叫做"松香".笼统地讲:从树木而来的这些"脂",往往叫做:树脂.
后来,石油工业诞生了,于是就把"树脂"大致分成两类:
从石油加工而来的树脂,叫做:合成树脂(synthetic resin)
从生物中提取而来的树脂,叫做:天然树脂.
现如今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涂料中,树脂+固化剂这一形式是非常司空见惯的.
家具行业如今比较尖端的涂料是水性木器漆,也叫做水性木器涂料.
红木行业相对而言比较的不那么高科技,所以在些许的特别领域,还是多少有点约定俗成地把这样的非传统性大漆的"新"式涂装一概都称为:固化剂.
既然说到这,大致也扯一句:胶.
从化学的理解来看,涂料,黏合剂,大同小异.
只不过前者固化在底物表面形成包裹性的保护膜;后者固化在被黏合/粘合的底物之间使二者接连.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当年在选择鱼鳔胶或者牛骨胶代表着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话,如今的人类社会早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阶段.
因为今天的物理也好,化学也好,种种现代科技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的祖先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后人已经置身于他们曾经梦想的天堂,甚至是在天堂之上.
至少在工艺上如此.
这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2009-2-12 古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