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2-4-6 13:4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2-4-10 21:58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强文!{: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8:0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谢谢抬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9:29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金山夜话20120412
黄花梨工艺茶壶这物事, 2005年时的在下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
所谓熟悉是因为这种器型,陌生的是材质。
与如今司空见惯众所周知的光素造型紫砂茶壶有别,在下头一遭接触这类江苏宜兴的天下闻名特产,在遥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宜兴当地的商务朋友送给在下的礼物,就是带雕刻的工艺造型紫砂茶壶,当时时兴带工的紫砂壶,后来才风水轮流转地趋向光素。
因为有了九十年代初的底子,在下2005年下半年一见到黄花梨制作的雕刻工艺茶壶就爱不释手,于是不停歇地“上手”,以数量换价格。当时的手笔算是颇有些模样的:
E:这东西怎么卖?
商:六百五一个。
E:就这些了么?还有没有更好的?
商:有些没摆出来的更好,贵两百。
E:都拿出来吧,让我挑一挑。
(然后挑肥拣瘦)
E:这些都要了,让这个数行不行?
商:成。
至今记得:第一手就是十个。
满满地盛了一个大纸箱。
店家专门派了个伙计提溜着随俺打道回府,顺便收取手头现金不够而未付清的尾数。
然后第二次,然后第三次,然后。。。。。。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看得多了,比得多了,买得多了,慢慢就知道上下高低了。
而商家也喜欢在下这样的买主,下手利索,不罗嗦。
所以源源不断,那时候的越黄茶壶,饱满,大方,用工繁复,器型周正。不消说,都是全手工,其中的上品,绝大部分出自黄花梨茶壶第一人仙游工匠黄(梓)成。
直到今天,黄成依然是福建仙游拥有最多款黄花梨工艺茶壶造型的制作者,大概在神州大陆也是排行居首了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制作工艺茶壶,大概也是类似的触类旁通。
说来多少有点感慨:当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地大量搜刮黄花梨工艺茶壶,只是为了一个未来“不确定”的“刚性”需求:求人办事的时候上下打点之用。
进入新世纪的神州,“研究研究”的“烟酒”阶段早已作古。旁的不说,如果找医生看病,求校长招生,行情早就不是“烟酒”可以轻易摆得平了。而且相对而言,这黄花梨的小摆设,的确也送得出手,当之无愧的上好“润滑油”。
那年为了把孩子送进广州某名校读书,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饭局过后双手拎上的大纸袋里,就满满地装了四个器形饱满,雕刻精致的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
校长是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见多识广者,俺笑眯眯地揭开茶壶盖子说“降香袭人”的时候,校长的双眼也咪成了一线天,舒展的鼻翼,惬意地松弛着。
赏心悦目,异香怡人。
这就是大开门的黄花梨茶壶的特别之处。
大功告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20:42 | 只看该作者
沧海桑田,都是美好的回忆,不过区区六七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金山夜话20120419
直到今天,在下依然以为,这种前不见古人的黄花梨工艺茶壶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创新。
这一种“创新”,叫做: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承前的“前”,继往的“往”,叫做紫砂壶,原本也不过是个无中生有的东西,最远不过明,兴盛于清,然后尘封多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小荷初露尖尖角,然后被先富起来的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海外华人等等等等不遗余力地“抬举”,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而已。
抬举上天了,于是艺术,于是文化,于是历史,于是可望不可及。

艺术原本不是那么复杂或者玄虚的事情。
尽管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公共认同的艺术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艺术高不可攀。恰恰相反,艺术随处可见,好比千里马。。。。。。
慢---慢着,千里马怎么会随处可见?
古人说得好,千里马常有。
好比艺术。
而伯乐不常有。
所谓艺术,无非是让人感受到美的外在的或者事,或者物。
只是不同人的感受能力有所不同而已。
一样米养百种人。

世界上的艺术门类繁多,没有人能够认同所有的艺术;
同样,也没有一种艺术,能够让所有的人认同。

黄花梨茶壶,就是这么样的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所以坦然面对这些年来不绝如缕的质疑,怀疑与不屑。因为认为把珍贵的黄花梨木料用来制作这种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茶壶是一种“糟蹋”的古典家具爱好者为数不少。在有些同好心目中,大概只有家具才是紫黄最好的归宿。
窃以为不妥。
家具从前份属长物。晚明文人文震亨有《长物志》传世。
与长物相对的,叫做细物。
文玩也好,文房清供也好,雕刻摆件也好,就是细物。
传统的汉文化中,有文心雕龙,也有文心雕虫。
以至于发展到进一步的龙虫并雕。
大肚能容。

黄花梨茶壶,窃以为就是颇不错的文房清供与摆设,赏心悦目之余,兼有芝兰之室的异香怡人。
于是乐此不彼, 虽千万人,吾往矣。
茶壶的壶,窃以为通“福”。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2-4-21 11:37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3-23 07:30
金山夜话 20120321 跑个偏,说说管理。不少同好知道,在下化工出身,这是我的本科文凭。后来因为职业的原因 ...

跨国大公司的人事关系和国有企业相比各有妙处不同!虽然一样的复杂,但是确实是完全不同的,国有企业没做过不大了解,对跨国企业却略知一二,管理层外派大佬一般任期不会超过五年,总部怕你一方诸侯把管理层都换成你自己人,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人马来回调动如走马灯一般,应验了2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城头变换大王旗”加上可以通过矩阵管理让各职能部门互相牵制。

在这变换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原来的主子走了,家丁怎么办?欣赏这个过程是我的一个癖好,但是绝不会成为家丁或者主子走了我去踩家丁一脚也是鄙人的一个原则。更好玩的是:还不是家丁想成为家丁的人,临阵遇到换主子的慌乱劲.......

每天工作很无聊,有这些风景可以看就有趣些,有了去上班的动力: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9:35 | 只看该作者
datao 发表于 2012-4-21 11:37
跨国大公司的人事关系和国有企业相比各有妙处不同!虽然一样的复杂,但是确实是完全不同的,国有企业没做 ...

谢谢兄台的关注与评点。
办公室政治,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林子大了,于是拉帮结派,然后党同伐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7:43 | 只看该作者
金山夜话 20120426
坛坛罐罐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闻香识木,对于天赋异禀的紫黄来说尤其便于辨识。
至少在下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看得多了,上手得多了,闻得多了,日积月累,总结之后,分辨紫檀与黄花梨的捷径,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察,嗅,权。
于是自然就涉及到了紫黄的气味,所谓的“嗅”。
天朝红木国标中的紫檀,“规范”的称呼是:檀香紫檀。
其实闻得多了,就明白所谓的紫檀到底算不算“檀香”之“香”。
2006年红木网络江湖的紫檀“人工林”论战时,有“居高临下者”以“老红木”与“人工林”紫檀的木样来考验众人的眼力分辨,并言之凿凿地声称:紫檀“人工林”与“老红木”很难区分,而且“人工林”的紫檀在材质上甚至不如“老红木”云云。
在下早早就回应了一句:“紫檀的辛香,是老红木学不来的。”
底气就在于手上的“坛坛罐罐”。
紫檀的气味与酸枝大相径庭,分辨材质,并非只有单看外观一途。
大可不必一根筋。
三条腿的桌子比一条腿的桌子要来得稳当。分辨紫檀黄花梨,就有至少察嗅权三种简单可行的方式。
所以在下早早就沉迷于一木一器的紫黄之“坛坛罐罐”,于是也就早早就明白,檀香紫檀的“檀香”二字当如何理解。
直白一点:大概还是说“辛香”比“檀香”更切合紫檀的气息。
沉迷的后果之一,就是从不盈一握的牙签筒一步一步地百尺竿头,笔筒,盖罐,围棋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紫檀如此,黄花梨如此,海越,也不过这么回事。
这是与家具长物有所不同的一条路子。家具因为是多个部件的拼接,榫合,攒接,攒斗,等等等等,所以一件家具上的用料不一而足,于是材质的外观,气味,乃至质感,纤维方向等等往往会五花八门,对于行外人如在下这种爱好者而言,往往看得如云里雾里,轻易不容易分辨得清。而且随着神州大地这一轮前不见古人的红木家具大潮之铺天盖地,于是大泽龙蛇,泥沙俱下,在家具用料上偷龙转凤,龙头凤尾,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以及牛头不对马嘴等等诸多的“术”层出不穷,老老实实做满砌,有一说一的不打诳语之实诚制作企业,往往受限于经济学中屡试不爽而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劣币驱逐良币”。简而言之,市场的缺乏规范,制品的参差不齐,管理的有失公正,以及销售的诚信欠奉,造就了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古典家具行业。
最直观的范例,就是随着紫黄价格的一路高唱入云,在材料上从缺斤少两逐步过渡到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个美好的说辞:买家具是买造型与工艺,不要只盯着木头。
一木一器的文房细物则简单得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分辨真假的高难度,往往是假中有真,真中掺假,这在家具中屡见不鲜。可一木一器的小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要么真,要么假,二选一的排他。所以门槛比较低。
当然,追求性价比者就是另一种考虑了,得罪一句:这些年紫黄价格的一路高攀,恐怕文玩制作在买材料方面的大手笔是价格提升的主要原因。曾亲眼所见,偌大的紫檀料场,几十吨的原木,卖家当时要价不过四五十万一吨而已,某个紫檀“大刀”施施然地开着女装摩托车过来逡巡,东拨西弄,这里刮刮,那边蹭蹭,然后看中了一根外形比较饱满,形状比较规整,皮壳比较周全的树干料,眼皮只眨了一下就开出了百万一吨的破天荒数字:只要这一根。
后面就简单多了:从女装摩托车座椅下的暗格里掏钱付现。然后拉走,然后上“床”(车床切削),一天半晌的工夫,若干个光素的大口径明式直身笔筒端倪初现,后面的打磨与润饰工夫,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1:37 | 只看该作者
放逐一下 发表于 2012-3-29 20:30
民族唱腔第一位女硕士,下一届的国母?

谢谢关注。
香港回归十周年,心情澎湃的一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1:39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4-30 21:37
谢谢关注。
香港回归十周年,心情澎湃的一刻。

来个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1:48 | 只看该作者
金山夜话 20120503
说到价格,大概不少人会来了精神了,网络江湖,最吸引眼球的,大概就是这么个东东,于是点击率气贯长虹的,大多与此脱不了干系,只是有的托名性价比,有的大言不惭学雷锋。毕竟是人都有贪便宜的“劣根”性。不过说到这紫黄与家具长物,得罪了,上一回语带隐晦,多少有些雾罩云遮,有同好偏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回了一句:家具的性价比,比一木一器的文玩高了去了。简而言之:要便宜,买家具。
紫黄尤甚。
在下是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对光溜溜的规整造型之一木一器的笔筒,笔洗,茶壶,花瓶,盖罐以及围棋罐等等等等的坛坛罐罐一律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原因么,贪便宜。
如今当然不可以这么说了,因为如今的一木一器,和早几年的定价大相径庭。
可早几年,窃以为绝对是便宜。
于是乐此不彼。
行内现在早就司空见惯了,在紫黄料场上下手最狠最重也最利索的,往往不是数量大户的家具行商,尤其是在当今的古典家具制造中心福建仙游。
于是当家具用紫檀还为一斤四五百喋喋不休的时候,明式光素笔筒的大口径实心紫檀料,轻轻松松地就爬上了过千的水平。还没够,如果是油性充沛牛毛纹细密的金星紫檀料,品相均匀的还有机会。。。翻跟斗。
至于黄花梨的笔筒料价格,更动容,也可以说,更容易翻跟斗。
经济学上的说辞,叫做供给决定需求;需求反作用于供给。
政治学的表述,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反正在一木一器的规整外形紫黄笔筒这个范畴,从前的供给么,因为不多,所以需求见少。
如今的需求涓涓成流,于是反作用于供给,导致价格一路攀升。
这里不妨补充一句:上了年份的真正的老皮壳紫黄笔筒,光素正圆的非常非常罕见。后天人工做旧的不在此列。拜托,不要偷换概念。
原因为何?自己琢磨。
老话说:物以稀为贵。
一木一器的明式光素笔筒,在紫黄领域,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稀。
这五六年因为紫黄光素笔筒的价格一路走高而导致福建仙游一地“赌料”切笔筒蔚然成风,所以光溜溜的出品层出不穷,不过,仔细看清楚,经得起敲打推敲的完好制作依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原因就懒得分辨了,反正有机会看看开料切料,大概就明白个中的道道了。
唯一一个大前提:真材实料。
这是紫黄的门槛。
至今依然庆幸:幸亏下手下得快且早。
于是躲过了如今风华正茂的所谓尼泊尔“紫檀”,非洲“紫檀”,“缅甸”紫檀,巴西“紫檀”,以及这样那样的非海飞越之“黄花梨”。
在下当初“请”笔筒的时候,肚子里的一本帐就是这么算的:
随型补底一百;正圆光素补底两百;正圆光素之一木一器实底四百。
这就是翻跟斗,翻一个,再翻一个。绝对的高难度。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里也说:给上家比市价略高一点的价格,下次人家手里有好东西就会记着你。
那些一天到晚只盯着自己一个人的“性价比”的,大概很难收到什么真正的好东西。无他,眼睛向下者,多半在乎的是性价比超强的地沟油。那东西在神州大名鼎鼎,专养脑部极度缺氧而发育不全却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强蟑螂。
老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
而比光素笔筒更“稀”,于是也就更“贵”的,窃以为是:围棋罐。
不仅用料要求更高,而且成双成对。
再高一级,于是花瓶,最高级别? 成对的花瓶。
《百家讲坛》里的马未都先生在谈到柜子的价格时这么算的账:一个柜子一万,一对儿四万。
一样的道理,翻跟斗。
物以稀为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2-5-4 12:3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42:}精辟,通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2-5-4 22:22 | 只看该作者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5-3 21:48
金山夜话 20120503说到价格,大概不少人会来了精神了,网络江湖,最吸引眼球的,大概就是这么个东东,于是点 ...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22:48 , Processed in 0.19129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