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

[复制链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01:47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关于兴隆艺术馆的图文介绍,至此告一段落。
兴隆会不断地补充新作,作为爱好者的在下,也会不断地思索,揣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将来的某个时候,会继续这个漫话紫黄之兴隆“说”。

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早已走入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之小众。
尤其是黄花梨,材料来源的日渐枯竭已成不争之事实。
所谓的不可复制,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因为黄花梨的下一个轮回且不说,上一个轮回的风行一度,在明末清初。

能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见识到这样仪态万方的黄花梨制作之大美不言,身为一个爱好者,在下首先庆幸。
同样的,原本养在深宫无人识的煌煌长物之紫檀,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民间爱好者所认识,所拥有,所取舍。
上世纪末故宫顶级的宫廷家具专家把非洲马达加斯加黑酸枝之卢氏黑黄檀给妄断成“紫檀”的弥天笑话,如今看来是那么的让人不可思议。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进步。
只不过,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作为家具长物的精工细作,如今或许正在走向曲终。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海南黄花梨正在一步一步地退出流通。
越南黄花梨,大概也很快会走到这一步。
紫檀?还有来日方长可期么?

所以庆幸。
感谢兴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2
发表于 2011-5-15 11:06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hello :48g :48g :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8:5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谢谢抬爱。
艺术馆告一段落。
于是转了去兴隆展厅,在下2006年12月9日首次随迷糊厅座冒昧造访兴隆,这是第一个去处。
当时展厅门外露天放置着一棵越南黄花梨带根原树。一条须根被掰开,露出树芯中黄橙橙的色泽与波谲云诡的纹理。

如今江山依旧,人世已非。
2011年初春的兴隆展厅门外,堆放着的是老挝大红酸枝。

这样长度与宽度的实心大料,据说吨价三四十、、、、、、万。
物以稀为贵,如今轮到大红酸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8:55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兴隆展厅中展示的海南黄花梨木料。
掂一掂份量,着实沉重。

黄花梨断木,在下曾经琢磨出一个“察嗅权”的段子。这“权”,就是权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8:56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之说收藏:断木标签:  紫黄文化  林海微澜  收藏文化  2009-08-02 15:42
在下以为“断木”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权衡考量因素:

首先:察。
察,就是仔细看。所谓“明察秋毫”。不仅看得仔细,而且看得全面。
比如说:一段木方六个面,上下两个截面,前后左右四个径向切面。完整地看个仔细。
两害相权取其轻,仔细地看,比粗略地看要更可靠,全面地看,比片面地看要更有说服力。
此外,不仅是木质的“察”,还有木件器型的“察”。
比如海黄算盘。真品看得多了,仿品往往比较容易在“器型”的察上看出端倪。

其次,嗅。
嗅,就是闻气味。气味不等于味道。因为味道也涵盖了口舌辨识的“味”,这是味觉的范畴。而嗅,指的是嗅觉范畴。
天然的植物,有气味是很平常的事情,松木,樟木,核桃木,都有各自的气味。简单地理解:木头有味道不奇怪。只不过,黄花梨的气味比较特别。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阁下多闻闻,多加比较,先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吧。
在下闻黄花梨的气味,积累感性认识的渠道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工艺茶壶与盖罐盖杯,以及一定数量的笔筒。闻得多了,慢慢地就不由自主地朝着见多识广的方向走了。下一步,希望的是熟能生巧。

察也好,嗅也好,首先是端正自身对客观外物的正确认识。比如说面前有这么一件木制品,通过主观的察与嗅,来获得对它的正确的,准确的客观认识。
然后,与自身在之前积累的认识相对照;与参照物进行比对。

第三,权。
权就是衡量。
也有人说手感。
这是比较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不太容易理解。比如有人说“坠手”,或者“手感沉重”等等。
举一个例子吧。是曾经经历的实事。希望有助于阁下理解:
2008年底或2009年初,在下去某红木家具生产集散地看实物。某厂家(网上也算是有些捧场客的所谓“用心做家具者”)指着多件回流货说,这是“越”,那是“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种。
在下仔细看了看某张交椅,该厂家言之凿凿说是“海”的,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权”。
首先,用双手拎起来掂量了一下。
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与中指合共四只手指把这张“海”交椅给“抬”离了地面;
再然后,左右两手只用食指合共两只手指重复上面的举止,“海”交椅同样离开了地面;
最后,只用左右两手的尾指合共两只手指。“海”交椅也“起来”了。

在下于是转头对该厂家说:窃以为这张交椅不是海黄的。
厂家不悦,仔细看了看,然后说:这当然是海黄的,不过是海黄的白皮料。

在下于是缄口不言。心里有数。

希望阁下由此可以理解“权”是怎么一回事。

在下通常就是这么“断”木的,从察开始,然后嗅,然后权。
大致有了个端倪。

http://hesh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2222&do=blog&id=2765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8:58 | 只看该作者
兴隆展厅展示的榫卯构件。
清一色的黄花梨。
当年材料充沛,于是游刃有余。
如今惜木如金,空余一声叹息。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1 | 只看该作者
在兴隆展厅还见到这样一件东西。。。。。。紫檀佛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01 发表
在兴隆展厅还见到这样一件东西。。。。。。紫檀佛龛。


好好看看这件紫檀佛龛的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04 发表


好好看看这件紫檀佛龛的细节。


果不其然,在兴隆展厅的这件紫檀佛龛是高仿。
因为高仿,所以雕刻工艺胜于从前。

被仿的原型在艺术馆一楼,就是前面介绍过的那件酸枝佛龛。
那件老的酸枝佛龛是伍炳亮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泰国的行家手上高价请回来的。
算是十多年前的“回流”。
价格就没办法细算了,反正过万,单位美元。
九十年代的美元,兑换我们伟大祖国的货币一路地低开高走。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二点八,到九十年代初的三点六,然后一路地“小步快跑”到五点几,后来索性“一次到位”地定格在八点三。
这还只是官方公布的牌价兑换。
黑市上的美金兑换人民币,最高摸到整整十一大元。
俱往矣。
风水轮流转。

早几年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下到是希望红木业者能够赢利,因为这是业者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水平的源泉。
在下也希望红木好者能够有好回报,因为回报好了,才会继续投入,百尺竿头。
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有钱了,自然会想着头面。
然后,才有贵族,才有闲暇,才有慵懒,才有传统意义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
老祖宗就是这样积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三
发表于 2006-12-15 15:14  


如今的红木,成为一种文化了。
如今的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商品。酒文化,茶文化,球鞋文化,地摊文化,连刚刚露脸的几个小姑娘,也成就了超女文化。
于是,最热门的题目,逃不脱“升值”二字。一众好者乐此不彼地预言,下一个涨家是谁,下一波涨幅多宽,下一轮涨价多久。大先生新作狂人日记的搞笑版,或许可以朱批为:满版都是文化,但字里行间,写的都是比吃人还要简单的一个字:钱。
在下到是希望红木业者能够赢利,因为这是业者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水平的源泉。
在下也希望红木好者能够有好回报,因为回报好了,才会继续投入,百尺竿头。
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有钱了,自然会想着头面。
然后,才有贵族,才有闲暇,才有慵懒,才有传统意义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
老祖宗就是这样积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
然后,觉得自己的不够用了,就去拿来主义,把印度人扔掉的佛教给捧回来,顺带着编了篇鬼话叫西游记,也成了经典文化。
有人担心,这样慢慢来,等文化出来的时候,红木也砍得所剩无几了。
只好把老物件不断地枝解,翻新,再埋怨从前的如何暴殄天物,重复昨天的华南虎,今天的长江白鳍豚,明天的商业道德诚信。
就这样重复,重复“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有得。
喜欢红木的爱好者,舍钱财,舍时间,舍精神,得器物,得愉悦,得满足。
以红木为载体来投资投机的,得到的,何尝不是一种对财富回报的期待与心理满足?
而实现这一“舍得“因循的,总少不了钱,当代社会的血液。
很自然地,当望着伍氏兴隆那块宽近一米的越黄独板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世道,不贪腐行吗?(各位千万别往心里去,留给在下一个人没事偷着想就可以了。)
我说的是板子。

http://hesh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2222&do=blog&id=2401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06 发表


果不其然,在兴隆展厅的这件紫檀佛龛是高仿。
因为高仿,所以雕刻工艺胜于从前。

被仿的原型在艺术馆一楼,就是前面介绍过的那件酸枝佛龛。
那件老的酸枝佛龛是伍炳亮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泰国的行家手 ...


再看看原型的酸枝佛龛。九十年代初从泰国回流。
两相对照,窃以为高仿的紫檀制作在工上青出于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器”,现在的雕刻与打磨工具比以前更精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展厅背后的储物间,堆放着这样一群“灰头土脸”。
这都是陈料海南黄花梨。
所谓的“拆房料”,旧木作拆件,立柱,门板床板隔板等等,甚至水牛脖子上的牛担(牛枷),在这堆“灰头土脸”里一一浮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10 发表
展厅背后的储物间,堆放着这样一群“灰头土脸”。
这都是陈料海南黄花梨。
所谓的“拆房料”,旧木作拆件,立柱,门板床板隔板等等,甚至水牛脖子上的牛担(牛枷),在这堆“灰头土脸”里一一浮现。


如今早已是可遇不可求的陈料海黄板材。
物以稀为贵。
这样的长度与宽度,论斤算比非洲象牙整料还要贵。。。。。。

戏言,别当真。象牙早早就全球禁止交易。非法的买卖,上不得台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14 发表


如今早已是可遇不可求的陈料海黄板材。
物以稀为贵。
这样的长度与宽度,论斤算比非洲象牙整料还要贵。。。。。。

戏言,别当真。象牙早早就全球禁止交易。非法的买卖,上不得台面。


横卧地面的这两条板方长料,据伍炳亮先生介绍,一直躺了超过二十年。
怎样物尽其用这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上了手的两条长度超过四米的“可遇不可求”?
伍先生早早就盘算好了用来制作特长案的面板。
面板俱备,于是等待长度与之匹配的大边。
这一等,二十多年。
倚墙而立的最长那两条长料,就是长案的大边。刚刚开出来没三两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9: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1-5-18 09:16 发表


横卧地面的这两条板方长料,据伍炳亮先生介绍,一直躺了超过二十年。
怎样物尽其用这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上了手的两条长度超过四米的“可遇不可求”?
伍先生早早就盘算好了用来制作特长案的面板。
面板俱备,于 ...


陈料海南黄花梨板材。
素颜。
天然的木料,开裂难免。
即便是木性极佳的海南黄花梨。
顺其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9 07:16 , Processed in 0.25013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