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lijixiang at 2007-2-7 11:42:
以上三篇文章,各为一家之言.都是从其他网上下载的,以供参考.
我的看法:
1.我国自古高档家具以鬃漆为上品,(春秋至明中期,有古籍记载,及出土文物为证.)
因此,海黄在此期间并未受到重视.明朝隆庆皇帝虽只在位七年,但用张居正为相,开海禁,为隆万明式硬木家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隆庆、万历年间,除了使用的漆木家具以外,社会上开始普遍崇尚硬木家具。追寻古朴之风尚,遍及大江南北。《云间据目抄》里这样记载的:“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虽是皂快之辈,也争仿细桌、书房”。由此可以得见,当时社会上下阶层人士,争效文人细木家具成为时尚风气之一。明代文人们对家具文化的钟情达到了几乎痴迷的程度,这在我国的家具发展史上,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而万历之后的天启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魏忠贤引诱天启皇帝玩乐,使整日天启皇帝沉浸在木工活之中,天启皇帝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但他却因此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魏忠贤常常趁在专天启皇帝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他总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
当年海南黄花梨必有千年古木巨材,皇家对海黄的需求由地方官员采办贡赋亦有文献可考.这种情况至清中期海黄资源枯竭,紫檀热兴起才告一段落.因此不能以现在海黄无大材,就推断历史上海黄无大材.
2.故宫内现存黄花梨家具一百多件,我以为绝大多数应为海黄的,胡德生先生在其《传统家具与传统观念》论文中谈到:“皇宫内各宫、各殿、各级机构也要依各自名分使用不同质地的家具。如:故宫内军机处所用的家具,清一色的榆木擦漆家具。……皇帝和太后使用的宴桌为黄花黎木纯金云纹包角桌,皇贵妃、贵妃所用为黄花黎铜镀金云纹包角桌;嫔以下所用为黄花黎铁鋄金云纹包角桌。”
当年造办处要敢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越黄把海南进贡的海黄给掉了包(还要逃过康熙、雍正、乾隆历代皇帝,大臣的法眼)而没掉脑袋,恐怕也太天方夜谈了吧。(附件:宣统出宫前故宫家具的老照片)
3。越黄的使用也决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恐怕和用海黄的历史一样久远, 清•谷应泰• 《博物要览》花梨产于交广黎峒,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花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诸具。
注:交广:“交”即交趾国,也称交阯,在越南中部。“广”—广东(包括海南)。可见清代已有记载,民间家具制做海黄、越黄恐怕是有啥用啥。
4。清中期后家具风格向奢华、烦琐、庸俗发展,紫檀取代了黄花梨成为高级家具的首选,从而也间接的给海黄、越黄一个修养生息的喘息机会。可惜好景不长,民国期间家具由朱家缙的父亲朱翼庵先生梁思成先生组织的营造学社等文人推崇收藏明式黄花梨家具,以及 民国易帜,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外国商人趁机在中国乡村城镇大量收购明清硬木家具,有些外国商人干脆就在中国本土经营开店,转手倒卖发大财,最著名的就有美国的杜乐文兄弟。此种收藏活动也促进了外国人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德国人艾克曾编过一本《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虽然谬误百出,但毕竟是外国人收藏中国明清家具的指南文本,它使更多的外国收藏家通过收藏实物挖掘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经济价值。书中收录的一百多件古典家具后来都流往海外。北京琉璃厂的一位古玩商人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里写道:“欧美人士之重视紫檀,较吾国尤甚,以为紫檀绝无大料,仅可为小巧器物。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紫檀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及至西洋人来北京后,见有种种大式器物,始知紫檀之精华尽聚于北京,遂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现在欧美之紫檀器物,缘由北京运去者。”
更有甚者一批商家见有利可图,便在民国20-30年代大造了一批明式海黄、越黄家具,其质量参差不齐。这批家具到现在以有七八十年了,这也是造成一些国内外博物馆藏家具令人生疑的重要原因。
[ Last edited by lijixiang on 2007-2-16 at 09: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