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叹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当然姓颜了,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称作"颜叔","颜生"。颜回和孔子是同乡。颜回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比孔子小30岁,卒于鲁哀公十四年,死时年仅29岁。颜回和父亲同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深得孔子的赞赏。孔子曾赞之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幸的是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据《史记·仲尼弟子》)",孔子很伤心,史记记载曰"哭之恸"。然而从理论上讲,孔子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他处理情感、表现情感的最高境界。可是他最好的学生颜渊死了,他不但"哭之",而且"恸"(马融注曰"恸,哀过也。"),学生们理智地劝他"子恸矣",他还说"有恸乎?"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恸",足见其哀之深悲之切,并且绝望地呼喊:"天丧予,天丧予!"这也不能算是"哀而不伤"吧。对颜回的惋叹和痛惜一直伴随着他,至少在《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一答鲁哀公,一答季康子),2年后孔子亦亡。
《叹颜回》有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从句意来看该词似乎是后人撰写的。至于《叹颜回》一曲的作者,具体也不得而知(如果哪位网友知道请相告),我想它应该是孔子,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善鼓琴,而且曾学琴于师襄子,应该有谱曲的功底,而且颜回之死他的感最深。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伯牙是楚国人,在晋国做官。伯牙和钟子期相遇时,伯牙所弹的第一支曲子即为《叹颜回》,虽不知伯牙的生卒年代,但据推算伯牙应是春秋末期时代的人,比孔子略晚,我想不应是伯牙作的此曲吧。
此曲传谱依据河南派大曲《孔子叹颜回》,古筝演奏,下面请大家欣赏,又是一曲忧伤的曲子,不过各有不同,《哀郢》为现代,《湘妃泪》为近代,而《叹颜回》为古代,我个人觉得《叹颜回》意境更深远……
[MP=128,128]http://www.ancientry.net/music/tanyh.wma[/MP]
如何?
(中国古典文化论坛 徐城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