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微澜:难得糊涂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1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5-12 10:1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架几案在2009-5-11 16:03:43的发言:
后来是向光素方向发展了,但偶尔能见到大茶壶。

回大架兄:
越黄非常规大尺寸的往往是2007年开始的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的结果。
每一次见着大茶壶,就幻想着曾经火树银花车水马龙的八大胡同与秦淮河。
忆往昔  天上人间 峥嵘岁月 游龙戏凤。
然后回头忙不迭地找神父:
主啊,我的主
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

2008年上半年海南出品 (湛江师傅??)
陈料海黄素身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58.5 KB)
2009-5-12 10:0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63.67 KB)
2009-5-12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2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难得糊涂。
还是觉得:
福建的雕刻壶好些,素身的似乎不如海南的湛江工匠出品。
尽管黄花梨工艺茶壶发源于仙游。

2008年上半年海南出品
陈料海黄素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5-12 16:5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Post By:2009-5-12 14:11:16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eddie2008在2009-5-12 9:58:43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红木书店在2009-5-11 17:59:09的发言:
配合楼主发几个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802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801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802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8023.jpg


谢谢红版的美图。
这四把壶,窃以为都是非常好的制作。
远在常见的福建产素壶的水准之上。
估计颇有些来路吧。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木书店在2009-5-12 14:11:16的发言:

据朋友说此壶用料为海黄,所以请制壶的师傅也是挑了一下。不知材质是否正确请楼主指正。

谢谢红版。
这四把壶的造型,绝非常见的福建出品可比。
至于材质,请海涵,看图断木多少有些局限。只不过,以在下的眼光,尚找不到鲜明的越黄特色。通常黄白料容易骑墙,壶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揭开盖子好好闻一闻,那个香啊。
再谢红版的美图养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5-13 12:59 | 只看该作者


上一个俺非常喜欢的东东。

2007年末
陈料海南黄花梨
海南出品(非福建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05.71 KB)
2009-5-13 12:5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4 | 只看该作者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发表于 2009-5-13 13:04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末
陈料海南黄花梨
海南出品(非福建工)

格中有分明的内翻白,个性十足。
于是敝帚自珍。
可遇不可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77.28 KB)
2009-5-13 13:0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85.5 KB)
2009-5-13 13:0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0:1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3 13:12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在下眼中的大美不言
宁古毋时
宁拙毋巧
宁俭毋俗
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4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3 13:2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eddie2008在2009-5-13 13:04:17的发言:
2007年末
陈料海南黄花梨
海南出品(非福建工)

格中有分明的内翻白,个性十足。
于是敝帚自珍。
可遇不可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4631.jpg





这个壶型应该叫西施(倒把西施),嘿嘿~和架兄说的“葫芦乎?”扯上关系了。奇了怪,挥之不去哦!?


----感谢漏捡依旧同好的提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0:2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漏捡依旧在2009-5-13 13:24:04的发言:

这个壶型应该叫西施(倒把西施),嘿嘿~和架兄说的“葫芦乎?”扯上关系了。奇了怪,挥之不去哦!?

接着来,一二三把难得糊涂之“文化典故”进行到底。
俺也跟一个葫芦。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48.15 KB)
2009-5-14 10:2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46.89 KB)
2009-5-14 10:2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56.21 KB)
2009-5-14 10:2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74.97 KB)
2009-5-14 1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0:28 | 只看该作者


这葫芦可是背着在身后的。
福与寿。
地道传统的中华文化,就是这么个解读:
葫芦=福
寿桃=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95.52 KB)
2009-5-14 1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0:4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葫芦”与“福”,有这么一个“典故”:
某年某月某日,某财主为娘亲做寿,文人做一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财主不悦:俺只是给俺娘一个人做寿,你这对子岂不是说所有“人”都是俺娘? 真没文化。改了!

于是乎,成了: 天增岁月娘增寿
文人:这么改上下联就不对称了呀,对联文化要的就是“成对”。。。。。。
财主:俺懂文化,别以为多读了两天书就可以糊弄人。俺看不上你们这些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虫。
         不就是“对仗”吗?爹对娘懂不?俺整的比你工整,这区别就是俺不考不顶用的高等教育。
文人:那你怎么弄?
财主:天增岁月娘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4:0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By:2009-5-13 13:12:27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在下眼中的大美不言
宁古毋时
宁拙毋巧
宁俭毋俗
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4629.jpg


QUOTE:
以下是引用漏捡依旧在2009-5-13 13:24:04的发言:


QUOTE:
这个壶型应该叫西施(倒把西施),嘿嘿~和架兄说的“葫芦乎?”扯上关系了。奇了怪,挥之不去哦!?



Oh my god.
原来这款壶还真有“典故”。害得俺这不懂“茶壶文化”的犯迷糊。
倒把西施壶,原名:文旦壶。
最早的设计灵感,传说是来自浣纱美女西施的.............葫芦。
于是:这款壶最初的名字叫做:西施乳 (估计起名字的大概也没怎么上学堂读书)
据说壶嘴的“流”,象征樱桃小口
壶把象征倒背的耳廓

整体造型,模仿的是葫芦.........然后文人给改了个名字叫做:文旦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4:48 | 只看该作者


难怪拨弄这文旦壶的时候老是眼睛疼。
于是施施然戴了副朦朦胧胧的太阳镜。
隔壁的小姑娘刚从幼儿园回来,大声地说:叔叔你快找些柚子叶煮水洗一洗吧。

E : 为什么?
小:柚子叶煮水洗眼睛就不疼了呀
E : 这是什么“典故”?
小:幼儿园阿姨说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要用柚子叶煮水洗眼睛呀。你一定看了吧??
E :  叔叔什么时候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呀?你也知道叔叔都是看木头啊。
小:那木头一定是黄色的,对不对??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诚哉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16: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eddie2008在2009-5-14 14:05:16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漏捡依旧在2009-5-13 13:24:04的发言:



Oh my god.
原来这款壶还真有“典故”。害得俺这不懂“茶壶文化”的犯迷糊。
倒把西施壶,原名:文旦壶。
最早的设计灵感,传说是来自浣纱美女西施的.............葫芦。
于是:这款壶最初的名字叫做:西施乳 (估计起名字的大概也没怎么上学堂读书)
据说壶嘴的“流”,象征樱桃小口
壶把象征倒背的耳廓

整体造型,模仿的是葫芦.........然后文人给改了个名字叫做:文旦壶


该是更“god”的,更斯文扫地的但是大师的直白得雷倒。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20: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漏捡依旧在2009-5-14 16:57:08的发言:

该是更“god”的,更斯文扫地的但是大师的直白得雷倒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uifei.jpg




这个。。。。。。年代,大师辈出,漫天飞舞。
早两个月刚好读到某历史文化名城重振雄风,打算招聘40名博士来挂职担任市属副县级职务。
这样发展下去,大概很快就可能有某历史文化名企,比如大明王朝首辅严嵩题字的“六必居”,为表示对传承工艺“文化”的尊重,也可以招聘40,80,甚至180好几的所谓“传承工艺大师”,到“六必居”正式担任腌制咸菜的光荣任务。

过犹不及。
总有些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背景。
在这样的“特殊”之下,原本好端端的东西,犹如谦谦君子的头顶上,偏偏多了一个“伪”字。让人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5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9-5-14 20:5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架几案在2009-5-14 15:35:15的发言:
刚才搜索一下柚木叶,用途还挺多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000000000000119086966301983_s.jpg


柚木和长柚子的树木算是相同的吗?? 俺真的不懂。
福建仙游的工匠到是很自负:俺们本地特产文旦柚。

又来个文旦。文旦哟。

文旦柚VS文旦壶


这算不算“典故”?
越来越有“文化”深度了。
“越------越深了”,
“越扯,越远了”
越掰,越糊涂了。
人生又一次------,从葫芦的“壶”起步。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01:10 , Processed in 0.15599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